中國抗戰和蘇芬戰爭對比,為何中國打不出芬蘭的水平?

2021-01-10 百家號

文/寂寞的紅酒

蘇芬戰爭和抗日戰爭是二戰時期兩場著名的戰爭,一場是弱小的芬蘭對抗歐洲第一工業強國蘇聯,一場是貧弱的中國對抗亞洲第一強國日本。和中國相比,芬蘭比中國弱得多,彈丸之地的芬蘭不管是人口還是土地都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而且芬蘭的對手蘇聯比日本還要強大。但在兩場戰爭中,芬蘭的表現遠比中國打的要出色。蘇芬戰爭中,芬蘭人重創蘇聯,讓蘇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最終雙方握手言和。而中國則被日本打的丟了半壁江山,如果不是盟軍拉了一把,很可能會被日本佔領。那麼同樣是對抗世界強國,為何中國打不出芬蘭的水平?

第一,芬蘭雖然只是歐洲小國,但是一個現代化的西方國家,不管是組織形式還是生產技術都比中國高很多。中國雖然面積遼闊、人口眾多,但始終沒有被有效組織起來,潛力也沒有被激發出來,所以雖然中國地大人多,但並不比芬蘭強多少。這就和幾十萬布爾人能打服英國,而幾億人的大清國卻被英國揍得滿地找牙一個道理。當然,如果中國潛力被激發出來比芬蘭可怕的多,韓戰就是個例子。

第二,芬蘭雖然國小但民不弱,是典型的戰鬥民族。芬蘭人悍不畏死,上下團結一心,充分發揮優勢,利用遊擊戰讓蘇聯陷入了戰爭的泥潭,蘇聯因損失過大而接受了芬蘭的談判條件。而中國雖然人多,但國民意識覺醒不夠,出現了很多投降日本的「帶路黨」,給抗戰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此外,中國是大國,和日本的戰爭以陣地戰為主,不像小國芬蘭一樣可以肆無忌憚的不計一城一地的得失全面發動遊擊戰。當然,在敵後,八路軍和新四軍開展了廣泛的遊擊戰,給日本造成了極大的麻煩,有利的牽制和打擊了日寇。

第三,芬蘭地處寒冷的北歐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讓蘇軍吃盡了苦頭,蘇聯的非戰鬥減員比戰鬥減員還多。此外,蘇聯地形崎嶇複雜,蘇軍只能從陸地沿著卡累利阿地峽推進,必須突破芬蘭苦心經營的曼納海姆防線。芬蘭能擋住蘇聯,地形和氣候起了很大的作用。相比而言,中國氣候溫暖,地形平坦,而且擁有漫長的海岸線,非常適合日本發動進攻。當日本進入地形複雜的西部,同樣打不動了。

第四,蘇聯入侵芬蘭只是為了拓展列寧格勒的戰略防禦縱深,目標並非是吞併芬蘭,所以投入的資源比較有限,蘇聯軍隊陸續投入總共也不超過100萬,坦克、裝甲車、飛機的投入也比較有限。如果蘇聯以傾國之力入侵芬蘭,芬蘭估計用不了多久就會淪陷。而日本入侵中國打定了要吞併中國,一上來就是玩命,所以中國打日本比芬蘭打蘇聯要難的多。

第五,芬蘭得到了英法等西方列強的支援,瑞典和挪威更是唇亡齒寒。芬蘭得到了來自西方國家的資金、武器、人員等各方面的支援,加上蘇聯投鼠忌器,所以在蘇芬戰爭中打得非常爛。而抗戰爆發後,中國獲得的外援有限,在美國參戰前,只能從蘇聯和德國獲得有限的援助,遠不能和芬蘭相比。如果西方列強向幫助芬蘭那樣幫助中國,日本未必會佔到什麼便宜。

相關焦點

  • 蘇芬戰爭,百萬蘇聯大軍為何拿不下小小芬蘭,還差點被反殺?
    反殺不至於,但對於蘇聯來講,慘勝芬蘭也相當於是敗了,我覺得更嚴重的後果是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的實力,並在一年之後和芬蘭一起給了蘇聯一個大大的驚喜(二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整整一代蘇聯男人幾乎全部死亡),在芬蘭他們叫做繼續戰爭,意思是蘇芬戰爭的延續。
  • 蘇聯是世界頂級強國,為何奈何不了一個小小的芬蘭?
    文/寂寞的紅酒1939年11月,在歐洲北部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戰爭,這就是蘇芬戰爭。這場戰爭中,世界一流強國蘇聯投入了上百萬軍隊悍然入侵北歐小國芬蘭。眾所周知,蘇聯是世界最大的國家、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擁有發達的工業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僅僅軍隊就有500多萬,而被入侵的對象芬蘭只是一個不入流的歐洲小國,全國人口不過370萬人,軍隊只有3.3萬。但面對蘇聯的百萬大軍,芬蘭卻進行了頑強抵抗,竟把蘇軍打得傷亡過半,狼狽不堪,顏面盡失,被迫和芬蘭籤訂和約。那麼蘇聯的百萬雄兵為何擺不平一個小小的芬蘭?第一,芬蘭在蘇芬戰爭前一直在防備蘇聯。
  • 再看1939年蘇芬戰爭,反正落得聲名狼藉,蘇聯何不直接吞了芬蘭?
    1920年2月,芬蘭與正在打蘇波戰爭的蘇俄政府籤訂了塔爾圖條約。在兩國的邊界劃分上,芬蘭得到非常理想的結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距當時的彼得格勒僅30公裡,北部與東部邊界也超出大公國時期,不僅與北冰洋相接壤,還擁有北極圈內的不凍港—貝柴摩。 據此,之後芬蘭和蘇聯的關係自然好不到哪去。
  • 蘇聯用兩倍的土地去和芬蘭交換領土,為何芬蘭堅決不同意
    文/寂寞的紅酒蘇芬戰爭是1939年底在歐洲北部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爭的起因是蘇聯打算和芬蘭交換領土。為了讓芬蘭接受自己的方案,蘇聯提出用和芬蘭接壤的奧涅加湖西北5000平方公裡土地換取芬蘭邊境的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
  • 二戰插曲,蘇芬戰爭本可避免卻意外爆發,其實原因很現實
    坦克蘇聯作為東方大國,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土地,而這些是納粹德國做夢都想得到的,在德國不斷擴張勢力的時候,蘇聯也是如芒在背很不舒服,他要為可能的戰爭做準備,防止德國的突然襲擊帶來的損失和影響,但是芬蘭方面是不願意的。
  • 蘇聯租借戈格蘭島,芬蘭為什麼寧可戰爭也不租?
    芬蘭與俄國(包含沙俄、蘇聯、俄羅斯各時代)的邊界不遠,就是俄國的心肝寶貝——聖彼得堡(蘇聯稱列寧格勒)。蘇聯在1939年發動對芬蘭的戰爭,目的也為了在地理上確保列寧格勒的絕對安全。 蘇聯崇尚暴力美學,但也懂得「不戰屈人之兵」的道理,能在談判桌得到的,誰願意冒風險去打仗?
  • 芬蘭只是個小國,芬蘇戰爭中為何芬蘭能擊敗蘇聯?
    芬蘭最後還是輸了。說說芬蘭歷史先,芬蘭原來是瑞典的(而瑞典原來是被丹麥統治的,後來獨立,再後來才分出了挪威和芬蘭),北歐原來只有丹麥瑞典兩個國家;赫爾辛基海港外的要塞芬蘭堡,原來叫做瑞典堡;之前是作為卡爾馬同盟與漢薩同盟競爭,進行斯拉夫皮毛貿易的前沿城市存在的,後來取得了位置更好的塔林,赫爾辛基地位直線下降。聖殿騎士團失去了塔林後日子一天比一天不好過,最終被霍亨索倫家族接手。
  • 「歐洲平頭哥」芬蘭曾配合德軍侵蘇,如何逃過嚴懲?及時退出戰爭
    一旦德軍敗退,芬蘭軍隊立刻被打趴下了,但是這次芬蘭政府非常明智:及早抽身,抓緊談和,哪怕條件再苛刻。但是當德國跟英法和蘇聯同時開戰以後,蘇聯又成為反法西斯盟國,那麼與德國捆在一起的芬蘭則成為了敵對國家,一筆糊塗帳。 在1943年12月的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曾經當面問起史達林,是否願意討論芬蘭問題,並表示美國願意幫助芬蘭退出戰爭,邱吉爾則提出了芬蘭「不割地,不賠款」的基本主張。
  • 蘇聯想和芬蘭交換領土,為何願意給芬蘭雙倍的補償?
    作為沙俄衣缽的繼承者,蘇聯同樣繼承了沙俄侵略的本性,經常會掠奪他國領土,凡是不給的就硬搶,周邊國家幾乎都被他搶過。不過在1939年,由於歐洲局勢緊張,蘇聯盯上了芬蘭的土地,想要拓展戰略縱深。芬蘭是歐洲小國,對於小國蘇聯向來都是直接勒索,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國連商量都沒商量,蘇聯就直接給吞併了。
  • 小國芬蘭拍的偉大戰爭片
    《無名戰士》,講述了在1941年6月至1944年9月二戰之間,蘇芬戰爭中發生在芬蘭機槍連戰士身上的故事。1721割讓給俄國,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芬蘭宣布從沙皇俄國中獨立出來,1918年地峽被商訂為屬於芬蘭。蘇芬冬季戰爭(19391940)之後,芬蘭將卡累利阿地峽割讓給蘇聯。連帶一起被割讓的還有城鎮維伊普裡,蘇聯改名為維堡。圖中最下方的紅色區域。
  • 都曾是沙俄屬國,都與蘇俄發生過戰爭,為何芬蘭卻與波蘭截然不同
    芬蘭是北歐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裡誕生了曾經的世界電信大亨諾基亞 ,然而很多不知道的是,分來曾經是俄羅斯的領土,曾經隸屬於俄羅斯100多年,直到1917年才實現獨立。藍十字白底的芬蘭國旗芬蘭原來屬於瑞典,19世紀初瑞典與沙俄的戰爭中失敗,芬蘭被瑞典割讓給沙俄,成為沙俄的領土,1917年沙俄發生二月革命後,芬蘭就宣布脫離沙俄獨立,但是新成立的芬蘭共和國並不穩定,而稍後沙俄十月革命發生,並建立了蘇維埃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再次波及到芬蘭,芬蘭的紅色布爾什維克們以及激進的工人組織也試圖建立起類似蘇俄的紅色政權
  • 中國抗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和終點
    >  這一戰,讓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和終點。1894年的甲午戰爭,日本毫不費力地逼清政府籤下了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在中國的土地上同另一個帝國主義交戰,然後又從這片土地的主人手中獲得了覬覦已久的「租借地」和大把大把的銀元。   但這一次,他們錯了。面對外敵再次入侵,沉睡已久的中國,醒了。   「打,也許是死;不打,就是亡國奴!」在父親最後的那些日子裡,佟兵常常聽到這句話。
  • 地圖看世界;芬蘭為何喪失北冰洋出海口及吉林省圖們江出海口.
    (蘇芬戰爭前芬蘭版圖)其實二戰前芬蘭是瀕臨北冰洋的,並且擁有通往北冰洋的不凍港;然而由於蘇芬戰爭,芬蘭戰敗被迫割地,喪失了北冰洋唯一的出海口貝柴摩,而且目前芬蘭進入大西洋也只能通過波羅的海穿越數個國家才能進入大西洋
  • 為何抗戰打得如此艱難?原來中國和日本決定性的差距在這裡
    這在真實的歷史上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往往戰場上要消滅一個日本鬼子,要付出幾倍的代價才勉強能做到。究其原因有很多,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我們武器不如日本人,否則怎麼怎麼的。這種幼稚的戰爭概念被長期引導,仿佛有了日本一樣的武器就能憑藉人口優勢輕易擊敗日本一樣。(七七事變前的實力對比圖)中國和日本的差距主要源自清末開始的洋務運動。
  • 戰損1比10,二戰時期的芬蘭為什麼能把蘇聯打得那麼慘?
    二戰爆發後,蘇聯出於國土安全方面考慮,提出與芬蘭置換部分領土的要求。芬蘭人在民族情感的趨勢下,拒絕了蘇聯的提議。於是,蘇聯便打算用武力強行奪取。1939年11月30日,蘇聯出動23個師的軍隊入侵芬蘭,「蘇芬戰爭」(冬季戰爭)正式爆發。
  • 中國抗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和終點
    不僅如此,中國還顧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大局,抽調精銳之師遠徵國外,與盟軍在東南亞戰場共同對日作戰。中國主動加強與美、英、蘇等同盟國的戰略協調,成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戰略基地,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有力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戰爭。1942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指出,中國人民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對於在裝備上佔極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了堅決抗擊,所表現出的頑強,是對其他聯合國家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
  • 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卻只有幾百萬
    戰爭爆發後,中日兩國都進行了全面的戰爭動員。不過雖然兩國都在拼命的爆兵,但中國軍隊數量始終維持在400-500萬,巔峰時期也不過540萬,而日本軍隊數量卻高達700多萬,軍隊數量遠遠超過中國。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只有幾百萬,還沒有7000多萬人口的日本多?第一,中國雖然人口數量多,但幾乎全是樸實的農民。
  • 日本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為何打到武漢就打不動了?
    文/寂寞的紅酒1937年7月7日,抗戰全面爆發,日本大舉侵華。囂張的日本軍部口出狂言,瘋狂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但戰爭打了一年多,當1938年日軍打到武漢的時候,日軍就已經打不動了,雙方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日本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為何打到武漢就打不動了?
  • 芬蘭以少勝多,蘇聯2個精銳師被擊潰,師長僥倖活命最終被槍決
    如再不行的話,我們可以放一槍,芬蘭人就會舉手投降,我們就是這樣想的」蘇芬戰爭又被稱為冬季戰爭。這場戰爭從1939年11月開始,一直打到1940年3月結束。在這場戰爭中,強大的蘇聯投入了大量兵力,卻打得非常艱難,最終只能算是慘勝。
  • 二戰時期的芬蘭戰爭(一)
    1939年11月30日晨,蘇聯紅車越過蘇芬邊境,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在那些已經經歷了將近3個月戰爭的西歐國家看來,芬蘭似乎肯定會很快投降。蘇軍共出動了26個師約46.5萬名官兵,芬蘭軍隊只有9個師1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