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印度在邊境又有新動作了。
據印度媒體日前報導,目前,印度部署在拉達克的士兵,開始在邊境挖起了「地道」,用來阻止所謂的「越界行為」。
據印軍高級指揮官透露,印軍在地道中設置了直徑在1.8至2.4米的鋼筋混凝土管道,既能保證部隊在各個地點之間轉移,還能避免暴露在火力之下。
印軍指揮官還指出,這些地道還具備「供暖」的能力,能確保印軍不受低溫與暴風雪的影響。
不得不感慨,儘管印軍在邊境「挖地道」這事被印媒誇得天花亂墜,但對於發明「地道戰」的我們而言,這些完全就是幾十年前玩剩下的。如今,印度在拉達克等地挖起地道,無異於「關公面前耍大刀」。
事實上,自從拉達克等地進入冬季以來,印度媒體便開始頻繁炒作印軍在該地區的基建設施,包括印軍耗時10年建造的「阿塔爾」隧道,在前不久被打通,44座新橋梁投入使用等情況,都成了印媒眼中的「傳奇事件」。
至於印媒這麼做的目的,主要有3個。
1,通過「誇張」的描述向印度民眾和前線士兵傳遞「信心」;
2,進一步對外彰顯,即便拉達克進入大雪封山期,印軍也不會撤退的態度;
3,藉助輿論與民意的裹挾,迫使新德裡在邊境問題上維持強硬立場,畢竟,印度媒體幹出「自己坑自己」的事也不是第一次了。
不過,雖然印度媒體的初衷很美好,但現實卻很"骨感"。
一來,拉達克全境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11月過後,氣溫最低可下降至零下30至40度,降雪量最高可達12米。
在這樣的情況下,印軍挖的地道,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間被大雪掩埋。如此一來,別說搭配戰術使用了,估計連他們自己都找不到地道在哪。
更何況,在零下30多度的環境下,這些地道的取暖能力幾乎就成了擺設,常人在地道裡根本就待不了多長時間。
二來,即便印軍出於安全性,在地道裡設置了鋼筋混凝土管道,但在地震、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的拉達克地區,這些防護措施顯得格外脆弱。
就在一周前,印軍在克什米爾地區的一處哨所才遭遇了雪崩,導致3名士兵被埋,其中一人當場遇難。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克什米爾已經連續下了4天的大雪,當地部門也發出了雪崩警告,但最終悲劇還是發生了。並且,克什米爾地勢要更為平坦,但最終都沒能避免雪崩,更不要說地勢更險峻的拉達克了。
三來,印軍的基建能力確實不咋滴。
這還真不是憑空捏造的。今年7月,印度比哈爾邦一座耗時8年建造的大橋,通車時間還不到1個月,就被洪水給衝垮了。
再往後,印度往拉達克調兵時,因"無法承重"而被坦克車、軍車壓垮的橋梁更是數不勝數。
因此,不論是印度之前打通的隧道、橋梁,還是如今挖好的地道工事,究竟質量如何、能存在多久,其實還是一個未知數。
四來,印度如今的處境完全稱得上是"內憂外患"、四面楚歌——內部有疫情、經濟衰退等危機,外部有激烈的印巴衝突,複雜的邊境糾紛。
但最重要的一點,印度在拉達克部署了20萬士兵,如今連過冬物資都沒湊齊,連日雨雪之後,就是長達數月的"封山期",這些印軍還不知道要怎麼熬過來呢。因此,面對這一系列難題與危機,莫迪其實並不見的能高興起來。
如今,擺在新德裡目前的最好選擇,就是握手言和、共謀發展,放棄不切實際且不必要的對抗,避免成為某些西方國家的"棋子"。
印度究竟將何去何從,莫迪可得考慮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