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冷
到了明朝的時候,民間有了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在很多武俠小說以及電影、電視劇中,大都會用「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來形容一個人的武藝高強。在十八般武藝中,最為我們熟知的短兵器有刀劍,長兵器有槍棍。
其中,劍有「百兵之君」、「百兵之師」的稱號,劍的種類有單劍、雙劍、短劍,在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都會佩劍,一方面用來防身,一方面可以用來鍛鍊身體。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有鬥劍之風氣,根據史書記載,趙文王非常喜歡鬥劍,於是,他便讓自己的三千多門客----即劍士,日夜擊劍,以供自己觀看。(昔趙文王喜劍,劍士俠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
到了漢朝時期,鬥劍的風氣開始鼎盛起來,根據《漢書》的記載,吳粵一帶的人們好勇鬥狠,尤喜用劍。(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而易發。)
隨著鬥劍的盛行,關於用劍的理論也隨之而來,劍術理論的總結也是始於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越處女」。到了漢代,又出現了三十八篇關於劍術的著作《劍道》。
劍術的理論很多,比如「長兵進退手已神,短兵進退須足利。」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的掌握練劍之法,練劍的形式有單人、雙人、集體三種,練劍的用途又分為舞劍、實戰。
在很多武俠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的用劍高手,其佩劍上會有劍穗,有的佩劍上沒有劍穗,那麼,劍穗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為什麼越是高手,其劍穗越長?
劍穗,又被稱為劍袍,這是從古代的「劍韁」演變而來的。眾所周知,長槍上都會有紅纓,其作用就是槍頭刺入敵人的身體之後,紅纓用來吸血,以防止血染槍桿,影響使用。
在古代,士兵們馬上作戰大都是使用長槍,但是,也會隨身佩戴刀、劍等短兵器,士兵們會用皮繩把劍懸掛在自己的手腕上,這種皮繩也就是「劍韁」,後來慢慢的演變成了劍穗。
劍穗一方面可以用作裝飾,另一面可用於實戰。劍穗有長短之分,短穗主要是起美飾作用,長穗則多用於實戰,可作為一種武器來使用,非常具有韌性的長穗,它的內部可以藏七星釘、小鉤、飛鏢等暗器。
不過,配有長穗的長劍,非常的難練,因為你在用劍的時候,不能讓劍穗纏繞在劍身上,還得掌握劍法,但是,一旦你能熟練的掌握配有長穗的劍法,並能將劍穗當做一種武器,那麼,你就是一名絕頂高手。
所以,我們會在一些武俠小說及武俠劇中,看到越是高手,其劍穗越長的場景。
參考資料:《莊子》、《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