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廣州海味乾果行業商會執行會長,維護著公正、誠信與品牌
文/圖 金羊網記者 甘韻儀
100多年來,從果欄、菜欄、魚欄,到入室經營,廣州一德路海味市場逐漸形成商業氣候,如今已佔據國內海味乾果批發市場龍頭老大地位,擁有海味市場10個,面積達4萬平方米,1200多家商戶身處其中,也成為廣州的一張名片。伍惠漢(見圖)在上世紀90年代末與一德路結緣,2017年開始任廣州海味乾果行業商會執行會長,「我不僅見證了廣州的發展,更見證了一德路改革開放後的變遷,感情很深,我想為這個行業做一些事情。」
守衛一德路海味市場的品牌
2002年退休後,伍惠漢閒不住,還工作在一線,藉助商會平臺,在幕後默默維護「一德路海味」的公正、誠信與品牌。
伍惠漢說,海味批發這個行業很有特性:家族生意為主的傳統行業;貨物貴門檻高;文化底蘊深厚;山珍海味食材缺乏產品標準,但與千萬萬萬消費者相關聯。
食品安全是伍惠漢最掛心的事情。2004年,他就已啟動一德路食品安全體系,「那幾年出了很多負面報導,說假冒偽劣海產品都來自一德路。這裡當時已經是海味集散地,輻射港澳臺、東南亞,更佔全國市場70%份額,所以市場上一有海味出事,大家都想到一德路,我們也百口莫辯。」伍惠漢說。
2006年開始,伍惠漢在一德路建立起全市第一家食品安全檢測室,對專業市場內的海味商家抽檢。根據行業和產品劃分8個專業工作小組,包括鮑魚、魚翅、燕窩、蟲草等,全部由行家擔任工作人員,以把好準入關,還消費者信心。他還在全市率先建立第一個紅盾維權工作站,挽救市場聲譽。
2013年,「假魚翅」事件突然爆發,有相關部門指證,假魚翅來自一德路的四個檔口,伍惠漢第一時間去查看,發現確實有兩家在賣魚翅,但另外兩家並沒有魚翅售賣。
「我們配合政府部門,第一時間對一德路一百多家商家的魚翅進行下架封存,找第三方檢測,同時要求商家籤訂承諾書,才重新恢復魚翅市場,之後還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教市民分辨真假魚翅,這也是我們承擔的社會責任之一。」伍惠漢說。
去年,一德路海味構建了「一德誠信平臺」,希望通過每個人的努力,維護好「一德路海味」這個招牌。
傳統銷量下滑,探索轉型之路
2014年前後,一德路海味市場要轉型的聲音開始變多。「當時傳統銷售量下降70%-80%,一德路市場跟不上時代的需求了,需要尋找出路。」
伍惠漢說,其實早在2009年就已經有帶領一德路海味市場轉型的想法,一路摸著石頭過河。
「轉型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要投入很多,而最關鍵是老一輩思想觀念的改變。
那時候,很多人還停留在海味市場好賺錢的美夢中,希望繼續左手來貨右手出貨,時代在變,大家慢慢才適應企業化、公司化、品牌化的轉變,同時改變以前等客上門的心態、『三現』交易的形式,探索網際網路+銷售新模式。」伍惠漢說。
不過很快,伍惠漢發現網上銷售幫助並不大,「沒有統一的加工,沒有統一的規格和標準,銷售很難,於是我們又想了一個辦法,做線下體驗館,目前已經有一些商家在摸索著做。」
與此同時,一德路也正與第三方合作,做深加工中央廚房,開拓以「大盆菜」為主的新的海味市場。
不止如此,他還有一個新想法:「我一直希望在一德路建成世界海味博物館、世界海產品交易中心。」
他說,只有不斷地創新,「一德路海味」這個招牌才會越來越亮。
編輯: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