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豐都公布總投資達7個億的工程,打造鬼國京都主題公園。新華社率先披露此事,並與豐都國家級貧困縣的身份掛鈎,傳媒猛烈炮轟豐都敬鬼神不顧民生。此事一度驚動中央。
當年9月11日,重慶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澄清,此番工程系企業行為,其中景區消落帶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佔總投資90.77%,景區改造等僅佔9.23%。
事態雖最終平息,但豐都的鬼文化之旅似乎走到了死胡同。
「鬼城」的名號之殤
隨後整整兩年裡,豐都「鬼城」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幾近消失。一場猝不及防的寒冬就此到來。
「三次找央視做廣告,三次被拒。聽到『鬼城』像真遇到了鬼。」作為豐都縣旅遊局宣傳科長,李庭福一度覺得自己應該引咎辭職。
令李覺得「引咎」的遠不止央視避瘟疫般的封殺。曾遍布重慶主城大街小巷的「鬼城」旅遊戶外廣告牌,如今幾乎一塊不剩,取而代之的是雪玉洞等新晉景點。
為打破營銷困局,「鬼城」二字被更顯隱蔽的「名山景區」替代,儘量避免敏感的「封建迷信」刺激外界。
壓抑的氛圍中,豐都對鬼文化的情感認同,也出現了微妙的蛻變。一位豐都縣委常委談及豐都鬼文化時,就三句話:「我不懂鬼文化。不信鬼文化。不談鬼文化。」
面對此境,研究了半個多世紀鬼文化的範明吉老人痛心疾首:「急功近利毀了一塊文化瑰寶啊!」範明吉,72歲,「鬼城」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鬼城」民俗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為了經濟效益,不尊重歷史,只知道胡編亂造。」規劃控制不力,與豐都毫無關聯的玉皇大帝也能建在「鬼城」;導遊只顧胡謅讓遊客燒香拜佛獲利。他稱是眼睜睜看著鬼文化一步步被糟蹋的。
一個可資佐證的諷刺性事件可見當年「鬼城」編造之盛。「鬼城」名山聲稱「下笑世上士,沉魂北酆都」詩句,是詩仙李白遊名山後所寫,不僅大肆向外宣傳,還鎏金鐫刻於名山山門牌坊兩側。
然而1993年,全國政協常委梁從誡造訪名山時,發現李白這句詩被篡改了,原句為「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羅酆」。「羅酆」是道教虛構的冥界所在,並非實有其地,且李白從未到過豐都,亦從沒專為豐都寫過詩。甚至於唐代豐都的豐寫作「豐」,明朝才改為酆都。
不久,梁將這段文字公案寫成批評性文章《話說「鬼城」》,刊於《東方》和《四川文史資料》。
但2001年梁從誡再訪名山時,發現對聯仍在,只將原來「李白詩句」等字去掉,成了一副「無名聯」。
一時興起的他,於當年11月22日《人民日報》九版《三峽看水》一文中再提此事,並戲謔「我想:這總比把李大詩人拉進販假團夥要強一點,也算是一點小小的改進吧!」
範明吉老人也舉了一個鬼城忽視文化挖掘的例子:「到『鬼城』的遊客可能都聽過陰、王二人,但又有誰知道歷史上真有其人?」
「導遊都不知道!這是景區的恥辱,也是『鬼城』文化的悲哀。」老人憤言,想靠文化吃飯卻不學不懂文化,這是自己砸自己的飯碗。
範明吉一語成讖。2008年全年,名山遊客人數陡降至38萬人,幾成歷史最低點
鬼文化漸行漸遠
憤怒歸憤怒,這個1958起就從民間傳說、殿宇開始研究鬼文化的倔強老人,仍在全力以赴為鬼文化正名。他先後寫下《分清真偽,把握本質,讓鬼城文化大放異彩》等大量分析文章,試圖將融合了道、佛、儒文化的鬼文化與封建迷信徹底廓清。
與此同時,豐都縣委宣傳部也於2009年組織大量專家學者,搜集整理海量文獻資料,一氣推出《映像豐都》光碟、《魅力豐都》畫冊和《神秘豐都》典故集。
在這些裝幀精美的宣傳品中,陰森、血腥、胡編亂造的駭人故事悉數被剔除,代之以《唐王添壽》、《東坡訪鹿》等有據可考、發人深省而又優美雋永的傳統典故,強調鬼文化「懲惡揚善,唯善呈和」的教化功能,正本清源。
然而,當民間和官方都在默契地為綿延千年的鬼文化尋找出路時,今年1月,一則消息打破了這種默契。消息稱,「鬼城」景區將投入5億巨資打造400餘畝明清風格的仿古鎮。
豐都縣旅遊開發管委會副主任熊子華證實,「鬼城」景區確實要建「長江沿岸最大的仿古鎮」。具體規劃是引入古代72行會,以及川東民俗文化等建立「傳統記憶文獻古鎮」。
對「鬼城」景區是否將放棄鬼文化的問題,熊沒有正面回答,稱2007年鬼城已交由交旅集團整體打造。不過他表示,「鬼城」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休閒、度假」,因為這是國際趨勢。為此,將投入1000萬元建遊客接待中心。
作為「鬼城」景區實際經營方,重慶交旅集團經營管理部部長蔣宗金坦承,單純從旅遊產品唯一性、獨佔性、壟斷性和不可替代性上講,鬼城是絕對的優質資源。
但出於意識形態上的種種禁忌,目前鬼文化已是「高壓線」。他無奈地表示,日常工作中,「鬼城」二字已從文件和講話上消失。宣傳營銷上,集團也已無所適從。
基於此,集團只有另闢蹊徑,希望通過建設明清仿古鎮,拉動已大幅度滑坡的「鬼城」景區。蔣宗金承認,在可預見的未來,哪怕以後宣傳營銷「鬼城」,也得把握好「分寸」。
「鬼文化很難再成為豐都主角了。」曾是豐都旅遊局辦公室主任的蔣曉川語帶落寞。
新城與歷史的對望
「『鬼城』景區一開始就沒有找準自己獨特的資源優勢,以至於後來亦步亦趨地跟風,反而喪失了自身特性。」同為旅遊從業者,凌健對千年「鬼城」的遭遇感嘆不已。
凌健,新加坡籍華人,長期從事國內外旅遊戰略規劃設計,擅長文化型旅遊區和生態型旅遊區規劃設計。
1997年,凌健慕名前往豐都「鬼城」。本以為可以見識中國罕見的道、佛、儒文化大融合的奇觀,但景區以膚淺簡陋的聲光電設備,刻意營造的恐怖,令他大失所望。
隨後,他索性獨自在坊間尋訪散落的文化遺蹟。結果他發現,當地幾乎家家戶戶都保存有與鬼文化有關的年畫、法器、書籍。
「為何不從民間徵集這些帶有強烈文化和歷史符號的實物,匯聚成一個鬼文化博物館或展覽中心?」凌健說,假如真有這樣一個去處,會吸引絕大多數國人前往參觀。
重慶大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勇健認可凌健的說法,在他看來,豐都鬼文化並不是一般的迷信,而是一種傳統的中華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經過千百年才形成的,所有的文化來源都非常清楚,並非突然出現。
相反對於豐都「鬼城」目前改弦更張,建仿古鎮的做法,凌健大呼危險。
他認為,且不論全國範圍內具有悠久歷史的天然古鎮已成海量。僅就重慶而言,40個區縣中幾乎個個都有古鎮,有的還不止一個。
豐都盲目投入巨資,生造一個似是而非的仿古鎮,很難吸引審美眼光日益提升的遊客。加之豐都目前的旅遊格局是過境遊而非目的地遊,更令這種休閒型旅遊區前途未卜。
「豐都要復興旅遊,非鬼文化主題不可。靠人工堆砌的東西,不可能超越有千年歷史的文化符號。」範明吉老人站在新城江邊,遙望江對岸的鬼城,表情倔強而複雜。
落日餘輝中,豐都新城與「鬼城」名山,似乎近在咫尺,卻又被滔滔江水無情隔開,只能默默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