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假期不帶孩子旅遊,
就算落後了嗎?
我前天送女兒去學簡筆畫,遇到一對母子,於是就禮貌性地寒暄了幾句。
對方在得知我女兒已經連續學了10幾天後,用略顯責備的語氣對我說:
「你這樣可不行!孩子這麼小,不能老窩在家裡學這學那的,會把孩子悶壞的!
你看我兒子,是不是挺機靈、挺能聊的?他就是去的地方多,見的世面多!
我們剛從草原回來,讓孩子在家學學畫、玩幾天,然後再去趟上海迪斯尼,等他爸爸忙完了一起去新加坡溜達溜達……」
我驚訝地半張著嘴,一邊聽這位媽媽描述給孩子安排的豪華暑假,一邊看著那條粗粗的金項鍊在她胸前晃蕩……
回家後,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
「我是不是真該帶孩子出去旅遊幾天?經常不出去的話,會不會真的讓孩子悶悶的、沒見識?」
把這件事跟老公講了,反被他嘲笑一頓:
「這事你攀比個什麼勁?帶孩子出去玩玩確實不錯,可這又不是唯一長見識的辦法,不用太在意!」
02
不要以「長見識」的名義
綁架了家庭
經濟水平的提高,父母對孩子全面發展的渴望,讓兒童旅行變成熱門。
從每個周末的公園遊,到五一、十一的國內遊,再到寒暑假的境外遊學、夏令營,旅行費用。
已經繼擇校費用、興趣班費用之後,位列第三大教育花錢殺手。
在「長見識」的背後暗流湧動的是消費層次的較量:
你帶不帶孩子出去玩?
你帶到哪裡去玩?
你們住什麼酒店?
孩子的玩伴都去過哪裡?
你們買什麼禮物回來給老師同學?
這一個假期的出行,在孩子的作文裡怎麼被描述?
其實,假期帶孩子出去走走,本來是件好事,可是在一些商家鋪天蓋地的宣傳下,旅遊的作用有點被「神化」了,令家長們覺得不帶孩子出門「長見識」,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另外,很多家長之間的攀比,也讓親子旅遊變了味。
放假前後,在家長接送孩子時、辦公室「有娃黨」午休時,甚至跟鄰居家長碰面的寒暄裡,聊得都是「放假你們去哪啊」。
這一句話背後,體現的不是你的教育觀念,而是你有錢有閒嗎?你玩得起嗎?
不管你是真心想帶孩子出去「長見識」,還是比較心做祟。
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不管你的經濟實力如何,你都被捲入這陣風中,不能不去,也不得明辨。
為炫耀而去旅行,不如不要去!
03
見到了
不等於長了見識
城市化生活帶來了玩伴匱乏、自然接觸匱乏,電子設備和大型遊樂場泛濫,為彌補這一缺失,我們選擇帶孩子出行。
可是我們帶孩子去亞洲遊、歐美遊,甚至還有定製高端遊……
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從你家門口商場裡的小遊樂場,帶到了一個更大的遊樂場。
從一個城市的海洋公園,帶到另一個城市的動物園、海洋公園……
「見到沒見過的」和「長了見識」不能劃等號,昂貴的投入,帶來的並不是與之相等的見識增長。
「孟母三遷」為的是讓孩子在「好環境」中得到薰陶,到現代卻逐步演變成對「物質繁榮」的噓唏感嘆。
在這些更豪華,更現代的環境中,得到的多是享樂與消費。
為享樂而去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其實,帶孩子出去旅行無非是想讓他長見識、接觸自然。
但大家都忘了,走馬觀花的旅行和一堆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旅行。
真正引發孩子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不在酒店和景點裡。
能讓見世面、增長見識的地方有很多,並不是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如果希望孩子長大後有出息,暑假一定要帶他去這4個地方走走。
1
去田間地頭
常常聽到一些笑話說,學習優良的孩子,把小麥認成小蔥,不知道胡蘿蔔是長在土裡的,以為花生是掛在樹上的……
其實,這也怪不了孩子,他們大多數是在鋼筋水泥裡長大的,田野和農事,的確是太過遙遠而陌生的存在。
以致於,嘴裡背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腦子裡卻並一定都能明白這首詩的真義。
那麼,如何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不易呢?霍啟剛和郭晶晶給出了答案。
之前,他們帶著5歲的兒子霍中曦,到農田體驗插秧,這一舉動,獲得了無數網友點讚。
對此,霍啟剛在微博中回應道:
「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不得不說,這樣的父母,很有遠見。
《朱子家訓》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帶孩子去田間地頭吧,去看看農民伯伯是怎樣播種、施肥、除蟲,又是怎樣灌溉、鬆土、收割。
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參與進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
相信現場的真實教學,能讓孩子們在頂著烈日、沾滿泥巴、流著汗水的體驗之下,更能懂得農作的不易和艱苦。
2
去圖書館
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說:
「圖書館是個好地方,是個使人終生受益的地方。
不要老讓孩子們坐在教室裡,帶他們到圖書館去吧!他們一生都會感謝這個帶他們走進圖書館的人。」
的確如此。
曾經有人對全球35名各領域大咖做過研究,發現他們的童年有兩個共同特質:
一是和父母的親子關係良好;二是經常被父母帶著泡圖書館,以培養閱讀興趣。
閱讀,是孩子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認識社會和自然界的主要渠道。
而圖書館,是幫助他們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第一站。
孩子不愛學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覺得讀書沒什麼樂趣,覺得學習沒什麼用。任何事情,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
跟孩子在圖書館泡一天是個不錯的選擇!身處書的海洋,當孩子看到周圍的人都在讀書,也會很自然地加入進去。
我們要做的就是「隨他去」,不要急於糾正,不要布置任務,由著孩子的興趣。
等他發現了喜歡的內容,也就能夠體會到閱讀的快樂。
3
去大學校園
可能每個孩子腦子裡的都有這些問題:
讀書是為了什麼?
我將來要做怎樣的人?
在長成大人之前,我要去哪裡、做哪些準備?
……
彼時,孩子還是一顆小草,稚嫩而懵懂,而作為父母,我們有義務告訴他,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在大學校園裡尋找到。
因為網上有段話說:
「大學裡優美的校園風景、濃重的學習氛圍、豐富的社團活動,既能給孩子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又能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觸動。」
這裡,有博學、奮進、堅毅,有自由、勇敢、朝氣,是每個人歷經十載寒窗苦讀所到達的地方,是構築夢想的港灣,是踏入社會之前的修習所。
看一看大學校園的風景,感受大學的氛圍。
多帶帶孩子去一些知名的大學校園,不僅可以增加孩子的學習動力,還有助於孩子及早確定自己的目標。
4
去爸媽工作的地方
「我就知道爸爸去XXX上班的,具體做什麼不知道。」
相信很多孩子也都有這樣的疑問,爸爸媽媽上班都在做什麼呢?
平時我們去學校接孩子,對孩子上學的地方十分清楚,但是孩子們卻不知道我們是做什麼的呀!
很可能,我們苦口婆心地念叨著:
我工作很辛苦,你要懂事啊;
我吃了沒文化的虧,什麼都不會,所以你要好好學習啊……
但這些在孩子看來,不過是一場無意義嘮叨。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帶孩子參觀一下我們工作的地方吧。
帶孩子參觀自己的工作環境很有意義,不僅能夠讓孩子了解更多與爸爸媽媽相關的事情,了解父母工作的不容易。
除了父母工作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帶孩子看看不同職業的叔叔阿姨是如何工作的。
比如一些大型企業會有開放日,允許大家參觀,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帶孩子看看他們整齊、有序的工作氛圍。
還有一些甜品店會有可參觀的廚房,甚至還會讓客人自己烤蛋糕。我們可以帶孩子試一試,讓孩子學習做事認真、嚴謹的態度。
作家龍應臺曾經說過: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
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
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實踐出真知,生活即教育。
旅行,不是炫耀給誰看的,更不是鼓勵孩子單純消費享樂的。
各位爸媽們,暑假旅行,還是要從孩子角度出發,給孩子留些體驗,做他這個年齡該做的、想做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