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倫敦,很少有人會忽略泰晤士河。泰晤士河是英國最長的河流,上遊安靜平緩,河道不寬,而通向入海口的地方則水面浩瀚,與潮汐相互呼應,蔚為壯觀。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英國的時候,泰晤士河已經是重要的運輸通道。
從北岸開始發展
今日倫敦的大致位置實際上就是由泰晤士河決定的。當年的羅馬人決定,在從泰晤士河口溯流50公裡的地方建設倫蒂尼姆行政總部,也就是今天的倫敦城。因為此處的泰晤士河水量充足,且河道不寬,以當年的技術水平完全可以架橋。
從傳統上看,倫敦老城基本是在泰晤士河的北岸發展起來的。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建築群沿河北岸而建,背對河流面向北方,如同一道金碧輝煌的屏障。在它的北側,是政治中心白金漢宮和唐寧街10號;是商業中心牛津街,邦得街,哈羅德百貨商場;是文化中心萊切斯特廣場和大英博
物館……幾乎倫敦所有的傳統名勝,以及眾多火車站都集中在河北邊。如果你對倫敦的歷史文化感興趣,遊覽的話基本不用過河。對「老倫敦」來講,南岸可以說是老城市的郊區。
不過,憑心而論,泰晤士河南岸是非常漂亮的。和北岸的古老凝重相比,南岸的建築設計現代,靈秀乾淨,藝術色彩濃厚。沿著泰晤士河,除了用舊發電廠改建的泰特現代藝術館之外,還有仿照最古老的劇院修建的莎士比亞圓形劇場。每逢莎士比亞誕辰紀念日,整個劇場外壁就會系滿紅氣球。新的倫敦市政府辦公樓也在河南岸,全玻璃幕牆結構,外型像一隻蒸歪了的饅頭。市政府的展覽館裡還經常有一些與中國相關的展覽。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與河北岸的建築大多背對河流不同,泰晤士河南岸的建築大門通常向北,也就是說,是朝著河岸的方向。
28座橋飛架南北
由於一開始就對建造橋梁的問題考慮周到,倫敦區域內的泰晤士河上,橋梁交通一向發達。28座的橋梁飛架南北,有傳統的鐵路橋、公路橋,也有非常著名的經典建築。如1886年建造的倫敦塔橋,橋分上下兩層,下層橋面可以開合,上層橋面則是一條高空人行道;如著名的千僖橋,是倫敦為了迎接千僖年建造的一座步行橋,簡潔的鋼結構將河北岸古老的聖保羅大教堂和南岸的泰特現代藝術館連接起來。
泰晤士河的南北兩岸都有專門的沿河修建的步行道。在河北岸,因為高樓的「後背」一直擠到了岸邊,所以步行道狹小陰暗,不少地段不得不穿行在一些建築的一層停車場中,行人也很少。而河南岸的步行道寬闊整潔,綠蔭覆蓋,許多街頭造型藝術家在這裡成年擺攤賣藝,路邊就是各種展覽機構的入口處,每天遊人如織。當你興起的時候,可以到河南岸倫敦眼的巨大轉輪上,看看夕陽是怎麼把整個倫敦染紅的。
南岸不再是郊區
傳統上,倫敦的東部和南部相對貧窮,房價也低,但是近年來倫敦很重視發展這個區域。很多房地產商也看中這個區域的潛力。這使得河南面近年出現了不少新的中高檔居民小區。小區內部遊泳池和商務會館俱全,價格適中,生活條件卻比河北面擁擠不堪的倫敦市區要好很多。倫敦人比較實際,只要物美價廉就好,對住在新區的人很少歧視。因此,不少新一代的華人移民會在泰晤士河南岸安家買房子。我曾經坐在一戶華人夫婦的客廳裡,看泰晤士河在他們窗下流過,看到他倆相視微笑,是一幅非常愉快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