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點讀詩】: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零點讀詩】: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原文]
《葬花吟》/林黛玉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未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
[註解]
榭(xiè):建在高土臺或水面(或臨水)上的的建築,是一種藉助於周圍景色而見長的園林或景區休憩建築。
香丘:是根據佛教名詞「香山」新造的詞,意思是香氣繚繞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護,可以安居樂業的土地。不奢求香氣繚繞的蓬萊仙境。
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
簾中女兒惜春莫:「簾中」與上句為頂針續麻格。「莫」為「暮」的古字。
灑上花枝見血痕:此句與兩個傳說有關:其一,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黛玉號「瀟湘妃子」即用此典。其二,蜀帝杜宇魂化杜鵑鳥,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鵑花。
[辨析]
《葬花吟》是曹雪芹《紅樓夢》中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誦的一首詩。《葬花吟》一詩出現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那天是二十四節氣的芒種節,春天將盡,祭祀送花神。該詩就是是林黛玉在山坡後面葬花時,感傷身世的哭泣之作。《葬花吟》名為詠花,實則寫人。詩作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像,暗淡而悽清的畫面,濃烈而憂傷的情調,展現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細微而複雜的心理活動,表達了其在生與死、愛與恨等複雜的鬥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對自身存在焦慮不安的體驗和對生命迷茫的情感。
《葬花吟》一詩的脈絡比較清晰,從內容關聯性上,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花謝花飛霜滿天」到「人去梁空巢也傾」這部分表達的是感春、傷春之情,借物抒情。
第二部分從「一年三百六十日」到「鳥自無言花自羞」,這部分直抒胸臆,表達對現實的控訴以及自傷自憐。
第三部分是從「願儂此日生雙翼」到最後「花落人亡兩不知」,這部分表達的是心中的嚮往,以及現實帶來的失落與絕望。
詩的最後八句,更是字字血、聲聲淚:「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幾句詩,翻譯成白話文,大意就是:
花兒啊,你今天死去,我來把你收葬。誰知道我這薄命的人啊,什麼時候忽然命喪?我今天把花兒埋葬,人們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時候,有誰把我掩埋?不信請看那凋殘的春色,花兒正在漸漸飄落。那也就是閨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時刻。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髮如絲。花兒凋零人死去,花兒人兒兩不知!
林黛玉《葬花吟》以花自喻,從傷春感懷出發,引出對生活的控訴,以及理想的絕望,情感一步步遞進。全詩抒情淋漓盡致,語言如泣如訴,聲聲悲音,字字血淚,滿篇無一字不是發自肺腑、無一字不是血淚凝成,把林黛玉對身世的遭遇和感嘆表現得入木三分。難怪有評論家說:「一首葬花辭,半部紅樓夢」。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