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淺析林黛玉的《葬花吟》

2020-12-13 楓林集趣

《紅樓夢》裡詩詞很多,這些詩詞由於是為小說中人物的性格、心態以及命運等等服務的,所以,用詩詞獨立的品鑑眼光來看,優異之作不算很多。但是,有那麼幾首詩,用服務小說的角度來看,它們和小說人物的性格融為一體,如果把它們抽離出來,同樣表達了作者的認識觀、價值觀和審美情趣,同樣可以獨立於小說之外,是不可多得的詩詞佳作。其中,《芙蓉女兒誄》和《葬花吟》是其中的代表。

一首優秀的詩作之所以優秀,離不開思想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所謂的思想性,具體的體現就是能在意境的深度、廣度和厚度上有深刻的體現。自然,讀者要真正讀懂這種優秀之作,也應能從意境的深度、厚度、廣度上有所把握,力求準確的把握作者所要傳達的內涵和作品本身所能達到的外延。比如《芙蓉女兒誄》,它的優秀是因為「感情真摯熱烈,想像豐富。比喻生動,詞藻華麗,語句優美。對仗工整,音和律同。大氣磅礴,震撼心靈。風格慷慨激昂,悲涼沉鬱,極具藝術感染力,可稱為絕世佳作。」

表面看來,《葬花吟》是作於黛玉被晴雯誤關在怡紅院外,一時想不開,心有所感而作。詩的內容,表達的不過是對自己的自憐自哀。試想,如果僅有這樣的意境,這首《葬花吟》還能稱之為優秀的詩嗎?

《葬花吟》中有著很多林黛玉自身內心的想像,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儂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這幾句詩,充分了表現了林黛玉的想像,這些詩句所呈現出來的意境是就是一幅夢境,該意境作為夢境,它是虛寫,同時,由於林黛玉內心世界的悲愁之情,才生發出這種夢境,它是建立在林黛玉真實真切的個人主觀情感之上,然後通過人物內心進行轉化而生發出的一種想像。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詩句,林黛玉看著春色逝去和漸漸落下的花,就想到自己的青春正在逝去以及會走向生命的盡頭,責備「三月燕子」、「風刀霜劍」等,實際上是在責罵封建社會現實的殘酷性,對花的同情和哀憐,實際上是對自我命運的慰藉和同情。《葬花吟》整體給人一種悲愁之情,這是《葬花吟》的情感基調,其意義之深遠,以「葬花」來「葬人」,使之韻味無窮幽深。

延伸閱讀:《葬花吟》全文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未聞。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相關焦點

  • 曹雪芹《葬花吟》詩賞,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葬花吟》這首古體詩,出現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是林黛玉在山坡後面哭泣時所吟,書中章節為《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那天是二十四節氣的芒種節,春天將盡,祭祀送花神。眾人開心地過節時,卻獨少了林黛玉,大家都找不到她。只有賈寶玉知道,林黛玉可能去了前天和他葬花的山坡。
  • 「零點讀詩」: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零點讀詩】: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零點讀詩】: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原文]《葬花吟》/林黛玉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 《黛玉葬花》賞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而從情侶間的小打小鬧,到林黛玉的內心由稚嫩轉向成熟,葬花這部分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書中在黛玉葬花之前還描寫了寶釵戲蝶,通過場景描寫,將兩個人物的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畫出來,而兩人的性格也在這一部分,體現出最大程度的不同。
  •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看著那些開敗了的花朵,滿地的花瓣,不禁讓人心生感傷,讓人想起《紅樓夢》裡的《葬花吟》。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寫盡了生命之殘酷,寫盡了人生之無奈。「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 《葬花吟》黛玉演繹最完美的行為藝術!人葬花,花亦葬人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好一句「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這是對命運的質問還是對自己的無奈?這一句悽婉的無奈吟唱中,想必是林妹妹寄人籬下的辛酸,或是前途渺茫的悲歌。她是在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和命運,葬了自己一生的辛酸。
  • 《葬花吟》—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葬花吟》—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 林黛玉葬了幾次花?她埋葬的是什麼花?
    黛玉就在這樣的日子裡葬花,她邊葬花,邊哭泣,邊悠悠咽咽地念了一篇《葬花吟》。……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寶玉聽到耳中,不禁想到:「試想林黛玉的花顏月貌,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寧不心碎腸斷!既黛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推之於他人,如寶釵、香菱、襲人等,亦可到無可尋覓之時矣。寶釵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則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則,斯處、斯花、斯柳,又不知當屬誰姓矣!」
  • 紅樓夢×宋詞|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黛玉葬花」的美麗與哀愁
    記得當時初相見,兩重心字,金黃淺淺;琵琶四弦,相思淡淡。如今,早已是殘春時節,夢醒之後,簾幕低垂,這惱人的情思又湧上心頭,增添了無窮哀愁。每每讀到「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一句,總是想起「黛玉葬花」,想起林黛玉「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的場景。也許,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可花是美的,人也是美的,不由得讓人聯繫在一起。
  • 《紅樓夢》我們只知道黛玉葬花,不知道寶玉葬花,他才是葬花人
    《紅樓夢》我們只知道林黛玉葬花,黛玉的葬花詞,讓多少人淚流滿面!其實在《紅樓夢》中賈寶玉也葬花,而且不止一次葬花。他一共葬了三次花。每次葬花的思想感情不同。第一次浪漫、唯美;第二次哀怨、悲傷,痛得不能自已;第三次看盡春歸無處覓,只得平靜接受殘酷的現實,不悲亦不痛。
  • 林黛玉和賈寶玉是靈魂伴侶,所謂的金玉良緣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因為林妹妹身上沒有帶玉,還賭氣摔了他頸上帶的通靈寶玉,惹得林黛玉傷心難過,為他留了很多淚。林黛玉覺得花瓣掉在水裡,不知會流往哪兒,被哪個不會愛惜花兒的人糟蹋汙染了,就違背了她的心意了,所以她就把這些掉落在地的花瓣收集起來,放入一個香袋裡,拿起一把輕巧的鋤頭,去大觀園一個林子裡葬花。
  • 紅樓夢:高歌一曲賞花時,花落人亡兩不知
    您再休要劍斬黃龍一線兒差,再休向東老貧窮賣酒家。您與俺眼向雲霞。洞賓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兒回話;若遲呵,錯教人留恨碧桃花。唱的是何仙姑對於呂洞賓的一番諄諄勸告:呂洞賓啊,你下凡之後,不要留戀紅塵中的酒、色、財、氣,不要貪杯誤事,也不要鬥氣任性,要把天界的美好記在心間,將天界的任務放在首位,完成了使命就早去早回。
  • 十首詩詞,盡顯林黛玉絕世才情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 他扒開了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墓,報了家仇,但你會原諒他麼?
    也就是說,林黛玉邊哭邊吟《葬花吟》,將飄落的桃花收集起來,掩埋在大觀園(實乃圓明園也)花冢裡之時。那個聽到「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後,哭倒在山坡之上、懷裡落花撒了一地的呆子賈寶玉,實際上就是當時住在圓明園「武陵春色」(桃花塢。以桃花著稱)的少年乾隆帝!
  • 林黛玉:今生只愛賈寶玉,來世不做林黛玉
    文章開頭就以神話故事為背景,以賈寶玉與林黛玉倆人「後世的姻緣前世修」為伏筆,在前面就暗示了這段姻緣註定有緣無份,以悲劇收場。他們的悲劇並非巧合與偶然,除了與整個社會的沉淪密不可分的外,還從此處預見端倪:第一回的「賈寶玉見林黛玉」中徵用了神話故事與傳說,說明了寶黛上輩子之間的恩、情不斷,渲染了感情糾葛的氣氛。
  • 春深名句說落花:一夜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其實海棠花並非那麼的不堪,在深春的風雨裡,綠葉茁壯的成長起來。那是綠葉和花共同守護的花,因為馬上花謝之後,是盈盈滿枝的果實。但李清照自有自己的憂患,哪個女子的青春不每步行走在忐忑之上,給了心,又不放心?比起李清照的《如夢令》,林黛玉的《葬花吟》則更為尖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