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長假期間,中央電視臺開播大型演播室節目《綠水青山看中國》。我作為人文地理學者,參與了節目製作前期的討論。該節目的出品單位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曾成功地製作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綠水青山看中國》節目製作的中後期,因為保密要求,我就無從了解節目的內容了。因此,當節目組的導演電話告訴我節目即將在「十一」長假期間播出後,我熱切盼望節目的播出。目前《綠水青山看中國》已經播出,我陸續聽到許多反饋,有些人從節目中找到了自己心理預期的內容,有些人則沒有。
被各種聲音包圍後,我開始反問自己:我對這個節目的心理預期是什麼?這就像我看完《中國詩詞大會》後反思的問題:詩詞對於人們的功能是什麼?《中國詩詞大會》中有一位參賽選手是個中年快遞員,他在節目中講述的故事,間接道出了詩詞的魅力,以及人們為何要做詩。他在節目中朗讀了自己的詩作,從其作品押韻、平仄、用典等方面看,他顯然沒有受過系統的詩詞寫作的訓練,但是他認為,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並寫首小詩,就是一種怡情的生活。清人孫洙《唐詩三百首序》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實這句話並沒有告訴人們詩歌的意義,倒是這位快遞員講出來了。《綠水青山看中國》雖然沒有冠以「地理」,但是被地理學界認為是地理類的科教節目。那麼我們看看,這個節目是否回答了相似的問題——地理之於我們的功能是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談談「地理」為何。有人說「地理」是一類知識,例如節目中提到南太行山的走向、珠穆朗瑪峰的位置;有人說「地理」是一類學問,例如節目的點評嘉賓張捷教授講解新疆的火焰山顏色為什麼是紅色的,節目組特邀出題人講解位於深海的生物在沒有陽光的環境中如何獲得生命的能量;還有人說「地理」是一種工具,例如這個節目的舞臺上,那個巨大的電子道具「中國地圖」就是人們常用的地理定位工具之一。其實,地理知識、地理學問、地理工具之間並無嚴格界線,它們彼此交叉,構成了地理的範疇。這三種對地理的解釋都強調,地理是人們探索世界的產物。
然而,這些對地理的解釋並未直接回答地理之於人是何種意義。《綠水青山看中國》的節目,通過出題環節,將地理對於我們的意義寓於題目背景中。一類出題形式是短片展示,另一類出題形式是由特邀出題人自述個人的「地理」故事。特邀出題人來自許多行業,有的與地理有關,有的地理沒有任何關係。透過專家和尋常人的地理故事,我們可以品出地理之於我們的意義。
第一,地理發現可以激發人們的知欲。知欲是人的本性之一。科學發展到今天,多數人會認為人類已經不會有新的地理發現了,然而本節目的特邀嘉賓向觀眾和參賽人展示了地理新發現的無限可能。例如一位特邀出題人是海洋研究專家,他展示了三沙永樂龍洞的照片,這是目前已發現的全球最深的海洋藍洞。以前西沙的漁民將這個藍洞視為中國南海之眼,或南海定海神針之處。2015年西沙航跡研究所使用聲吶旁掃設備、電子計數鉛垂、深海海流儀、深海水質分析儀、水下機器人、水下攝影攝像設備等,結合人工潛水觀察測量,成功探明了這個藍洞的深度和基本形態,但是對於藍洞成因尚無定論。這個故事,一定激發了許多年輕人,他們未來或許會投身到地理科學探索中。
第二,人們從地理探索中獲得生命的精神力量。本節目第一集特邀的出題人中有一位熱愛騎行的廚師,他在13年中的騎行距離超多4萬千米。當他的女兒長到4歲時,他就在自行車後拖了一個帶輪子的小掛鬥,讓女兒坐在裡面,隨他一起騎行。這位父親在鏡頭前自豪地說:「我們爬過的海拔超過5000米的山有15座左右,超過4000米的有20多座,超過3000米的就數不清了。」他女兒名叫「小六一」,在5歲生日那天,和爸爸一起徒步「轉」完了西藏的神山岡仁波齊,全程長達54千米。「轉山」是藏族神山朝聖的重要環節。一同轉山的人曾建議小六一的爸爸,在最後一段路程中背著女兒一起走,但是小六一卻堅持自己走了下來。對於這對父女而言,完全可以從其他途徑了解所登各個山峰的地理信息,但是親自走近每座山峰所體會到的地理信息就大大不同了,他們在與山的互動中,收穫了自信和勇氣。相信小六一在未來的人生中會淡泊名利之誘惑,樂對困難之挑戰。
第三,地理比較還能讓人們從絢爛的人文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向哪裡去?」這是人類的基本之問。《綠水青山看中國》展現了中國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例如四川雅安的雅魚、雅女。觀眾和參賽者看到這些與自己文化不一樣的場景,會反觀自己所屬的地域文化,比較自身文化與其他地方文化蘊含的「大美」。從而決定放棄哪些文化,認同哪些文化。費孝通先生提出了世界文化格局的美好願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地理比較是實現此願景的基本步驟。
《綠水青山看中國》並非說教的節目,也非科普節目。節目的出題環節,讓我感受到了地理的魅力,尤其是中華大地透射出的地理魅力。從這個層面上看,本節目滿足了我的心理預期。
作者:周尚意(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