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歌竟然是這個樣子的,很多人應該都不知道吧

2020-12-18 情歌怎麼唱

今天要給大家聊一聊的是臺灣地區的民歌。我們以往講的民歌大抵都誕生於勞動人民群眾之間,而且也是青山綠水之間,容易產生民歌。所以說明個有著非常明顯的清新、自然的風格。但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個臺灣地區的民歌呢,它這種清新自然的風格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反映的內容,卻更加近似於我們現在的一些通俗歌曲所反映的城市生活和人的基本感情,它的創作方法是民歌,但是從內容上面來看,又接近通俗歌曲。

臺灣的民歌複雜就在於,它包括了幾個大的部分,首先就是它有我們傳統意義認承上的民歌,但又包括我們現在認可的校園民謠類的,甚至是都市民謠,在臺灣都算到這個民歌行列之內。

像我們過去看劉三姐,它青山綠水之間勞動人民的生活,隨便劃划船都能唱歌。但是臺灣的新民歌是誕生在哪兒呢?是在餐廳裡面,當時臺灣有很多詞作者,曲作者,都試圖結合臺灣本地人的生活來創作一些符合本地人審美情趣的歌曲,就這裡邊大伙兒吃飯,當然可能也有自助餐,也可能是點餐。就是我們所說的茶餐廳一類的。那麼下邊很多人吃飯,兩個歌手,一般一男一女。下邊的客人你點什麼歌,我就唱什麼歌。

所以對駐唱歌手要求高就在於,你會的要多,這個唱不好唱,為什麼。 歌手是在底下該吃吃該喝喝的環境下唱歌。當然人家挺文明,像有的幹一個兩開,沒有這種事。但是他吃他的,你唱你的,這個抗幹擾能力得特別強,所以駐唱歌手都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一唱歌,必須自己要進入到音樂當中,你如果要是沒進入到裡面,一看這些人的吃相,哈喇子都流出來了,沒法唱啊這。所以這些人唱歌就特別走心,

這對歌手來說要求比較高,但也是由此誕生了一大群在今天我們看來很厲害的歌手群,像潘越雲,蔡琴等等,都是那時推出的,我們現在可以想像,在華語樂壇,小編剛才說的這些位,哪位都能算的上是一流。是那種創作環境促使臺灣民歌整體噴薄欲出。

今天給大伙兒講這個臺灣民歌,應該是幾種類型都給大家講到。比方如果按照我們以前的想法,就說是每個地方民歌。你像《劉三姐》的民歌,什麼《草原夜色美》,像山陝民歌,符合這個風貌的臺灣民歌,大家會先想到哪一首呢?恐怕就是阿里山的姑娘這首了。

這正是符合了民歌的感覺。但是您可能不知道,這歌從詞作者到曲作者,沒有一個是臺灣當地人,甚至創作這歌的時候,這些人沒有一個去過臺灣,可是這個歌在高山族那可是得到很高的認可。

其實很多原住民都說不知道他唱啥玩意兒,這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因為電影廠要拍一部臺灣的風光電影,就找了連臺灣都沒去過的作詞家硬想像的把這個主題曲琢磨出來了。

還真是有才呀。

相關焦點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詞作者有感於臺灣南部民間藝人陳達的坎坷經歷,但「創作這首歌並不是直接指涉陳達這個人,而是借陳達來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工業化的社會中民間曲藝是否應該受到重視,尤其是陳達所代表的民間藝人身上具有的勇猛與創意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還能否流傳下來?」
  • 方世玉竟然是肇慶人!肇慶人都不知道?
    肇慶人都不知道? 今日,我肇慶君同大家講下方世玉這個人!點解要講方世玉,理由好簡單,因為他是廣東人,他是肇慶人!不要說你不知道!廢話少講,轉入正題!應該講好多謝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策劃如此好的一本書!好多肇慶本地人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名人名事!應該多宣傳本地文化!呢次宣傳方世玉,很不錯!
  • 臺灣民歌運動四十年 開啟臺灣流行音樂史
    在長期扶植臺灣民歌,被稱為「民歌之母」的陶曉清看來,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臺的歌者和臺下的人能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歌就可以被稱作是民歌。今年是臺灣民歌運動四十周年。十年前,由陶曉清主持的那場「民歌三十」晚會整整三個多小時,侯德健、李建復、胡德夫、李泰祥、馬兆駿、蔡琴……都來了,幾十位歌手邊聊邊唱,臺下的人靜靜地坐著聽,不時有燈光照亮臺下的某個人,大家都像多年未見的老友,共赴一場如期而至的約定。「民歌運動」很重要,它開啟的,並不僅僅是臺灣擁有自己流行音樂的歷史。
  • 「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在他的歌聲裡,聽見歲月和山河
    (採寫/新京報特約記者 徐振宇)對很多人來說,胡德夫是神一樣的存在。2017年,67歲的他登上央視《朗讀者》節目演唱民歌,讓電視機前的我們知道了他的名字。白巖松聽他的《匆匆》時淚光閃閃,喃喃自語「我恨不能給他跪下」,林懷民說胡德夫的聲音是最動人的呼喚。
  • 臺灣民歌40年 在懷舊中傳承
    終於在今年11月19日,「臺灣民歌40周年」演唱會將作為「2016第14屆中外藝術精品演出季」的主推項目,在深圳灣體育館「春繭」開唱。 記者從昨天的新聞發布會獲悉,老一輩如齊豫、潘越雲、李建復、胡德夫、萬芳,新生代如陳綺貞、韋禮安等近30位臺灣民歌音樂人將共同登臺。其中,「民歌之母」陶曉清、《龍的傳人》原唱李建復以及「南方二重唱」現身發布會,以歌聲與故事帶人重溫臺灣民歌的美好時代。
  • 臺灣民歌四十年:從憤怒到和解
    《四十年》海報一晃眼又是十幾年,「再唱一段思想起」民歌40年如期而至,不只在臺灣,亦赴大陸巡演,並奉獻一部描繪民歌發展歷程的紀錄片《四十年》以饗觀眾,導演侯季然表示,電影題目去掉「民歌」二字,是有意把重點落在時光流轉,關注這段不短的光陰。
  • Jasper竟然胖成這個樣子,難以置信,下巴脖子連成線!
    原來是Jasper的外公在網上曬出了一張Jasper的照片,但是照片裡的Jasper胖到下巴都不見了。胖胖的,圓嘟嘟的Jasper單手比耶,超級可愛!好想掐一掐小臉蛋,跟小氣球一樣,也有不少網友直言,一看就是家庭地位明顯上升,夥食待遇急劇提升,胖胖的jasper更有福相了,帥氣可愛對此,有粉絲解釋道,這應該是Jasper2到3歲的舊照,肉肉的也是十分可愛了。
  • 胡德夫:民歌可貴,貴在真!
    ■「原來我們都可以歌唱」   記者:「臺灣民歌運動」深刻影響了華語流行音樂的發展,也成為幾代人的記憶。您如何看待那段歲月對您的影響?   胡德夫:我們(指「臺灣民歌運動」代表人物)不曾感受過,是我們打開民歌的門,或者是去搖過那個搖籃。其實對我意義最大的就是發現,原來我們都可以歌唱。
  • 原來魚香肉絲裡的「魚」,竟然在這裡,很多正宗的四川人都不知道
    推薦語:確實有這個做法,確實有不少四川人都不知道,一直不敢嘗試這種泡椒的做法,有人做過嗎?來分享分享心得吧...下文轉載自作者:香哈美食達人原來魚香肉絲裡的「魚」,竟然在這裡,很多正宗的四川人都不知道!
  • 小資生活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小資生活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 「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5月17日將舉辦音樂會
    2005年,55歲的「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作為「歌壇新人」出了第一張專輯《匆匆》;2011年,他與國際級音樂製作團隊、美國頂尖樂手傾力合作,碰撞出一首首充滿感恩的歌曲,完成他61年來第二張專輯《大武山藍調》;2013年5月17日,這位白髮蒼蒼充滿故事的老人將帶著他這兩張專輯於北京開啟「胡德夫《大武山藍調》音樂會」。
  • 臺灣把火車盒飯做成這個樣子,內地遊客看了直呼:好心酸
    現在隨著我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很多人都會想要去世界各地進行旅遊,看不同的風景,品嘗不同的美食,這好像已經成為了眾多人心目當中最大的願望,那麼如果說起現如今去臺灣旅遊的必備項目是什麼的話,可能不是去看日月潭,也不是去看阿里山的姑娘,更不是去也是體會那些著名的小吃,最為重要的就是每一個遊客都想要感受一下臺鐵便當
  •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上海以前竟然屬於江蘇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上海以前竟然屬於江蘇很多人都不知道,上海以前屬於江蘇,以前稱上海為江蘇省上海縣。
  • 歌者:臺灣地鐵站民歌聯唱
    臺灣地鐵站民歌聯唱,聽得淚奔!2015,恰逢民歌運動40年,臺北板橋地鐵站舉行了一場大型快閃活動,當驚喜合唱團唱起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溫馨民歌時,路人全都忍不住停下來觀賞鼓掌,畫面真的太美好~ ——《噴嚏網》
  • 這布丁做成屎的樣子,竟然還有人去嘗試,網友:看到我都想吐了
    這布丁做成屎的樣子,竟然還有人去嘗試,網友:看到我都想吐了國外的食物有時候都會看起來很奇怪,不像是我們中國人會吃的,就比如前陣子很火的髒髒包,外表看起來像是裹了一層黑黑的泥土,但實際上吃起來還是挺好吃的。
  • 肉夾饃為什麼不叫饃夾肉?原因竟然是這個,很多人都不知道
    很多朋友應該會有像哈哈一樣的疑問,肉夾饃是把肉夾在饃裡面,為什麼叫肉夾饃而不叫饃夾肉呢?哈哈覺得這種說法也是有道理的,而且肉夾饃說起來讓人感覺肉很多,有一種心理作用。中國陝西省傳統特色食物之一,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西安的街頭,能看到每人手上拿一個肉夾饃的場景。沒錯,陝西人就是那麼喜歡吃肉夾饃。
  • 【攻略】這些「非正常」臺灣旅遊攻略你應該不知道吧!
    (導遊般地)歡迎來到臺灣。【飲品】臺灣的一大特色就是飲品,奶茶、QQ圓、薏仁湯、豆奶、杏仁茶……在大街小巷以十米一家的密度分布著,重點是每一家都沒有倒閉!而且每一家都很好喝,完全不需要推薦也不怕踩雷。但是臺灣,沒有垃圾桶!【垃圾不落地】剛到臺灣,經歷了幾次滿街找垃圾桶的窘迫,於是我乖巧地問我學伴:你們在外面玩兒,垃圾都扔在哪裡啊?學伴:拿回宿舍丟啊。我:???
  • 宮崎駿動漫裡的現實世界,竟然都長這個樣子!快來欣賞吧!
    相信大家最近一段時間都在家宅著,每天不是在看手機,就是在追劇的路上,不知道大家在看到有一些電視劇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過一些劇裡面的景點,有的也是非常令人嚮往的,特別是一些動漫裡的一些場景,也如童話世界一樣。
  • 《阿里山之歌》原本不是臺灣民歌,創作者們甚至未到過臺灣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首歌曲,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一說到臺灣的風景名勝,人們就會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這首歌中讚頌的姑娘小夥。經由鄧麗君等知名歌手的傳唱,這首《阿里山之歌》已經家喻戶曉,但很多提到這首歌的地方,都會不經意地把這首歌寫為「臺灣民歌」或根據「根據臺灣民歌改編」,使人誤認為阿里山地區確實流傳著這樣的民歌曲調。
  • 這部片紀錄了臺灣民歌時代,不少重要的歌手在此誕生
    一部關於臺灣民歌的紀錄片《四十年》 10 月 14 日將在臺灣上映,這部片希望能還原一個在 1975 年所開啟的民歌時代。日前《四十年》公開了正式預告以及海報,電影中記錄了包含了楊弦、胡德夫、楊祖珺、李宗盛等歌手。至於海報上的那個手拿吉他的人,則是被稱作「民歌之父」的楊弦,儘管他至今只出過兩張專輯,但依舊是民歌時代的領先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