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變革、經濟發展,現今社會對建築的需求早已脫離了「風雨不動安如山」。肚子飽了,思維就開始轉了,滿足物質之後,對精神層次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大。層出不窮的網紅店、網紅建築也讓建築設計離每個人的生活更近一步。
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英國的酒店大師、心理學家羅菲松曾作過一項統計:85%的人在就餐時是衝著環境選擇的,也有63.5%的消費者是在滿意就餐環境時作出超過原先預定消費額的決定。可見,就餐環境對就餐心理影響的重要程度,對吸引消費者促進消費也是極其有效的。
建築不止要滿足基本的居住功能,更要滿足美學需求。這便促生了很多注重設計感的「網紅餐廳」。美食不如美器,好的食物要連盛食器皿都要一番講究,更不要說用餐環境。食物無貴賤,但是往往要在合適的環境中才能發揮最大的魅力。
下面向我們走來的
是當代網紅店代表隊
這其中是否也有你種/拔草過的呢?!
TIENSTIENS將將
*法式甜品*
看似很大的一個獨立空間,但其實將將的室內面積只有59.5m2,還包含兩棵胸徑為45cm的楊樹,給設計製造了很大難度。
經研究,設計團隊決定保存兩個大樹。整個建築依樹而建,一層為甜品臺和廚房,二層是就餐區,三層是室外用餐平臺。把二樓分離為三個高度不同的平臺,讓它們分散在樹杈之間。整個設計並沒有遵循傳統的樓層間隔。
牆體主要使用玻璃幕,讓食客和樹木進一步產生親密接觸。
北京市工人體育場北路4號北京機電院
曲廊院
*西餐*
胡同改造是建築設計中經久不衰的話題。曲廊院茶舍是十分經典的改造案例。設計分為修復舊的和植入新的兩部分思路。
修復要先整理分析,留下精華,剔除糟粕。因為南北正房保存較為完整,所以只做局部修補。而東西廂房已嚴重腐壞,需要翻修。
生活年代不同,舊的建築格局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居住的要求。新建築必須要完全封閉才能禦寒。所以設計者在舊有屋簷下加入了扁平的「曲廊」,把分散的房子合為整體。純白的走廊和舊屋灰暗的牆體形成了對比,創造了新舊對話。
北京市東四十一條25號
漁芙南
*湘菜*
漁芙南也是胡同改造項目,是由大雜院改造建成的。漁芙南的改動比曲廊院還要大很多,但依然力保北京胡同的小特質。漁芙南對空間規劃很複雜,這一點很像互相依建的大雜院 。
高低錯落的窗戶是漁芙南的一大特色,看似雜亂無章,卻暗合通風採光的要求。從每個窗戶望出去,都是胡同景致,也很有意思。
漁芙南裝修走得是簡約路線。正如其設計團隊說的那句話「簡約並不代表什麼都沒有。」粉黑的色彩搭配,不同材料的運用,多重空間的布局都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北京市宮門口頭條49號(魯迅博物館)
Aye By Meeting Someone
*西餐*
前幾天小編剛剛去探過店 ,餐廳主打創新菜,我印象很深刻。Aye的建築團隊相信「建築是通過對空間的塑造,從而創造一個只有在想像中才存在的現實。」 Aye By Meeting Someone正是他們建築理念的最好體現。
餐廳的入口就是夢境的開始。打破了磚牆樸素粗糙的一貫印象,Aye的紅磚牆上竟漫出一圈圈曲線柔和的漣漪,恍若夢境。這種圓滑的外牆曲線往往要依靠昂貴的機械臂才能實現。但是設計團隊印刷了一比一的硫酸紙用來定位,把圖紙一層層壘進牆裡。技術不應該是設計的上限,思路才是。
第一層是酒吧,銅板拱頂疊疊湧起,流線型的設計極具科技感。
第二餐是餐廳,紅絲絨的牆面蔓延至頂篷,好像劇院拉起的帷幕。
北京,郎家園6號郎園Vintage15號樓
東西小院
*中餐*
之前「佛系」這個詞火了一段,我想把東西小院稱為禪系建築正合適。「禪」這個詞是從漢傳佛教來得,譯為靜慮。東西小院以素竹為欄,用鋼竹為門,靜而不閉塞。建築略高於牆面,平面排開,用得夯土牆,親切樸素。
門口的鋼竹裝置,正合禪學所講究的內斂。網格狀的剛竹屏風將院內景物模模糊糊地遮擋起來,此時主體建築還是「尤抱琵琶半遮面」。
入口用雙層紗來做隔斷,像是水墨宣紙,裡面人影似是而非,留下了想像空間。
窗外流水層層疊落,山石起伏錯落,禪無處不在。
深圳,上步北路深圳體育場東門2-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