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印尼華人與當地民族的關係比較

2020-12-11 網易教育

文| 廖小健(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教授)

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華人與當地民族的關係有不少相同之處,都是海外華人最多的國家。然而,印度尼西亞1945年獨立後,幾乎沒有停止過排華,大大小小的排華騷動層出不窮,1998年5月的排華暴亂更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嚴厲譴責。

而馬來西亞1957年獨立以來,除了1969年的「5·13事件」外,基本沒有嚴重的馬、華兩族衝突,即使是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局勢異常動蕩之際,也始終沒有出現類似印度尼西亞那樣激烈的排華暴亂。

為什麼馬來西亞的民族關係比較和諧,而印度尼西亞當地民族和華人的關係卻要緊張得多?除了兩國大小懸殊外,到底還有哪些區別,導致兩國民族關係的不同表現?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都是伊斯蘭教國家,而且,前者還尊伊斯蘭教為國教,根據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不同宗教文明的民族,激烈衝突幾乎不可避免,那麼,如何解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民族關係的不同表現?

由於政治和經濟地位的不同,馬來人對華人的偏見,遠遠沒有印度尼西亞當地民族對華人的偏見那麼強烈。

殖民統治時期,英國殖民者為了取得馬來封建貴族的合作,曾與馬來各邦蘇丹訂立協定,承認馬來人是當地的主人,承認並維護馬來人在政治、經濟和文教等各方面的特權。馬來人的特權在馬來西亞1957年獨立後繼續得以確認,獨立憲法特別規定了馬來人的特殊地位和馬來統治者的地位,規定馬來語為國語,馬來人信仰的伊斯蘭教為國教。20世紀70年代又頒布《煽動法令》,禁止對上述有關規定進行質詢和討論。2000年馬來西亞發生馬來人特權風波,時任總理的馬哈蒂爾就明確表示,在捍衛馬來人的特權上,政府絕不作任何讓步。

因此,大多數馬來人認為自己是馬來西亞當然的主人,比華人有著更優越的法律地位,對於政治地位比自己低的華人較少產生妒恨。

和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一樣,馬來人經濟比華人經濟落後,這往往成為引發馬、華兩族矛盾的一個導火索,但由於馬來人經濟一直得到政府的保護和扶持,因經濟不平衡引發的不滿沒有印度尼西亞那麼強烈。

隨著馬來人政黨在政府中地位的加強,歷屆政府都毫不例外地執行馬來人經濟優先政策,加上馬來西亞經濟發展比印度尼西亞順利,貧富差距沒有印度尼西亞懸殊,生活較有保障的馬來人在政府強有力的保護下,沒有必要直接攻擊、搶掠華人。

印度尼西亞的情況則明顯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統治印度尼西亞的荷蘭殖民者實施分而治之的政策,將印度尼西亞的居民按不同等級賦予不同的法律地位,其中,歐洲人居上層,華人處中間,底層的是當地民族。與當地民族採用當地法律和法庭審判不同,華人和歐洲人一樣,可採用荷蘭法律並在荷蘭人的法庭進行民事訴訟和審判。

經濟上,華人不僅可從事各種中介業、工商業,部分上層華人還通過承包稅收和壟斷專賣獲得巨額利潤,經濟發展明顯優於當地民族。華人較優越的法律和經濟地位,引起了當地民族的妒忌和強烈不滿,不少印度尼西亞人把華人看成是繼荷蘭人之後搶奪印度尼西亞當地民族財富的剝削者。在荷蘭殖民者被趕走後,華人便成為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鬥爭的主要對象之一,戰後印度尼西亞洶湧澎湃的民族主義運動,遂轉化為強烈的排華情緒。


(印尼首任總統蘇加諾)

蘇加諾早在1959年就認為:中國人對印度尼西亞經濟生活的控制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嚴重問題。蘇哈託在1967年5月接見記者時也指出:華人不過佔印度尼西亞總人口的3%,但他們卻掌握和操縱了全國資產的70%左右。

印度尼西亞經濟的相對落後和貧富懸殊的異常突出,使上述觀點頗有市場,並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嚴重偏見。印度尼西亞當地民族對政府的保護不力非常失望,在憂慮自己的弱勢地位的同時,自然對經濟條件比自己優越的華人充滿忿恨,民族間的不滿和仇恨與日俱增,並成為當地民族毀壞、搶掠華人財物的直接動因。

兩國的華人政策明顯不同,馬來西亞政府的華人政策比印度尼西亞政府的華人政策要寬鬆得多。

在國籍政策上,印度尼西亞政府從1958年起就實施了嚴格的國籍法,加上手續繁瑣,耗費巨大,華僑要入籍非常困難。到1965年,擁有中國國籍的印尼華僑仍有113萬人左右,約佔印尼華僑、華人總數的1/3。直到20世紀80年代,大多數印度尼西亞華僑才逐漸解決歸化入籍問題。

而且,長期以來,印度尼西亞籍華人的居民證上有特別的標誌,在報考大學、擔任公務員和軍職晉升上都受到歧視。

另外,在阻撓華僑入籍的同時,印度尼西亞政府對以華僑為主的外僑採取了各種嚴厲措施,如提高外僑的各種稅額,限制外僑的居留地點和旅行範圍等。

而馬來西亞從獨立起便實施較寬鬆的入籍政策,絕大部分華僑在1957年後不久就加入了馬來西亞國籍,成為馬來西亞公民,享有絕大部分公民權利。

在經濟政策上,獨立伊始的印度尼西亞政府將國內人口分為當地民族與外來民族(主要是華僑、華人)兩大類,並頒布了一系列法令限制和排斥華僑、華人經濟的發展,如限制華僑經營進出口貿易等各種傳統行業,要求華人向當地民族轉讓股權或企業,甚至沒收部分華人企業。禁止外僑在農村經營零售業的1959年第十號法令頒布實施時,被強行逼遷和接管的華僑零售店達八萬多家,數十萬華僑頓失生活憑恃,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雖然馬來西亞政府也實施扶持馬來人經濟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打擊了華人大企業,但佔華人企業90%以上的中小企業基本上不受影響。

同時,馬來西亞也沒有像印度尼西亞那樣,對華人實施職業限制和接管甚至沒收華人的店鋪、資財,因此,馬來西亞華人基本上可以保有賴以生存的傳統職業和產業。像印度尼西亞華人那樣,因在經濟上遭受排斥、打擊而生計無著、流離失所,甚至家破人亡的情況,在馬來西亞基本上沒有出現過。

印度尼西亞的其他政策也非常嚴厲。1965年以前,印度尼西亞政府對華僑學校、華文報紙、華僑社團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1965年「9·30事件」後,印度尼西亞政府強行關閉或接管所有華僑學校,關閉所有華文報刊,取締大部分華僑社團,禁止使用中文和舉行華人民俗慶典,並要求華人改用印度尼西亞名字,皈依伊斯蘭教,中華文化在印度尼西亞幾乎銷聲匿跡。

馬來西亞政府雖然也限制華文教育,要求教育馬來化,但仍繼續資助華文小學和改制的華文中學,允許華文獨立中學存在,並同意華人社會建立大專院校。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一直可以合法存在,還得以建立了從小學到中學直至大學的較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這在中國境外是絕無僅有的。

(馬來西亞的華文獨立中學多年來堅持華語教育,傳承中華文化,意外地吸引了韓國及其他族裔的學生就讀)

對於華文報刊、華人社團、華人的姓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馬來西亞政府基本上不予幹預,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隨處可見。

華人在當地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是影響當地政府採用何種方式處理民族問題的主要原因。

據統計,印度尼西亞華人佔印尼總人口的比例1960年約為2.6%,後來有所上升,但到1998年仍僅為3%;馬來西亞則是中國境外僅次於新加坡的華人佔當地總人口比例最大的國家,到2000年仍佔26%。

由於馬來西亞華人人口眾多,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族群,所以每一屆政府在處理華人問題時都比較理性、務實,慎之又慎。而在印度尼西亞,華人的比例很小、影響有限,無論是印度尼西亞政府還是不少印度尼西亞人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華人的權益和感受。

兩國政府對華人的不同政策,直接影響著當地民族對華人的態度。

印度尼西亞政府早期阻撓華僑入籍的政策,使不少當地民族認為華人都是外國人,潛意識裡拒絕華人,進而認為華人在印度尼西亞享有的一切都是不合法的,都是對當地民族的掠奪。印度尼西亞政府對華人的長期排斥和打擊,不僅使民族矛盾和衝突頻繁激烈、積怨日深,也使部分當地民族認為華人是可以任意歧視和欺凌的對象,一遇到局勢動蕩或民族騷動,便肆意地拿華人來出氣。

而馬來西亞政府相對寬鬆的華人政策,不僅使馬來西亞華人比印度尼西亞華人擁有更多的權益,更重要的是使馬來人潛意識裡接納華人為馬來西亞的成員,雖然他們認為華人和馬來人的地位不同,但只要不影響馬來人的特權,對於華人享有的多項社會權利,在一般情況下馬來人是可以接受的,因而民族間的矛盾和衝突遠沒有印度尼西亞那樣激烈。

馬來西亞緩和民族衝突的政治機制尤為突出。

馬來人雖然在政治上佔有絕對優勢,但由於人口眾多和代議選舉制度的影響,華人在當地政壇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可以對政府施加一定的影響。馬來西亞獨立後40多年間,華人政黨一直是合法存在和發展的,且有自己的執政黨和反對黨,如馬華公會、民政黨、民主行動黨等。

(馬華公會,成立於1949年,首任會長為著名的華人領袖陳祿禎)

華人政黨參與執政,為馬、華兩族之間的溝通和磋商提供了最大的方便,政府得以及時了解華人的情況,並據此制訂較有效的應對措施,兩族間的不少紛爭和矛盾在激化之前就得到了解決或緩和。

印度尼西亞華人對當地政治的影響則微弱得多。蘇加諾政府時期,華人參政依然比較活躍,先後有陳寶源、蕭玉燦等多位華人擔任內閣部長,另外還有不少華人國會議員。當時,華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組織,其中較有影響的是1954年成立的以蕭玉燦為代表的印度尼西亞國籍協商會,據悉,1965年該會及其下屬機構會員已達50萬人。不過,該組織和其他所有印度尼西亞華人政黨一樣,在1965年「9·30事件」後被解散。

「9·30事件」後,印尼政府不僅禁止華人開展政治活動,也拒絕華人參與政事。1965~1998年數十年間,沒有一個華人進入內閣,1998年後曾有一兩個華人進入內閣,但勢單力薄,影響有限。多年來華人議員也寥寥無幾,華人對印度尼西亞的政治和政府幾乎沒有影響力。

由於基本上沒有華人參政、議政,沒有華人執政黨作為緩衝,沒有民族間的有效溝通,印度尼西亞當地民族與華人的衝突往往是直接、正面地突然發生,根本沒有預警、防範或迴旋的餘地,結果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形勢很快就無法控制。

數十年來,馬來西亞的政治、經濟局勢一直比印度尼西亞穩定。通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民族關係的比較研究,不同的宗教「文明」並不是影響民族關係發展的惟一障礙,民族衝突的背後往往有著更為深刻的政治、經濟和歷史根源,如果處理得當,不同信仰的民族完全可以相處得很好,並不一定會引發激烈衝突甚至兵戎相向。

事實上,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以來,馬、華兩族雖然保持著各自鮮明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宗教文化,但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融合卻與日俱增:在政治上,建立了多元民族的朝野政黨聯盟,提出了不少關乎全民利益的政治訴求;在經濟上,兩族合作不斷發展,逐漸從在國內共同經營發展到攜手走出國門;在文化上,兩族子弟同校讀書比比皆是,兩族人民共同歡慶各族佳節已成慣例,至於標示各自不同宗教文化特徵的教堂、寺廟更是遍及馬來西亞城鎮和鄉村。正如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所說,穆斯林通過自己的行動證明,他們能夠與非穆斯林一道生活和工作,建設一個統一的、進步的國家。

反過來,雖然擁有相同的文明,卻可能因為各種政治、經濟原因而引發矛盾,如馬來西亞最大的執政黨巫統和最大的反對黨伊斯蘭教黨,其黨員都是馬來人穆斯林,但兩黨卻彼此視為勁敵。

馬來西亞學者在對東南亞民族衝突的歷史因素進行分析後,曾針對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指出:東南亞與東亞的歷史發展經驗足以說明「文明衝突論」不能成立,東南亞各國的民族問題自有其歷史因素,不僅僅是文化上的差異所造成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異,固然是影響民族關係的眾多因素之一,但如果無限地誇大文明差異的衝擊,就有可能掩蓋造成民族矛盾的更為深刻的政治和經濟根源,這不僅不能根除民族衝突,反而為所謂的「高文明優等民族」打壓「低文明劣等民族」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民族衝突起到火上加油的負面效應。

文章發布於《世界民族》2004年第1期,有刪節

本文來源:網易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華裔在這個國度地位很高,當地有錢人多數是華人,通用語言是漢語
    有很多出國留學工作的人都表示留學生在外國的地位非常低,很容易受到當地人的欺負,甚至你已經在這個地方移民定居了幾十年,可能也會受到別人的欺辱,比如澳洲的華裔或者印尼這些地方的華人都曾受到過欺負。儘管在很多國家外國人不讓人待見,但是在世界上卻有這麼一個國家,華裔擁有著超高的地位,就連當地的有錢人大多數都是華人,這個地方大家也都很熟悉,就是馬來西亞。
  • 仁當,大馬和印尼的雙重國菜
    【環球時報駐泰國特派記者 趙益普】近日,大馬和印尼因為一道菜「握手言和」。今年早些時候,在英國一檔美食競賽類節目中,馬來西亞廚師扎雷哈做了一道自己祖國的特色菜——仁當雞,結果評委以雞肉「不夠酥脆」為由將扎雷哈淘汰。
  • 大馬學者:沙巴需建華人博物館 展示華人重要貢獻
    大馬學者:沙巴需建華人博物館 展示華人重要貢獻
  • 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對待華僑華人的政策比較研究
    一、泰國華僑華人政策分析泰國雖然與中國不接壤,但也是中國的近鄰,同時也可以形象的比喻為親戚,中國雲南省的傣族與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在血緣關係上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泰國自1238年素可泰立國之後,便有著源源不斷的華人移民於此,華人在較早的時候就參與到了對泰國的建設於開發當中,到了 阿瑜陀耶王朝 時期
  • 全球華人最多的家,當地華人卻受排擠,景色超美如今禁止華人入境
    全球華人最多的家,當地華人卻受排擠,景色超美如今禁止華人入境歷史源遠流長,我們中華文化其實對亞洲諸國都有著一定的影響。不用說別的,光是從我們國家曾經去往各個東南亞國家的華人數量都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我們都知道如果去泰國的話一定程度上不必很擔心語言溝通的問題,因為整個泰國大約有700多萬的華人,整整佔據了該國人口的14%。為什麼早些年很多中國人出國旅遊的目的地總是最先標榜"新馬泰"那就是因為這三個國家,華人所佔的比例比較高,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國家是全球華人最多的國家,數量高達2000萬,但是華人在當地的處境卻並不好,嚴格來說是受到歧視的。
  • 講座|謝侃侃:戰前印尼和馬來亞共產主義運動的比較研究
    不同國家的左翼知識分子對一些重要概念,例如民族資產階級、宗教、農民階級、種族問題等等,都有著不同的理解。而東南亞當地的一些革命方向與中國也有所不同,例如當地的種族問題與農民階級就與中國有著明顯的區別。 另外,華人在東南亞既是革命經驗的傳播者,也經常成為革命的打擊目標。長期以來,華人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活動中經常扮演中間人的角色。
  • 馬來西亞華人小姐姐帶你體驗特殊的大馬中華文化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是以馬來同胞為主體的穆斯林國家,據統計目前華人大約佔據馬來西亞總人口的22.6%。但或許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馬來西亞是除了中國以外,保留中華文化最完整的國家。大馬的中華文化到底是怎樣的呢?今天跟隨著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一起體驗吧!
  • 百年來,華人在大馬的生活是怎樣的?
    馬來西亞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國家,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原住民等各個民族在這個國度,相互碰撞、彼此交融。除了美食、信仰和語言,多元的背景也讓這裡的建築在漫長的歲月中大放異彩。這裡,你可以找到濃鬱風情的圓頂清真寺,殖民時期的英式建築、荷蘭特色的紅屋,還有獨具風韻的古典中式木結構建築……在馬來西亞的旅程極有可能會是一場充滿奇妙經歷的萬國建築博覽大會~常說「海水到處有華人」,華人的腳步遍及世界。大馬華人不僅在社會的舞臺上大放異彩,還用最執著的信念,傳承著中華文化。
  • 印尼挫敗針對華人社區的恐怖襲擊,恐怖組織計劃襲擊當地華人店鋪
    【南方+8月28日訊】據印尼媒體報導,印度尼西亞政府近日挫敗了一起針對印尼華人社區的恐怖襲擊陰謀,印尼警方逮捕了17名與蓋達組織有聯繫的恐怖分子,並繳獲了七支槍和數百發子彈。據報導,印尼警方在西爪哇島的突襲行動中逮捕了17名與蓋達組織有聯繫的恐怖分子,一名警方消息人士稱,他們計劃襲擊萬丹(省)和打橫市(Tasikmalaya)的華人社區店主。印尼媒體稱,萬丹省和打橫市都有少數華人社區,他們在那裡經營著小型企業,通常很好地融入了社會。
  • 印尼騷亂二十年:華人地位提升 種族標籤依舊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4日報導,雖然已經過去了20年,但印尼華人仍然對發生在1998年的那場騷亂歷歷在目。這20年中,當地政府撤銷了對華人的很多禁令,華人的地位得到提升。不過,仍然有部分政客和印尼當地人會隨時拿種族問題大做文章。隨著中國和印尼關係日漸密切,印尼華人的角色也愈發重要起來。
  • 馬來西亞中文縮寫是「大馬」,那裡華人很多,本士人叫「大馬人」
    去越南遊的中國人很多,去泰國的也是一批接著一批,但這兩年去韓國的中國人少了許多,而在馬來西亞定居的華人已達760萬人,是什麼吸引了這麼多的華人在那裡定居呢?馬來西亞華人大多是明清時代廣東、福建、海南、廣西的族群遷徙的,當時他們的商業文化交流頻繁,華人和當地人通婚的很多,於是馬來西亞華人便繁衍開來。鴉片戰爭後,清朝戰敗,當時馬來半島是英國殖民地,便從中國輸入了大量的勞工到馬來半島,華人的幅度又進一步提升。
  • 1998年,印尼政府默許國內屠殺華人,經濟損失無法估計
    印尼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國家,之所以說他比較奇葩,是因為我用一個普通人的視角是完全理解不了他們的所作所為。印尼這個國家曾經建過紀念日本人的雕像,要知道,在二戰時,印尼可是被日本佔領的國家。印尼獨立後不僅不恨日本,反而是對日本非常友好的國家。
  • 此國歷史上華人曾過半,土著無奈把一華人州趕出聯邦自立
    馬來西亞國名為馬來西亞聯邦,簡稱大馬。由前馬來亞聯合邦、英屬沙巴、英屬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國家,後因懼怕華人比例過高,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被趕出聯邦以降低華人在聯邦的比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簡稱西馬)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東馬),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東西馬之間隔南海相望,首都位於吉隆坡。
  • 印尼華人生存現狀調查:曾被天天索賄 年輕人更想「回廣州」
    少數族裔與原住民族裔之間的相互融合,構成了印尼今天的樣子。 除了華人,經常光顧唐人街的是當地的小零售商。「中國是我們的祖籍國,我們跟中國的關係是血緣關係,我們流著炎黃子孫的血液,可是我們效忠的,是印尼。」印度尼西亞《商報》總編輯、69歲的鄺耀章說。
  • 「親情中華」走進印尼棉蘭華社華校 感動當地僑胞
    印尼蘇鋼集團董事長、蘇北華社慈善與教育聯誼會(以下簡稱印尼蘇北華聯)理事長蘇用發說。圖為藝術團與僑社代表互換禮品 林浩 攝7月15日-18日,「親情中華·海外行」活動走進印尼,先後在棉蘭綿中中小學、棉蘭亞洲國際友好學院等地獻藝,用中國歌舞、民樂、魔術等豐富多彩的節目向當地僑胞表達慰問。
  • 印尼華人:仇恨言論比新冠病毒更可怕
    特殊的地理環境、較為複雜的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以及民眾對疫情的認知不同等因素,影響了該國抗擊疫情的效果,印尼政府為了應對疫情而實施的「大規模社會限制」在全國各地的落實情況也良莠不齊。考慮到經濟下行壓力等因素,政府試圖放寬對部分經濟和商業活動的限制,以提振經濟。這個新措施是否能有效防控疫情,還有待觀察。
  • 華人新村與叢林裡的共產黨:你不知道的馬來西亞
    目前在西馬仍有四百多個華人新村存在。而位在東馬的砂勞越州,是在1963 年以後才加入大馬聯邦(注1),這裡的新村只有三個,起因於1965 年以後「北加裡曼丹人民遊擊隊」被政府的「巨網行動」圍剿而形成,因地點集中在首府古晉到西連這段路上,所以華人新村從1965 年開始,一直到1974 年才結束這段9 年受控制的生活。
  • 華僑憶98年印尼排華噩夢:華人地位今非昔比
    和彭豔玲相比,住在印尼中爪哇省三寶龍市的陳彩霞一家就幸運多了,儘管當地華人眾多,但是沒有發生騷亂。「如果當地政府干預制止就不會發生騷亂,三寶龍就是這樣的。但我們當時也很恐慌,如果真的發生騷亂,我們已經做好了離開的準備。」陳彩霞說,她姑姑在雅加達開的公司就未能倖免,在騷亂中被燒毀。
  • 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印尼客家華人比例最高的城市
    清朝乾隆時期,大量的華人漂洋過海來到加裡曼丹島開採金礦,由於當地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路途遙遠,他們得不到祖國的關心和照應,所以被乾隆皇帝成為天朝棄民。由於和當地的爭端,便出現了很多糾紛不斷的幫派。羅芳伯來到這裡,加入一個叫蘭芳會的華人社團。
  • 印尼華人為什麼比印尼當地人富裕?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首倡之地的印度尼西亞,也是海外華僑華人最多的地區。早在唐代,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就有人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亞謀生,而清朝末期更是迎來下南洋高峰。據悉,印尼華人已有2000萬左右。看看印度尼西亞最富有的十個華人,你會發現它們都有共同點:他們幾乎都是中國商人的後代,他們都是移民到印度尼西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