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的荷蘭教堂,是一個可以安放靈魂的地方
荷蘭教堂
加勒的荷蘭教堂,全稱是荷蘭歸正會教堂( DutchReformed Church),建立於18世紀,由來到加勒的荷蘭指揮官卡斯帕·德容( Casparus de Jong1708-1758)與妻子為了感恩第一個女兒的誕生而捐贈的。
教堂原先是一座葡萄牙的修道院,新捐贈的教堂以該修道院為基礎做了改建。巴洛克風格的荷蘭教堂外部以白色為底,屋頂為橘紅色磚瓦。在造型上使用了大量的曲面,凹凸有致的石膏勾勒出簡約的線條輪廓優美,對稱平衡。
教堂內部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只有一些圖案簡單的彩色玻璃拼花窗,以及一個巨大的天篷—位於教堂左前方的講道壇上方。在教堂的中央,擺放著從馬來西亞運來的東印度烏木製成的布道臺,在布道臺的一邊擺放著一架1760年的管風琴。有信仰的人即使身在異國他鄉,有一處心靈寄託之所也是非常重要的。
這裡每周日都會有牧師講道,印度洋輕拂的海風,配合著管風琴的琴聲,牧師在講壇上宣講著福音,可以想像這是天堂安樂的景象教徒們通常很熱情,會主動為遊客講解關於教堂的故事,還特別希望遊客多拍幾張照片。
這座荷蘭教堂的地面及外牆立滿墓碑,它們是昔日住在加勒的荷蘭人的墓碑。墓碑都裝飾、雕刻得很華麗。它們守望晴空,也守護著加勒這片美麗的海岸。
豐富多彩的陶瓷器
石碑大廳中有一座1912年發現的石碑,人鄭和的宗教信仰一直都是個謎,一說他是稱鄭和布施碑,是中國明代外交家鄭和下西洋到穆斯林,一說他篤信佛教。鄭和布施碑上的文此地時所建。它是在加勒被英國工程師託馬林發字雖不能表明他的宗教信仰是什麼,卻能體現現的,當時這塊石碑碑文朝下蓋在一個管道口上。出他對各種宗教都給予了同等奉祀,也看得出鄭和布施碑頂端刻有二龍戲珠浮雕,碑面上鄭和以及當時明朝統治者朱棣在宗教上的包容刻有漢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漢文記性。此外也反映鄭和等人不希望他們所從事的錄了鄭和等受明朝皇帝派遣、下西洋時來斯裡蘭經濟、文化交流活動受到宗教對立的影響。
斯卡巡禮聖跡、向佛教寺廟布施香禮的事情,後面裡蘭卡獨立後,這塊碑被送到了斯裡蘭卡國家還有布施祭品的清單。石碑上的泰米爾文和波斯博物館保存。文有些部分已經難以辨識,從英文注釋可以了解。到分別記載了中國皇帝對印度教毗溼奴和對伊斯蘭教真主的崇敬之情。
加勒古城
斯裡蘭卡雖不大,卻有八個地方被聯合國築遺蹟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八處世界文化遺產中從科倫坡乘坐火車沿著海岸線一路向西南有七處都是與佛教相關的,如波隆納魯沃、丹行駛,就可以抵達這座濱海古城—加勒。加布勒等,加勒古城是斯裡蘭卡唯一一個殖民建勒古城又稱加勒堡,位於斯裡蘭卡的西南部是斯裡蘭卡一個重要的港口。這裡不僅有間名世這座36萬平方米的城市,教堂、部局、餐廳界的古老的舊城牆,還有全國最迷人的海灘和最居民區、商店等應有盡有,若是有外敵入侵,便佳觀鯨點。
將城門緊鎖,敵人也奈何不得。荷蘭人在加勒一加勒正處於從東南亞通往歐洲的必經航路待就是150多年,因此整個古城的建築都是黃上,無論是對於葡萄牙、荷蘭還是英國進行的全牆紅瓦的荷蘭式,除了標誌性的燈塔外,還有一球貿易都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打通歐亞大陸的水些歐洲式的教堂上貿易航路,才能將亞洲的黃金、香料、寶石運加勒城堡修建在加勒南端的小半島上,四面到歐洲去。
被高大的城牆圍起來了。站在高處俯瞰整座城堡,於是荷蘭人便瞄準了斯裡蘭卡,首先便是徵整潔的街道,黃牆紅瓦的建築,湛藍的天空以及服加勒這座貿易之都,使之成為荷蘭人在亞洲的隨處可以看到的花兒,都會讓你心曠神怡重要貿易據點和中轉站。為了彰顯自己的統治力,城堡的正門也就是老舊的正城門,位於同時也為了抵禦從海上來的敵人,荷蘭人建造了加勒城堡的東北部。由於地處海邊,經年累月受海風侵襲,城門上已經長滿了綠色的苔蘚,城門正上方鑲嵌著一塊銅板,上面刻著「Voc」(荷蘭語 VerenigdeOsstindische Compagnie的縮寫),即荷蘭東印度公司。由於城門比較低,平常穿梭在這座正門外的就只有行人和TUTU車了。進了老城門後便會看到巨大的榕樹濃濃的歐洲氣息撲面而來。
19世紀,英國人帶來了汽車。為了能讓汽車通行,他們在加勒古城的北部修建了新城門,作為主城門,寬大的水泥路連通著城堡內外。加勒的其他地方亦有許多城門,但是大多面朝大海,只有這個新城門面對著陸地,由此可見英國人是多麼重視城堡的安全,絕不允許有其他人從海上登陸加勒城堡,只能從新城門通過。
雨後的清晨,加勒城堡內充滿了生機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走在迷宮般錯落有致的小巷子裡,路旁的咖啡店門前都擺滿了鮮花。踏著幾百年前的石板路,探訪加勒的旅程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