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虛擬修復:歷史的數位化傳承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文物虛擬修復:歷史的數位化傳承

  - 專家檔案

  周明全,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育部虛擬實境應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委員會軟體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虛擬實境與可視化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中國計算機教育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

  科技是這個時代的最好特徵,也是傳承文化的最好載體

  - 新聞緣起

  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頒獎大會上,北京師範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周明全教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的項目是「文化遺產數位化與保護新技術的研究及應用」。該項目組針對中華文化遺產的保護需求,採用虛擬實境、圖形圖像處理等信息科學新技術,完成了多項文物數位化、文物虛擬復原修復、數字博物館、數字考古方面的科研項目,解決了文物的三維數位化真彩色信息的採集、基於網絡的虛擬實境瀏覽技術等關鍵技術問題,形成了系列的文化遺產數位化處理與保護的方法與科技成果,為文物保護、考古、古人類學的研究開闢了新的途徑。

  一邊是資訊時代的先進計算機技術,一邊是時間長河裡磨損破碎的歷史文物。經過多年的嘗試,二者在科研人員的手中巧妙結合。

  於是,穿越了時間的壁壘,歷史得以數位化再現,文化得以信息化傳承,這就是奇妙的「文物虛擬修復和數位化保護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 案例 ——

  破碎的兵馬俑:計算機輔助修復

  看個體,每尊兵馬俑都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看整體,8000餘件陶俑構成了龐大的軍陣體系,再現2000餘年前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氣勢。

  但有很多的參觀者可能並不知道,兵馬俑出土時,絕大部分就已支離破碎,我們所看到的大都是文物修復師的勞動成果。三十多年來,他們已經整理修復了一千多尊陶俑。這個數字聽起來不免讓人心生擔憂,因為據此推算,全部修復完兵馬俑至少需要100年。很多小學生都可能,等不到這支龐大的地下軍團呈現全貌的那一刻了。

  當然這是在計算機輔助文物修復系統出現之前的事。藉助於該系統,文物的修復效率可提高數十倍。

  通過三維掃描的方式,研究人員把碎片的外形曲線、以及斷裂面凹凸起伏的特徵輸入計算機。然後計算機會以一塊較大的碎片為基礎,對採集到的其他碎片樣品逐一分析,直到找到吻合最完美的另一塊碎片。這樣不斷比較下去,當一個陶俑各個部位的所有碎片都被找齊後,一個完整的陶俑排列圖也就產生了。

  不止於秦俑。幾片殘片經過掃描,幾分鐘後,電腦屏幕上就會「生長」出一隻青花八寶葵形碗。同樣是經過掃描,一幅被油漆刷子「糟蹋」過的古代字畫在電腦裡重獲新生。

  —— 理念 ——

  數位技術:當今文化傳承的載體

  在周明全的辦公室,除了滿是書籍的柜子,你還能看到部分唐彩宋瓷的殘片安靜地躺在暖氣旁。來自古都西安的周明全愛好文物,但這並不是他投身文物數位化事業的主因,「歷史的記錄,文化的傳承」,這份厚重的歷史使命才是裝在周明全心裡的大事。推動人類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化、現代化進程,是周明全長久以來的奮鬥目標。

  「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多的文化遺產,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理論上,不論我們怎麼保護,隨著歲月的流逝,它們還是會損壞。」周明全說。

  例如某些周代石鼓上的銘文,在石頭上刻字是試圖流傳百世,但是從分別攝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與現在照片來看,歲月的刀斧不言自明。

  「如果把文物的特性、形狀、歷史沿革統統保存下來,永遠流傳下去,這樣即使它不存在了,後人還是看得到,而不是像現代人那樣,只能抱著化石想像著恐龍的模樣。」周明全說,不論是可移動還是不可移動文物,都可以數位化展現,比如鐘鼓樓、大小雁塔,形狀、環境皆可復原,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也可被數位化後記錄下來。

  所謂文物數位化就是指以某種技術手段獲取文物形體、紋理、質地、材料等數據信息,將其存入到計算機當中,作為相應專業人員的研究資料。藉助先進的多媒體和虛擬實境技術來對我國古代文化遺產進行數位化、展示和有效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非接觸式的數據採集及光學測量技術,可以永久地保存文物信息,減少人為因素對文物的損壞,如果藉助於網際網路,可以快速地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周明全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徵,基於這個時代的科技就是這個時代的最好特徵,也是傳承文化的最好載體。青銅時代,用青銅作為藝術的載體,石器時代是石器,鐵器時代亦如此。當今是資訊時代,數位技術就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 技術 ——

  文物保護的革命

  「這是對考古、博物館、文物保護行業傳統方法的一次革命。」有人這樣評價周明全的工作。他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致力用計算機新技術解決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存、修復、展示中的問題,將計算機信息科學的前沿研究成果創新性地應用於文物保護的主

  要過程,建立了一套數位化文化遺產保護方法,開拓了計算機應用新領域,為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和展現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文物虛擬修復和數位化保護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項目,就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虛擬實境等信息領域最新發展技術,結合傳統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形成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理念和程序。

  計算機技術的多層次應用

  該項目的研究主要涵蓋了三維文物以及文物碎片進行虛擬修復,二維古字畫的修復, 數字博物館與文物數位化四個方面。

  「有完整的文物當然有利於數位化,但打碎的看不到原貌的怎麼辦?這就需要利用計算機輔助修復。」該團隊突破了文物數位化、虛擬復原、虛擬場景、真實再現等關鍵技術,研製出了能夠對破損的二維古字畫、三維文物碎片進行虛擬修復、復原的「計算機輔助文物復原系統」。

  他們還研製了適應文物三維色彩採集和紋理展示需要,便於實現高光文物紋理色彩信息真實再現的「三維雷射真彩掃描儀」(三維照相機)與配套軟體。

  「高光是三位掃描的難點,對於表面反射能力不強的物體來說,掃描效果好,對於瓷器來說,大部分都具有很強的反射性,掃描結構不很理想,這個問題目前已經解決。」周明全解釋道,下一步亟待攻克的方向是玉器等透光器件的掃描。

  眾所周知,我國大部分博物館都陷入資金嚴重不足、展出手段單一併導致惡性循環的困境,而虛擬實境技術的應用為文博單位提供了一個擺脫困境的契機。對此,項目組還研發了「數字博物館開發平臺」。平臺採用基於Web Service的四層分布式體系結構,應用XML描述虛擬數據源,以及基於圖像內容、三維模型的網絡檢索工具,實現了資料庫的高效、快速、安全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這些研究用到的軟硬體,基本上都是項目組自主開發的。

  目前,周明全與其項目團隊的虛擬修復技術,已經在故宮博物院汙損書畫虛擬修復、河南青銅器修復、兵馬俑的數字復原修復等一系列「實戰」中接受了檢驗,有效地輔助了文物的修復過程,受到多方的好評與肯定。「數字博物館開發平臺」也已在西北大學數字博物館的建設中得到應用。

  -相關連結

  文物修復師:超時空對話的「醫生」

  文物修復師是個什麼樣的工作?在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中,張藝謀扮演的男主角在影片最後,就幹起了修復兵馬俑文物修復師。文物修復技術人員就像外科醫生,用特殊的方法為破損的文物實施手術,從而讓他們恢復昔日的風採。參觀者看到的是精緻完美的文物,卻很少了解文物背後那默默的修復者,日復一日地與文物進行寂寞而清苦的超時空「對話」。

  在新疆自治區博物館技術部副主任、研究館員姚書文表示,九成以上的出土泥塑、陶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因此修復時往往要實施一些特殊的「外科手術」,其中最常用的是「人工器官置換」手術。

  姚書文修復的一件得意之作是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天王俑,送來時只有頭和軀幹,沒有四肢。姚書文比照著另一件天王俑為其安裝「假肢」,上下兩部分「對接」後,還要用合成材料將縫隙填平,然後還要用礦物原料進行著色。修天王俑的土是專門從交河故城運來的,而打磨用的沙子也是從沙漠深處採集的細沙。同時還要有創造性,他曾用一根芨芨草撐起一件斷裂的陶俑脊梁,從而「救活」這件瀕臨毀壞的文物。已經過了近10年,安裝的「假肢」依然與原件宛如一體。

  古書畫的修復更多的是像為文物做「整容」。一般要用毛筆蘸著專門設備淨化過的蒸餾水,把原作品表面有汙漬的地方清洗乾淨,這相當於給文物「美容」,再把其覆背紙揭下,然後對畫面有殘缺的地方進行修補,這相當於用宣紙或者綾絹給文物做「面膜」,還要用糨糊當「護理液」重新託裱。

  古書畫修復技術人員張素珍說,文物「整容」用的材料相當講究,修復人員要熟知各個朝代各個地域的紙質特點、裝裱材料的特點,這是一項歷經數十年實踐才能練就的本事。

  《伏羲女媧圖》絹畫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張素珍回憶,最破的一幅拿來時已成了一包碎片,她只是從一些碎片上的星宿圖案,隱約猜測這是伏羲女媧圖絹畫。藥物處理、浸泡、衝洗、去垢、重新裝裱,她幾乎將掌握的所有修復技術都用上了。三個多月後,《伏羲女媧圖》完好再現。

  文·本報記者 滕繼濮

相關焦點

  • 文物虛擬修復:歷史的數位化傳承
    文物虛擬修復:歷史的數位化傳承   - 專家檔案  周明全,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邊是資訊時代的先進計算機技術,一邊是時間長河裡磨損破碎的歷史文物。經過多年的嘗試,二者在科研人員的手中巧妙結合。  於是,穿越了時間的壁壘,歷史得以數位化再現,文化得以信息化傳承,這就是奇妙的「文物虛擬修復和數位化保護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 他們把圓明園歷史文物數位化了,以後可以「雲遊」大水法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未來,公眾可在線身臨其境地觀賞圓明園歷史文物。近日,圓明園管理處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啟石刻文物數位化存檔,未來圓明園將舉辦雲上文物展覽,實行掌上觀展。尚勁宇:目前對文物進行數位化存檔基本是業內共識,比如敦煌石窟、長城以及博物館內比較珍貴的展品等,都會進行數位化存檔。舉例來說,博物館中的珍貴展品如果碎了毀壞了,應急修復中,就需要這些數位化存檔的數據。
  • 「工」在故宮 文物的價值不在修復,而在傳承
    綠妖 非虛構作家。  故宮文物修復師的師父的師父,是古代「士農工商」的「工」。師徒制代代傳承,磨了千百年的手藝從老一代的手上活到下一代人的手上。這個過程內含傳奇性,其緩慢、執著,「不合時宜」與難以道出,在與現代社會快節奏、數位化、機械化的衝突中,成就著工匠對當代大眾的吸引力。僅感慨「從前慢」是不夠的,在綠妖的牽引中,「我」的價值與慢的層理都緩緩展現。
  • 「龍門石窟數位化保護與修復」學術論壇在洛陽舉行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宗寬 通訊員 趙正偉 龍開松 陳西12月13日上午,由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大學、洛陽師範學院、龍門石窟研究院聯合主辦「龍門石窟數位化保護與修復」學術論壇在洛陽市龍門石窟研究院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龍門石窟數位化保護和修復」「深化學術研究和價值挖掘」「探索文物保護長效機制」三個方面進行了研討交流。
  • 淺談三維數位化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
    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每一個文物和遺蹟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載體,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縮影,更是國家重要的珍寶和研究資料。新拓三維光學掃描系統可以完整精確採集文物的尺寸、紋理、細節等,在文物的數據保存、三維建模、虛擬修復、復仿製和創意設計等方面應用廣泛。
  • 「虛擬博物館」放大文物教育功能
    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見證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對普及歷史文化知識、弘揚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增強廣大群眾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起著重要的宣傳教育功能。但是,對於實體博物館裡的文物來說,有些受保存環境等因素制約不便展出;對於大眾而言,很多人因受時間、職業、年齡等因素限制,也未必有機會經常走進實體博物館。
  • 20餘名專家齊聚洛陽 關注龍門石窟數位化保護與修復
    13日上午,由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大學、洛陽師範學院、龍門石窟研究院聯合主辦的「龍門石窟數位化保護與修復」學術論壇,在洛陽市龍門石窟研究院舉行。他說,期待各方能在文物數位化保護與修復、石窟寺遺址體系研究、國家重大項目聯合攻關等多方面開展深入交流與合作,實現龍門石窟數字資源管理和共享共用。  周明全圍繞「資訊時代的文化創新——從兵馬俑復原到非常秦腔」作報告,他表示,科技的不斷進步發展使得文物保護方式多了起來,運用數位化保護手段,藉助數位化採集數據實現文物本體虛擬展示及模擬修復,可以實現「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 傳承文物修復技藝是情結與責任
    原標題:傳承文物修復技藝是情結與責任   我國文物修復事業跨越新舊兩個社會。在舊社會,文物修復師是民間藝匠,他們為了養家餬口,專為古玩商修復古董。這批人退而不休,以返聘等各種形式活躍在文博戰線,為國寶延壽工作做著不朽的貢獻,並將自己終生積累的經驗絕藝毫無保留地傳承下去。   傳承是一種情結,也是責任。如今,金藝橋藝術空間為這批藝匠搭建了文物修復技能傳承平臺,讓他們在這裡傳授技藝,繼續承擔文物修復事業的責任。
  • 專訪丨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數位化手段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王雪娜「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藝術聯展,是數位化帶來的可能性。」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說,通過VR、3D列印等數位化手段呈現,可以讓不可移動的石窟寺文物「活起來」「走出去」。數位化是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的重要基礎手段之一。張焯說:「從漫長的歷史角度來看,已經1500歲的雲岡石窟,風化乃至消失,似乎不可避免。數字重生,但對石窟寺來說,是非常現實甚至緊迫的議題。」
  • 專訪丨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數位化手段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藝術聯展,是數位化帶來的可能性。」10月20日,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在接受河南日報採訪時說,通過VR、3D列印等數位化手段呈現,可以讓不可移動的石窟寺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 修復文物更要讓非遺技藝傳承下去
    修復文物更要讓非遺技藝傳承下去 發表時間:2013-07-11   來源:中華讀書報這是故宮博物院第一次引入社會人才修復文物,也是在用人機制方面的全新探索。據悉,宮燈技藝、京作硬木家具製作技藝、景泰藍製作技藝等國家級傳承人參與該項目。(6月27日《人民日報》)  故宮博物院是中華文物集大成瑰麗寶庫,集中濃縮了華夏民族數千年歷史文化的珍貴記憶,也是中華博大恢宏文化史的生動物證,附著於這些文物之上璀璨奪目的文化意義與穿越時空的歷史研究價值自是無可替代。
  • 匠心修復歷史,走近文物修復師……
    今天,轉一篇工人日報的推送:《匠心修復歷史 走近國寶的專職「醫生」》。關於文物修復師,你了解多少?有時候我們的後臺也會收到想要來豫博做文物修復實習生的相關諮詢,如果對這個行業感興趣,不妨看看下面的內容。手術刀、顯微鏡、顏料盒、焊槍、以及盛著各種試劑的瓶瓶罐罐,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物件卻是文物修復師們得心應手的工具。
  • 從尼泊爾神像到戰國青銅劍,3D數位化如何成為文物「保護令」
    文物是珍貴的,也是脆弱的,一旦損毀,不可再生。當我們遊覽於各個歷史遺蹟時,那些奇蹟般的石窟塔寺、碑林石像,正在不可逆地風化消失;當我們驚嘆於博物館裡各類文物的瑰麗多姿時,玻璃罩裡的珍寶正隨著時間的流逝悄無聲息地老化。
  • ...學術年會分論壇十六:智繪文物 創新傳承——文化遺產保護技術的...
    2017年以來分別被多所院校及科研單位聘為兼職教授及首席科學家;同時發表、出版70餘篇文物保護與修復相關論文及著作10多部,在業界享有盛譽。報告名稱:數位化在考古學中的闡釋作用報告摘要:文物,既是我們昨天的身份證,也是我們今天回望來路的教科書。
  • 遠瀛觀大水法開啟數位化存檔 文物如何與觀眾距離更近?
    近日,圓明園管理處首次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啟石刻文物數位化存檔工作。以三維掃描、攝影測量和全景攝影等手段,對遠瀛觀和大水法遺址開展全面記錄。如今,網絡和科技給了博物館更多「出圈」的可能,在線看展覽、在線欣賞文物已是常事。藉助數位技術,文物如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 《率土之濱》聯動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數位化傳承文化經典
    近日,網易策略遊戲扛鼎巨作《率土之濱》宣布攜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開啟「薪火相傳」文化傳承計劃,將典藏文物融入遊戲之中,未來這些文物將在遊戲內陸續亮相。攜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數位化還原歷史文物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隸屬國家文物局,承擔國家級重大文物展覽任務,致力於傳統文化交流與傳承。
  • 文物修復師?神奇的職業!巴彥淖爾有一位!
    他說:「文物修復要本著『修舊如舊』『最小幹預』『可逆化』的原則來做,要讓它以一個健康的老年人的形象去講述發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展現當年的歷史風貌,而不是給它美容整容。」  2017年,高奇峰參與「南海一號」沉船文物修復工作,與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22名文物修復師一起對宋代沉船的整體打撈出水的文物進行修復。
  • 文物修復的「傳統」擔當
    「修復」一詞,顧名思義,是修補殘缺、修整錯亂使其恢復原樣之意,所以,文物修復的對象都是本體受損患病、組合錯位或環境變異,和原樣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是惡性變化。 具體諸如:坍塌、遭掩埋、被汙損、荒蕪、變形、錯置、被臨時支撐、構件缺失或被改變、無價值的後代修繕或添加,以及因基建、爆破、鑽探、挖掘、汙染等行為導致歷史環境被破壞等,均屬於影響文物本體及其環境安全的不良因素。
  • 楊慶峰:歷史數位化、認知與記憶
    不同於文字符號,活動的延續無法保留其原樣,只能通過不同時代的人通過自身的詮釋和理解將活動延續下來,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的傳承。比如賽龍舟、祭奠先祖等活動,這些都需要切身的參與才能夠獲得體驗,而這是完全不同於文字符號所產生的體驗。 當我們從這三個層面把握歷史事實之後,歷史事實的數位化就變得清楚了。
  • 圓明園啟動數位化存檔
    本報北京7月27日電(記者施芳)記者日前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圓明園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啟了石刻文物數位化存檔工作。以三維掃描、攝影測量和全景攝影等手段,對遠瀛觀和大水法遺址開展全面記錄。未來,被存檔的遺址可以形成虛擬三維影像在網上展示,遊客通過手機就能實現「掌上觀展」,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