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師?神奇的職業!巴彥淖爾有一位!

2021-02-19 掌上巴彥淖爾

前幾年很火的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很多人都看過,這部紀錄片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曾經鮮為人知的職業進入了大眾視野。在巴彥淖爾市也有一位文物修復工作者,他就是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文物修復師高奇峰。日前,記者走進他的工作室,近距離了解這位90後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

高奇峰(右一)參加2018年全國文物修復職業技能競賽

走進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文物修復師高奇峰的工作室,滿屋子的古董標本,看起來充滿歷史感。清代的座椅、果盤,宋代的茶盞……在高奇峰的一一介紹下,記者才知道它們的「前世今生」。這些古董原來都是殘缺的,經過高奇峰妙手「醫治」,重獲生命。

工作室內有一張寬大的桌子,是高奇峰的工作檯,上面放著幾塊破碎的瓷片及被修復好的盤、盞,還有刀、剪子、釘子、大漆、金剛鑽等工具和材料。高奇峰將這些傳統修復工具和材料一一裝入收納箱,隨後又給兩個裝著不同粗細白色粉末的瓶子貼上標籤,以示區別,這些都是他晚上研學課程的教具。職業使然,從他的一舉一動中能感覺出,他是一個嚴謹、細緻的人。

受愛好收藏的父親耳濡目染,高奇峰從小喜歡藝術,對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古物情有獨鍾。2010年,他考入西南民族大學雕塑專業,其間在四川省博物館的學習讓他對文物修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出於對文物工作的熱愛,2014年,他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應聘到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隨原院長胡延春學習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幾年來,在單位的推薦下,他多次參加巴彥淖爾市及區內外文物保護與修復工程。2017年,參與「南海一號」沉船出水文物修復工作;2018年,參與重慶合川縣護國寺懸空臥佛保護修復工程;同年,在「全國文物修復職業技能競賽」中,他從111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修復高手中脫穎而出,榮獲瓷器修復項目二等獎,也是本次大賽中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獲獎選手;2019年,他被正式招錄到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並被河套學院藝術系聘為校外指導老師。

「這是一個清代無雙譜粉彩盤,色彩清雅,畫工細膩,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盤子邊緣金色部分是利用『金繕』這一傳統修復技術對殘損部位進行的修復。『金繕』這個工藝特別好,在200度的高溫下不會釋放有害物質……」說到文物修復技術,高奇峰侃侃而談。他說,每件文物的「病情」都不一樣,所以相應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制定文物病害標準和修復標準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木器、陶瓷、青銅、書畫,不同的文物有著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復的難點。在文物修復中,尤以書畫、紡織品、陶瓷難修復。「文物修復從第一步開始就不能錯。按照標準來,每一步都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一點馬虎,急功近利是做不來的。」

高奇峰擅長陶瓷的無痕修復。他修復的作品,有的就連紫外線光燈都照不出修復的痕跡。他說:「文物修復要本著『修舊如舊』『最小幹預』『可逆化』的原則來做,要讓它以一個健康的老年人的形象去講述發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展現當年的歷史風貌,而不是給它美容整容。」

  

2017年,高奇峰參與「南海一號」沉船文物修復工作,與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22名文物修復師一起對宋代沉船的整體打撈出水的文物進行修復。他說,為期一個多月的修復工作不僅讓他學到了很多文物修復技藝,也讓他感受到了宋朝的強盛及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更增強了他傳承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剛到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工作時,真正體會到『一進宮門深似海』的感覺。每天面對不會說話的文物,就和在廟裡修行一樣。」高奇峰說,文物修復是一個交雜學科,所以不僅要具有相當的歷史、繪畫等功底,還要掌握—定的化學、美學、材料材質等知識,更需要極大的耐心、毅力以及對文物修復工作的熱愛。在單位的6年中,領導和同事給了他很大的幫助,也是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談及他所參與的文物修復,他說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參與重慶合川縣護國寺懸空臥佛保護修復工程。這座臥佛長11米,由於長期受自然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臥佛基體巖石和彩繪顏料層病害嚴重,修復工作難度很大,每一步都要經過多方論證。臥佛建在山上,修復條件很艱苦,他們每天乘車到半山腰,再步行爬山半個多小時才能到達。修復工程大約花了1年時間才完成。之後,高奇峰又用數月的時間獨立完成了臥佛縮小複製品的製作,以方便後期研究。

  

2019年,巴彥淖爾市首次對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館藏文物進行修復,包括陶瓷、青銅器、巖畫等共215件套文物。經過高奇峰等15名博物院工作人員1年多的努力,這些文物即將重見天日。

  

「看見一件件文物在自己手裡重現光彩,覺得很開心。」高奇峰表示,文物修復成全了一件器物的完整,也讓自己很有成就感。對於他來說,文物修復最大的魅力就是成全。

高奇峰說,進入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工作以來,博物院為他搭建了很好的工作學習平臺,去故宮進修學習、代表巴彥淖爾市參加全國文物修復職業技能競賽、積極支持他參加巴彥淖爾市及區內外文物保護與修復工程,使他能夠進行多層次地專業積累。在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這個大家庭中,大家因文物而結緣,對文物工作都有一種使命感,工作中團結合作,幹起活來都不覺得累,而且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文物工作要『繼承傳統,融入當代』。」高奇峰說,近兩年,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在新任院領導的指導下,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同時,積極發展文創產品、打造數位化博物館、開展文化研究等,通過創新發展,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社會,走進千家萬戶。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文物、保護文物,體驗文物修復技術,近期,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將舉辦「文物修復技術科普研學培訓班」,他將擔任理論與實踐課講師,做好「傳幫帶」,講好文物故事,讓廣大民眾參與到文物知識普及、保護與修繕中。高奇峰說:「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家鄉文化,了解博物館,能喜歡上這一行,在學習中承擔起傳承的責任,並在傳承中又有所創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相關焦點

  • 文物修復師?神奇的職業!巴彥淖爾有一位!
    前幾年很火的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很多人都看過,這部紀錄片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曾經鮮為人知的職業進入了大眾視野。在我市也有一位文物修復工作者,他就是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文物修復師高奇峰。日前,記者走進他的工作室,近距離了解這位90後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
  • 聽說這位80後文物修復師的家裡住著一位「超人」
    文物修複本身就是一件化腐朽為神奇的事,是一個聽起來很酷的職業。 不過,文物修復師需要具有多門學科的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 劉胄認為文物修復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復」字,要做到復原,完全看不出痕跡。 而父親劉蔚然則認為文物修復師要做的,是讓文物保持現狀,保留他的歷史痕跡,才是對文物最好的尊重。
  • 王津:一位將細緻做到極致的文物修復師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檔紀錄片火了以後,隨之走入人們視線的還有被稱為「故宮男神」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同時文物修復師這個冷門的職業也逐漸為人所知。仰望歷史星河,在指尖凝香的時光裡,靜聽流年,鋪陳記憶的紙張將靈魂深處印染成彩,繪畫成冊,剪一段年華,望一涯行路,撣一身風塵,於歷史的長河中,瞥見中華文化的剪影。
  • 「丟人」的文物修復師?
    據統計,目前中國從事保護、修復專業的技術人員為2000多人,而截止到2005年,國家登記在冊的文物總數就已經達到1200多萬件。2002年至2005年,在全國組織開展的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顯示,全國共有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修復師明顯短缺。短缺的原因諸多,但有一條是重視不足。
  • 一位文物修復師與千手觀音的故事
    因為擔當,所以要創新 記者: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有什麼特點?陳卉麗:文物價值的多樣性以及文物的唯一性,決定了文物保護需要科學的保護修復理論、原則及方法,並在其指導下進行科學的保護修復。在石刻修復現場狹小的空間裡,修復人員每天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長期嗅著刺鼻的材料味、粘得一身塵土,或站、或蹲、或躺,一個姿勢就是一整天,就像手術臺上拯救病患的醫生,不敢有半點疏忽,因為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加之文物保護環境的限制,再熱不能吹空調,再冷不能用烤爐,我們不得不克服凍瘡、蚊蟲叮咬、化學試劑過敏等身體上的折磨。由於修復工作的特殊性,需要長時間固定一種姿勢,所以頸椎病和腰椎病也不可避免。
  • 文物修復師供不應求缺口巨大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的學生修復的民間藏物。通訊員 王玲瑛 攝   《我在故宮修文物》曾風靡一時,無數人被文物修復師精湛的技藝和持之以恆的堅守而打動。   若說冷門職業,文物修復師肯定名列其中。就在前幾天,浙江第一所開設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的高校舉辦了一場畢業展,其中有30多件古陶瓷修復作品展出。古瓷器莊嚴的形態,在畢業生「妙手回春」之下,補上了時間缺口。   最美的時光,多半是最初的美好。面對舊物,我們同樣會喜歡它們最初的樣子。這需要藉助文物修復師的「回春之手」。
  • 文物修復師的「焦慮」
    年輕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修復師們,眼下有更現實的焦慮。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學歷是大專,沒有編制,一個月工資僅3500元,且沒有太多上升空間。修復團隊合影目前,很多考古、文博機構招聘時,通常要求有碩士及以上學歷,這個門檻就把很多優秀的文物修復人才拒之門外。
  • 安徽修復師後繼乏人 文物修復師比文物還「稀缺」
    也就是說,2000位文物修復師需要面對1000多萬件待修復的文物。「我省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有大量的珍貴文物需要進行修復。」安徽博物院副院長鄭龍亭告訴記者,安徽博物院專業的文物修復大師有八位,而博物院需要修復的文物有很多,「 不僅僅是博物院的館藏文物,我省各個市的博物館幾乎沒有專業的文物修復師,因此各市的破損腐蝕文物也需要拿到安徽博物院來修復。」
  • 《文物修復師職業技能標準》編制項目進展順利
    《文物修復師職業技能標準》編制項目進展順利 2018-04-08   來源:[名城委]   字號:大 | 中 | 小
  • 文物修復師職業標準上新,他們需要掌握怎樣的「十八般武藝」?
    2015年,這一職業正式進入我國「職業分類大典」。經過多年研討,10月19日,國家文物局官網公布了《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文物修復師」迎來了首部職業標準。文物修復師細分涵蓋13個方向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杜偉生看來,文物修復行業有其特殊性,比起全民一擁而上的關注,更需要坐得住冷板凳的專業技藝傳承。
  • 一位文物修復師與千手觀音的故事
    因為擔當,所以要創新 記者: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有什麼特點?陳卉麗:文物價值的多樣性以及文物的唯一性,決定了文物保護需要科學的保護修復理論、原則及方法,並在其指導下進行科學的保護修復。同時還要根據文物屬性特點不斷探索文物保護、藝術效果、公眾需求之間的平衡。
  • 26位修復師200萬件文物「文物醫生」為何奇缺?
    《我在故宮修文物》掀起了「文博熱」:螢屏上,「文物醫生」用匠心和妙手演繹「化腐朽為神奇」的絕活,細膩展現中華文明的精妙;螢屏外,原本冷門的文物修復師成為受關注的職業。上海的文物修復人才現狀如何?數據顯示,上海地區館藏文物超過200萬件,歷代留存的文物種類繁多,且由於年久失修,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量巨大。「文物修復師非常稀缺。」課題組成員、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孫峰告訴記者,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備案的博物館有131家,但具有修復資質的單位僅有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4家。
  • 上海成立專門學院培養「科班」文物修復師
    一堆碎瓷片、一件千瘡百孔的古書畫,經過名手的修復、裝裱,得以重現古風神韻,這是文物修復的神奇,也是修復師的日常工作。  「文物修護與保護分不開,既是技術,更是藝術」,中國古陶瓷修復領域第一人蔣道銀教授接受記者專訪時說,無論是古陶瓷修復,還是油畫修復、古書畫修復等,都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究其原因,在於能傳授技藝的老師太少,傳統的師徒制也限制了培養人才的數量。
  • 臺灣文物修復師:金錢無法衡量文物修復工作價值
    ,做這一行興趣很重要,一定不能要有『工匠精神』,要忠於自己的工作。」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在浙江省博物館首屆「觀眾節」上,臺灣文物修復師李福長講述了他修復文物的故事。  李福長是一名多年潛心文物修復的「匠人」。從1994年起,他開始從事文物修復工作,參與修復的文物大約有三四百件,有些破損程度高的文物修復歷時長達兩年。在他看來,文物修復工作並非掌握技能就可做,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  文物修復是博物館的幕後工作。
  • 調查|文物修復師緣何缺口難平
    河北省大量待修復文物深藏庫房,但文物修復人才卻普遍短缺文物修復師緣何缺口難平省文物保護中心科技保護部副主任梁書臺正在修復文物。 梁書臺供圖近期,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持續修復圓明園出土的文物。目前,第一批文物修復工作正在進行中,文物修復師們用「匠心」演繹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再現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曾經斷流的部分。
  • 文物修復師稀缺,癥結何在?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捧紅了一眾文物修復師,但這一行當人才稀缺。為改變這一局面,今年,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和故宮博物院聯合開展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項目,2017年招生規模為30人,招生對象為符合當年中考升學資格的本市正式戶籍考生。
  • 《對話科學》第十七期:文物修復師
    她健談,有強大縝密的思維邏輯,在談到自己的工作和職業時整個人都散發著自信的光芒。>郭瑞文物修復師郭瑞,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文物保護專業碩士,2014年畢業。現工作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A:文物保護涉及的專業和知識面非常廣,因為它需要用到各行各業的知識來解讀文物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Q:具體有哪些學科?A:基礎學科有繪畫、軟體繪圖、歷史等。最常見的交叉學科有化學、物理、生物和地質等。隨著科技的發展,材料學、計算機等專業也越來越多的被涉及到。
  • 揭秘文物修復師文物修復過程,他們讓圓明園內的碎片「復活」
    近年來,圓明園遺址考古工作持續推進,已出土的文物涵蓋瓷器、琉璃、石刻等,這其中,僅瓷器碎片就多達10萬片。在如此多的碎片中尋找同屬一件器物的零件,就好比大海撈針,但修復師們有辦法。張可欣說,文物修復前的預拼工作就好比病人看病前的分診環節,先按照青花、黃釉、紅釉等不同釉彩進行分類;再按照青花吉字牌、如意、壽字等紋飾進行再分類;接著還要按照碗、盤等不同器形進行分類。
  • 揭秘:博物館修復師妙手回春,如何讓文物「重生」?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師從幕後走到臺前。細緻、耐心、專業的外表下,他們有著一顆玲瓏剔透的匠心。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IC君帶大家一起走進古老文物背後的那些修復師,看他們是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又是如何解開古老文物沉睡千年的密碼?
  •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修復時光碎片,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整個修復班底一共有18個人,負責的方向包括有機類、無機類和預防性保護,青年修復師佔六成。」魯元良的語氣,仿佛一位治病的醫生,「簡單來說,將有害的東西去掉,把缺失的東西補全,加固文物的材料本體,就是一名修復師的日常工作。」 方案確定以後,便是日復一日的「實操」。魯元良沒有選擇最嚴重的12件,而是從受損相對較輕的一副對聯入手,先將「棉花套兒」分層打開,再把碎片一片一片拼回去,整個過程漫長而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