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很火的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很多人都看過,這部紀錄片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曾經鮮為人知的職業進入了大眾視野。在巴彥淖爾市也有一位文物修復工作者,他就是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文物修復師高奇峰。日前,記者走進他的工作室,近距離了解這位90後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
高奇峰(右一)參加2018年全國文物修復職業技能競賽
走進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文物修復師高奇峰的工作室,滿屋子的古董標本,看起來充滿歷史感。清代的座椅、果盤,宋代的茶盞……在高奇峰的一一介紹下,記者才知道它們的「前世今生」。這些古董原來都是殘缺的,經過高奇峰妙手「醫治」,重獲生命。
工作室內有一張寬大的桌子,是高奇峰的工作檯,上面放著幾塊破碎的瓷片及被修復好的盤、盞,還有刀、剪子、釘子、大漆、金剛鑽等工具和材料。高奇峰將這些傳統修復工具和材料一一裝入收納箱,隨後又給兩個裝著不同粗細白色粉末的瓶子貼上標籤,以示區別,這些都是他晚上研學課程的教具。職業使然,從他的一舉一動中能感覺出,他是一個嚴謹、細緻的人。
受愛好收藏的父親耳濡目染,高奇峰從小喜歡藝術,對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古物情有獨鍾。2010年,他考入西南民族大學雕塑專業,其間在四川省博物館的學習讓他對文物修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出於對文物工作的熱愛,2014年,他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應聘到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隨原院長胡延春學習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幾年來,在單位的推薦下,他多次參加巴彥淖爾市及區內外文物保護與修復工程。2017年,參與「南海一號」沉船出水文物修復工作;2018年,參與重慶合川縣護國寺懸空臥佛保護修復工程;同年,在「全國文物修復職業技能競賽」中,他從111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修復高手中脫穎而出,榮獲瓷器修復項目二等獎,也是本次大賽中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獲獎選手;2019年,他被正式招錄到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並被河套學院藝術系聘為校外指導老師。
「這是一個清代無雙譜粉彩盤,色彩清雅,畫工細膩,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盤子邊緣金色部分是利用『金繕』這一傳統修復技術對殘損部位進行的修復。『金繕』這個工藝特別好,在200度的高溫下不會釋放有害物質……」說到文物修復技術,高奇峰侃侃而談。他說,每件文物的「病情」都不一樣,所以相應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制定文物病害標準和修復標準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木器、陶瓷、青銅、書畫,不同的文物有著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復的難點。在文物修復中,尤以書畫、紡織品、陶瓷難修復。「文物修復從第一步開始就不能錯。按照標準來,每一步都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一點馬虎,急功近利是做不來的。」
高奇峰擅長陶瓷的無痕修復。他修復的作品,有的就連紫外線光燈都照不出修復的痕跡。他說:「文物修復要本著『修舊如舊』『最小幹預』『可逆化』的原則來做,要讓它以一個健康的老年人的形象去講述發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展現當年的歷史風貌,而不是給它美容整容。」
2017年,高奇峰參與「南海一號」沉船文物修復工作,與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22名文物修復師一起對宋代沉船的整體打撈出水的文物進行修復。他說,為期一個多月的修復工作不僅讓他學到了很多文物修復技藝,也讓他感受到了宋朝的強盛及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更增強了他傳承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剛到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工作時,真正體會到『一進宮門深似海』的感覺。每天面對不會說話的文物,就和在廟裡修行一樣。」高奇峰說,文物修復是一個交雜學科,所以不僅要具有相當的歷史、繪畫等功底,還要掌握—定的化學、美學、材料材質等知識,更需要極大的耐心、毅力以及對文物修復工作的熱愛。在單位的6年中,領導和同事給了他很大的幫助,也是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談及他所參與的文物修復,他說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參與重慶合川縣護國寺懸空臥佛保護修復工程。這座臥佛長11米,由於長期受自然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臥佛基體巖石和彩繪顏料層病害嚴重,修復工作難度很大,每一步都要經過多方論證。臥佛建在山上,修復條件很艱苦,他們每天乘車到半山腰,再步行爬山半個多小時才能到達。修復工程大約花了1年時間才完成。之後,高奇峰又用數月的時間獨立完成了臥佛縮小複製品的製作,以方便後期研究。
2019年,巴彥淖爾市首次對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館藏文物進行修復,包括陶瓷、青銅器、巖畫等共215件套文物。經過高奇峰等15名博物院工作人員1年多的努力,這些文物即將重見天日。
「看見一件件文物在自己手裡重現光彩,覺得很開心。」高奇峰表示,文物修復成全了一件器物的完整,也讓自己很有成就感。對於他來說,文物修復最大的魅力就是成全。
高奇峰說,進入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工作以來,博物院為他搭建了很好的工作學習平臺,去故宮進修學習、代表巴彥淖爾市參加全國文物修復職業技能競賽、積極支持他參加巴彥淖爾市及區內外文物保護與修復工程,使他能夠進行多層次地專業積累。在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這個大家庭中,大家因文物而結緣,對文物工作都有一種使命感,工作中團結合作,幹起活來都不覺得累,而且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文物工作要『繼承傳統,融入當代』。」高奇峰說,近兩年,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在新任院領導的指導下,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同時,積極發展文創產品、打造數位化博物館、開展文化研究等,通過創新發展,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社會,走進千家萬戶。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文物、保護文物,體驗文物修復技術,近期,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將舉辦「文物修復技術科普研學培訓班」,他將擔任理論與實踐課講師,做好「傳幫帶」,講好文物故事,讓廣大民眾參與到文物知識普及、保護與修繕中。高奇峰說:「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家鄉文化,了解博物館,能喜歡上這一行,在學習中承擔起傳承的責任,並在傳承中又有所創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