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文物修復師緣何缺口難平

2021-02-08 河北新聞網

河北省大量待修復文物深藏庫房,但文物修復人才卻普遍短缺

文物修復師緣何缺口難平

省文物保護中心科技保護部副主任梁書臺正在修復文物。 梁書臺供圖

近期,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持續修復圓明園出土的文物。目前,第一批文物修復工作正在進行中,文物修復師們用「匠心」演繹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再現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曾經斷流的部分。作為文物大省,河北省有大量待修復的文物深藏庫房,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待修復文物已排起了長隊,但文物修復人才卻普遍短缺,且這種「不對稱」由來已久。文物修復人才為何如此缺乏?如何加強文物修復人才隊伍建設?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文物修復師比文物還「稀缺」

「最近武安有一批文物要展出,來不及修復了只能先進行清洗。」在20平方米的修復室裡,剛寫完趙州橋館藏欄板及構件修復報告的省文物保護中心科技保護部副主任梁書臺馬不停蹄地忙活著手頭的工作。對梁書臺來說,「忙不過來」是常態。「沒辦法,幹文物修復這行的人太少了。」他略顯無奈地說。

在不可移動文物領域,同樣存在修復人才短缺現象。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郝建文,已經從事文博工作30多年,曾參與省內外多地壁畫臨摹修復工作。他表示,相對於我國古代壁畫保存的數量和保存狀況來說,壁畫修復人才嚴重短缺。而這種情況不止出現在壁畫修復領域,隨著文博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出土文物和館藏文物需要更精心地保護和修繕,但與此對應的是修復師數量緩慢的增長率。

曾在河北省參與修復毗盧寺壁畫的敦煌研究院壁畫修復師李曉洋表示,文物修復人才短缺問題是全國性的。「可以說,文物修復行業面臨人才瓶頸,一線實操人員太少了!」說起現狀,李曉洋有些擔憂。

文物修復人才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缺口?梁書臺認為,文物修復是個「冷門」,大眾認知度不高。另外,這個行業對人才的要求極高,並不是有情懷就能幹得了的。「修文物其實就是一場修行。幹這一行不僅要成為『雜家』,還得感興趣、坐得住。」說到這裡,梁書臺的嘴角浮現出笑容,「但要是真沉進去了,面對自己修復的眾多文物,那份成就感是無可替代的。」

2010年從保定學院文物保護與鑑定專業畢業的小馬,已經在河北文物保護中心工作8年多,目前主要從事青銅器、鐵器修復工作。「有條件開設文物修復專業的學校很少,我的很多同學即使學了這個專業最終也沒有從事文物修復工作,能懷著『工匠精神』堅守下來的人少之又少。」小馬靦腆一笑。

文物修復人才培養須下「慢功夫」

文物修復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文物修復師不僅手藝技能高,還要知識面廣,掌握眾多歷史文獻、科學技術、藝術評定等專業知識。因此,培養一名「科班」文物修復師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目前,省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修復師學歷背景包括高校歷史、文物保護、化學、美術、金屬材料等專業。「不管之前在學校學的什麼,面對具體的文物修復,都需要重新學習和培訓。」省文物保護中心負責人認為,文物修復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工作,人才培養需要下「慢功夫」。「現在省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修復師有4位中堅骨幹力量,其餘9人都比較年輕。」省文物保護中心負責人表示,年輕人想要成為文物修復界的中流砥柱,需要多年曆練,「中心每年都組織青年修復人員積極參加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各類文物修復培訓班,提高實際操作的業務水平。」

據了解,河北省開設了文物修復專業的高校,除了理論課程外,逐漸加入了文物保護實操課程,開始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有時,梁書臺會應邀去保定學院為文物保護與鑑定專業的學生們講授文物修複課程。至今他還記得,該校學生曾參加「南海一號」文物修復工作,到現場後卻不敢上手。梁書臺趕到後,現場指導他們如何觀察、從哪裡入手、如何掌握修復步驟。慢慢地,學生們有了手感,圓滿完成了修復工作。「還是要增加實踐機會,多請業界的老修復師們手把手教。」他認為,學校應多安排學生到一線實習,也鼓勵老師傅提早和學生結對子,這樣既有利於修復技術的傳承,也有利於人才的培養。

把文物修復工藝傳承下去

「資深文物修復師動手能力強,但修復理論水平亟待提高。」省文物保護中心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老一代修復師留下的文字資料非常少,他們的修復技藝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一旦斷層,修複方法就缺失了。如何將老師傅在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的修復技術記錄成文,轉化為系統的理論體系,為後人學習提供便利,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從根源上講,我國文物修復的根基在民間,目前我國高校的文物專業都是在考古的基礎上融入化學等學科的知識逐步建立起來的。放眼國際,義大利、日本等國在文物修復的很多領域技術先進,修複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鑑。因此,建議多渠道舉辦各類修復培訓班、交流會,為修復領域的管理及技術人員提供跨學科、跨國界的交流平臺。在注重引進國際先進理念與優秀保護方法的基礎上,還可將中國很多成功的修復理念、修複方法與修復經驗向其他地區進行推廣。

目前,省文物保護中心不斷加強修復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以老帶新,發揮「傳幫帶」作用,讓年輕人多跟老師傅學習,做好文物修復工藝的傳承。另外,堅持以項目培養新人,通過讓年輕修復師承擔具體的文物保護項目,促進其成長。

在高校教育方面,有業內專家認為,儘管有高校設立文物保護相關專業,但這些專業往往是掛靠在歷史、美術或材料等學科下,不具備獨立性,缺乏統一的學科培養模式和理論體系。將文物保護認定為獨立學科,在高等院校設立相應的院系,編寫統一教材,制定統一規範的培養方案,將有利於推動我國高水平文物保護研究和修復人才的培養。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故宮文物醫院院長宋紀蓉表示,全國還有很多文物處在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需要更多的文物醫院、文物醫生,今後故宮將聯手高校共建「文物醫學院」,培養更多符合文物保護修復需要的實用型文物醫生。從醫院到醫學院,雖是一字之差,但這意味著更多文物修復專業人才的培養,文物保護的半徑將不斷擴大。(記者曹錚 見習記者吳培源)

相關焦點

  • 文物修復師供不應求缺口巨大
    原標題:文物修復師供不應求缺口巨大   原標題:要修的國寶太多,能修的匠人太少   缺!很缺!文物修復師供不應求缺口巨大   浙江一高校文物修復專業畢業生每年不到40人
  • 文物修復師的「焦慮」
    年輕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修復師們,眼下有更現實的焦慮。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學歷是大專,沒有編制,一個月工資僅3500元,且沒有太多上升空間。修復團隊合影目前,很多考古、文博機構招聘時,通常要求有碩士及以上學歷,這個門檻就把很多優秀的文物修復人才拒之門外。
  • 「丟人」的文物修復師?
    據統計,目前中國從事保護、修復專業的技術人員為2000多人,而截止到2005年,國家登記在冊的文物總數就已經達到1200多萬件。2002年至2005年,在全國組織開展的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顯示,全國共有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修復師明顯短缺。短缺的原因諸多,但有一條是重視不足。
  • 安徽修復師後繼乏人 文物修復師比文物還「稀缺」
    全國現狀一千多萬件文物破損待修復我省現狀:安徽博物院專業的文物修復大師只有8位,有大量珍貴文物需要修復。國家文物局曾做過調查,全國文物系統300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半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而據統計,我國真正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人員,全國也不過2000人。
  • 文物修復師:讓千年織物重現光華
    文物修復師:讓千年織物重現光華王菊進行拼接縫合。絹袋底部的複製模型。(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經過修復後的絹袋。在修復過程中,若稍有不當觸碰,就會變成碎片,甚至損毀。如何儘可能恢復這些『弱質』文物的本來面目,是修復師們潛心鑽研的難題。」在外人看來,修復師好像在縫縫補補,其實這裡面大有乾坤。2016年,王菊被委以修復一批十分脆弱糟朽的漢代絲織品。
  • 匠心修復歷史,走近文物修復師……
    今天,轉一篇工人日報的推送:《匠心修復歷史 走近國寶的專職「醫生」》。關於文物修復師,你了解多少?有時候我們的後臺也會收到想要來豫博做文物修復實習生的相關諮詢,如果對這個行業感興趣,不妨看看下面的內容。手術刀、顯微鏡、顏料盒、焊槍、以及盛著各種試劑的瓶瓶罐罐,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物件卻是文物修復師們得心應手的工具。
  • 文物修復師:讓千年織物重現光華
    在修復過程中,若稍有不當觸碰,就會變成碎片,甚至損毀。如何儘可能恢復這些『弱質』文物的本來面目,是修復師們潛心鑽研的難題。」在外人看來,修復師好像在縫縫補補,其實這裡面大有乾坤。2016年,王菊被委以修復一批十分脆弱糟朽的漢代絲織品。
  • 文物修復師:妙手仁心 古物獲新生
    孫文豔(左二)和她的團隊在進行修復前的技術討論。  實驗室裡,案臺上整齊地擺放著尺子、刷子、小刀、毛筆等各式各樣修復文物的工具,而孫文豔「醫生」身著藍色大褂,彎著腰,揮動著手術刀,目不轉睛,指尖輕移,正在為文物做著精密的「外科手術」。據她介紹,紙質文物作為有機文物,經過歲月的侵蝕,容易受到溫度、光、蟲、微生物等環境因素的損傷,因此文物修復變得尤為重要。修復好一件紙質文物,要結合現代高科技和傳統經驗,時間少則幾個月,多則數年。
  • 全國文物修復師僅2000人 行業標準缺失致傳承難
    如此「化腐朽為神奇」之舉,仰仗於一個少人問津的群體——文物修復師。  可惜,妙手救得了石像,卻難以醫治這一行當後繼乏人的頑疾。一面是3000多萬件館藏文物半數「染病」的現狀,一面是全國文物修復師隊伍僅2000人的窘迫,巨大反差之下,是我們對於文物命運的擔憂,更是對於文物修復技藝如何傳承的追問。
  • 圖解|故宮文物修復師走紅,但這個行業比想像的缺人
    圖解|故宮文物修復師走紅,但這個行業比想像的缺人 澎湃新聞實習生 李虹縈 王亞賽 2019-07-18 17:02 來源
  • 90後文物修復師:讓青銅器獲得新生
    「我呢,從小想當醫生,結果陰差陽錯選了文物修復」,易新博越過手術燈笑著說,「文物修復師不就是給文物看病嗎,也算是完成了最初的夢想」。  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銅官窯基地,我們見到了易新博和丁潔,他們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唯二」的青銅器修復師,和一般人印象中的「老師傅」不同,他們是不折不扣的90後。
  •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修復時光碎片,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進行病害調查、分析 保存狀況評估、方案編制 然後再經過清理、緩蝕、封護、補配、焊接 和粘接、做舊的環節 最終才能完成 今天一起走進山東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部 聽三位青年修復師講述修復文物的那些事兒
  • 《對話科學》第十七期:文物修復師
    >郭瑞文物修復師郭瑞,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文物保護專業碩士,2014年畢業。現工作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主要從事彩繪類文物的研究、保護與修復以及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工作。期間,編制文物保護修複方案11餘項,主持或參與山西民間建築彩畫製作工藝分析研究、西安鐘鼓樓建築彩畫病害調查與研究、西安出土壁畫保護修復研究等彩繪類文物保護項目,其中涉及壁畫保護修復80餘幅,建築彩畫調查3000餘平米。發表相關專業論文多篇,相關行業準則譯著1部。
  • 高學歷、高門檻招聘要求下的文物修復師職業,現狀如何?
    一時間,文物修復師是否必要高學歷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一派網友認為「學歷≠能力」、「碩士生不一定會做木匠活」,另一派則認為文物修復不是兒戲,提高門檻「沒毛病」。澎湃新聞整理相關數據發現,真實的文物修復,可能沒我們想的那樣光鮮和簡單。
  • 揭秘文物修復師文物修復過程,他們讓圓明園內的碎片「復活」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去年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探訪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是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復活」的。
  • 26位修復師200萬件文物「文物醫生」為何奇缺?
    《我在故宮修文物》掀起了「文博熱」:螢屏上,「文物醫生」用匠心和妙手演繹「化腐朽為神奇」的絕活,細膩展現中華文明的精妙;螢屏外,原本冷門的文物修復師成為受關注的職業。上海的文物修復人才現狀如何?其中,兩家院校以培養學生為主,實際文物修復工作由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承擔。上海博物館於1958年設立文物修復工場,是國內文博系統中最早啟動文保科技研究的單位之一。然而,目前上博僅有文物修復師16人,主要從事青銅器、陶瓷、書畫、漆木器等修復;上海圖書館有修復人員10人,主要從事古籍修復。
  • 文物修復師?神奇的職業!巴彥淖爾有一位!
    前幾年很火的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很多人都看過,這部紀錄片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曾經鮮為人知的職業進入了大眾視野。在巴彥淖爾市也有一位文物修復工作者,他就是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文物修復師高奇峰。日前,記者走進他的工作室,近距離了解這位90後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
  • 文物修復師 相比高學歷專業知識儲備更重要
    近日,「年更」紀錄片《故宮新事》上新,這一期聚焦「文物修復」。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今年也曾在演講中表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播出,使文物修復師成了「網紅」職業,每年報考的年輕人迅速增長,而報考的學歷要求很高。頂著「網紅」的光環,文物修復師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的?
  • 實拍文物修復師
    在挖一鐵鍬土就能挖到寶貝的洛陽,有一支文物修復隊伍,他們用手藝讓在地下沉睡多年的殘舊文物煥發新顏,自己也被文物改變著。2016年12月07日,河南省洛陽市,幹這一行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顆沉得下去的心,才能「喚醒」沉睡的稀世珍寶。修復師們正在進行漢代陶樓拼接。
  • 探訪寧夏博物館:文物修復師用雙手讓文物重生
    2020年5月29日,記者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保護修復實驗室,揭開文物修復的神秘面紗,探訪這群與文物為伴的工匠。工作人員正在修復文物。於晶 攝截至2019年,寧夏博物館館藏文物總數為51298件,珍貴文物3551件,其中一級文物157件套。胡旋舞石刻墓門、鎏金銅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鑑定確認為國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