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人」的文物修復師?

2021-02-08 零零文保

關注零零文保,請點擊上方藍字

說修復師我都感覺到沒面子。沒給你一個很好的地位啊。

據統計,目前中國從事保護、修復專業的技術人員為2000多人,而截止到2005年,國家登記在冊的文物總數就已經達到1200多萬件。2002年至2005年,在全國組織開展的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顯示,全國共有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修復師明顯短缺。短缺的原因諸多,但有一條是重視不足。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文物修復師地位很高,當時北京建了十大博物館,大量文物需要修復,手藝精湛的修復人員都集中在了各博物館,手藝人成了最吃香的工種,當年故宮從上海請來的裱畫師傅的工資,甚至是院長的兩倍。而時下,文物修復師的地位,卻「在博物館裡屬於最基層,評職稱都不易。」

目前在中國修復行業,進入國家職業標準的只有文獻修復師,文獻修復師的最高級別與研究員相等,但在文物局體系中,文物修復師仍沒有歸入國家職業標準中,所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修復與培訓中心主任詹長法在介紹身份時,通常說自己是研究員,而不說修復師,因為「說修復師我都感覺到沒面子。沒給你一個很好的地位啊。」

中國書畫保存與修復青黃不接

中國書畫修復與裝裱的關係密不可分,在馮鵬生所著的《中國書畫裝裱技法》一書中就將「古舊書畫修復技法」囊括其中,可見修復與裝裱密不可分。中國書畫通常以紙或絹為材料,質地柔軟,薄且不平整,不便于欣賞,所以裝裱順理成章的成為書畫的一部分,穩固、保護書畫作品成了他最重要的作用。此外,裝裱也具有審美價值。裝裱的過程是一個組合的過程,而修復則是一個解構、再組合的過程。首先需要將原有裝裱組件拆卸,然後重新裝裱。
最常規的修復畫心的步驟主要有洗、揭、補、全。「洗」主要是對畫心上的灰塵、黴斑、汙跡等進行清洗,以「畫復鮮明,色亦不落」為原則。「揭」指的是在儘量不損傷畫心的原則下,將舊有裱料去除,這一過程是整個書畫修復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有「書畫性命,全在於揭」之說。「補」即選取與原畫相當的材料巧補畫面破損及殘缺的部分。「全」包括「全色」與「補筆」,前者指通過著色的方式對補口做舊,使補口與原畫品貌一致,後者指將失去的畫意重新添加與補料之上。中國古代修復這4個最重要的流程,可以說每一種技藝都是一把雙刃劍,只要修復就有可能出問題,但是有些作品又不得不修。


中國書畫裝裱技術的傳承基本上都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如上海劉定之的店鋪裡就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裝裱人才,包括張耀先、竇翔雲、洪秋生等,許多這一時期的裝裱師傅到了50年代都進入了公立博物館,如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裡,不管是書畫還是修復都具有私人性質,書畫創作和欣賞都是小範圍的行為,三五好友,書寫揮灑,一同把玩,對畫作的收藏者而言,作品更是私人物品。中國書畫本身不具備公共性質,那麼如果需要修復,出發點也是個人化的,裝裱師傅一定是遵從客戶的需求,以畫作呈現的效果為第一準則。顧客的心理猶如我們今天的整容,身體本身在功能上並不存在什麼問題,但為了美觀甚至不惜改變身體原有結構,這個美的標準則因人而異。所以私人性質的修復有時候既不會顧慮此舉是否會影響作品的壽命,也不會考慮文化傳承方面的問題,更不會有相關的修復記錄。隨著國內美術館行業的發展,這些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品具備了公共藏品的性質。


國內的美術館、博物館基本上都有國畫修復師,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私人作坊從事國畫修復工作。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傳承過程中的斷檔現象,老先生一旦退休,便沒有人能夠接得上,這主要是由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習裝裱是一個苦差事,工錢不高,又享受不到福利保障,許多人不願意幹這個活兒。在故宮從事修復工作幾十年的修復專家徐建華退休後,如今又被返聘,繼續從事修復工作。
當然缺乏良性的機制也是目前所存在的問題,曾去日本考察的鄧峰告訴記者,這方面日本就做得比較好。在日本,官方設立的職位是技術官僚,這些人是管理者,他們懂得修復相關的知識,但並不是可以動手操作的修復師,日本的修復工作是以招標的形式來聘任修復人員,招標的對象是民間組織「日本國寶修理裝潢師聯盟」,該聯盟成員均不在國家編制內。產生這種制度的原因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日本政府開始重視文物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時候,日本的修復力量主要在民間,甚至在博物館內都沒有專業的修復人員,所以政府當時採取了相對現實的做法,從民間挑選精英,在政府指導下,委託他們進行國家的修復工作,這種制度延續至今。目前,國內在整個行業的規範性和整合性上比較弱。
周曉路是中央美術學院綜合材料繪畫和保存修復專業的研究生,2011年以交換生的身份前往東京藝術大學學習,專業方向為文化財(日語文化財意為文化遺產)日本畫的保存與修復。在出國之前,周曉璐已經對國內的修復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保護和修復的問題在國內尚未被重視,而日本對藝術品保存與修復的態度則與我們截然不同,雖然他們的裝裱技術和修複方法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但許多方法我們已經拋棄,周曉路認為,如今重新像日本人學習非常有必要,所以他此行學習的目的非常明確。

在接受本刊採訪時,周曉路分享了他在日本學習日本畫保存與修復的感受。在日本,科學的保存和合理的修復已經成為藝術品日常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護文化遺產並且傳承下去的有效措施,所以他們並不會偏重某一種藝術形式,而是運用科學的手段,選擇更有效的方法去修復作品,各個方面都發展的比較均衡。日本在各個領域對西方理論及先進技術都是積極引進的姿態,修複方面亦是如此,即便是日本畫修復,也會引用一些科學儀器去觀察和分析材料,使用顯微鏡和射線儀器的做法也是很早以前就運用到修復工作中來了。再加上日本人從較早就已經意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各個修復門類也都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理論成果公開透明,各種交流也促進了行業的發展。
在日本,修復是為了更好的保護,他們並不主張把修復作品作為保護好藝術品必要手段,而是儘量不去幹預作品的完整狀態,即現狀的保存。所以日常的維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修復師的工作不僅限於去修理一件作品,日常的清理和評估作品的保存狀態也同樣是保護作品的有效手段。在東京藝大,修復作品前每個學生都要先將作品臨摹一遍,這也是同學們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雖然此舉在一般的修復工作室或者博物館並不常見,但是在周曉路看來卻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一來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利於修復工作的開展。日本人在用料方面也非常考究,修復中所用到的材料必定經過反覆評估,凡是能夠自己製作的一定不選擇工業化生產的材料,能夠找到和原材料相同的製作材料就一定不用替代品,以達到修復完成的作品與原作在藝術感覺上的統一。國內被長期忽略的修復記錄工作,在日本一直備受重視,修復前的調查與修復後的報告整理是今後保存和再次修復的重要依據。
國內國畫修復歷史悠久,自成體系,但也經受著現代修復理論的衝擊,在日本,兩者得到了有益的結合,這一點是值得借鑑的。鄧峰也表示「借鑑西方,不是說借鑑修復技術,而是借鑑怎麼把修復變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比如怎麼做修復檔案,怎麼做前期的拍攝、檢測,怎麼做現狀的記錄等等,我覺得這是中國修復需要去做的事情。」

(文章轉載自《頌雅風-藝術月刊》和《中國國家地理》)


零零點評:

我們是否意識到在博物館展出的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文物修復師?沒有他們,戰國青銅器不過是一堆生滿了鏽痕的碎片,明清絲織品也不過是一團糟爛發烏的「泥團」。但如今的中國修復師卻掙扎在地位低下、傳承困難、行業標準缺失和職業病危害等種種困境中。希望通過提升大眾對這個行業的關注度,讓文物修復師們不再感到「沒臉」,讓中國的文物修復領域再度崛起!


相關焦點

  • 揭秘文物修復師文物修復過程,他們讓圓明園內的碎片「復活」
    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去年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經完成文物修復20餘件。記者近日專訪圓明園文物修復團隊,探訪這些專業的文物修復師是如何通過對文物「望聞問切」和讓碎片「破鏡重圓」等手段,讓一批批文物「復活」的。
  • 調查|文物修復師緣何缺口難平
    河北省大量待修復文物深藏庫房,但文物修復人才卻普遍短缺文物修復師緣何缺口難平省文物保護中心科技保護部副主任梁書臺正在修復文物。 梁書臺供圖近期,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持續修復圓明園出土的文物。目前,第一批文物修復工作正在進行中,文物修復師們用「匠心」演繹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再現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曾經斷流的部分。
  • 文物修復師?神奇的職業!巴彥淖爾有一位!
    前幾年很火的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很多人都看過,這部紀錄片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曾經鮮為人知的職業進入了大眾視野。在巴彥淖爾市也有一位文物修復工作者,他就是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文物修復師高奇峰。日前,記者走進他的工作室,近距離了解這位90後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
  •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修復時光碎片,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進行病害調查、分析 保存狀況評估、方案編制 然後再經過清理、緩蝕、封護、補配、焊接 和粘接、做舊的環節 最終才能完成 今天一起走進山東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部 聽三位青年修復師講述修復文物的那些事兒
  • 一位文物修復師與千手觀音的故事
    因為擔當,所以要創新 記者: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有什麼特點?陳卉麗:文物價值的多樣性以及文物的唯一性,決定了文物保護需要科學的保護修復理論、原則及方法,並在其指導下進行科學的保護修復。在修復中必須堅守文物真實性第一的原則;就像斷臂維納斯一樣,在沒有準確依據的情況下,是不允許擅自「創新」的,否則就是對文物歷史真實性的破壞。正因為這樣苛刻的要求,讓文物修復工作每一步都充斥著更大的困難和挑戰。在對千手觀音石質胎體殘缺部位進行修復補形時,要根據史料、造型本身的對稱性,辨別出殘缺手部原本的模樣,再對缺失部位延伸補形。
  • 文物修復其實是「多方會診」!文物「醫生」揭秘兵馬俑修復的故事
    可你知道嗎,它們之所以能栩栩如生地站在你面前,那是因為「文物醫生」也有妙手回春的能力!在他們的努力之下,埋在地下兩千多年的秦俑又「復活」了。現在呈現在你眼前的文物,在出土之前,其實都是殘缺的,要把它組合完整,難度不小。文物的修復,其實就是和古人「對話」。
  • 華商小記者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探秘歷史、體驗小小文物修復師
    作為華商報旅遊行業的品牌活動,華商報小記者研學遊在立冬時節再次啟程,首站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社會教育部優秀講解員張志威的帶領下,參觀了兵馬俑1、2、3號坑以及銅車馬博物館,並且客串了一次「文物修復師
  • 一件文物修8年 修復師:時間太短 我們面對的都是無價之寶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為推進新時代文物工作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文化版從今日起推出「關注文物保護與利用·修復師」系列報導,關注文物界不同領域的「專科醫生」,看他們如何讓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復活」,揭秘修復過程中的苦樂滋味。
  • ...同心·攜手共進】走近保稅區裡的文物修復師:妙手助國之瑰寶煥...
    十六善神圖、《清龍藏》木質經板……通過文物修復師們的「妙手」,一件件國之瑰寶煥發生機。日前,「瓣瓣同心·攜手共進」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的樂石文物修復中心內,見證了這一景象。「修復最主要還是最小幹預和可還原性,還有就是『修舊如舊』,我們要保證文物的原形」,文物修復師魏子茗介紹道。96年出生的他,目前正參與國家一級文物《清龍藏》木質經板修復項目。
  • 文物修復技術您了解嗎?
    「70後」文物修復師張瑩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市級博物館工作,從一名文物保管員到文物修復師,她在這一行已經摸爬滾打近20年,對於文物修復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她覺得「不吐不快」。目前,文物修復工作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可參考的價格標準,項目方案編寫的價格也沒有參考依據。
  • 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馬如高:五個徒弟走了四個,想再收一個
    上海博物館第四代古家具修復師馬如高收過5個徒弟,1個入門一星期就放棄了,3個轉行去做生意,如今門下只有一個28歲的小徒弟賈濤。「古代的工匠,他們一輩子就做幾件東西,不顧時間成本,慢工出細活。」在修復室裡,馬如高與賈濤並無過多對話,而與師徒二人相伴的是一堆文物殘片和修復工具。
  • 文物修復-還原本色
    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數量極其豐富。有宮殿、寺廟、石窟、遺址等,館藏文物方面有金屬器物,陶器,瓷器、漆器、木器、石器、玉器、紡織品、紙質文物等。凡此種種,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和智慧和結晶,都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
  • 山東布局文物保護修復網 特聘十位國家級修復大師
    曾潔 攝   中新網濟南3月24日電 (曾潔 郝學娟)山東省布局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網絡體系,設立可移動文物保護半島科研基地等區域機構。同時特聘十位全國文物科技保護各領域的權威專家為「山東省文物保護修護諮詢專家」,集合文物保護修復力量。記者24日從山東博物館舉行的《匠心神韻——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技藝展》上獲悉上述消息。
  • 圓明園地下埋藏的文物碎片能修復了?
    文物碎片 袁秀月 攝與此同時,圓明園的文物修復工作也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中。今年4月,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工作,對大量文物碎片進行拼接修復。第一期修復6件文物,第二期也於近日啟動,修復11件文物。瓷器大多有花紋,修復師們要自己畫紋飾。有的還有紋理,這就更考驗功夫了,需要一定的技法才能修復成一樣,非常耗時間。資料圖:青花纏枝蓮繡墩修復中 中新社記者  崔楠攝第一期修復文物中,有個青花纏枝蓮繡墩,因為個頭大 ,缺的碎片多,所以處理起來非常麻煩,花在它身上的時間都有個把月。第二期修復文物中,還有一尊佛像。
  • 三峽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原來是這樣進行的?!
    作為專事金屬修復工作者的飛天,曾碰到過職業生涯中的最大挑戰。曾有一件新出土的漢代鎧甲,因沒有繩索的連接,變成了一堆無法識別的大量殘片。故此,當上千個大小不一、長短不一的鐵塊兒,以殘破不堪的模樣擺在面前時,即使是浸淫這一領域多年的飛天,也不禁犯了難。
  • 「工」在故宮 文物的價值不在修復,而在傳承
    沒人認出他,但頂著烈日排隊6個小時看展的人,為的是看一眼他修過的文物。  也在去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聲不響地火了,像徐建華這樣隱在故宮書畫藏品背後的無名修復師,首次以影像形式向公眾講述他們的內心世界與日常生活。今年,他們的手藝與心念延展到文字中,作家綠妖「隨」上了西三所——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裡那種「狼煙滾滾的外面的人所沒有的悠長節奏」,像搓命紙一樣「搓」出了一本書。
  • 文物虛擬修復:歷史的數位化傳承
    但有很多的參觀者可能並不知道,兵馬俑出土時,絕大部分就已支離破碎,我們所看到的大都是文物修復師的勞動成果。三十多年來,他們已經整理修復了一千多尊陶俑。這個數字聽起來不免讓人心生擔憂,因為據此推算,全部修復完兵馬俑至少需要100年。很多小學生都可能,等不到這支龐大的地下軍團呈現全貌的那一刻了。  當然這是在計算機輔助文物修復系統出現之前的事。
  • 西班牙人修復文物,是樂?還是哀
    近日,在騰訊新聞上看到一則西班牙人修文物的消息,看到這個消息,感覺是真的較為刷新我的三觀呀。大家應該都看過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吧,裡面的每一件文物再被修過後,都散發出來其獨特的色彩。與這一對比小編忍不住笑了出來。
  • 2021最值得收藏的物件,來自故宮文物修復師,限量10件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橫空出世。
  • 行攝東莞|古籍修復師:用指尖與時間交手
    這裡是文物修復師張笑豔的文物修復與保護工作室。東莞中學特邀張笑豔為特藏書庫裡的古籍文獻進行整理,工作量相當大工作中的張笑豔一本古籍的修復,可能是十天半月,也可能是三年五載。開始工作前,張笑豔對要修復的古籍進行小心的整理,視破損情況制定修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