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農信達:用信息化技術丈量沃野千裡
記者見到在河北省邯鄲邱縣遇到農民鄭兆凱的時候,他剛剛從石家莊考察種子市場回來:「去年九月在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發布了 500 畝的土地經營權受讓信息,想規模化種植小麥、玉米。不到一個月土地流轉的各項手續就齊活兒了。這不,整地、選種,一開春兒就可以甩開膀子幹了。」
2014 年, 4.1 萬畝土地經邱縣農村產權交易所成功實現了流轉,產權交易所總經理石健說,快捷順暢的土地流轉背後,是產權交易平臺資料庫裡的 40 多萬畝耕地的確切信息,從地塊四至到土地權利人、共有人、家庭成員各項信息一一俱全——輸入身份證號,就可以精確查找到一個人名下的土地數量或面積。而邱縣農交所強大的資料庫和設計合理的交易系統,來自神州數碼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神州信息,股票代碼: 000555 )旗下企業北京中農信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系統提供和技術支持。
王俊傑是中農信達華東區負責人之一,打開正在逐漸完善的產權交易平臺資料庫,他的眼前,浮現出自己和團隊一起行走在太行山區的複雜地形之間,手持衛星定位的 GPS 儀,精確地丈量著每一塊田地的場景:「大到幾百畝的連片耕地,小到房前門後的『巴掌田』,我們沿著田壟一步一步地丈量,徹底解決地塊『四至不清』的問題。有時候,為了搞清楚一家農戶被分割成幾十塊的承包地,我們要跑遍整個村子。」
精細把控地塊 確保農民權益
2012 年 、 2013 年 、 2014 年,中農信達的營業額、員工隊伍和市場規模分別實現了幾何倍數的增長。這樣的高速增長,源於 2013 年中央 1 號文件提出的「用 5 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定成員,準登記,確實地,賦真權,頒鐵證,新的一輪土地制度改革在廣袤的農村全面鋪開,無論是政策培訓、實地測繪,數據管理建模建庫、還是農地信息系統的軟體設計和應用,農地確權工作中大量的服務性需求,呼喚著大量有技術、懂農村的市場化主體加入其中,中農信達就是其中之一。
吉林省公主嶺市,方圓 4000 多平方公裡、北寬南狹,宛如一彎新月,依傍在東遼河畔。作為全國第一個農業部整市開展農村 土地承包 經營權確權的試點市,公主嶺面臨的,是 178 個村、 12 萬畝耕地、 1246 個屯的耕地確權工作。
2014 年年初,公主嶺滴水成冰。作為第一批通過農業部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統軟體測評之一的公司,中農信達的華北區技術負責人欒天宇帶領自己的團隊進駐公主嶺,連續的大風和陰雨天氣使土地繪製工作的第一步飛機航拍長時間無法實現。終於等到合適的天氣實現了飛機航拍之後,十多位圖解員拿到了 1:5000 的航拍圖,在野外的帳篷裡,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底圖製作、影像調繪的工作。隨後,面對有糾紛的細小地塊,技術人員進行了反覆的局部實測、現場指認。直到土地測繪結果順利通過公示,欒天宇團隊將 12 萬畝耕地上錯綜複雜的土地承包權屬劃分得清清楚楚,協助當地政府按期完成了為 82000 戶農戶頒發土地確權證的工作。
提及兩個月時間裡的夜以繼日,欒天宇說:「一張張小紅本背後,是咱們劃出的一條條清晰的四至線,標出的一個個精確的經緯度,算出的一塊塊土地面積,正是有了咱們的先進技術和精確計算做基礎,一家家農戶『長期不變』的土地承包所有權才有了保障。」
資源變資產 農民手裡的土地才值錢
在邱縣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平臺的網頁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絕大多數的土地經營權的轉讓信息動輒上百畝,零散的單個農戶的經營權轉讓情況並不多見。對這個現象,石健有著自己的認識。「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先期中農信達參與進行的土地確權工作有很大的關係。」正是因為土地有了「身份證」,農民吃了「定心丸」,土地流轉的意願才大大增強。石健告訴記者,在開展土地確權登記和建成了「農交所」,為土地流轉提供了規範化平臺後,邱縣的土地流轉呈現四個轉變:口頭流轉向合同流轉轉變、自發流轉向委託流轉轉變、零星流轉向連片流轉轉變、短期流轉向長期流轉轉變。
「土地確權讓農民手中的土地資源有了變成資產的可能,只有將土地流轉起來,農民手裡的土地才值錢。」中農信達總裁張丹丹說。正是基於這種理念,早在 2010 年,中農信達就承擔了河南鄭州市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網的建設項目。如今,全國已經有 30 多個縣市使用著由中農信達提供著系統支持和技術服務的土地流轉平臺。
從開發農村財務管理軟體開始創業的張丹丹深知農村信息化服務的匱乏,「沒有信息化,就沒有規範化,沒有規範化,就無法實現農業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農業。我認為,中農信達,以及許許多多為三農提供信息化服務的企業,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就是讓最偏僻的山村都能烙上信息化的腳印。」
「農村信息化需要的不僅是信息化技術,還要是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信息化技術。」王俊傑告訴記者,每次承擔與各地政府合作的土地確權和流轉的信息化服務項目,他們要進行的第一步工作,並不是航拍圖地或者安裝系統,而是在當地政府的組織協調下,對當地村民進行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培訓,力求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在實際的土地測繪過程中,更是要結合當地的地理特徵,開發出適合北方連片集中土地的測繪方法和適合南方梯田、水田的測繪方法,將可能產生的土地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如今中農信達在黑龍江方正縣所探討出的土地確權的九步工作法,已經形成一套成熟高效的農地確權方案,在全國各地的確權工作中鋪展開來。
大數據牽起土地經營產業鏈
在中農信達公司入口處的土地確權業務分布圖上,一面面小紅旗遍布全國 31個省市自治區,意味著即便是在海拔 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信息化的觸角也已將沃野千裡以經緯度、四至線的方式明確標註,農戶的承包經營權以前所未有的規範和確鑿得以保障。
邱縣的齊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洪峰前不久剛剛為自己流轉獲得 1071 畝絲棉木繁育基地爭取到了 400 萬元的貸款 ,之所以能夠獲得貸款資金,得益於邱縣「農交所」建立的確權頒證、糾紛仲裁、產權交易、市場監管平臺,為邯鄲銀行破冰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提供了條件。
「農村產權抵押是個好事、大事,實現了農民產權的資本化。但是在進行抵押貸款時,風險防控不可忽視。」人行邯鄲市中支行長曹增和如此分析農村產權抵押貸款難的問題。
以可靠數據為農村土地產權「背書」,建立農業生產經營的誠信體系平臺,成為中農信達下一步的工作發展方向。 「規模經營並非只是簡單地集中土地。」在農村信息化市場上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張丹丹,顯然對「經營土地」有著更深刻的理解,「讓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最合理的資源匹配,將地塊信息、土壤分析、氣象條件分析、病蟲害分析結合起來,分析一塊土地適合種植什麼樣的農作物,可以獲得怎樣的平均收益。以農業大數據的方式牽起土地經營的產業鏈,讓生產經營的所有行為可以在交易平臺上得以體現,有了這樣的誠信體系,土地經營才能更好的規範化、市場化,能夠像其他產業一樣具有可預測,銀行對涉農產業的信任度就提高了,農民獲得貸款的底氣才能足。」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