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夜讀臺北誠品書店

2020-12-18 中國文明網

  臺灣的誠品書店,被譽為「可以觸摸到城市靈魂的地方」。它在臺北的夜書店營造出了獨有的「誠品之夜」文化,這個書店甚至成為遊客去臺灣的「文化旅遊景點」。近日,本報記者借赴臺之機,特意在深夜趕赴「誠品」並忠實記錄,與讀者分享——

  A

  一個「不是書店」的地方

  如今,全球的實體書店都在電子閱讀的大潮中風雨飄搖,很多歷史悠久的書店瀕於倒閉的邊緣。而臺灣的誠品書店卻是這個潮流中的「奇葩」,它不但堅挺甚至還在持續擴張版圖。記者在到「誠品」之前,一直在好奇,它究竟憑什麼這麼牛,敢在臺北最貴的黃金地段開午夜書店,甚至是通宵書店?

  誠品信義店位於臺北數一數二的信義商圈的大商場裡,記者抵達的時間已接近22:00,商場底層的各種潮牌店都在陸續關門,可在樓上「誠品」,卻是「讀書夜未央」——溫暖的燈光籠罩著整齊的書架和光鑑可人的實木地板,每一個書架前都有人凝神細讀,記者不由自主地放輕腳步,這裡似乎有一種久違的「味道」。

  低頭細看,記者的第一個反應是:走錯了地方!身邊擺的不是書,而是——糖!各種包裝精美的巧克力、軟糖、話梅,甚至是點心,它們正在與身邊的書籍和平共處,不,書籍是為它們服務的,在「誠品知味」的書架上,美食類的書籍圖文並茂地詳細記述了各種食物的前世今生,暢銷菜譜與各種調味料並肩而立,書裡提到的作料手邊就有,不知道臺北的主婦們會不會愛死了這個地方?

  進入「誠品」的第一步,記者修正了自己的觀念:這裡不是書店!各種時尚的衣服、玩具、戶外用品、文具都與書籍相扶相依,卻又個性鮮明,原來書籍會有這麼多新潮的夥伴,「誠品」的外圍更像個年輕人的時尚聚集地。記者突然想起某篇報導中「誠品」的老闆吳清友說過:「我要打造一座閱讀與生活的博物館。」

  B

  一個可以「躺下來」的地方

  一個愛書人穿行於「誠品」書架之間的感覺,應該不亞於一個財迷進入了金庫吧!這裡書籍的陳列有序而又充滿了視覺衝擊力,記者很快被各種好書「迷了眼」,不得不拿著事先列好的書單去服務臺求援。值班的工作人員年輕得就像個兼職的大學生,可記者提出的三四個書名,他沒瞟過電腦一眼,直接脫口而出:「在西方戲劇的架子上」,或者是「在當代文學那邊」,準確率百分之百。

  「誠品」的書多數是平裝的,但書價不低,中等厚度的一本動輒定價數百臺幣,折合近百元人民幣。但記者感觸最深的不是書的「貴」,而是這裡似乎並不急於把書賣出去,相反,它非常歡迎你在這裡「看」。書無論多貴都極少塑封,可以隨意翻看,偶爾一本有塑封的,那也一定有貼著「展示用書」的樣書能看。書店用大量的空間打造閱讀區,在實木長桌前、圓凳上、長椅上,臨近午夜依然坐滿了夜讀的人們。有的人讀書累了,趴在桌上小憩。有年輕的母親一手輕拍嬰兒車裡的寶寶,一手拿著書細讀。在某個書架角落,一個金髮碧眼的洋帥哥甚至翹著二郎腿躺在地上,讀了一半的英文小說就扣在胸前。這裡閱讀的氛圍更像某個大學的圖書館而不是書店。

  C

    一個「味道溫馨」的地方

  在文學區,一個姓張的臺灣男孩非常熱心地幫助記者找到了想要的書,記者問他「誠品」對於臺灣人意味著什麼?這個大學的在校生用手指了指前面一位僧侶打扮的讀書人,說了一句似乎是廣告用語的話:「一個人的誠品,每個人的誠品。」

  書店一隅咖啡店裡飄出誘人的香味,三三兩兩的顧客正坐在落地的窗邊輕聲細語,翻閱剛買的書籍,如果是午後的日子有陽光照進來,坐在那的感覺想必更好。同樣誘人的還有食品區附近的餐廳,從門口的菜牌看以西餐為主,食物賣相精美誘人,實木的餐桌椅是白色的,搭配高級灰的裝修主色調,看起來就像約會的地方。

  小張說,這家書店周日到周四營業到零點,周五周六會營業到午夜兩點,如果看不夠的話還可以去「誠品」敦南店,那裡24小時營業。來「誠品」已經是他的「一種習慣和消磨時間的方式,高興會來,不高興也會來。放假的時候,除了8小時睡眠也許我都會在這邊,這裡什麼都有。」

  D

  一個「態度鮮明」的地方

  與所有「誠品人」一樣,挎著購物筐在書架間穿行,記者能時時感受到這裡的「另類」。這邊在宣傳「狄更斯200周年誕辰」,那邊在出售日本漫畫家奈良美智人物主題的記帳簿。這裡既能找到「瓊瑤時代」的言情小說,二十多年前風靡一時的漫畫書,也有一些最新的劍走偏鋒的作品。而「誠品」的「本土觀念」則是記者第一次在書店感受到如此鮮明的「態度」。

  戲劇類的書架上,與「西方戲劇」「莎士比亞」和「中國戲劇」的分類並列的是「臺灣劇場」;攝影類除了「攝影總論」「攝影家」「自然攝影」外,「臺灣攝影」也被單獨擺放,還有一面牆的書架上是「臺灣原住民研究」「臺灣史」和「臺灣地方志」。與大陸的很多省份相比,臺灣很小,但「誠品」顯然旗幟鮮明地表明了對本土文化的態度,也許就是這個原因,「誠品」才能代言這個城市的靈魂,各國遊客才會把這裡當做「旅遊的文化景點」。

  「誠品」是個奇怪的地方,它似乎太不著急把圖書賣出去,才會設立了那麼多舒服的椅子與落地燈,讓人慢慢閱讀。可它又似乎太懂得怎樣把書賣出去,在收銀臺一側,有一面牆的「誠品書店暢銷榜」,所有最紅、最火、最牛的書全擺在那,這種巨大的誘惑讓哪個愛書人還能挪動腳步呢?

  「建立一個有書讀、愛讀書、讀好書的美好閱讀社會」的誠品理念成為了記者臺灣之行最溫暖的「烙印」,誠品書店也成了最想帶回哈爾濱卻無法實現的遺憾。

  臺灣歸來,「誠品」的感覺一直縈繞心頭,記者試圖在哈爾濱的書店裡尋找「誠品」的味道,有人告訴記者群力新開的山水書城與「誠品」有幾分相似。也許不久的將來,也會有一個書店能夠代言我們城市的靈魂,甚至在寒冷的冬夜給哈爾濱的讀書人以心靈的溫暖。(記者 高雲 文/攝)

相關焦點

  • 臺北誠品——永不打烊的書店
    臺北,夜已深。可是我並沒有一點睡意,也許是因為明天就要離開這裡飛回北京而捨不得走,於是我來到了這個在臺北24小時都不打烊的地方---誠品敦南書店。誠品是臺灣最著名的大型連鎖書店,在臺灣共有53家分店,誠品書店中的書種類非常多,主要以「人文、藝術、生活、創意」為主,書店每年都會舉辦超過600場的展覽和演講,誠品書店也被世界知名的《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從此這裡成為了全臺灣乃至世界級的文化地標。誠品敦南店是臺北文化的一處象徵,更是一個景點,整棟大樓有五層,書店只佔了其中的一層。
  • 臺北誠品信義店初體驗(組圖)
    >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說,因為有誠品書店,臺北人真幸福。  身為臺北人有時也真不敢相信,在臺灣地區的臺北東區還可以再增加這樣一家超級大書店,大、大、大,大書城ShoppingMall沒搞好,味道走樣就像吃一頓大餐,把自己吃得腦滿腸肥,回來還要為瘦身煩憂,會這樣想當然是因為誠品書店在敦化南路的二十四小時書店已經夠瞧了,忠孝東路的上海書店專賣簡體書,書進得又多又快,101大樓PageOne書店教人見識到新加坡書店作為頂級書店的設計感與外文選書能力
  • 臺北誠品書店感受夜讀 店內規定不許打瞌睡
    臺北午夜,當街上慢慢靜下來時,唯有敦化南路的誠品書店還亮著暖黃色的燈光,作為臺灣目前最大的書店,誠品書店已開遍臺灣各地,但臺北敦化南路這家是它的總店,且其最大的特色是營業不分晝夜,為渴求知識的人掌燈。
  • 讀唄| 從「誠品書店」到「誠品」:一家精英藝術書店的擴張歷程
    讀唄 | 從「誠品書店」到「誠品」:一家精英藝術書店的擴張歷程 iwangshang / 康倩茹 / 2017-07-19 摘要:誠品書店不僅是一代人心中的文化地標,更是一種現象
  • 我的夢躲在誠品書店的角落裡——走馬觀花臺北誠品書店
    臺北之行近在眼前,我腦海裡出現敦化南路誠品書店的想像,越來越頻繁。想像中的敦化南路,是一條小商小鋪肩並肩的小街。每到夜幕降臨以後,這些小商小鋪裡杏黃色的燈火會順著木質窗欞流瀉到青石板鋪成的街道上。熙熙攘攘但絕不擁擠的人們步履悠閒地走在街道上,突然,就走到了誠品書店門前。
  • 誠品書店—臺北小資生活指南
    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就是臺北的文化地標。1989年3月,出生於臺南縣將軍鄉的吳清友,創辦了臺灣第一家一反傳統書店的沉悶、單調,而以沉穩、優雅、溫馨的色系,具有歐洲圖書館風格的精緻的購書環境為特色的誠品書店。這裡頻繁舉辦講座,專賣創意精品、潮流品牌.這裡是集圖書、服裝、時尚、生活、美食為一體複合式經營的城市文化載體。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臺北病逝
    據新華社臺北7月19日電(記者齊湘輝、何自力)19日,在臺北誠品書店敦南總店,上下五層的空間平靜如常,人們三三兩兩而來,尋覓自己喜愛的角落,享受閱讀時光。  就在18日晚,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辭世,享年68歲。
  • 夜訪臺北誠品書店:24小時不打烊
    臺北的午夜,霓虹閃爍,寂靜的街道已經很少行人,只有位於敦化南路的「誠品」書店裡還是燈火輝煌。在輕音樂繚繞的大廳裡,每個書架前,仍有許多顧客徘徊。進入「誠品」,你會感到有一種無微不至的關懷。  在書店的階梯上,你會看到這樣一句話:「建構空中夢想,讓世界動起來」,好象在提示你,你已經到了一個忘我的所在。  誠品的店面不是很大,可能只是北京的「三聯韜奮」的一半。書的擺放也是分門別類,分區域擺放,但是,你可以發現,「誠品」裡書架上擺放的每種圖書一般只有二三冊,決不會擺多。書籍種類的密度大,當然會吸引你和書親近一些。
  • 臺北寫真:誠品書店滿城書香 提供文化饕餮大餐
    臺北市著名的誠品書店內購書讀書之人。 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臺北市著名的誠品書店每天二十四小時營業,午夜時分依然人流不稀。十月十日電(記者王林 耿軍)愛書的人倘佯臺北誠品書店信義旗艦店,當可享受一頓文化精神的饕餮大餐。
  • 臺島散記:臺北文化地標——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的名氣之大,不到臺灣是無法真切體會到的。我們剛到臺島,拿到的行程安排表上,「誠品書店」赫然在目;當地《中國時報》的朋友來訪,也再三叮囑:「一定要抽空去趟誠品書店看看」;陪同的司機見到我們,便會主動詢問:「需要陪你們去逛逛誠品嗎?這可是我們臺北的重要一景啊!」  一個書店有如此之高的美譽度,出乎我們的意料。
  • 郭金龍參訪臺北早市和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感受市民生活並進行交流互動。郭金龍高度讚賞臺北城市運營管理的成功經驗,表示將加強兩市間各領域交流合作,努力提升市民生活品質。   早上五點多,郭金龍走進臺北地區最大的果菜批發交易市場——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第二果菜批發市場交易大廳實地考察,並向公司董事長莊龍彥詳細了解交易情況。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2019.11.14,臺北誠品敦南店宣布,由於租約到期,將於2020年5月31日關閉。 這一下,浪潮抵岸碎得面目全非。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彼岸,連歷史悠久的誠品書店也無法在這場水逆中倖免。以上羅列的還只是聲勢比較大的幾波浪花,中途還有多少小書店如碎浪傾倒,破裂,無聲無息。在一般老百姓看來,網絡閱讀時代,實體書店關門很正常。
  • 誠品書店丨臺北小資生活指南
    | 旅行| 生活 | 世界 | 視覺 |浮躁的年代,我們把情結埋葬這是一個多元的平臺跟隨安瑞看世界臺北文化地標臺灣流行一個說法: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就是臺北的文化地標。作為文化人來到臺北,除了常規的參訪及旅遊項目外,一定要去誠品書店,體驗臺北人的精神生活食量。
  • 誠品書店:臺北的溫馨一隅(圖)
    在臺北,夜生活十分豐富,燈紅酒綠在忠孝東路的lounge bar,笙歌歡唱在西門町KTV,大啖美食小吃則要在士林夜市……而除了這些喧鬧的感官娛樂之外,還有一種屬於心靈的饗宴,在午夜的臺北,你也能細細品味,那就是輕輕推開誠品的門,走進這個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
  • 品味臺北故宮與誠品書店的經典特
    今年7月,筆者借赴臺文化交流之機,體驗觀察了其文化形象的兩個標誌——臺北故宮與誠品書店,對其專業服務境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前者所代表的公共文化設施呈現的傳播藝術水準,後者通過社會溫情和延伸布局而表達的城市文明價值。
  • 臺北誠品書店:永不打烊的文化賣場(圖)
    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 「文化地標」。不僅在臺北,遍布全臺的誠品書店,已成為寶島響噹噹的文化招牌。幾年後,大陸民眾不必專程去臺灣,在蘇州就可以領略誠品的文化氣息。日前,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清友宣布,大陸首家誠品將於2014年落戶蘇州工業園區。消息既出,引起出版界和文化界的熱議。
  • 【讀書與旅行】:在臺北遇上誠品生活
    小哥又說,他們自己也會去誠品,畢竟是自己的產業要支持一下才行。其餘,小哥便開始大談各種美食了。看著趨漸繁華的路,我的心早已到了住所——緊挨重慶南路書店街的酒店。此行較短,最近的書店街大多忽略了。放眼望去,儘管有折扣,但不知為何,此時的心境卻拒絕進入。來臺北,總要去誠品看一看。第一站:誠品西門町店。
  • 實拍臺北誠品書店 臺灣遊必逛(圖)
    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文化地標。原來不相信有人來臺北就是衝著誠品,現在終於被它的與眾不同折服;我想臺北被世界認為是「最佳居住城市」的原因之一也是這裡有書香滿溢的誠品。
  • 郭金龍訪臺北誠品購書10本 稱書店影響城市氣質
    昨天,北京市市長郭金龍在臺北誠品書店刷銀聯卡購買書法鑑賞名帖臨本。賈國榮/攝  「我是慕名而來的,誠品給了我充足的靈感。」18日上午,在開始「誠品之旅」前,北京市市長郭金龍這樣告訴吳清友。  吳清友是臺灣誠品書店締造者。如今,這家擁有近60家分店的大型連鎖書店已成為臺灣的一種文化現象,代表著臺北的人文、創意、藝術、生活精神。  「到臺北,逛誠品。」
  • 臺北的「誠品」生活
    上到2樓,燈火通明,架前、廊下、書櫃旁、臺階上,到處都是讀書的人,比想像中熙熙攘攘。有人在聊天,有人在講電話,有人大步走在木地板上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夾雜在潮溼悶熱的空氣裡,讓人煩躁,在文章裡讀到的安靜、有序、時間慢慢流淌的感覺蕩然無存,有些失望。那天臨睡前,我淡淡地對老公說,文章寫得太美了,誠品,不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