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誠品書店,被譽為「可以觸摸到城市靈魂的地方」。它在臺北的夜書店營造出了獨有的「誠品之夜」文化,這個書店甚至成為遊客去臺灣的「文化旅遊景點」。近日,本報記者借赴臺之機,特意在深夜趕赴「誠品」並忠實記錄,與讀者分享——
A
一個「不是書店」的地方
如今,全球的實體書店都在電子閱讀的大潮中風雨飄搖,很多歷史悠久的書店瀕於倒閉的邊緣。而臺灣的誠品書店卻是這個潮流中的「奇葩」,它不但堅挺甚至還在持續擴張版圖。記者在到「誠品」之前,一直在好奇,它究竟憑什麼這麼牛,敢在臺北最貴的黃金地段開午夜書店,甚至是通宵書店?
誠品信義店位於臺北數一數二的信義商圈的大商場裡,記者抵達的時間已接近22:00,商場底層的各種潮牌店都在陸續關門,可在樓上「誠品」,卻是「讀書夜未央」——溫暖的燈光籠罩著整齊的書架和光鑑可人的實木地板,每一個書架前都有人凝神細讀,記者不由自主地放輕腳步,這裡似乎有一種久違的「味道」。
低頭細看,記者的第一個反應是:走錯了地方!身邊擺的不是書,而是——糖!各種包裝精美的巧克力、軟糖、話梅,甚至是點心,它們正在與身邊的書籍和平共處,不,書籍是為它們服務的,在「誠品知味」的書架上,美食類的書籍圖文並茂地詳細記述了各種食物的前世今生,暢銷菜譜與各種調味料並肩而立,書裡提到的作料手邊就有,不知道臺北的主婦們會不會愛死了這個地方?
進入「誠品」的第一步,記者修正了自己的觀念:這裡不是書店!各種時尚的衣服、玩具、戶外用品、文具都與書籍相扶相依,卻又個性鮮明,原來書籍會有這麼多新潮的夥伴,「誠品」的外圍更像個年輕人的時尚聚集地。記者突然想起某篇報導中「誠品」的老闆吳清友說過:「我要打造一座閱讀與生活的博物館。」
B
一個可以「躺下來」的地方
一個愛書人穿行於「誠品」書架之間的感覺,應該不亞於一個財迷進入了金庫吧!這裡書籍的陳列有序而又充滿了視覺衝擊力,記者很快被各種好書「迷了眼」,不得不拿著事先列好的書單去服務臺求援。值班的工作人員年輕得就像個兼職的大學生,可記者提出的三四個書名,他沒瞟過電腦一眼,直接脫口而出:「在西方戲劇的架子上」,或者是「在當代文學那邊」,準確率百分之百。
「誠品」的書多數是平裝的,但書價不低,中等厚度的一本動輒定價數百臺幣,折合近百元人民幣。但記者感觸最深的不是書的「貴」,而是這裡似乎並不急於把書賣出去,相反,它非常歡迎你在這裡「看」。書無論多貴都極少塑封,可以隨意翻看,偶爾一本有塑封的,那也一定有貼著「展示用書」的樣書能看。書店用大量的空間打造閱讀區,在實木長桌前、圓凳上、長椅上,臨近午夜依然坐滿了夜讀的人們。有的人讀書累了,趴在桌上小憩。有年輕的母親一手輕拍嬰兒車裡的寶寶,一手拿著書細讀。在某個書架角落,一個金髮碧眼的洋帥哥甚至翹著二郎腿躺在地上,讀了一半的英文小說就扣在胸前。這裡閱讀的氛圍更像某個大學的圖書館而不是書店。
C
一個「味道溫馨」的地方
在文學區,一個姓張的臺灣男孩非常熱心地幫助記者找到了想要的書,記者問他「誠品」對於臺灣人意味著什麼?這個大學的在校生用手指了指前面一位僧侶打扮的讀書人,說了一句似乎是廣告用語的話:「一個人的誠品,每個人的誠品。」
書店一隅咖啡店裡飄出誘人的香味,三三兩兩的顧客正坐在落地的窗邊輕聲細語,翻閱剛買的書籍,如果是午後的日子有陽光照進來,坐在那的感覺想必更好。同樣誘人的還有食品區附近的餐廳,從門口的菜牌看以西餐為主,食物賣相精美誘人,實木的餐桌椅是白色的,搭配高級灰的裝修主色調,看起來就像約會的地方。
小張說,這家書店周日到周四營業到零點,周五周六會營業到午夜兩點,如果看不夠的話還可以去「誠品」敦南店,那裡24小時營業。來「誠品」已經是他的「一種習慣和消磨時間的方式,高興會來,不高興也會來。放假的時候,除了8小時睡眠也許我都會在這邊,這裡什麼都有。」
D
一個「態度鮮明」的地方
與所有「誠品人」一樣,挎著購物筐在書架間穿行,記者能時時感受到這裡的「另類」。這邊在宣傳「狄更斯200周年誕辰」,那邊在出售日本漫畫家奈良美智人物主題的記帳簿。這裡既能找到「瓊瑤時代」的言情小說,二十多年前風靡一時的漫畫書,也有一些最新的劍走偏鋒的作品。而「誠品」的「本土觀念」則是記者第一次在書店感受到如此鮮明的「態度」。
戲劇類的書架上,與「西方戲劇」「莎士比亞」和「中國戲劇」的分類並列的是「臺灣劇場」;攝影類除了「攝影總論」「攝影家」「自然攝影」外,「臺灣攝影」也被單獨擺放,還有一面牆的書架上是「臺灣原住民研究」「臺灣史」和「臺灣地方志」。與大陸的很多省份相比,臺灣很小,但「誠品」顯然旗幟鮮明地表明了對本土文化的態度,也許就是這個原因,「誠品」才能代言這個城市的靈魂,各國遊客才會把這裡當做「旅遊的文化景點」。
「誠品」是個奇怪的地方,它似乎太不著急把圖書賣出去,才會設立了那麼多舒服的椅子與落地燈,讓人慢慢閱讀。可它又似乎太懂得怎樣把書賣出去,在收銀臺一側,有一面牆的「誠品書店暢銷榜」,所有最紅、最火、最牛的書全擺在那,這種巨大的誘惑讓哪個愛書人還能挪動腳步呢?
「建立一個有書讀、愛讀書、讀好書的美好閱讀社會」的誠品理念成為了記者臺灣之行最溫暖的「烙印」,誠品書店也成了最想帶回哈爾濱卻無法實現的遺憾。
臺灣歸來,「誠品」的感覺一直縈繞心頭,記者試圖在哈爾濱的書店裡尋找「誠品」的味道,有人告訴記者群力新開的山水書城與「誠品」有幾分相似。也許不久的將來,也會有一個書店能夠代言我們城市的靈魂,甚至在寒冷的冬夜給哈爾濱的讀書人以心靈的溫暖。(記者 高雲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