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鄉土文化遇上染紙貼畫

2020-12-13 瀟湘晨報

穿著背帶裙,扎著馬尾辮,帶著燦爛的笑容,徐盛夏走上講臺。隨著上課鈴響,實驗小學的染紙貼畫課開始了。這堂課,徐盛夏要教學生的是染紙的基本技法——浸染法,這是染紙貼畫的前期步驟。

「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注意顏色的深淺搭配。」她拿起一張裁剪成三角形的宣紙,邊講邊演示浸染的方法。幾分鐘後,徐盛夏打開浸染好的宣紙。頓時,教室裡「哇」聲一片,看到變得色彩斑斕的紙,孩子們發出驚嘆聲。在後期的課程中,大家會學習用染好色的宣紙,把「家鄉的人、事、物、景」剪成想要的圖案,貼在黑卡紙上。

正是這樣一門課程,近日兩次登上了學習強國的平臺,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

徐盛夏是崇明實驗小學的一名美術老師,堅守教育一線近三十年。在教學過程中,她發現很多在崇明長大的孩子,對崇明島的風物和各鄉鎮的特色並不了解。區裡把開發鄉土課程,作為教學的一項重點任務。徐盛夏也一直想創新傳統課程,開發出適合本地學生的美術課程,培養學生的愛家鄉情結。如何將自己喜歡的民間工藝和崇明的鄉土文化相結合,在她的腦子裡漸漸形成了粗略的框架。

2013年,徐盛夏加入崇明鄉土課程名師工作室,工作室成員由島上教師骨幹組成。此後,在導師的指導下,徐盛夏和名師們經常一起探討美術教育,受到不少啟發,讓自己原本的想法逐漸成型。

同年,恰逢實驗小學要開設一門工藝美術課程,徐盛夏向學校提出,把自己喜歡的中華民族傳統手工藝染紙藝術和貼畫相結合,並將鄉土素材資源作為課程內容載體,培養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熱愛和初步的審美能力,並通過欣賞、體驗、創意、製作來表達自己愛家鄉的情感。

這一想法得到了實驗小學校長張秀麗的大力支持。徐盛夏開始編寫染紙貼畫課程的教案,設置了如「森林公園真美」「橫行的大螃蟹」等充滿崇明本土特色的課程。隨著課程的日漸成熟,2018年4月,學校把她設計的染紙貼畫教案集結成冊,推出校本教材《兒童染紙秀》,作為美術課程進行普及。

如今,這門課程成了學校的熱門選修課,深受孩子們的喜歡。環顧教室四周,瓶花、水仙花、森林公園、特色民居等主題貼畫靈動有趣,這些都是出自三到五年級的孩子之手。不同於色彩單一的彩色剪紙貼畫,染紙貼畫可以變幻出更為豐富的色彩。

「染紙色彩鮮豔,特別好看。」「我特別喜歡上徐老師的染紙課。」「這是崇明水仙花。」「這是我們美麗的森林公園。」看著孩子們對家鄉風物越來越熟悉,以及從他們內心散發出的自豪感,徐盛夏欣慰地笑著。

【來源:崇明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布貼畫 布貼畫用的什麼布
    什麼是布貼畫 布貼畫用的什麼布 2018-04-12 14:00:25 來源:全球紡織網 什麼是布貼畫?布貼畫用的什麼布?
  • 布貼畫傳承者張秀潔:拼剪出一個妙「布」可言的世界
    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貼畫代表性傳承人張秀潔的巧手中,小小碎花布,通過剪、拼、貼等工序,能變幻出多種栩栩如生的布貼畫作品。作為中國民間傳統工藝,布貼畫原為宮廷補繡,它用剪刀替代畫筆,用各色花布替代顏料,巧妙地裁剪,藝術性地粘貼,具有浮雕立體效果。
  • 擬定幼兒園開展「豆豆貼畫」創意主題活動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古時它指引人們農耕,現代是人們日常生活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結晶。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幼兒園應開展各種相關的主題活動,從而提高幼兒園小朋友對小寒節氣的認識。信息作為時代的媒介,具有特殊的價值。
  • 天天非遺丨寓意深刻的慶陽布貼畫
    慶陽民間布貼畫藝術是隴東地區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的,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鮮明的地域性的傳統民間藝術。華池布貼畫與棉布相伴而生,是中國原始勞動形態——男耕女織的產物,其雛型源於隴東農村婦女日常中的針線活。
  • 77歲撫順老人將廢紙變三維紙貼畫
    「開始創作紙貼畫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她說當時參加一次中學美術教研會,發現有同行用掛曆做的紙貼畫。「用掛曆和畫報做成的紙貼畫給我的印象太深了。」她說,絢麗多彩的紙貼畫就像畫水彩用的調色盤,心裡怎麼也無法平靜。劉書琴在講課和參展中。受訪者供圖。
  • 巧手做紙盤貼畫,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活動
    捏麵塑 傳承民間藝術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居民間的互動交流。近日,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製作活動。居民在老師的指導下製作麵塑活動中,志願者老師向大家發放了麵塑的材料和工具,並展示了即將要製作的展品。
  • 首屆海峽兩岸鄉土文化論壇圓滿收官 弘揚鄉土文化共建美麗家園成為...
    (中國臺灣網 盧佳靜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6日南陽訊 (記者 盧佳靜)南陽歷史久遠,文化厚重,是中國鄉土文化的典型代表。1日至6日,由九州文化傳播中心主辦,社旗縣人民政府承辦,臺灣鄉土文化青年協會、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協辦,以「弘揚鄉土文化 共建美麗家園」為宗旨的首屆兩岸鄉土文化論壇於河南南陽成功舉行。
  • 藝術創作與傳播深耕鄉土文化
    【關鍵詞】鄉村振興  文藝創作  藝術傳播  鄉土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農耕時代,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並建構了一套完整的文化認知體系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進步。
  • 巧手做紙盤貼畫,通州區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活動
    捏麵塑 傳承民間藝術 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居民間的互動交流。近日,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製作活動。 居民在老師的指導下製作麵塑 活動中,志願者老師向大家發放了麵塑的材料和工具,並展示了即將要製作的展品。
  • 「南溪文旅資源普查成果推介」李氏布貼畫
    性質:李氏布貼畫屬於旅遊購品主類,手工工藝品亞類,其他物品基本類型,為純手工、純布料製作而成,已被外交部列為候選國禮,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藝術價值、收藏價值。類型與特徵:李氏布貼畫採用一種獨特的,俗稱布貼畫,又叫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原為唐代宮廷之物,傳統布貼畫以抽象為主,李治在傳統布貼畫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 南京:鄉土文化助力文創夜市
    南京:鄉土文化助力文創夜市 2020-08-28 08:57: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駿 責任編輯:李駿
  • 【鄉土文化】清水河方言
    【鄉土文化】清水河方言 2020-05-07 0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屆海峽兩岸鄉土文化論壇在河南開幕
    新華社鄭州12月2日電(記者尚昊 雙瑞)首屆海峽兩岸鄉土文化論壇2日在河南省南陽市開幕。論壇以「弘揚鄉土文化,共建美麗家園」為主題,兩岸150餘名專家學者和代表圍繞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等議題進行研討交流。  論壇開幕式上,國臺辦交流局巡視員李勇表示,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社群電商達令家合作巨貝專注力貼貼畫
    社群電商達令家考慮到這樣的問題,所以與廠家合作推出了一款巨貝專注力貼貼畫以及啟蒙貼紙書,開發孩子的大腦。社群電商達令家合作的巨貝專注力貼貼畫,能夠幫助幼小的孩子們開發全腦,孩子們越玩越聰明,這可是孩子值得擁有的創意貼貼畫。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孩子的分析能力,更主要的是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等。
  • 《鄉土中國》是講述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治理結構的代表作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法禮、血緣地緣等各方面。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
  • 全世界都在幫娃做樹葉貼畫
    秋天到了,幼兒園的作業也變成了家長和孩子一起做樹葉貼畫。回國後,兒子問:爸爸,老師早就把作業發過來了,說下周的主題是秋天裡。你在新加坡的時候怎麼不好好撿樹葉,拖到現在才完成作業?聽到這話,我一時間目瞪狗呆,仰天淚流。這什麼時候成了你爹的作業了,玩的時候咋不見你記得啊,汪汪!
  • 海綿紙貼畫--襪子
    一張襪子貼畫做好了是不是既簡單又好看呀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與百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鄉土中國及其變遷:在鄉土中理解中國之一...
    2020年9月19日上午,第787期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在明倫堂明德廳如期進行,中山大學吳重慶教授做客孔學堂,為「鄉土中國」專題系列講座帶來首講——鄉土中國及其變遷:在鄉土中理解中國之一,來自省內外高校師生和市民近100人現場聆聽了講座。
  •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吳重慶教授談「鄉土中國」:在鄉土中理解...
    9月20日上午,孔學堂傳統公益講座總場次第788場在明倫堂如期舉行,本場講座是「鄉土中國」系列講座第2場。中山大學哲學系吳重慶教授以「理解鄉土中國」為主題,給前來現場聆聽的80多人帶來了深入淺出的聽覺盛宴。
  • 南京江寧鄉土文化「點睛」美麗鄉村
    交匯點記者 張旭近年來,南京市江寧區注重挖掘與保護歷史遺蹟,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突出鄉村人文氣息,強勢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特色文化彰顯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強化鄉土材料、鄉土工法、鄉土形式和鄉土植被,增強美麗鄉村對城市居民的吸引力,讓市民「望得見繁星、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