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背帶裙,扎著馬尾辮,帶著燦爛的笑容,徐盛夏走上講臺。隨著上課鈴響,實驗小學的染紙貼畫課開始了。這堂課,徐盛夏要教學生的是染紙的基本技法——浸染法,這是染紙貼畫的前期步驟。
「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注意顏色的深淺搭配。」她拿起一張裁剪成三角形的宣紙,邊講邊演示浸染的方法。幾分鐘後,徐盛夏打開浸染好的宣紙。頓時,教室裡「哇」聲一片,看到變得色彩斑斕的紙,孩子們發出驚嘆聲。在後期的課程中,大家會學習用染好色的宣紙,把「家鄉的人、事、物、景」剪成想要的圖案,貼在黑卡紙上。
正是這樣一門課程,近日兩次登上了學習強國的平臺,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
徐盛夏是崇明實驗小學的一名美術老師,堅守教育一線近三十年。在教學過程中,她發現很多在崇明長大的孩子,對崇明島的風物和各鄉鎮的特色並不了解。區裡把開發鄉土課程,作為教學的一項重點任務。徐盛夏也一直想創新傳統課程,開發出適合本地學生的美術課程,培養學生的愛家鄉情結。如何將自己喜歡的民間工藝和崇明的鄉土文化相結合,在她的腦子裡漸漸形成了粗略的框架。
2013年,徐盛夏加入崇明鄉土課程名師工作室,工作室成員由島上教師骨幹組成。此後,在導師的指導下,徐盛夏和名師們經常一起探討美術教育,受到不少啟發,讓自己原本的想法逐漸成型。
同年,恰逢實驗小學要開設一門工藝美術課程,徐盛夏向學校提出,把自己喜歡的中華民族傳統手工藝染紙藝術和貼畫相結合,並將鄉土素材資源作為課程內容載體,培養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熱愛和初步的審美能力,並通過欣賞、體驗、創意、製作來表達自己愛家鄉的情感。
這一想法得到了實驗小學校長張秀麗的大力支持。徐盛夏開始編寫染紙貼畫課程的教案,設置了如「森林公園真美」「橫行的大螃蟹」等充滿崇明本土特色的課程。隨著課程的日漸成熟,2018年4月,學校把她設計的染紙貼畫教案集結成冊,推出校本教材《兒童染紙秀》,作為美術課程進行普及。
如今,這門課程成了學校的熱門選修課,深受孩子們的喜歡。環顧教室四周,瓶花、水仙花、森林公園、特色民居等主題貼畫靈動有趣,這些都是出自三到五年級的孩子之手。不同於色彩單一的彩色剪紙貼畫,染紙貼畫可以變幻出更為豐富的色彩。
「染紙色彩鮮豔,特別好看。」「我特別喜歡上徐老師的染紙課。」「這是崇明水仙花。」「這是我們美麗的森林公園。」看著孩子們對家鄉風物越來越熟悉,以及從他們內心散發出的自豪感,徐盛夏欣慰地笑著。
【來源:崇明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