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他先後開過6種車型電車,見證島城公交變遷

2020-12-19 海報新聞

半島記者 馬正拓

從大通道電車到雙電源無軌電車,從硬板座椅到塑料軟座椅,從多拉快跑到逐步提升出行舒適度……新中國成立70年來,島城的公共運輸事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9年青島公交2路線應市民出行需求架設開通,這條縱貫東西的電車線路承載著青島許多老一輩人的記憶。今年54歲的薑桂起是公交集團2路線的一名公交司機,駕駛公交車32年來,他先後駕駛過6種電車車型,見證著島城公共運輸的變遷。

從業37年駕駛6種車型

1949年6月2日,青島市解放,華東野戰軍第五大隊接管城市殘舊公交車輛,並組織恢復運營生產,青島公共運輸發展掀開了嶄新一頁。1950年,成立青島市交通公司,青島市城市公共運輸開始快速恢復和發展,到1952年,島城公交車輛達到76輛,線路10條。

2路電車線是島城最老的電車線路,1960年10月21日,從火車站車站到市立病院車站的線路架設完畢並正式通車,全長2.27千米,運行車輛3部。1960年12月,市立病院車站至東鎮車站的線網架設完畢投入運行。1963年1月,第一條電車線路由西鎮至延安路廣場正式建成,全長7.7公裡,該線路編號為2路。1985年該線路延長0.31公裡,終點站名為手錶廠站。直到目前,2路電車仍在運行。

今年54歲的薑桂起是2路線的一名公交司機,17歲時,他通過招聘進入青島公交集團,在駕駛員的崗位上經歷了32個春秋。從單一型電車到自製電車,從大通道到現在的雙電源無軌電車,薑桂起從業來共駕駛過6種電車車型。車輛更新換代了一批又一批,身邊的同事更換了一茬又一茬,初出茅廬的小夥子也變成了駕駛經驗豐富的「老頭子」,薑桂起見證了電車一次次的蛻變與成長。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那還有什麼場站呀,就是幾間小平房,地面坑坑窪窪,下雨下雪成了我們最頭疼的事,因為進進出出的很麻煩。」薑桂起說,如今,當時的泥土小院早已變成了規劃整齊的停車場,那幾間平房化身為三層的辦公樓和容納百餘輛車的現代化電車場站。

從「漏風車」到雙源無軌電車

「以前的電車都帶著『大辮子』,遇到道路顛簸時會掉杆,需要駕駛員下車使勁拽著線杆把它拉回線網上。」薑桂起說,女駕駛員根本沒法自己搭杆,容易被線杆回拽上去。

在成為駕駛員前,他有5年的售票經驗,當時的車型是大通道,前後門各一個售票員,每當輪胎碾壓過沙土地時,塵土就會從通道車的縫隙裡飛到車廂,一天工作下來整個人都灰頭土臉的,而且當時沒有工裝,衣服基本一天換一身,不然根本沒法看。2路車跑西鎮火車站,許多市民乘火車都會乘坐2路車,乘務員不但要售票,還要幫助乘客規整行李,否則人多的時候,車上連落腳的地都沒有。

「以前開車,每天一大早必須提前把車預熱好了,才能出車。」薑桂起說,如果遇上降雪天氣,要提前一天把水箱、進氣管裡的水排出來,不然上了凍,一時半會兒都不能開車。以往車輛的故障率非常高如果半路拋錨,全靠駕駛員的經驗來判斷故障,水箱漏水、皮帶斷裂,鑽進車底修車都是常有的事。因車輛故障率高修理工忙不過來,都是駕駛員自己上陣修車,很多駕駛員當時都成了半個「電車醫生」。

薑桂起說,以前車少人多,為了緩解交通壓力提倡「多拉快跑」,而現在則重視乘客體驗感,強調提高服務質量,車廂特色服務。「現在足不出戶,用手機就能查車到哪裡了,不用在烈日寒風中苦苦等待。」薑桂起說,原來都是乘務員售票,當時更換打卡機時已經覺得很先進了,現在的打卡機更有了手機打卡支付功能,手機出示二維碼對準打卡機一掃,票就買好了,這在原來可是想都不敢想。

車輛舒適度越來越高

「成為駕駛員一直是我的夢想,真正坐進駕駛室摸著方向盤時,激動地心情真的溢於言表。」薑桂起說,開車對於他來說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每天都會早來檢查車輛,和乘務員一起把車廂打掃的錚亮,。「老車型是木頭地板,時間久了木頭都翹起邊來了,我們就一起拿著工具把他們修整平整。而且當時車少乘客多,為了趕裡程我們駕乘人員經常連飯都吃不上,這圈跑完急急忙忙又投入到下一圈的行駛當中。」薑桂起回憶。

每天開車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薑桂起深深感受著公交車和城市的發展變化。「當時的路況、車況都不好,想要涼快只能打開車窗。」薑桂起說,那時不開窗車內又悶又熱,打開窗戶道路上又塵土飛揚,根本和現在沒法比。如今,乘坐空調車已是件很平常的事,出行線路也越來越多,不管是乘車環境還是便捷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最早時,車內座椅都是硬木板依靠著坐在上面很不舒服。」薑桂起說,如今,各廠家的公交車都在提升乘客的舒適度,不僅座椅越來越軟,更根據人體設計了符合乘客坐姿舒服的座椅,越來越人性化。此外,乘客身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往乘客出趟門,大多「肩挑手扛」要帶很多行李,甚至還有帶活蹦亂跳的雞鴨出門,一輛新車一年下來幾乎就「面目全非」了。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乘客輕裝上陣,不少乘客只拿著個手機,生活工作就都辦妥了。

七十年,對於歷史長河而言,只是「彈指一揮間」,但交通行業的巨大變化讓人自豪。薑桂起說,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獻給公交駕駛員崗位,如今「想起來的只有快樂,沒有遺憾。」

相關焦點

  • 青島出行40年變遷:從從鉸接電車到單機電車
    2018年5月,「交運網約車」服務上合組織青島峰會   車型變遷,計程車見證城市發展印跡   「從最開始的上海牌,到後來的菲亞特、尼桑、皇冠、拉達、波羅乃茨、夏利等等,青島的計程車市場上曾出現過繁多的車型
  • 6路公交線更換新車型 87年歷史的老線路換「新顏」啦
    12月22日上午9時,一輛外觀全新的6路公交車緩緩駛入天泰體育場車站,寬敞的車體、舒適整潔的乘車環境、智能化的車內設計,將為乘客帶來全新的乘車體驗。從當天起,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隧道巴士公司6路線的10部公交車,全部更換為新的一汽解放純電動車型,這條擁有著87年歷史的公交線路,歷經數代車型更迭,不斷煥發出新生機。
  • 上海百年公交線路20路將成移動公交博物館 見證南京路變遷
    車身內部將裝飾它百年變遷的老照片,展現上海的百年公交歷史。  具有111年歷史  20路公交延承1路公交線路  一說起20路公交的歷史,上海巴士第一公共運輸有限公司八車隊隊長王建青便滔滔不絕。  1908年3月5日,上海首條有軌電車線路1路公交開始營運,線路從靜安寺開至上海外灘。1928年,20路無軌電車開通,線路從中山公園到靜安寺。
  • 80後員工手繪北京公交,記錄近20年15種車型,每輛車都有專屬暱稱
    綠頭鷹、火柴盒、小黃蜂……在北京公交集團的80後員工石莉莉眼中,每輛公交車都有自己的表情,因此也分別有一個專屬暱稱。2018年到第七客運分公司黨工部工作以後,設計專業出身的石莉莉拿起畫筆,將不同年代公交車車型繪製成手繪撲克牌,記錄下了她眼中的北京公交變遷史。「這是一副標準的54張撲克牌,四種花色的同一張牌是一樣的車,這裡面一共藏著15輛車。」石莉莉拿起撲克牌向記者展示。
  • 青島最「老」公交線6路線 75年風雨歷程見證城市變遷
    每年的4月15日,6路線職工都會通過開展志願服務的形式,為「青年服務線」慶生。&nbsp&nbsp&nbsp&nbsp從有人售票到無人售票,從鉸鏈式的大通道公交車到如今的純電動公交車,6路公交線見證著島城公交的變遷史,也從側面反映了青島這座城市的發展史。
  • 成都歷代公交車車型回顧,你都坐過哪些?
    ▽▽ 1962年,無軌電車開行50年代後半期起,公共汽車燃料日益短缺,1960年,市政府決定利用社會福利投資債券籌集的資金上無軌電車項目,「成都市無軌電車籌備處」成立。對外全稱「成都市無軌電車處」。1966年1月1日,10輛紅彤彤的鉸接式無軌電車開始運行。▽▽ 黑白照片裡的老公交車黑白的照片已模糊,這些老式公交車也已成為歷史。
  • 展現無軌電車百年發展與變遷 高中生繪製"辮子電車"地圖
    東方網11月14日消息:「坐辮子電車,遊文化上海」。今年11月15日恰逢上海無軌電車運行100周年。近日,七寶中學一群高中生繪製了一張無軌電車線路圖,將一個世紀的「辮子電車」發展史串聯了起來,展現了申城無軌電車百年發展與變遷的生動情形。
  • 老舊電車全部退出運營 空調「大辮子」電車上路
    時報8月6日訊 (記者潘奕軒)8月6日,服役13年的21輛老舊「大辮子」電車「退役」了,全部更換為雙源電車及純電車記者了解到,這批更換的老舊電車,是大家熟悉的藍白相間的黃河牌JK6120D型電車。從2013年開始,濟南公交五分公司分3次對原有老電車進行置換,至此該車型電車全部退出正常運營。同時「大辮子」電車結束了無空調時代。  從1976年濟南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運營算起,「大辮子」電車已經伴隨市民走過了42年,串起了老濟南的記憶。大辮子電車自開通以來,經過了幾次更迭。
  • 北京8條線路將改電車 油電混合公交退出二環
    比如,已經退出和平裡19年的無軌電車104路,年底將重新「回歸」。作為北京公交環保的發展趨勢,劉美蓮現如今駕駛的油電混合汽車,將逐漸退出二環外。「十八大」一年來,車廂仍是那麼乾淨,服務仍是那麼真誠,「您好」、「請刷卡」、「您慢點」這樣的問候語,地壇、和平裡一帶的老居民聽了十幾年,依舊覺得心裡暖和。  但劉美蓮覺得有變化,劉美蓮告訴北京晨報記者,自己開車這麼多年,先後換過4次車型,包括了汽油車、天然氣、柴油車,現在開的是混合動力車,「排放越來越低,車越來越環保」。去年的十八大報告,讓劉美蓮關注的重點之一就是「環保」。
  • 北京:雙層純電動公交跑上二環 2020年環保公交將超1.1萬輛
    原標題:北京:雙層純電動公交跑上二環 2020年環保公交將超1.1萬輛   原標題:雙層純電動公交跑上二環 這也是雙層純電動車首次在本市普通公交線路投入運營。 本報記者 孫戉攝   上周末,二環路上的公交老資格——44路外環換上了一水兒的雙層車,座位數直接翻倍。據了解,這是雙層純電動車首次在普通公交線路上投入運營。   1981年1月1日,44路公交線路正式開通運行,外環俗稱「大環」,全長24.47公裡。
  • 坐上這趟「穿越時光」的巴士,見證廣州公交的變遷
    作為城市出行的必備交通工具,公交車的演變體現了一座城市的發展和變遷。為了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廣州公交出行的發展變化,12月1日,廣州公交集團開展「友愛℃,時光穿梭」公交車體驗活動,數十名乘客代表、巴士迷代表以及公交行業的老職工參與其中,通過搭乘上世紀90年代的「廣州牌巴士」,讓市民乘客更直觀地體驗到如今廣州公交車在硬體設施、軟體服務等方面的提升與進步,感受交通發展給乘客出行帶來的切身變化。
  • 北京雙層電動公交二環開跑
    44路是二環上一條交通主幹線,也是京城最繁忙的公交線路之一,途經多處首都古代建築景點,雙層公交車的使用會讓乘客感受和觀光到不一樣的北京古代建築風貌。  1981年1月1日,44路公交線路正式開通運行,外環俗稱「大環」,全長24.47公裡。44路開通後,曾先後使用過京華18米柴油鉸接式客車、京華CNG天然氣單機車、京華巡洋艦、黃海鉸接式客車等車型。
  • 20路"辮子車"穿梭50年:南京路唯一電車將開延伸段
    原標題:十裡南京路,穿梭50年,20路「辮子車」繼往開來南京路上唯一一條電車線路20路明天將開通運行西延伸段,921路公交同日停運  定居美國的退休電車司機李年銀多年來堅持開著「@申哥_老上海風情萬種」的微博和博客。這位現年67歲的電車圈知名「網紅」提及20路連道是「情有獨鍾」。已在20路車隊工作了近40年的「老公交」王德寶也是對此感慨萬千。
  • 廣州:首批32輛新型無軌電車投入運營
    隨著最後一批「熱狗巴士」退役,廣州市電車公司今年首批32輛增程式空調無軌雙源電車10月9日正式投放到105線和111線營運,廣州也成為我國首個實現公交全部空調化的省會城市。這種電車配置了可開放車窗,可避免冬天空氣不流通,也有利於應急。
  • 上海故事:從15路電車的變遷看上海之最
    今天就和「圖溯」一起回顧一下15路電車的變遷史和相關傲人成績。15路電車微歷史15路前世1926年1月15日,英商上海電車公司開闢15路無軌電車,自三洋涇橋(延安東路江西路)至乍浦路海寧路。1959年公交手冊:65路公共汽車票價表1959年12月10日,電車一場新闢15路無軌電車線路取代原65路公共汽車,起訖點仍為徐家匯和北站,線長8.853公裡。原夜宵線同步更名15路夜宵線,夜間班次以汽車代行。
  • 廣州最後兩條非空調線路電車將退役
    (資料圖片)  今晚10點,廣州將發出最後一班「非空調」公交車111路電車。至此,廣州將成為全省第一個完成公交車全部空調化的城市。  目前,市內最後兩條「非空調」公交線路為電車公司的105路和111路。近段時間,部分舊車已陸續退役,被新型增程式空調電車取代,最後僅剩的30輛「非空調」電車,也在今日集體告別。
  • 「叮叮」承載世紀變遷 香港電車「慶生」110年
    中新社香港2月18日電 題:「叮叮」承載世紀變遷 香港電車「慶生」110年  中新社記者 盧哲  「叮叮,叮叮……」在香港港島區,電車拖著長長的電線,搖著鈴,沿著軌道「哐哐」行駛的畫面已成為香港的經典。這種被親暱稱為「叮叮車」的香港電車,投入服務已滿110年。
  • 北京:雙層純電動公交跑上二環
    這也是雙層純電動車首次在本市普通公交線路投入運營。 記者 孫戉攝  上周末,二環路上的公交老資格——44路外環換上了一水兒的雙層車,座位數直接翻倍。據了解,這是雙層純電動車首次在普通公交線路上投入運營。  1981年1月1日,44路公交線路正式開通運行,外環俗稱「大環」,全長24.47公裡。
  • 適應大都市的大容量公交——福田歐輝雙源無軌客車
    2013年,根據《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為推動節能減排,北京公交制定了「油改電」5年計劃,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驅動車和清潔能源車。力爭實現五環路內中心城區全部使用清潔能源公交車,核心城區基本實現公交零排放。  據了解,北京公交「油改電」使用的電車主要有3種:雙源無軌電車、純電動客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其中雙源無軌電車運營最為成熟。
  • 新式雙源無軌電車亮相濟南,首批落戶103路!還將開電車BRT
    公交集團相關人員介紹,山東泉城綠色現代無軌電車公交示範項目是濟南市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建設的國家主權債務項目。該項目立項投資概算約29.32億元人民幣,其中亞行貸款10.46億元,建設周期4年(2019年至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