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一百年以前中國剛剛結束了封建帝制進入中華民國,但是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貌。那時候的中國正處於封建軍閥混戰時期,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色人物都登上了歷史舞臺演出了一場場鬧劇。今天小編就那個時期的軍閥給各位看官進行介紹:
民國時期主要有: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這些派系是由北洋軍閥頭目袁世凱死後,當時佔據中國重要省份軍閥演變而來的。
袁世凱
生於(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曾做過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袁世凱死後(1916年6月6日),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晉系四大派系。另外還有徐州一帶張勳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虞我詐,爭鬥不已。下面具體介紹各派系中代表人物及佔據省份。
直系軍閥控制黃河、長江中下流域及直隸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馮玉祥吳佩孚、孫傳芳他們由美英兩國扶持
馮國璋(北洋三傑之一)
(1859—1919年)字華甫,河北河間人,北洋軍閥直系首領,曾任中華民國代總統。1903年中央練兵處任軍學司正使。後歷任統制和第一軍總統。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後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袁世凱稱帝後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徵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反對袁世凱稱帝。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經過國會補選馮為副總統,在南京辦公。後黎元洪與段祺瑞府院之爭,引發張勳復闢,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辭職,馮國璋進京任代理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民國七年(1918年)8月13日,馮國璋通電辭去副總統,於民國八年(1919年)返回河間故裡。民國八年(1919年)10月,馮國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終年60歲。
曹錕
(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清末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大沽口人,中華民國政治及軍事人物,直系的領導人之一,曾靠賄選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1890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任毅軍哨官。1894年赴朝鮮參加中日甲午戰爭。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馮玉祥等人發動的北京政變趕下臺,囚禁於中南海。1926年獲釋,到河南投奔吳佩孚。1927年曹寓居天津。盧溝橋事變後拒絕日本所請出面組織新政府。1938年5月17日病逝,1939年12月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馮玉祥
(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煥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縣(今安徽巢湖市),生於直隸青縣(今屬河北滄州市),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北軍閥。有「基督將軍」、「倒戈將軍」、「布衣將軍」之稱。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灤州起義。1921年7月後任陝西督軍。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並將所部改稱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1926年3月赴蘇聯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國國民黨。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率領西北軍出潼關參加北伐戰爭。1930年3月與閻錫山組成討蔣聯軍,中原大戰失敗後隱居山西汾陽峪,後隱居泰山。1933年5月,在察哈爾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1935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1948年7月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籌備工作,9月1日因輪船失火遇難。馮玉祥是蔣介石的結拜兄弟,系國民政府青天白日勳章、美國總統二戰銀質自由勳章、國民政府首批抗戰勝利勳章三大抗戰勳章獲得者。
吳佩孚
(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秀才出身,後投效北洋,並成為直系軍閥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和智囊。吳佩孚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
吳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潔自守,為人忠直,至性至情,稱得上是北洋集團中乃至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華北淪陷於日偽之後,愈顯其晚節彌堅。最後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可侵犯的氣節(1939年12月4日被日本軍醫殺害)。他還是亮相《時代》雜誌封面的首位中國人,被《時代》雜誌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 」。
孫傳芳
(1885年4月17日—1935年11月13日),字馨遠,出生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祝陽鎮下喬莊村,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孫復後人,直系軍閥首領,與張作霖、吳佩孚並稱為「北洋三大軍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恪威上將」,人送外號「笑面虎」,號稱「東南王」,是直系後期最具實力的大軍閥。
1904年,孫傳芳出國赴日本留學。1908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09年,回國後歷任北洋陸軍營長、團長、旅長等職。1925年10月,起兵驅逐蘇皖等地奉系軍閥勢力;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任五省聯軍總司令。1927年2月,組織兵力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主力軍消耗殆盡一蹶不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傳芳隱居天津佛堂,拒絕岡村寧次邀請其做華北偽政府主席的無理要求,拒絕與日本人合作。1935年11月13日,孫傳芳被施劍翹刺殺身亡。
皖系軍閥佔據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代表人物有段祺瑞,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他們由日本扶持
段祺瑞(北洋三傑之一)
(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生於安徽合肥,所以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
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段祺瑞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
號稱「六不總理」,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任過中國第一所現代化軍事學校——保定軍校的總辦。
徐樹錚
(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30日),字又錚、幼錚,號鐵珊,自號則林,人稱「小扇子」,江蘇省蕭縣醴泉村(今屬安徽省)人。北洋軍閥皖系名將,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遠威將軍。因1919年派兵收復外蒙古而聲名遠揚。1925年12月11日徐考察結束回到上海,12月29日晚乘專車離開北京南下,途經京津間廊坊車站,被馮玉祥部張之江劫持,於12月30日凌晨被殺,時年45歲。著作有《建國銓真》、《視昔軒文稿》、《兜香閣詩集》、《碧夢庵詞》等。
靳雲鵬
字翼青,又作翼卿,山東省濟寧人,1877年(清光緒三年生於鄒縣)——1951年。 北洋軍閥、陸軍上將、政客、商人。歷任北洋軍第五師師長、中華民國參戰督辦事務處參謀處處長、國務總理等。是 段祺瑞手下「四大金剛」之一(其餘三人為 徐樹錚、吳光新、傅良佐)。他也擁有豐富的實業和資產,是民國年間政界、商界的一名風雲人物。
「七七事變」以後, 日本侵略軍曾請在天津做寓公的靳雲鵬出山組織華北偽政權,維持華北局面,他與徐世昌密議「議和方案」,以承認「滿洲國」為條件,換取日軍撤出華北,恢復「七·七事變」前的局面,後日方認為他下臺較早,手中無實力,因而作罷。
段芝貴
安徽合肥人,字香巖。北洋武備學堂畢業。1913年任江西宣撫使,並任第一軍軍長。次年改任湖北都督,1915年任奉天將軍,旋兼署巡按使。不久,聯合十四省將軍密呈袁世凱,擁護帝制。1917年隨段祺瑞討伐張勳,曾任京畿警備司令、陸軍總長。1919年改任京畿衛戍司令。次年,在直皖戰爭中任皖系前敵總司令。歷任陸軍第三鎮統制、督練處總參議。武昌起義後,被袁世凱委為武衛右翼翼長,旋護理湖廣總督。民國成立,任駐京總司令官,統制陸軍和武衛右軍,繼任拱衛軍總司令、察哈爾都統。1925年3月22日病故於天津,年五十六。
奉系軍閥佔據奉天、黑龍江、吉林代表人物:張作霖、張學良 、張作相、吳俊升、張景惠、 湯玉麟、張宗昌、 孫烈臣、 楊宇霆、 姜登選、郭松齡、 李景林、常陰槐他們主要由日本扶持
張作霖
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今遼寧省海城市)人,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首領,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
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徵剿,就將其招安。張作霖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逐步提升,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與孫中山、段祺瑞及盧永祥結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在位期間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籤訂賣國條約。1928年因前線戰事不利,張作霖被迫返回東北。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皇姑屯事件),當日送回瀋陽官邸後即逝世。
張學良
(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出生於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祖籍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離臺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張作相
1881—1949,國民政府國策顧問、東北行營政治委員會委員、東北剿共副總司令、駐吉東北邊防副司令長官兼吉林省主席及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國民黨吉林省黨務指導委員會主委。
字輔忱,祖籍直隸深縣太古莊花盆村(現屬河北省深州市前磨頭鎮),生於奉天錦州義縣(今錦州凌海市班吉塔鄉雜木林子村)人,愛國民主人士,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張作霖的結拜兄弟,張學良的輔帥。張作相在吉林任職期間,創辦吉林大學,修吉敦鐵路,興辦自來水,鋪築柏油馬路,拒絕與日本人合作修築吉海鐵路。1949年3月,張作相患病逝於天津。
吳俊升
(1863.10.11-1928.6.4),原名兆恩,字秀峰,後字興權,又字子琴,綽號吳大舌頭,奉天昌圖人,奉系軍閥。十七歲進入遼源捕盜營。1912年,滿族王公勾結日人,策動「滿蒙獨立」,吳俊升率部給其以沉重打擊。1921年任黑龍江省督軍兼省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吳俊升任第5軍軍長。1925年郭松齡反奉,吳俊升任討逆軍總司令,兼左路軍團司令,擊敗郭松齡部隊。1928年北伐戰爭張作霖失敗後,決定息爭罷戰,退兵關外,吳俊升前往山海關迎張作霖返奉,於當年6月4日,在瀋陽皇姑屯與張作霖同時被日本人炸死,卒年65歲。
湯玉麟
(1871—1949),字閣臣,綽號二虎(一說「大虎」,張學良和王化一的相關回憶史料中均稱其綽號為「湯大虎」),熱河朝陽人,1871年生於遼寧義縣一個貧苦人家。少年時湯玉麟給人扛小活,因趕車拉腳遭搶劫,遂鋌而走險,落草為寇,稱霸遼西。湯玉麟稱霸遼西時,曾救張作霖一命,張、湯由此結為生死之交,後來張作霖邀湯玉麟入夥合辦保險隊。關於湯玉麟其人褒貶不一,功過相當,生能逢時,卻不能救世,無大志大才之人。
1933年10月,宋哲元收編湯部,委湯玉麟為29軍總參議,從此失去了軍權。1934年1月9日,南京政府取消對湯的通緝令。5月2日,北平軍分會任其為高級顧問,半年後解職,回到天津寓所。湯玉麟在抗日戰爭其間多次拒絕出任偽職,度過了一生中最為平靜的歲月。解放戰爭時為了安全,湯玉麟曾搬到花園路3號居住。1949年2月病死於天津,終年78歲。
張宗昌
(1881年—1932年),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今山東萊州)人。綽號「狗肉將軍」、「混世魔王」、「三不知將軍」、「五毒大將軍」、「張三多」等。為奉系軍閥頭目之一。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赴東北謀生,這期間他打過零工,扛過長活,給老財家放過牧,後流落到海參崴。辛亥武昌起義後,親率百餘人投山東民軍都督胡瑛,隨至上海,任光復軍騎兵獨立團團長。1912年,任江蘇省第三師騎兵第三團團長、第五旅旅長。1913年7月,投靠馮國璋,先後任江蘇陸軍軍官教育團監理、江蘇將軍公署副官長、總統府侍從武官長。後改任江蘇暫編第一師師長。率部進攻護法軍,任第二路總指揮。1920年兵敗,所部被解散。1921年至奉天張作霖處,先後任巡署高級顧問、憲兵營長、綏寧剿「匪」司令、綏寧鎮守使。1923年,任東北第三混成旅旅長。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時任奉軍第二軍副軍長。二次直奉戰爭後,改任宣撫軍第一軍軍長。1925年初,任蘇皖魯剿匪司令。4月任山東軍務督辦。殘酷鎮壓青島日商紗廠工人罷工,造成「青島慘案」。7月兼任山東省省長。1926年初,任直魯聯軍總司令。1927年6月,任第二方面軍團長。
1928年8月,兵敗下野,一度亡命大連、日本。督魯3年期間(1925年~1928年),橫徵暴斂,捐稅多達50餘種,曾鎮壓濟南工人運動,殺害工運領導人魯伯峻、朱錫庚、史得金、宋伯行等。1932年,由日本回國,潛居天津租界。同年9月3日,被山東省政府參議鄭繼成槍殺於津浦鐵路濟南車站。
孫烈臣
(1872年6月23日-1924年4月25日),原名九功,字佔鰲,後改名烈臣,字贊堯。 祖籍直隸省永平府樂亭縣孫家莊,生於盛京將軍管轄區錦州府(今黑山縣)人,奉系高級將領。1924年4月25日,孫烈臣病逝,終年52歲,一生無子女。張作霖聞訊躬往弔唁,至則竟抱孫烈臣之屍體痛哭有半小時之久。
張景惠
字敘五,1871年出生於遼寧臺安縣八角臺一個農民家庭。張景惠青年時代跟隨其父賣豆腐為生。他善於結交朋友,經常出入賭博場上。當時各地梟雄一時乘機而起。張景惠也拉起大排,由商務會長出面,在八角臺鎮成立自衛團,自任團練大,為本鎮的商號富戶看家護院。當時張作霖遭到土匪金壽山的襲擊,借道八角臺投奔馮德麟。張作霖、張景惠二人一見如故。張景惠擁護張作霖做自衛團的首領,自己情願當副手,從此張景惠對張作霖言聽計從。「九·一八」事變,公開投敵,先後任偽參議府議長兼東省特別行政區長官、軍政部總長、滿洲國務總理大臣等職。「八·一五」光復,被蘇軍逮捕,關押於撫順戰犯管理所。1959年死於戰犯管理所。終年88歲。
楊宇霆
(1885-1929),字鄰葛,系北洋軍閥執政時期奉系軍閥首領之一。奉天法庫(今瀋陽市法庫縣)蛇山溝村出生,祖籍宋道口鎮代嶺村。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八期步科畢業。歷任奉軍參謀長、東北陸軍訓練總監、東三省兵工廠總辦,奉軍第三和第四軍團司令,江蘇軍務督辦,安國軍參謀總長,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張作霖死後,楊以東北元老自居,時常管教張學良。楊反對東北易幟,東北易幟典禮當天拒不參加集體留影。日本人也從中挑撥張楊關係。1929年1月10日,楊宇霆與黑龍江省主席常蔭槐向張學良提出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的要求,張學良推說晚餐再說,後召警務處長高紀毅進府,晚上楊宇霆與常蔭槐被高紀毅、譚海率領六名衛士殺害於"老虎廳",奉天稱此事件為"楊常而去"。
常陰槐
(1888-1929),字瀚勃,生於吉林梨樹。 1910年畢業於奉天法政學堂第二期。1922年參加第一次直奉戰爭,任騎兵第三旅參謀長。後任北京政府交通部參事、國務院參議,吉林、黑龍江兩省剿匪總司令部參謀長,奉軍鎮威軍騎兵集團司令部參謀長。1924年任奉天全省軍警執法處長兼清鄉督辦。是年參加第二次直奉戰爭,任奉軍第三、四方面軍軍團部政務處長、交通司令。1926年任京奉鐵路局長。是年12月張作霖聯合孫傳芳、吳佩孚組建安國軍,他受任安國軍交通總長。1927年6月張作霖等成立安國軍政府,任潘復內閣交通次長,不久代行部務。1926年6月至1927年9月任交通部唐山大學(即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校長。1928年3月任關稅自主委員會委員。是年6月張作霖被炸身亡後,7月由總參議楊宇霆舉薦出任黑龍江省省長。不久被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張學良任為東三省交通委員會委員長,與楊宇霆來往密切,反對東北易幟,未果。同年12月被南京國民政府委任為黑龍江省政府主席。易幟當日,與楊宇霆公開拒絕參加張學良等東北軍政長官與南京政府代表的合影,在公館拒不懸掛青天白日旗。1929年1月與楊宇霆同被張學良槍殺。
姜登選
(1880-1925) ,字超六,直隸省南宮縣(今河北省南宮市)陳村人,奉系將領。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曾參加"同志會"、"中國同盟會"。回國後,在四川副都統朱慶瀾手下任職,先後隨朱入黑龍江、廣東。後來歸於奉系。1922年被張作霖任為東三省陸軍整頓處副監。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任鎮威軍第一軍軍長。1925年為善後會議會員,並任蘇皖魯剿匪總司令。不久任安徽軍務督辦,旋為孫傳芳驅逐。至德州被張作霖任為第四方面軍軍團長。後被奉系新派將領郭松齡槍殺。
李景林
(1885-1931),字芳宸、芳苓,號"廣古川"。清末直隸棗強(今河北省棗強縣)人。近代武術大師、軍事將領、武當劍術傳人、山東國術館創始人。李景林自幼隨父習武,1888年被父親送入奉天的"育字軍"陸軍青年學校就讀,期間被管帶宋唯一收為弟子,秘授武當劍術。1907年畢業於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保定軍校前身)。後入黑龍江巡防隊。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黑龍江第1師參謀長,奉天陸軍第3、第7混成旅旅長等職。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李景林任第一軍軍長。戰後,出任直隸軍務督辦及奉軍第一方面軍團司令。郭松齡反奉時,李景林與郭松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密盟,宣布脫離奉系。1926年1月,李景林部隊被馮玉祥的國民軍趕出天津,退往山東;2月,李景林與張宗昌重組直魯聯軍。李景林任副司令,共同對付馮玉祥。後被張作霖罷免所有職務,退出軍旅,寓住天津、上海。1928年,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29年杭州國術遊藝會後曾一度執教浙江國術館。1930年,因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蔣,引發中原大戰,李景林奉國民政府之命,在濟南策動反擊並創建山東國術館。1932年病逝於濟南,終年47歲。
郭松齡
(1883-1925),字茂宸,漢族,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漁樵村,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郭鬼子"是郭松齡的綽號,他人大身高,平素穿一套布軍服,和士兵軍服一樣,當時奉軍將領都是穿的質素很好的呢軍服,布軍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軍服又長得像白俄一樣高大,因此遂被人呼為"郭鬼子"。
1925年12月初,郭松齡正率大軍向瀋陽進發,戰鬥處於激烈的白熱化狀態,正需要馮玉祥和李景林的聲援。但恰在這個時候,馮玉祥卻突然率軍大舉進攻李景林的部隊。直隸督辦李景林,也是郭松齡反奉所聯繫的對象,在郭松齡起兵前,李景林已經宣布脫離奉系,加入馮玉祥和郭松齡的聯合陣線,馮玉祥也為此感到高興。這個時候,馮玉祥為了拓展自己的地盤,進攻李景林,搶奪了直隸省的地盤,並霸佔了天津作出海口。郭松齡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不僅如此,在郭松齡起兵時,鎮守熱河的闞朝璽擁兵觀望時,馮玉祥覺得有機可乘。他突然出兵,奪取了熱河。這場內訌,使在遼寧與張作霖正面作戰的郭松齡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郭最終在白旗堡戰敗身亡。
張勳
(1854年-1923年9月11日),原名張和,字少軒、紹軒,號松壽老人,江西省奉新縣人,中國近代北洋軍閥勢力之一。清末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
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被稱為"辮帥"。1913年鎮壓討袁軍。後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於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闢,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後病死於天津,諡號忠武。
民國時期軍閥很多也有很多有氣節的軍閥,在日偽時期都沒有當漢奸,只有奉系的張景惠出任了偽滿國總理大臣做了漢奸,但張景惠還是挺講義氣的,「九·一八」事變後,張家人撤到關內,日本人佔領了大帥府,便把張作霖的棺材移到珠林寺停放。這一放就是六年,可憐生前風光無限的張作霖死後孤零零地躺在荒涼的珠林寺,沒人看管,連點香火味都享受不到。時任滿洲國總理的張景惠不忍把兄弟如此悽涼,便張羅給張作霖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