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其背後有幾個值得關注的中長期邏輯:一是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二是「十四五」時期的12項重點任務形成了三層次的系統性架構;三是科技創新是「十四五」時期的首要任務,其保障措施包括了政府作用、企業能力、人才活力、體制機制4項。
1、降速提質與遠景目標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是五中全會提出的要在2035年實現的遠景目標之一。截至2019年,中國人均GDP為1萬美元。「十四五」時期中國潛在GDP增速預測值約為5.5%(不變價增速;IMF(2020);白重恩、張瓊(2017)),按照現價美元計算的名義經濟增速約為7.0%(平減指數按1.5%估計)。假設人口不變,這意味著「十四五」之後中國的人均GDP將達到1.5萬美元。2026至2035年,假設中國名義經濟增速平均能超過5.0%,那麼2035年中國人均GDP增速將接近2.5萬億美元。
中國人均GDP從1萬美元上升至2萬美元以上的主要困難在於,「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將進入增速下降但質量持續提升的過程:
(1)近年來,為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和新冠疫情的連續衝擊,中國宏觀槓桿率明顯上升。「十四五」時期,需要將宏觀槓桿率的上升速度控制到「避免每年上升超過十個百分點」的區間,這主要涉及財政、國有企業、房地產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債務監管。
(2)中國製造業局部接近技術前沿,後發優勢消失,自主創新面臨更高難度和更高風險。
(3)居民消費仍然會受制於貧富差距、勞資矛盾(包括自動化替代、分配弱勢地位等)。近年來實施的全面脫貧、個人所得稅改革等只是開始,教育公平、農村改革、城市戶籍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等仍需要在「十四五」時期持續推進。
(4)全球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關係出現本質變化,中國的外資外貿將受到明顯影響;同時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和居民消費的升級,中國的進出口將更趨平衡。綜合之下,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將趨於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