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位國內知名雕塑家洪城熱議「城市美術館」(圖)

2020-12-17 中國江西網

文/圖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章娜 實習生劉漢蕾 張蘭春

  12月8日至10日,中國·南昌城市雕塑藝術節首批雕塑家採風團採風及專題座談會舉行。17位國內知名雕塑藝術家在南昌採風,並圍繞作品創作及建設意見進行了交流發言。

  作為2020年南昌十大文化重點工程之一,中國·南昌城市雕塑藝術節目前正在有序籌備工作中。舉辦中國·南昌城市雕塑藝術節,作品不求多,但在藝術上要留得住,要有精品力作。通過特邀與徵集兩種方式遴選最符合南昌城市環境營造和空間布局的雕塑藝術作品,為南昌帶來獨具特色的雕塑文化線。

  城市雕塑藝術節對提升南昌城市文化品位、打造亮麗城市文化名片有著重要意義。

  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景育民:

  用多元化方式把南昌打造成一座「城市美術館」

  「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文化的根基、重要文化歷史的觀點,是有社會意義的。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重要形態,對城市文化的發展,不僅僅是環境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城市品質的提升、市民素質的引領和提高。」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美術院副院長景育民認為,南昌這座城市有輝煌的英雄歷史、良好的山水資源和生態品質,提出城市形象雕塑這個概念,可以敘述過去的人文歷史,也可以暢想未來城市發展。與此同時,還要思考如何營造多元化的表現方式,避免審美疲勞。

  「回望過去的同時,更要展望未來,未來可能創造新的城市歷史,所以我們的主題可以圍繞『過去、現在、未來』展開。通過多元化的體現,把南昌打造成為一座城市美術博物館,讓人沉浸在美的生活中,去體會作品所闡述的命題。」景育民說。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王向陽:

   讓各縣區主幹道上的雕塑散發文化氣息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全國城雕委藝委會委員、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美術家協會主席王向陽認為,南昌打造城市雕塑可採取集中和分布的形式,集中就是集中陳列各種有特色的雕塑作品,每個縣區可選取一部分進行陳列在城市主幹道上,讓市民以及到南昌的遊客感受南昌的文化氣息。

  「採風活動,我們的第一站來到滕王閣,目前滕王閣景區的基礎是做得非常好的,不過專家還有一些建議。另外,在南昌市博物館,我們一致認為,可以做一些更博大的雕塑。在南昌東湖區八一公園門口可以做一些市井文化的雕塑,一旁的佑民寺實地探訪中,我們可以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進行創意設計。」王向陽進一步對南昌各個縣區的雕塑文化提出建議。

  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駐會副秘書長秦春暉:

  根據每一位藝術家的雕塑特點進行劃分

  「希望當南昌人走出去,他們能提到的景點是雕塑,我認為雕塑是詮釋情懷最好的語言。對南昌來說,北有漢文化,南有明清文化。那來南昌怎麼去感受?」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駐會副秘書長秦春暉說。「我們將在下一步的工作當中,徵集全國藝術家之力,根據每一位藝術家的雕塑特點,進行場地的劃分、區域的劃分,包括還將進一步地研討雕塑表達什麼內容。下一步深入到南昌,去做好一個前期的整體的規劃,點和面的結合。雖然這個課題時間緊,但在座的每一位藝術家都是推選出的精英、強幹,我們有信心打贏這一仗、打好這一仗。」秦春暉很有信心。

  中央軍委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副團職創作員郎鉞:

  對革命文化的發掘創作題材豐富

  「每次來到南昌,都特別激動特別興奮。每年八一建軍節都會想到南昌,想到八一南昌起義。南昌作為一個英雄城市,對革命文化的發掘創作,其實還有很多題材。」中央軍委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副團職創作員、雕塑專業負責人郎鉞說,革命題材作品的規劃,其實還可以再細分,包括一些革命的遺址,一些街區街道以前是做什麼的,是不是能發掘出一些以前的革命故事,能把它們通過創作的方式打造出來。另外,革命歷史題材方面也可以進行一個深入的發掘,同時還可以結合現當代的科技。

  陝西省雕塑院副院長馬輝:

  以藝術節為契機展開長期雕塑規劃

  「通過夜遊贛江,深深感受到了南昌文化。它不應該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呈現,而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呈現。如果說能通過南昌雕塑文化藝術節這個契機,展開做一個10年的雕塑規劃,半年的時間一個雕塑可以做出來,但是對於城市文化整體發展應該是更長久的。給城市留下一些更加珍貴的城市展現。」陝西省雕塑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馬輝說。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馬文甲:

  南昌獨特的文化可以整合到雕塑概念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馬文甲認為:「我們做雕塑的人特別希望我們做的雕塑能夠實現我們的一種宏願。創造這種美麗傳播的社會景觀的一種途徑。我們說這個雕塑能夠體現南昌本來就有的一些道家文化的傳統。比如王陽明的這種思想,以及特別好的生態文化。我們完全可以把雕塑的概念整合到環境當中。」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餘晨星:

  文化領域的提升是要落實在老百姓的生活當中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南昌有眾多的歷史名人,可以把南昌打造為一個名人之城。」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餘晨星認為,老百姓日常生活設施的一些東西,其實都可以運用到設計範圍當中去。把藝術的真正訴求運用到老百姓的生活當中,文化領域的提升是要落實在老百姓的生活當中。

  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助理鄧柯:

  講好名人故事還要與百姓接軌

  「怎麼講好名人故事的這個問題,這是我們創作者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面臨著歷史文化故事或者革命文化故事。這種宏大敘事的東西,我們怎麼去對接城市和城市環境。能和大眾文化、能和老百姓真正地接軌,這個裡面是一個學術問題,但更是我們這次城市雕塑要面臨解決的問題,不能讓它獨立化,而是讓它豐富,不管是主題挖掘還是形式表現。」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助理鄧柯說。

相關焦點

  • 感受雕塑原動力 來21空間美術館看展
    現場展出的藝術作品 主辦方供圖東莞時間網訊  4月26日,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東莞市莞城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十一空間美術館主辦的雕塑展「立體思想:雕塑的原動力」,在位於莞城的21空間美術館舉行開幕儀式,隨後舉行雕塑學術研討會。
  • 這些知名雕塑走進南科大,「科技·人文·未來——大學校園雕塑邀請...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實習生 丁凡/文 韓墨/圖作為南方科技大學十周年校慶重點文化活動,「科技·人文·未來——大學校園雕塑邀請展」11月21日下午在南科大大榕樹廣場拉開帷幕。△開幕式現場據了解,此次展覽由南科大與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聯合舉辦,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擔任學術總主持,展覽以「科技·人文·未來」為主題,分為「文化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美育精神」四個主題,旨在探索雕塑藝術與美育、科技和人文校園之間的多重關係。
  • 10位央美藝術家在廈門展現當代雕塑的裂變
    人民網廈門11月6日電 2016首屆藝術產業園區發展論壇及中國廈門當代雕塑藝術展5日在廈門市集美兌山藝術區舉行,呂品昌、王春辰等國內知名藝術家,海內外各文創園、協會、企業、文藝自媒體負責人約百人參加活動。
  • 蘇州火車站雕塑範仲淹「排擠」伍子胥 引熱議
    近日,蘇州火車站南廣場上,市民正在圍看範仲淹雕塑。IC 圖  近日,建設了近2年半的蘇州火車站南廣場及其配套工程正式竣工。作為蘇州新的城市形象窗口,該廣場上豎立了8位歷史文化名人的鑄銅雕塑,其中坐南朝北的範仲淹像處於正中央,而蘇州名人伍子胥則「屈居」一側,一度引發熱議。
  • 解析17億元的天價美術館疑雲
    「5月17日,"黃河藝匯"項目正式在香港Art HK12現場對外宣布其規劃。這個項目總投資17.6億元人民幣,佔地80公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境內,其主要項目銀川市美術館、藝術史公園、雕塑公園及藝術家村將於2014年落成。該項目完成後將成為中國西北地區最大以及最重要的文化藝術設施。」日前,這則《耗資17.6億元的「黃河藝匯」項目將落戶寧夏銀川》的消息引發了藝術圈的熱議。
  • 瀋陽莫子山國際雕塑主題公園知名雕塑家精品薈萃
    走過雕塑《古今》。 沈殿成 攝中新網瀋陽11月9日電 (沈殿成)由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魯迅美術學院、渾南區共同主辦的瀋陽市莫子山國際雕塑主題公園落成儀式,11月9日在渾南區莫子山公園舉行。雕塑公園內山水相間,落葉繽紛,薈萃了國內知名雕塑家37件雕塑精品,在多種多樣花壇花帶襯託下一件件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與雕塑《同桌》合影。 沈殿成 攝在形式上,莫子山國際雕塑主題公園因地制宜,因城造境,依託莫子山獨特的地理環境,規劃出與自然生態、居民生活、城市發展相適宜、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雕塑公園。
  • 對於雕塑,公共空間才是最好的美術館
    相反,往往讓我記憶尤深的,是美術館外面的公共空間或者市民廣場上雕塑作品的配置,比如坎城,並不算大的城市,那裡有個敞開式的「美術館」,陳列了很多世界級雕塑家的作品,非常震撼。 那次我從羅浮宮出來,有點累,館內的印象已經有點模糊,但當時夕陽西斜,落葉伴隨秋風依稀散落,戶外的人們在嬉鬧,幾件馬約爾作品跟戶外人們產生了互動,畫面太美了。突然感覺,對於雕塑,公共空間才是最好的美術館。
  • 月湖美術館雕塑欣賞
    坐落在月湖雕塑公園秋岸的月湖美術館(見封面圖)為雙螺旋地景工程,為不破壞公園整體視覺效果,大部分建築體隱藏於地下,整棟建築與自然山水和諧相融。美術館定期舉辦畫展和藝術品展,在秀麗的自然山水間營造出濃鬱的藝術人文氛圍。以下為美術館展出的雕塑作品(有的作品有文字說明,有的作品沒有)。
  • 國內首個光主題美術館落地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
    2021年1月9日,新媒體公共藝術委員會在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一樓多功能廳舉辦了一場莊嚴而熱烈的活動,正式成立城市光藝術中心,並為新加入的深圳中心委員們頒發聘書。新媒體公共藝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新公藝」)9位創始委員以及深圳中心15位委員出席會議。
  • 「在上方——當代雕塑邀請展」亮相上方美術館
    9月20日,「在上方——當代雕塑邀請展」亮相京北寶隆藝術區上方美術館。本次展覽展出Bharat Singh、Gurjinder Kaur、Shin Hoyoon、曹雲、陳金慶、程一峰、竇付坤、高孝午、孔景才、申紅飆、王大朋、王立偉、謝遠清、張慧、章華、趙凱等16位雕塑藝術家的137件作品。此次展覽以豐富的面貌,且從不同維度的形式和風格展現出當代雕塑創作的深度和活力。
  • 13位國內外雕塑大師作品落戶專家國際花園
    自10日雕塑營開幕始至10月23日,雕塑家們將駐紮在北五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西側、專家國際花園項目內,現場創作藝術雕塑;之後13位雕塑家的作品將被永久的留在該項目社區內。在將近兩周的創作營活動中,雕塑家們的創作過程全程開放,吸引周邊百姓觀看;同時也吸引多位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的相關藝術家以及國內知名雕塑家也前來觀摩交流。
  • 黃泉福雕塑藝術作品《長壽》捐贈儀式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圖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泉福雕塑藝術作品《長壽》。(主辦方供圖)12月16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泉福雕塑藝術作品《長壽》捐贈儀式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本次捐贈是繼「和文化」黃泉福雕塑藝術展之後,北京工藝美術界的又一件盛事。
  • 30位國內知名油畫家集體揮毫,「油畫現場創作」走進百年客家圍龍屋...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何 鑫 視頻/邢 浩 通訊員 劉佳依 在坐南朝北經緯度「零誤差」的200年歷史客家圍屋前,在全市最大的客家特色半月池畔,在全國首個創新型體驗式木作博物館——大田木作博物館旁,包括張立平、文禎非、董從民、史飛等在內的30位國內知名油畫家集體揮毫
  • 國內知名作家組團打卡嶽麓
    國內知名作家組團打卡嶽麓 2020-12-14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草間彌生花朵雕塑「空降」澳洲美術館
    中國園林網3月13日消息:昆士蘭現代美術館(The 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最近對外宣布,稱擁有來自國際藝術家領軍人物--草間彌生最富盛名「花朵系列」雕塑作品
  • 長沙雕塑文化藝術節閉幕 24位雕塑家分獲四項大獎
    24位國際雕塑大師分獲四項大獎    頒獎典禮共分為《見證情懷的力量》、《見證城市的力量》、《見證綠色的力量》三個篇章。    現場以世界最著名的雕塑代表作為引子,以證禮嘉賓現場演說的形式,多角度剖析了雕塑家及其雕塑作品背後的精彩故事、人文情懷,詩意解讀頒獎典禮「最具綠色概念獎」、「最具浪漫風尚獎」、「最具城市精神獎」三大獎項設置的初衷,並根據每個雕塑家作品的風格特點、承載著的多樣意蘊、表達的文化思考,組委會為他們頒發了屬於他們的特別榮耀。
  • 上海月湖雕塑公園是公園更是創意營
    公園入口處是一個具有設計感的巨型雕塑——「飛向永恆」,由保加利亞籍旅意雕塑家吉沃吉·菲林創作,它既是一座造型優美的雕塑,也是一座具備實用功能的日晷。  「雕塑公園在國外比較常見,而在國內,算是新鮮事物。」總經理辦公室主任陳敏介紹說,雕塑藝術需要與空間互動、與環境互動、與公眾互動,才能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說,公園比博物館、美術館更適合展示雕塑作品。
  • "來自中國美術館的藝術"在墨西哥展出(圖)
    吳為山 空谷有音代大權 行走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劉思恩):據中國美術館發布,作為中國和墨西哥兩國政府文化交流的重要項目,「來自中國美術館的藝術」7月8日在墨西哥開展,展期至9月27日。展覽由中國美術館與墨西哥外交部、維拉克魯斯州文化局合作舉辦。
  • 北安橋雕塑燈國內最複雜(圖)
    北安橋雕塑燈國內最複雜(圖)   北方網消息:北安橋的雕塑安裝連續多天吸引了過往行人的注意。26日,北安橋兩側即將安裝的25個雕塑燈有12個已被運到施工現場,並開始安裝。據悉,北安橋的雕塑燈是國內製作最複雜的。  昨晚,北安橋4個寓意四方平安的鑄銅雕像中的兩個———青龍、朱雀已經安裝完畢,其他兩個將在近日陸續安裝。昨日,橋兩側開始安裝具有古典歐式風格的雕塑燈,其中包括2個大的、10個小的,大的高3.38米,將安裝9盞燈;小的高1.9米,將安裝3盞燈。
  • 國美術館新任館長吳為山:中國美術館創造時代的"雕塑"
    原標題:中國美術館:創造時代的「雕塑」這是第二位雕塑家出任館長,首任館長劉開渠,現任館長吳為山都是蜚聲國際的雕塑藝術家。吳為山的就職感言「中國美術館——創造時代的雕塑」也別出心裁,傳達了鮮明的個人風格。本報記者在現場專訪了這位中國美術館新的掌門人。  記者:作為中國美術館新任館長,您如何理解和詮釋自身職責的重大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