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勵精圖治 轉型成效顯著

2020-12-25 中國政府網

資源枯竭謀轉型 白山黑水換新顏
——東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成效顯著

    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 林暉)新中國成立以來,東北地區資源寶庫支撐著共和國工業的發展,煤炭、鐵礦石、石油、木材等物資源源不斷地從白山黑水運往祖國各地。然而,歷經百年開採,東北部分城市的資源幾近枯竭,城市發展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國務院2007年頒布的《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快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設立專項財力性轉移支付,在2010年前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的目標。記者隨同國家發改委評估組前往吉林、遼寧等地調研發現,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東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成效顯著。

    改變單一結構 產業多元發展

    「我們是國內大型的棉襪生產基地,可以稱得上襪子行業的『富士康』,各種類型的襪子都能織。」吉林省遼源市東北襪業工業園董事長田中君告訴記者,這個園區裡面有300多家企業,數千臺織襪機同時工作,每年生產的襪子總量超過10億雙。

    紡織襪業已經成為遼源市經濟轉型的重點接續替代產業。此前,這個吉林境內幅員最小、經濟總量最少的城市因煤而興、因煤而立,也因煤而衰。隨著煤炭資源逐漸枯竭,遼源礦務局兩個礦區先後破產。「一條大街一棟樓,一個警察管兩頭」,這是礦區衰敗的真實寫照。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實質是二次創業。」遼源市常務副市長金育輝說,實施經濟轉型以來,遼源牢牢抓住政策機遇,建立起紡織襪業等六個重點接續替代產業,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吉林省第一位。

    遼寧省盤錦市是一座年輕的城市,這個成立於1984年的石油城依靠遼河油田富饒的油氣資源迅速發展。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盤錦油氣產量逐年下滑,2008年被列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堅持早認識,早動手,把握轉型發展的主動權,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是實現經濟轉型的根本出路。」盤錦市常務副市長高科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盤錦市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實現增加值近115億元,首次取代油氣採掘業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

    改變依賴採掘業的單一產業結構,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拉長產業鏈條,一座座「煤城」「石油城」正在奮力「轉身」,改變著舊日的面貌。

    心繫民生問題 注重生態治理

    站在遼寧省阜新市新邱區長新小區的廣場上,記者看到周圍71棟樓房錯落有致,綠樹草地點綴其間,4800戶居民都是阜新煤礦礦工及其家屬。難以想像,幾年前他們有的蝸居於低矮的棚戶區,有的房子因建在採煤沉陷區上破損嚴重。

    「長新小區十分注重配套設施建設,綠化率超過30%,還建有一個16000平方米的廣場。」阜新市採煤沉陷區治理辦工程科科長陸軍說,夜色中的廣場人山人海,跳舞的,唱歌的,扭秧歌的,居民們其樂融融。

    從低矮的棚戶區到嶄新的樓房,資源枯竭城市的普通百姓享受到了經濟轉型發展的成果。以阜新市為例,2005年開始啟動的遼寧省面積最大的棚戶區改造工程,使10萬戶居民得以安置。

    海州礦曾經是亞洲最大的機械化露天煤礦,資源枯竭後在阜新市區留下一個長4公裡、寬2公裡、深350米的巨大礦坑。時下,礦坑上建起國家礦山公園,工業遺產旅遊如火如荼,「傷疤」變成了「聚寶盆」。

    長白山腳下的吉林省白山市挖了一百年的煤,在轉型之路上痛定思痛,率先在全省關停25萬機組的小火電,撥款治理礦區環境,保護綠水青山。如今,清潔能源、綠色食品、生態旅遊逐漸成為白山的新名片,白山市靖宇縣委書記陳毅民詼諧地說:「我們的飲用水源特別好,老百姓衝下水道用的都是礦泉水。」

    堅持以人為本,努力解決民生問題,創造宜居環境,東北資源枯竭城市正努力實現城區與礦區、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目標部分實現 仍需多方支持

    「《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發以來,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副司長彭會軍認為,這些成果主要表現在資源枯竭型城市多元化的產業正在形成、民生問題得到一定程度解決、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治理。「但是,一些城市歷史遺留問題沒有得到完全解決,《意見》提出的目標只是部分實現。」

    彭會軍說,資源枯竭型城市棚戶區、沉陷區的改造還沒有全部完成,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社保負擔仍然較重。「眼下這些城市正在努力形成多元化產業,但是產業層次仍然比較低,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需要外界的支持以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鳳芹說:「資源型城市的首要任務是轉型,GDP總量、經濟增長速度等指標是資源型城市的弱勢。」她建議適當弱化對資源枯竭城市GDP總量等指標的考核,為轉型發展創造更有利的外部條件。

    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揮產業和科技基礎較強的優勢,完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資源枯竭地區轉型發展」。未來五年,資源枯竭地區的轉型之路將更受矚目。

    彭會軍告訴記者,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組織編制《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條例》,《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也擬在「十二五」期間上報國務院審批。她強調:「資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任務是轉型,資源尚未枯竭的城市也要未雨綢繆,及早籌劃產業多元化和更加合理的經濟結構,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機制。」

相關焦點

  •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之路
    原標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之路  個舊、易門、東川先後被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後,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立足本地資源和優勢,大力培育優勢產業,城市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趙行偉 製圖
  • 「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穩定問題研究」最終成果簡介
    最終成果簡介東北財經大學於立教授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穩定問題研究》(項目號05&ZD035),主要最終成果為專著《資源枯竭型城市社會穩定問題研究》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 資源枯竭型城市咋轉型看看焦作是怎麼做的--大河網
    資源枯竭城市轉型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焦作累計生產原煤3.62億噸,為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2008年,焦作市被國家確定為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了由「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的轉變。
  • 城市重生的徐州邏輯——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之道
    新華社南京4月19日電題: 城市重生的徐州邏輯——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之道新華社記者劉亢、陳剛、史競男徐州,這座城市曾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資源枯竭一度背上沉重的生態包袱。黨的十八大以來,深感環境之痛的徐州努力踐行新發展理念,城市涅槃變革,迎來由「黑」變「綠」的生態逆轉。
  • 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相聚徐州賈汪,現場交流轉型發展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徐州一周年之際,12月13日上午,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齊聚徐州,現場交流轉型發展,以及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經驗。交流會現場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周曉飛出席會議並表示,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國69個資源枯竭城市已累計獲得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近1600億元。
  • 張家口下花園區的轉型樣本:從資源枯竭到北京生態「後花園」
    〕20號),對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生態環境整治、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轉型成效突出的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區等7個資源枯竭城市進行了表彰激勵,現將有關城市的典型經驗做法總結刊發如下,供全國同類城市學習借鑑。
  • 「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系列報導之六:吉林省敦化市資源枯竭城市...
    2009年,敦化市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近年以來,通過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敦化市經濟社會繼續保持了較為平穩健康發展的態勢。201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90億元,增長9%;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22.2億元,增長
  • 開發區模式:東北資源型城市轉型路徑演變與修正
    摘要:開發區模式是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主要政策性工具。開發區之於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是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實施的重要門戶,是城市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創新城市土地規劃和資源開發利用模式的試驗場,同時,是新時代東北資源型城市產城融合發展示範的主要載體。創新並修正現有開發區模式是實現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
  • 打造資源枯竭城市全域旅遊發展「賈汪模式」
    塌陷地上建起生態新城 融合創新謀發展「素有『百年煤城』之稱的賈汪,是江蘇省唯一一座資源枯竭城市,自掘井建礦以來,賈汪區累計出產原煤3.6億噸,為江蘇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長期的煤炭開採給賈汪留下了巨大的採煤沉陷區,轉型同發展重任在肩。」
  • 湖北大冶:一座資源枯竭城市的涅槃
    全國百強縣、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湖北大冶這個縣級市,集諸多榮譽於一身。大冶素有「百裡黃金地,江南聚寶盆」的美譽。這裡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銅、鐵、金、銀、鉬、煤等42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產。但經過多年開採,大冶面臨著資源枯竭的窘境。2008年,大冶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 彭會軍:資源型城市不合理開發觀念令人擔憂
    2003年國家實施東北地區經濟振興戰略以來,我一直從事振興老工業基地和推進全國資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所以非常高興參加今天的論壇和大家共同探討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隨著我國對資源大規模開發,衰竭問題在我國日益凸顯,遼寧阜新情況最為典型。比如說九五期間經濟增長二點幾,與經過增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 「百年煤城」的蝶變之路 ——打造資源枯竭城市全域旅遊發展「賈汪...
    融合創新謀發展塌陷地上建起生態新城「素有『百年煤城』之稱的賈汪,是江蘇省唯一一座資源枯竭城市,自掘井建礦以來,賈汪區累計出產原煤3.6億噸,為江蘇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長期的煤炭開採給賈汪留下了巨大的採煤沉陷區,轉型同發展重任在肩。」張克說,賈汪區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補齊生態短板作為突破口,把全域旅遊創建作為推動資源枯竭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打造出資源枯竭城市全域旅遊發展的「賈汪模式」。
  • 銅礦石變身記(美麗中國·資源枯竭城市綠色轉型②)
    安徽銅陵2009年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本篇以銅陵的一塊銅礦石從選礦到加工的經歷,來展現銅陵如何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走上綠色發展之路。我是一塊銅礦石,來自安徽銅陵,大家都叫我「小銅」。整個銅陵市以銅為名、因銅而興:新中國成立後,這裡產生了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建起了第一座機械化露天銅礦。
  • 瀋陽工業經濟轉型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原標題:瀋陽工業經濟轉型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暖春時節,在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瀋陽工具機建設的5D智造谷正式投入運營;在瀋陽市渾南區,將對東北工業轉型升級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東北工業大數據中心項目正在緊張建設中。
  • 領導幹部談綠水青山|徐州市賈汪區區長談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
    楊明認為,通過政企合作,推動節能環保、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工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打造科技含量高、文化品味高、經濟附加值高的綠色生態產業鏈,更是推動資源枯竭型城市「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關鍵一環。「暢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楊明坦言,賈汪區作為一個百年礦區,在資源枯竭、煤礦關停的歷史時期,不可避免地經歷了產業轉型的陣痛期,必須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徹底改變「一城煤灰半城土」的面貌,打造綠水青山,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 為什麼全世界的資源地區,只有東北那麼窮?
    為什麼全世界的資源國家、地區都那麼有錢,只有東北的這幾個資源型省份、城市這麼窮!你要說東北遍地都是寶貝真不是假話,大慶就不說了,中國石油之城,全國工業化的心臟,沒有大慶就沒有工業化的今天!煤城撫順曾有著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本來有著豐富煤炭資源的撫順最嚴重時竟挖出了長6.6公裡寬2公裡,垂直深度424米「煤坑」阜新:阜新市國家第一個認定的資源枯竭型的城市,然而阜新確是我國最早的能源基地之一,為了支援發展,阜新各方面都都爭當第一,多挖煤就是多做貢獻,多支援其他地區的建設,露天煤礦沒有了,就開採地下煤礦,最終煤炭資源耗盡後也掏空了阜新這個城市!
  • 用「繡花功夫」打造生態園林城市 徐州實現資源枯竭城市生態轉型
    十多年來,尤其近幾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的徐州,堅持「生態優先」原則,樹立「節約型園林」「海綿城市」「精品園林」等建設理念,通過綠地系統規劃,立足保護和修復城市自然資源,有機勾連了徐州自然山水和綠地資源,基本實現了城市與自然園林的相互融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這些變化,讓徐州徹底顛覆了外界印象,贏得「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譽。
  • 「錫都」個舊轉型記:一座老工業城市的枯竭與重生
    從上百年前個舊商賈籌建雲南第一條民營鐵路開始,工業文明就浸淫著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近幾十年的工業發展,在給個舊帶來諸多「工業病」的同時,也為這座城市的轉型帶來一定優勢。作為首批被確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個舊模式」、「轉型試點」曾讓個舊因「探路」而聞名,但沉重的社會保障負擔、拮据的城市空間和艱難的產業升級等問題也讓個舊的「重生」異常艱難。
  • 東川區:探索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子
    ·訪談   「東川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走好『轉型路』,探索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開工建設項目869個,產業結構由「一銅獨大」向「多點支撐」轉變,創建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產業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實施綜合交通項目建設,功東、東格高速公路和金東大橋建成通車,農村公路實現「三個百分百」,結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整合投入資金1.35億元,全面推進生態環保問題整改。森林覆蓋率從2016年的31.09%提高到2020年的39%。
  • 遼源破解資源枯竭難題
    遼源破解資源枯竭難題 高技術含量、市場前景廣闊的產業集群迅速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