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如何保障學生的學習,是每所學校,每個老師都在思考的問題。早在2月10日,高中年級的學生已經率先開始了線上授課,實現了停課不停學。據了解,按原計劃在2月17日,初中和小學的學生就要開學,為此,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校也早早地開始了線上授課的準備。
老師利用手機錄製視頻課。/德勝小學供圖
順德養正學校:統一設置課程表 重視藝術德育課
順德養正學校為線上開學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早早召開了開學準備工作會議,分部門進行線上教學的研討。按照學校實際情況,初中和小學的教務處和科長分別召開視頻會議確定線上教學操作方式,同時,信息科組按照中小學需求篩選確定授課平臺。在此基礎上,學校統一面向家長和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並做好授課和學習準備。
首先每個年級每個學科備課組統一課程標準,確定統一的教學內容。均由學校統一設置課程表。初中採用「自學+答疑」模式,教師提前做好「微課+課件+導學案」等相關資料,提供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線指導、答疑、評價、反饋。同時,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德育類、親子類、實踐類作業,以及練字、閱讀和體育鍛鍊時間。而小學則採用「自學+答疑」模式,教師提供「微課+課件+學習單」等資源,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線指導、答疑,並根據每個學科的不同,在備課時有所不同,還設置了綜合課,要求學生在家進行1小時的體育鍛鍊,以及音樂欣賞、創意繪畫等藝術課程,還有家務勞動、科學防疫、實踐操作等德育課程。
大良實驗小學:提早「備糧」線上課 全體老師同備課
為了確保學生假期後學習「不斷線」,大良實驗小學的教師在2月初就組建起40多個網絡備課團隊。教師們通過「釘釘」網絡辦公軟體進行「雙線模式」備課,為開學「備糧」兩至三周。這些教學內容是學校各學科行政和各年級老師反覆進行了幾輪的網絡會議最終才定下來的。據介紹,實驗小學按照學校一貫備課模式來操作:每節課有主備人,然後同年級同學科老師針對這節課進行備課,最終敲定授課內容,再由各主備人進行錄播。大良實驗小學校長汪慶榮表示,這樣做是為了可以在一節課裡集中一個級科組全體任課老師的智慧,大家對教學知識點把握得更準更實,同時每個老師輪流來錄播一節課,也能減輕老師的負擔。
錄播好課程後,經學科組長審核,課程發到學校的「智慧校園雲」平臺,供孩子們自主安排時間下載學習。內容包括德、智、體、美、勞、心、育等,而且選擇了易於網絡視頻學習的內容,不安排難懂的新課知識,一方面嚴格控制學生看視頻的時間、保護視力,另一方面不增加家長的負擔,以免家長過度焦慮孩子的學習。「我們老師都隨時在線,針對學生與家長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指導、輔導等,確保學生在家學習也紮實有效。」汪慶榮說道。
順德德勝小學:自製授課視頻 提高教學能力
一接到網絡授課任務,順德德勝小學音樂組18位老師以這個作為提升自我的機會,通過學習強國和微信平臺的視頻會議功能,對網絡課程深入了解,定下每個人的課題方案,使得每個人的課堂都有自己的特色,對如何選擇伴奏樂器,如何製作視頻,如何剪輯視頻等進行培訓。
葉雯玲老師的家裡沒有電腦,只有手機,而音樂課要有教師示範,要有歌詞,要有音樂,怎麼辦?她先把上課的知識點寫到紙上,然後一張一張地拍下來,再錄好視頻,完成每一部分的小片段,再用手機的imovie軟體,把教師展示與微課件結合在一起,進行編輯和插話外音,製作成微課的視頻軟體。
當需要伴奏的時候,葉雯玲就用另外一部手機來播音樂,把歌詞用微課件呈現,老師跟著伴奏邊錄話外音邊讀歌。遇到需要小道具時,她想盡一切辦法,如需要沙錘,她就在鐵盒裡面加上一些米變成一個簡易沙錘。「能嘗試製作網絡課程,在這個新的領域我有很大收穫。這轉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使用了先進的教學方式,使我在視頻剪輯技術有了提升,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能力。」葉雯玲說道。
年輕老師教老教師學習新技術,如使用手機軟體添加歌譜和課件等,老教師幫年輕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特別是學校教務處主任方少君在教案設計、課程錄製等方面一一審核,悉心指導,嚴格把關。大家相互幫助,相互促進,教學水平得到整體提升。
來源:珠江商報記者龍吟嘯
編輯:李健晴
校對:陳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