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墓葬文化解析:南越王墓和墓中出土的珍寶

2020-12-15 談史言歡

引言

廣州市區北面風景秀麗的越秀山西側,有一座海拔不足50米的小石山,名日象崗山。1983年8月,廣東省政府有關單位在崗頂推土興建宿舍樓,意外地發現了一座西漢早期的大型墓葬。經過發掘,確認它是西漢初期割據嶺南地區的南越國第二代王、趙佗之孫趙眛的陵墓。

第一代南越王趙佗,本是真定人,生活於秦漢之交。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嶺南地區建立了南海、象郡、桂林三個郡,並遷徙大批中原漢人與當地越人雜居。趙佗就是當時南海郡屬下的龍川縣縣令。秦末農民起義,群雄割據。此時南海郡尉病死,趙佗遂行南海尉事。他號令各縣,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公元前196年,漢高祖立趙佗為南越王。至文景時期,趙佗名為漢朝廷的「藩臣」,實則僭號南越武帝。漢武帝建元四年,趙佗死,其孫趙昧繼立為第二代南越王,僭號南越文帝。南越王國從趙佗建立到漢武帝元鼎六年滅亡,共傳五世九十三年。

別具一格的石構地宮

南越王國的都城設在番禺。這一帶是珠江三角洲衝積平原,堅固的石山不多;已經發掘的秦漢墓,都是先在山丘上挖掘垂直的土坑,然後在坑底構築木槨。只有這座南越王墓別具一格。它是仿效漢文帝「依山為陵」的造法,鑿開石山,用巨石砌築而成的地宮。這是嶺南地區第一次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室墓。陵墓所在的象崗山,是嚴重風化的花崗巖石山,石質鬆散,不能掏挖出深廣的洞室。因此,墓坑採用豎穴加掏洞的形式;在山頂以下劈開石山深20米,鑿出一個平面如「凸」字形的豎坑,再在前端兩側掏挖出兩個橫洞以建造耳室。

墓室南北長10.85米,東西最寬處12.5米。墓坑南邊有一條斜坡式的墓道。墓內分為前、後兩部分,共七個墓室。各室砌石牆間隔,有門道互通。墓室頂部用一條條的大石板覆蓋。在牆頭上還加墊一層挑出牆外的石板,以擴大承受壓力的面積。墓內前後兩部分各有石門隔閉。每道門都有兩扇石板大門,門上嵌有大型的鎏金銅鋪首銜環。門樞、門楣、門額、門扇等都是用整塊石頭鑿出的仿木結構。菜室的後部正中是主室,安置著幕主人的棺槨。

東西兩邊是側室,有殉葬的庖廚奴僕和豬、牛、雞等祭祀品,並埋著從死的妃妾。嘉室前部正中是前室,頂部和四壁都繪著朵、黑兩色的捲雲紋圖案,象徵著富麗堂皇的宴樂廳。東耳室放置宴樂用具,西耳室是堆放金、銀、銅、鐵、絲、木、漆器的庫房。整個墓室的結構布局和隨葬器物的設置,儼然一座供墓主人延續其生前一切享樂生活的地下玄宮。在當時經濟、文化遠比中原落後的嶺南地區,要建造這樣一座大型的石室墓,其工程之浩大和艱巨是驚人的。

金璽·玉印·銅鐃

墓主身上隨葬八枚印章,其中最大的一枚是龍鈕「文帝行璽」金印。這是目前漢代考古中發掘出土的唯一的一枚帝印。璽印用黃金鑄成,方形,長、寬各3.1釐米,通高1.8釐米,重148.5克。印鈕是一條姿態矯健的遊龍。印文是鑿刻的小篆體「文帝行璽」四個字。印上有田字格邊欄,布局平正,渾厚莊嚴,是典型的秦漢間印式。古代印章是說明歷史人物的姓名、身份等的實物資料,在考古和歷史研究中有重大意義。用黃金鑄的印,只有皇帝、諸侯王或高級官僚才能使用。

解放後三十多年來只發現過四顆漢代金印這次發現的「文帝行璽」金印,是自前國內已知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史記》與《漢書·南越傳》載,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死後,由其孫趙胡繼位。胡死,其子嬰齊即位。嬰齊即位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趙佗的「武帝」璽和趙胡的「文帝」璽收藏起來,以示臣服漢廷。然而在這次發掘中,除了發現墓主身上有「文帝行璽」金印外,還有一枚覆鬥鈕「趙昧」玉印同出,無疑這是墓主的名章。

另早外,在西耳室還發現兩枚「眛」字封泥;在東考元耳室發現八件一套銅饒,每件都刻有「文帝九地年樂府工造」的銘文。這些印璽及銘文足以證明,南越第二代王「文帝」是趙昧而不是「趙胡」。《史記》、《漢書》誤。「昧」為「胡」,這或者是當時所據材料有誤,或者是後人傳抄致訛。一方金印和一枚玉印的出上,糾正了史籍中延續兩千多年的一個舛誤,這充分說明了出土文物的歷史價值。

冶銅鑄鐵和海外貿易

秦、漢以前的嶺南,一向被視為蠻荒之地,當時沒有留下什麼文獻記載。到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中才有專載南越國史的《南越傳》。不過,司馬遷和班固畢竟居於遠隔嶺南千裡之外的中原,對嶺南的政治變遷也只能記其大略,至於經濟、文化、社會、生產等就更少涉及了。這次南越王墓的發掘,為我們了解、研究這些方面的歷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漢代嶺南生產發展水平如何?據史料記載,漢以前,嶺南一直從中原輸入鐵器。漢初,呂后曾下令對南越禁運鐵器和耕畜,迫使南越王趙佗三次遣使到長安向漢廷求情,但都得不到呂后的諒解。

趙佗於是發兵攻打長沙國,以武力來抗衡。由此可見鐵器對於當時嶺南地區的開發有多麼重要的作用。那麼,嶺南的冶鑄業始於何時?南越國有無自己的冶鑄業?因史無明載,一向無法肯定。解放後,在廣州近郊發現了幾百座南越王國時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鐵器。這批鐵器以兵器為主,工具甚少,而且沒有明顯的特點,不能判明其中有否南越國自鑄的器物。這次在。南越王墓的後藏室,出土了一個釜形的大鐵鼎,通高48.5釐米,腹徑47.5釐米,重26.2公斤。它的造型與南越式陶鼎一致,可以認定是當地所鑄的。同時還發現了一大一小兩個烤肉的炭爐,爐腔中還保留著鑄模的內範泥,表明這兩件鑄工精緻的大型青銅炊器,確為南越國所造;鑄成之後還沒來得及清除範泥就拿去隨葬了。

這是第一次發現南越國擁有自己的冶鐵鑄銅業的實物證據。廣州,是中國與南海諸國建立貿易關係最早的一個口岸。但這種海上交通貿易始於何時?:考查文獻,最早的記載是漢武帝元鼎六年。那年漢朝廷滅南越國後,分南越地為九郡,並派黃門澤長率船隊到南亞諸國通商貿易。有人據此認為,這應是廣州海上通商貿易之始。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因為武帝派如此龐大的貿易船隊出海,當時必須掌握一定的航海、天文、地理知識;而這些知識,只有經過一段較長的海上航行實踐之後才能取得。

所以,廣州海路交通的肇始,應當更早。此次南越王墓出土了一些與海路交通有關的器物,為後一推斷提供了實物依據。這些器物中比較重要的有:在西耳室發現五支長約1.3米的原支大象牙;在墓主及殉葬妃妾身上佩戴的珍貴飾物中,發現了十多件鎏金銅牌飾,每個牌飾上都嵌有長約9.5釐米、寬4.5釐米、厚0.3釐米、呈淺藍色透明的板塊玻璃,這是目前所知我國發現最早的一批平板玻璃。在墓主棺槨足部還有一個椎花銀盒,它與古波斯器皿的造型紋飾,風格相同。以上各物在當時可能都是來自海外的異寶,今天則成為我們研究古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材料。

荊楚遺物

南越王墓的西側室內埋有七個殉葬人。其中有一殉人隨葬一面六山紋鏡。這面銅鏡,鑄工精巧,三弦小鈕,雙重圓鈕座;羽狀紋地,等分六個「山」字形的主。紋;在「山」字之間還襯託十二個花瓣紋,分成內、外兩周錯列於「山」字之間。這種銅鏡完全是戰國的楚鏡風格。戰國時,銅鏡的鑄造作為一種新興的工藝廣泛流行,鑄工精緻,紋飾繁褥而富於變化。其中以楚國江淮流域的鑄鏡最有特色。「四山紋鏡」、「夔龍紋鏡」等都是常見的楚鏡。

但「六山紋鏡」則比較罕見。過去,六山紋鏡只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一面,見於著錄的也只有梁上椿《巖窟藏鏡》第一集圖版94的一面。這種銅鏡罕見的原因,恐怕和「六山紋」要求更細緻、更複雜的工藝有關。解放後江淮地區考古發掘中還從未見過「六山紋鏡」出土。饒有趣味的是,這種在古代楚國地區也未發現的「六山鏡」,卻在五嶺以南的廣州出土了,而且這鏡子的主人,僅是慕主的一個侍從。

這說明什麼呢?根據史書記載,戰國時,嶺南臣服於楚。相傳嶺南最早的城市,就叫做「楚庭」。這段記載是否可靠,本文暫不稽考。但六山紋鏡的出土,至少可以證明,嶺南地區與楚文化有密切的關係。戰國時雄踞江南的熊姓大國雖被秦軍所滅,而那泱泱荊楚遺風卻並未泯滅。直到西漢初年,在舊日的楚境周圍地區,不是仍然散射著楚文化的餘光嗎!

這面「六山紋鏡」,恰可看作是楚越兩地文化交往的物證。象崗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琳瑯滿目,種類繁多。每一件,每一套,都代表當時當地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反映當時當地的族俗、民風、政制和思想意識乃至宗教觀念。筆者相信,隨著今後對這批出土文物整理研究工作的深入,一定可以為西漢時期嶺南的歷史補上內容充實的一章。

相關焦點

  • 廣州再現南朝墓葬群 規模僅次於南越王墓(圖)
    新快報記者夏世焱/攝   ■新快報記者 吳璇  廣州又現漢南朝墓葬群!近日,在先烈中路99號大院施工工地內,共清理出東漢墓一座,西漢晚期墓兩座,南越墓兩座,南朝墓三座,出土陶、銅、瑪瑙、琉璃、玉、鎏金、鐵等質地器物約180件套。其中包括近年來廣州考古發掘規模最大的一座南越國時期墓葬,規模僅次於南越王墓。
  • 對話「南越王墓探墓第一人」:趙佗墓深藏越秀山下?
    南越王博物館由中國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莫伯治設計。黃展嶽(右)與麥英豪(左)在南越王墓主棺室清理出土玉衣。■解密博物館系列「趙佗墓究竟在哪裡?黃淼章說:「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這短短10年間,在廣州市郊34個地點發掘出南越國時期的墓葬200餘座,卻沒有找到涉及第一代、第二代南越王的任何蹤跡。」
  • 「事死如事生」——南越王墓的隨葬珍寶
    、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是廣州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評為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該墓隨葬有大量珍寶、生活用器和15個殉人,充分反映了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器和珍愛之物。甚至有些器物,在當時就業已破裂,卻依然被珍視,經重新修補加工後繼續使用,並隨墓主人一起入藏相伴千年,可見古人對於玉,甚至是殘、斷、碎玉器的珍惜。
  • 《鬼吹燈》中的南越王墓是個什麼樣的來頭?
    所以,當我看到廣州有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這個地方,就很好奇地將參觀計劃提上日程了。好奇南粵地區的歷史,也好奇這個之前從來沒聽說過的王國究竟有什麼樣的故事。查資料的時候還發現,連近幾年大火的《鬼吹燈》中也提到過南越王墓,並且書中還寫到,三國時南越王趙嬰奇墓被盜時還發生過離奇事件,所有人無一倖存。這些,更加勾起了我探詢此地的好奇心。
  • 西漢南越王墓|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西漢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迄今發現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保存完好的一座漢代彩繪壁畫石室墓,出土文物多達1000多件(套),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是廣州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評為該墓隨葬有大量珍寶、生活用器和15個殉人,充分反映了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器和珍愛之物。甚至有些器物,在當時就業已破裂,卻依然被珍視,經重新修補加工後繼續使用,並隨墓主人一起入藏相伴千年,可見古人對於玉,甚至是殘、斷、碎玉器的珍惜。
  • 西漢南越王墓: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西漢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迄今發現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保存完好的一座漢代彩繪壁畫石室墓,出土文物多達1000多件(套),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是廣州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評為該墓隨葬有大量珍寶、生活用器和15個殉人,充分反映了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器和珍愛之物。甚至有些器物,在當時就業已破裂,卻依然被珍視,經重新修補加工後繼續使用,並隨墓主人一起入藏相伴千年,可見古人對於玉,甚至是殘、斷、碎玉器的珍惜。
  • 西漢南越王墓,陪葬玉器為何殘、斷、碎
    該墓隨葬有大量珍寶、生活用器和15個殉人,充分反映了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器和珍愛之物。甚至有些器物,在當時就業已破裂,卻依然被珍視,經重新修補加工後繼續使用,並隨墓主人一起入藏相伴千年,可見古人對於玉,甚至是殘、斷、碎玉器的珍惜。
  • 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
    墓的東邊為三層的綜合陳列樓,北邊為兩層的主體陳列樓,用環繞的迴廊上下溝通將三座建築物連成整體。現在,全館共有10個展廳,4800多平方米。現在,南越王墓博物館已被選進世界80個著名博物館之中。該館是廣州越秀山一象崗文化史跡遊覽線的主要景點,建築以軸線對稱布局,按參觀路線依山建館,拾級而上,把展館、墓室及擴建之展室連成有機整體。
  • 南越王墓文帝行璽鑑藏(圖)
    學者肖華稱:「把龍與代表最高權力的帝璽結合起來是南越國的創舉。」 南越王墓出土了 最早一批「皇帝印璽」 南越王用璽印的情況如何? 吳凌云:要講嶺南地區出土的璽印是迴避不了南越王的,作為嶺南印章的始祖,南越王有獨特的意義。嶺南的開放從秦始皇開始,而南越璽印文化具有非常濃厚的秦印風格,例如有一枚「泰子」印,這裡的「泰」,又通「太」,漢代後才寫成「太子」。
  • 南越王墓裡出土了來自紅海的乳香
    原標題:巨舶載檀木 香從海上來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中,收藏著一小盒乳香。它們來自遙遠的紅海。   香料在古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歷史上,廣州曾長期是中國最大的香料口岸。海外輸入的香料不但深刻地影響了國人的生活,而且成為重要的稅收來源,在經濟活動中居於不可忽略的地位。
  •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在解放後,嶺南地區曾有發現大量的秦西漢前期的墓葬,出土過一些南越國時期的文物,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墓葬能和廣州南越王趙昧的墓相比。南越王墓不但級別高,它最具有「典型性」的意義,充分展現了當時南越國的社會情況。
  • 素有「嶺南文化之光」的南越王博物館,不枉此行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葬。墓中出土文物不計其數,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南越王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 探秘—破解南越王墓之謎
    眾所周知,我們所說的華夏五千年文明說的主要是中原文化。在古代,南嶺以南也就是現在廣東廣西一帶,兩廣一帶被稱之為蠻夷之地。然而就是在這個地方兩千多年前卻留著一個驚世的寶藏。趙佗可不簡單,是當年秦始皇手下的一名幹將,被派去平定嶺南,可就在平定嶺南的這個時候中原發生了巨變,秦朝滅亡了,楚漢相爭,遠在南嶺的趙佗於是就在這裡自己起兵,一統三郡,自立為王,成立了南越國,都城定在番禺。這就是趙佗的身份,是南越國的開國之主,更重要的是趙佗這個南越王從公元前203年一直當到了公元前137年,當了整整六十六年。
  • 歷史教授稱南越王趙佗墓唐代已遭洗劫(圖)
    >  南越王趙佗墓唐代已遭盜掘?  《傳奇》記載,崔煒在這個墓中,見到了數間「垂金泥紫,飾以珠翠」的「錦繡幃帳」,極其奢華。隨後他遇見了四位身著古裝的侍女,告訴他這是「皇帝玄宮」,並給了他一顆寶珠,讓他離去。崔煒出洞穴後到波斯商人處悄悄賣這顆寶珠。有一位「老胡人」,問他:「郎君得入南越王趙佗墓中來?不然者,不合得斯寶。」老胡人告訴崔煒,這是波斯國寶陽燧珠,西漢南越國年間流入嶺南,後被趙佗殉葬。
  • 都知道南越王趙佗墓在廣州,卻不知道具體在哪
    南越國共存在93年,歷經五代君主。其中大部分時間由趙佗執掌,因為他很能活,一直活了一百零四歲。其兒子早早死去,他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趙胡(昧)。趙胡死後將皇位傳給了其子趙嬰齊,趙嬰齊死後將皇位傳給了趙興,趙興被殺,大臣立其兄趙建德為王。之後趙建德被自己人擒獲。至此南越國滅亡。南越一共經歷了五主。
  • 漢代金餅重現廣州 依照南越王墓配方製成(組圖)
    連南越王的月餅也能吃上,廣州人真是好口福。朱元斌 攝   本報訊(記者 何雪華 見習記者 凌慧珊 通訊員 王芳 吳偉泉) 昨日,每個重達1公斤的南越王金餅在中華廣場舉行的「國寶·國餅大聯展」中驚豔亮相。這種取料於兩千多年前南越國飲食配方的金餅,將源遠流長的廣州飲食文化展示在市民面前,讓人享受食味之餘回味無窮。
  • 尋找了2000年,震驚世界的南越王墓是如何重見天日的?
    「景巷令」是這個殉人的官職,他的職務是在王宮中掌管皇后、太子的家事。通過這枚印章,考古人員基本可以確定這是南越國時期的王墓。南越國是嶺南第一個王國,自西元前204年建立至西元前112年漢平南越,南越國共存在九十三年,歷經5任君主。那墓主人究竟是哪一個君主呢?歷史記載,南越國只有開國君主趙佗和第二代王趙胡建有大墓,第三代王趙嬰齊的墓被孫權意外盜掘。
  • 廣州南越王漢墓,為何能被列為「20世紀中國著名考古發現」之一?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之所以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被譽為是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以下的幾點原因:其一、在南越文王墓被發現前,考古界就從未發現過南越國的王族墓葬。彼時,三國時期的吳王孫權,曾為了謀求傳說中趙佗墓葬中的那些巨額的寶藏,命令大將軍呂瑜率軍5000人,前往嶺南地區進行地毯式的搜索,意圖找尋到趙佗的墓葬。但是,呂瑜花費了半年的時間,挖地三尺,只找到了南越王趙佗的曾孫趙嬰齊的墓葬,而趙佗墓卻始終都未能找到。隨後嶺南各地盜墓者蜂擁而起,搜集各種線索,皆無功而返。
  • 廣州挖掘一帝王墓,出土「龍首」金印,如今禁止外出展覽
    但在秦末時期,鎮守嶺南的大將趙佗趁勢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可惜的是這個南越國並不招人待見,儘管南越國的趙佗以及其子孫自稱「皇」,但在歷史上,世人頂多將其視為「王」。與這些名號相比,歷代盜墓賊或者說「摸金校尉」更感興趣的是這些南越王墓到底在哪。
  • 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悄然更名 去「墓」字討吉利
    第1頁:南越王墓博物館因何改名 第2頁:被訪者均不忌諱「墓」   南越王墓博物館因何改名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徐毅兒  地鐵沿線報站名稱仍為「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但博物館高牆牌坊卻悄然更名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這讓不少市民感到疑惑:「是否走錯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