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高淳區黑水虻養殖基地外觀和黑水虻成蟲。
上午十點左右,隨著一陣鳴笛聲,一輛密閉式罐裝垃圾車停靠在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漆橋街道的一家基地大棚外,車上所運載的餐廚垃圾正通過專用管道傾瀉至預處理車間。這些本讓人頭疼的餐廚垃圾,搖身一變,成為了黑水虻的營養食糧。
蟲界「小吃貨」,吃光街道餐廚垃圾
一分鐘前還是佳餚,一分鐘後成了垃圾,餐廚垃圾因極易腐爛變質,傳播細菌和病毒,已成為影響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的潛在危險源。
「以往經收集的餐廚垃圾處理方式基本採用傳統生物發酵法,能耗高、資本投入大,高淳區一直在探索新型節能化餐廚垃圾處理方式。」高淳生態環境局的負責人說,2019年10月,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棄物示範基地的出現,讓高淳區的餐廚垃圾處理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提起黑水虻,大家都比較陌生。它的幼蟲形似蟬,成蟲卻與蒼蠅相似,屬於腐生性水虻科昆蟲,主要以餐廚垃圾、動物糞便等為食。」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棄物示範基地的負責人簡傳坤介紹,由於黑水虻「不討喜」的外型,在基地建設前,附近的農戶一度對其安全性產生了質疑。
為解決周邊居民的疑惑,簡傳坤耐心做出解答,「黑水虻是一種安全衛生的昆蟲,不入侵人居,就算逃跑到野外,它們生活周期也僅有一周左右,交配產卵後就會死亡。」而在基地裡的黑水虻則能「勤勤懇懇」吃光街道的餐廚垃圾。
「餐廚垃圾含水率高達80%-90%,且高鹽高脂,是黑水虻的上等食材,實現了餐廚垃圾變廢為『寶』。」簡傳坤說。
每天上午十點鐘,餐廚垃圾車將從集鎮和各村分類後的剩飯剩菜、蔬果瓜皮等運送至此,再由基地的工作人員對餐廚垃圾進行分揀、粉碎,並添加相應菌種進行發酵,再添加麥麩等輔料,餐廚垃圾就變成了黑水虻的餌料。
雖然黑水虻外形看起來不太「美觀」,但它們的「實力」不容小覷,在這個佔地近兩畝的基地中,近億萬隻黑水虻一天最多可吃5噸的餐廚垃圾,真正成為了餐廚垃圾的「終結者」。
垃圾處理回歸本源,建設自然生態鏈
記者跟隨簡傳坤走進廠房內部,一個個密閉房間正是黑水虻「工作」的地方。
「無論幼蟲還是成蟲,黑水虻渾身都是寶。」簡傳坤透過玻璃向記者介紹,一排排自動養殖架上「住」滿了密密麻麻的黑水虻,而地下的十多塊養殖池中是不同「年齡」階段的黑水虻幼蟲。
將發酵之後的餐廚垃圾均勻地鋪在養殖架上,幼蟲便會自動鑽進去開始「進食」。「幼蟲幾乎24小時都在吃,每 100 克幼蟲可以吃掉 1 噸餐廚垃圾,經過 8 天的投喂,幼蟲就可以長為一條 2 釐米左右長的成蟲。」簡傳坤說,長大的幼蟲會直接送進生產車間的兩個烘箱進行加工,加工後的蟲幹,蛋白質含量超過50%,是餵養雞鴨魚蛙等動物的理想飼料。
除了「消滅」餐廚垃圾和「高蛋白養料」,黑水虻的優勢還不止這些。
「黑水虻生長過程中所代謝的產物,以及未能吞食的垃圾,可以作為生物有機肥和土壤的改良劑。養殖黑水虻的過程中也沒有臭氣和廢水等汙染物,真正實現零汙染、零排放。」簡傳坤表示,示範基地周圍是當地農民所搭建的葡萄園和竹園,目前黑水虻的糞便和食物殘渣已經成了農場主們眼中的搶手貨。
走出基地,記者發現,成群的鳥兒在基地的上空一直盤旋。簡傳坤笑著說,因為黑水虻的成蟲會生長出翅膀,總會有些漏網的黑水虻成為這些鳥兒的「盤中餐」,但正因為此,這裡才成為了鳥兒加餐的「熱門地」。
政企合作,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實現雙贏
據了解,南京市高淳區漆橋街道作為全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試點街道,從2017年9月起,就全面推開垃圾分類工作,按照「農戶初分+保潔員定時上門」的分類收運方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到2019年已實現了986個自然村全覆蓋。
在分類投放上,持續推動垃圾分類知識進農村、進校園等,推廣簡易便知、簡潔易行的可爛垃圾和不可爛垃圾「二分法」,免費向全街道農戶發放分類小桶9400組,各自然村配置四色分類大桶1380個,配備垃圾分揀員上門收集並予以指導,帶動村民養成垃圾分類投放習慣。
在分類收集上,建成生活垃圾分揀貯存中心,將街道範圍內轉運的可分類回收以及大件垃圾進行分揀後,按照各自屬性,暫存於各個功能區,定期進行清點。
在分類運輸上,啟動實施垃圾清運「公交化」收運模式,配備電動收運車10輛,1噸密封式垃圾運輸車8輛,重型自卸密閉式垃圾運輸車1輛及2套垃圾壓縮設備箱,在各自然村建成垃圾分類公交化站臺78個,由垃圾分揀員上門收集分揀後,運送到分類存放點,再由街道環衛所集中拖運和處理。
利用「黑水虻養殖轉化」生物方法是高淳區處理餐廚垃圾的首次嘗試。「將黑水虻連結到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體系中,不僅緩解了傳統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方式成本高、產出效益低等問題,還有效解決了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高淳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
下一步,高淳區將繼續通過政企合作共建,積極創新更多垃圾的處置新模式,為垃圾分類處置提供一條新途徑。同時,高淳區將積極支持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棄物示範基地的進一步發展,根據目前的運營模式形成「高淳經驗」,向其他街道乃至全市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