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撿」垃圾打造昆蟲農場 專門消滅餐廚垃圾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施雯 通訊員 姚萍萍

田裡的油菜花開得正旺,旁邊的枇杷樹已冒新枝。

不遠處的池塘邊,肥碩的土雞成群溜達,看似平靜的水面下,魚蝦滿塘。

這樣的景象,離城市不遠,在杭州餘杭崇閒街道運河路邊的一個小農場。

農場主叫張志劍,是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環境健康研究所副所長。

農場真的很小,不過幾畝地,建它幹什麼?張志劍說,主要是用來處理餐廚垃圾的。

什麼,這麼漂亮的地方是處理垃圾的?

到底怎麼回事,錢江晚報記者來到小農場一探究竟。

「撿」來垃圾養蟲子,餐廚垃圾全靠它消滅

雖然靠近交通要道,但農場特別寧靜,不絕於耳的是嘰嘰喳喳的鳥鳴聲。

農場的鳥,特別多,還不怕人,原因是這裡有鳥充足的食物來源:蟲子。

蟲子是哪裡來的?秘密就藏在農場中央鳥兒扎堆的溫室大棚裡。

剛巧,一位騎三輪車的大伯進了農場,扯著嗓子喊道:「喂,收垃圾嘍!」

張志劍趕緊跑來幫忙,把裝垃圾的小車推進西面第一間大棚裡。

大伯是附近村裡保潔員,車上裝的是昨晚左鄰右舍家倒的餐廚垃圾。

(圖:餐廚垃圾進料預處理車間)

村民們會自覺把餐廚垃圾分類到位,由大伯每天拉到農場傾倒。

大棚一共13個,這裡就是用來處理垃圾的地方。

第一個大棚裡,有一臺漏鬥形的設備,垃圾倒進去以後,要經過粉碎、攪拌,添加益生菌發酵一晚上,就可以變成適合蟲卵孵化、生長的昆蟲「口糧」了。

從第二個大棚開始,就是蟲子轉化與分解的區域。

棚內地面是一排養殖槽,槽里舖著一層經過處理的餐廚垃圾,看起來有點像土。

用鏟子撥動一下這層土,就會出現蠕動的白色小蟲,密密麻麻。

(圖:正在分解餐廚垃圾的黑水虻幼蟲)

這些幼蟲,就是分解餐廚垃圾的法寶,名字叫黑水虻(學名:亮斑扁角水虻)。

為什麼堂堂浙大教授,要跑去農村撿垃圾、養蟲子?

張志劍坦言,如何處理垃圾就是他科研攻關的方向。

在用黑水虻分解餐廚垃圾前,張志劍曾用蠅蛆來分解過垃圾,但蒼蠅會到處飛傳播疾病,對環境造成二次汙染,黑水虻卻不會有這個問題。

蟲子去餵雞鴨魚,蟲糞化身有機肥

在溫室大棚,一些黑水虻成蟲正在飛舞。

它的個頭有三四個蒼蠅那麼大,渾身黑色,看起來有點呆頭呆腦,懶懶地不愛飛翔。

(圖:黑水虻成蟲)

原來,黑水虻成蟲幾乎不進食,也不愛動,成蟲一周不到就會交配、產卵、死亡,完全不像蒼蠅那樣討人厭。

每隻黑水虻會產約1000粒卵,產卵後隨即死亡,成蟲壽命僅一周。

蟲卵孵化成幼蟲後,要經過12-14天才能成長為初蛹。

幼蟲期間,農場的黑水虻靠吃餐廚垃圾長大。

從蟲卵長到蛹化前的幼蟲,它的體重會增長2000倍,2000條幼蟲重量大約0.5公斤。

(圖:黑水虻幼蟲)

初春氣溫不高,大棚養殖槽裡的餐廚垃圾溫度卻超過30℃,因為幼蟲分解垃圾會產生許多熱量,即使在寒冬,溫度也能達到30℃。

經歷12-14天分解,餐廚垃圾裡油膩的成分和氮、磷等物質,基本被幼蟲吸收,它們長得胖胖的,分解後的排洩物就是可成為綠色有機肥,即虻糞有機肥。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把幼蟲和有機肥分離。

(圖:蟲糞有機肥)

操作很簡單,工人把帶有大量幼蟲的餐廚有機肥攤在篩網上,畏光的幼蟲就會很自覺地往有機肥裡鑽,從篩子漏到下層容器裡,分離得乾乾淨淨。

我們不禁要問,蟲子和有機肥有什麼用處?

(圖:用黑水虻蟲糞有機肥施種的油菜花田)

其實,農場的美麗風光已經告訴我們答案,它們就是用餐廚垃圾和蟲子打造的。

種油菜花和枇杷樹的地,施的是黑水虻轉化餐廚垃圾後的虻糞有機肥,農場還把有機肥送給附近居民,大家用它來種月季花,開花特別多。

農場的土雞和魚蝦,吃的是黑水虻幼蟲。

(圖:投餵黑水虻幼蟲的放養土雞)

不過,它們一次不能吃太多,因為蟲子是高蛋白,吃太多,雞和魚會長太壯。

10噸餐廚垃圾,可以養殖收穫1.2到1.5噸黑水虻幼蟲,同時產生2-3噸虻糞有機肥。

3噸鮮蟲烘乾成1噸蟲幹,它富含抗菌肽、多糖、不飽和脂肪、維生素等成分,添加到飼料中,可以投餵魚蝦、雞鴨以及狗貓寵物。

昆蟲農場幹勁足,全靠垃圾來分類

去年,昆蟲農場幫助崇賢街道消化了3000多噸餐廚垃圾,黑水虻蟲幹賣到1萬多元/噸,有機肥400-500元/噸。

原來,處理垃圾是這麼美麗又多金的事業。

可是,昆蟲農場的起步卻十分艱難。

2016年夏天,農場成立,當時幾乎沒有人來倒垃圾,唯一的客戶是當地機關食堂,一天就百把斤的餐廚垃圾。

投資昆蟲農場需要數百萬元啟動資金,張志劍爭取到餘杭區及崇賢街道等財政支持,但農場正常運營還必須要有分類到位的餐廚垃圾。

為此,崇賢街道在轄區大力提倡垃圾分類,發動黨員、志願者做垃圾分類監督員,以垃圾分類積分換購生活用品的方式,激勵市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圖:餘杭崇賢向陽北區小區居民餐廚垃圾稱重換積分)

在崇賢的小區和農居點,居民已經養成每天定時、定點傾倒餐廚垃圾的習慣。

大家倒垃圾的時候,會很自覺地把餐廚垃圾從垃圾袋裡倒出來,倒進綠色的餐廚垃圾桶,垃圾袋則另外丟到黃色的垃圾桶內。

(圖:餘杭崇賢北莊村村民丟完餐廚垃圾,將垃圾袋放入不可回收垃圾桶)

2017年初,昆蟲農場每天收集的餐廚垃圾超過了1噸;年底時,農場每天已經能收集5-6噸餐廚垃圾。

2018年開始,餐廚垃圾從年初的5-6噸/天,慢慢增長到11-12噸/天,居民家、附近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食堂的餐廚垃圾都來了。

根據街道統計,崇賢現有5萬多戶籍人口,12萬多外來人口,垃圾分類工作已推廣三四年,不論是城市小區還是村莊農居點,垃圾分類比例均超過90%。

現在的昆蟲農場,每天消化當地11-12噸餐廚垃圾,相當於崇賢每人每天為農場提供0.1公斤垃圾。

農場的處理能力也隨之達到飽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場也面臨著即將拆遷。

但是,隨著人口的湧入,當地餐廚垃圾後續還會增量,接下來該怎麼辦?

自己的垃圾,還是應該自己來處理。

崇賢街道決定,在轄區裡再為昆蟲農場找一塊更大的地,新建一個技術更先進、處理效能更高、功能更齊全的「昆蟲工場美麗綜合體」。

來源:錢江晚報

相關焦點

  • 黑水虻成餐廚垃圾分解「大殺器」
    每天一大早,各村各莊的保潔員們開著電動環衛車,把一筐筐餐廚垃圾集中運到「昆蟲農場」。這裡有群「大勞模」名叫「黑水虻」,兢兢業業致力於「吃垃圾」,除去動能消耗外,經過它們的生物轉化,餐廚垃圾的80%成為高質量的昆蟲蛋白,餘下的20%成為富含養分的蟲糞有機肥。  「不是親眼看到,我還真不相信垃圾這麼有用。」
  • 小小黑水虻來幫忙 餐廚垃圾變廢為寶
    在位於惠城區小金口街道九龍村的惠州惜福複合農業科研基地,一輛密閉式罐裝垃圾車停靠在基地大棚外,通過成人手臂粗的專用管口輸入大棚內的機器裡,經過專門處理後變成黑水虻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一旁一箱箱方方正正碼成兩人高的塑料箱裡,成千上萬的黑水虻貪婪地進食這些經過處理的餐廚垃圾。
  • 桐城市率先試水生產黑水虻消滅餐廚垃圾
    桐城市率先試水生產黑水虻消滅餐廚垃圾 2018-09-27 09:46:53   來源:安青網
  • 江幹水湘社區學生集體去看「蟲」 小小「蟲子」每天吃掉14噸餐廚垃圾
    杭州網 見習記者 陳培 通訊員 戚月紅杭州網訊杭州市餘杭區有個5萬畝的「昆蟲工廠」,這裡的黑水虻幼蟲以餐廚垃圾為食,一天可以吃掉約14噸餐廚垃圾。7月23日上午,為了進一步加強和培養學生群體垃圾分類的意識,江幹區水湘社區利用暑假時間,組織轄區68位小學生和家長前往杭州谷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昆蟲工廠」,開展垃圾分類主題參觀學習活動,幫助轄區居民了解餐廚垃圾終端分解處理過程、觀看生物分解垃圾,更直觀的明白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這裡好臭啊!」
  • 桐城市將率先在全省 用黑水虻消滅餐廚垃圾
    本報訊(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馮蘭友/文歐愷/圖)餐廚垃圾怎麼處理?一種名叫黑水虻的蟲子將派上用場,將它們「吃幹榨盡」。 9月21日上午,桐城市與中明集團籤約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項目。籤約儀式上透露,桐城市將年生產黑水虻2萬噸,幫助消滅餐廚垃圾。據了解,桐城市也是我省首個試點黑水虻消滅餐廚垃圾的城市。
  • 餐廚垃圾能做有機肥?果園農場試驗有驚喜!
    「餐廚垃圾處理後全部拿去焚燒,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廣州市白雲區白雲湖街餐廚垃圾處理站的工人每次裝車時都說,「這些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啊。」為此,今年3月,白雲湖街市政管理所聯繫轄區果園農場,將處理後的乾燥餐廚垃圾進行火龍果種植肥料試驗。如今,試驗的火龍果樹已經開始結果,樹頸粗大,而且,餐廚垃圾肥料還具有除草、防蟲功能,目前正在擴大試驗面積和試用品種。
  • 山東章丘十億小強「住豪宅吃大餐」,每天消化50噸餐廚垃圾
    在國內外,用昆蟲處理餐廚垃圾的做法早已有之。2000年雪梨奧運會期間,主辦方就曾用數以百萬計的蚯蚓降解植物廢料、食物殘渣和紙張等垃圾。近年來,黑水虻、蠅蛆、黃粉蟲等也被徵用消滅餐廚垃圾。所謂餐廚垃圾,主要指的是餐館、食堂等產生的比較集中的剩飯剩菜,家庭的廚房垃圾被稱為廚餘垃圾。2010年起,章丘開始對轄區內的餐廚垃圾進行集中分類收運。
  • 南京試點養殖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
    本報訊(記者 馬金) 南京有一家「昆蟲工廠」,專門養殖一種叫黑水虻的昆蟲,每天兢兢業業地「吃掉」30噸左右的餐廚垃圾,產出約1噸的黑水虻蟲幹。這些富含高蛋白的蟲幹,全部銷往歐洲,每噸售價高達萬餘元。這是正在我市試點的餐廚垃圾處理新方式。7月23日,記者來到這家「神秘」工廠南京萬客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現場探訪其中的奧秘。
  • 浙江新昌:運用黑水虻吃垃圾 上演餐廚垃圾「變形記」
    9月15日,工作人員在新昌縣餐廚垃圾處置中心為黑水虻投餵初步處理後的餐廚垃圾。 自2018年來,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嘗試推廣餐廚垃圾生態處理模式,利用腐生性昆蟲黑水虻不間斷進食的特點,快速消解餐廚垃圾,轉換為有機肥和高蛋白飼料。
  • 我國餐廚垃圾處理分析及方法對比
    北極星固廢網訊:2010年及2011年地溝油、垃圾豬等事件的相繼查處和曝光,2018年非洲豬瘟爆發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國家及社會對於餐廚垃圾汙染愈發重視。不同的餐廚垃圾處理方法及對比餐廚垃圾,俗稱泔腳,是居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形成的生活廢物,極易腐爛變質,散發惡臭,傳播細菌和病毒。
  • 吃進垃圾變財富 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受環保企業青睞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新華社廣州7月26日電(記者丁樂)吃進去的是餐廚垃圾,產出來的是飼料和肥料,未來還可能開發出化妝品、保健品,一種名為黑水虻的昆蟲逐漸受到我國環保企業的青睞。黑水虻,學名亮斑扁角水虻,幼蟲長約兩釐米,作為腐生性水虻科昆蟲,主要採食餐廚垃圾、動物糞便等等。在美國等地,早有農場用黑水虻來處理牛糞。
  • 南京試點養殖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 日吞垃圾30噸"吐"出1噸"高蛋白"
    本報訊(記者馬金)南京有一家「昆蟲工廠」,專門養殖一種叫黑水虻的昆蟲,每天兢兢業業地「吃掉」30噸左右的餐廚垃圾,產出約1噸的黑水虻蟲幹。這些富含高蛋白的蟲幹,全部銷往歐洲,每噸售價高達萬餘元。這是正在我市試點的餐廚垃圾處理新方式。7月23日,記者來到這家「神秘」工廠南京萬客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現場探訪其中的奧秘。
  • 神秘黑水虻成為垃圾處理新技藝?——專吃餐廚垃圾
    北京市餐廚垃圾主要來源於餐飲業、小吃店、快餐店、集體食堂等4萬多家餐飲服務單位。北京市餐廚垃圾年產生量約為80萬噸,預計2020年約106萬噸。目前已建成10座集中處理設施和30座就地處理站,總處理能力1402.8噸/日。  近日,一項利用「生物處理工藝」處理餐廚垃圾的新技術,正在東城區試點運行,目前每天可處理餐廚垃圾200噸左右,可謂既環保又高效。
  • 汕頭餐廚垃圾終端處理出新招 黑水虻每天能吃10噸垃圾
    而為實現更高效、無害化終端處理餐廚垃圾,相關單位於今年6月底起,在汕頭市雷打石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內創新引進了餐廚垃圾處理「神器」——小「吃貨」黑水虻,這種通過生物轉化技術的方式目前每天可處理10噸餐廚垃圾。
  • 黑水虻吃垃圾 新昌城區餐廚垃圾處置中心實現零排放
    蟲子吃的是餐廚垃圾,排洩出來的是有機肥料,蟲子長肥後還能做成優質飼料原料——近日,新昌城區餐廚垃圾處置中心投入試運營,中心運用黑水虻生物技術處理餐廚垃圾,實現「零排放」。  餐廚垃圾因為高水、高油、高鹽,處理起來一直都讓人頭疼。
  • 汕頭引進一個特殊的「吃貨」黑水虻,無害化處理餐廚垃圾?
    今年7月,上海等城市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目前,我市也開始進行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在生活垃圾中,有不少是餐廚垃圾,對環境衛生影響較大,如何無害化處理餐廚垃圾備受關注。近日,市環衛局就引進一個特殊的「吃貨」黑水虻,在雷打石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嘗試實現餐廚垃圾單獨處理。
  • 養昆蟲吃垃圾 南京高淳區垃圾分類有「法寶」
    中國江蘇網7月14日訊(通訊員 吉穎記者 徐潔)吃進去的是餐廚垃圾,產出來的卻是肥料,在南京市高淳區漆橋街道,一種名為黑水虻的昆蟲,成為垃圾分類的「法寶」。今天上午,記者來到高淳區漆橋鎮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棄物示範點,在1000平米的工廠內,林立著4排自動化養殖架,每一層養殖架上數以萬計的黑水虻幼蟲正忙碌地吃著餐廚垃圾。「你看,現在正在『享受』餐廚垃圾的就是黑水虻小幼蟲,這是一種腐生性水虻科昆蟲。」
  • 小小昆蟲不簡單 垃圾處理立大功
    蟲界「小吃貨」,吃光街道餐廚垃圾  一分鐘前還是佳餚,一分鐘後成了垃圾,餐廚垃圾因極易腐爛變質,傳播細菌和病毒,已成為影響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的潛在危險源。  「以往經收集的餐廚垃圾處理方式基本採用傳統生物發酵法,能耗高、資本投入大,高淳區一直在探索新型節能化餐廚垃圾處理方式。」
  • 日「吞」100噸垃圾,我縣餐廚垃圾處理項目加緊建設
    【導語】大到餐飲酒店,小到每一戶居民,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餐廚垃圾,以往處理餐廚垃圾通常會用掩埋焚燒等方式,既麻煩又汙染環境,而正在建設中的黃梅縣餐廚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將把餐廚垃圾變廢為寶,單日可處理100噸垃圾。
  • 南京高淳這個基地養億萬條黑水虻,一天能「吃」4噸餐廚垃圾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陳文 記者 趙丹丹 文/攝)南京正在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建起了餐廚垃圾處理廠(站),無害化處理餐廚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