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6 09:40 來源:平陽新聞網 瀏覽:5232
提起奉化溪口,人們自然會想到,這是蔣介石的老家。幾十年來,隨著日月的交替,沉寂了許久歷史人物的老家又開始在人們的眼際浮現。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評價歷史人物也很客觀公正,國共兩黨的戰爭風雲早已成為昨日的雲煙,留下的只是殘存在老人們心中不變的記憶和印在書本裡讓後人評說的歷史。
從寧波市區出發到奉化溪口只有二十多公裡的路程,汽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眺望車窗外,重巒疊嶂,翠綠蔥籠,有稜有角的雲霧在山林間輕盈地飛來飛去,清新溼潤的空氣沁人肺腑,使人心曠神怡。到了溪口,只覺得這是一個如詩如畫的小鎮。溪口鎮人口只有兩萬多,難怪這裡如此寧靜,街上幾乎沒有聽見汽車駛過的雜音。我們穿梭於文昌閣、小洋房、豐鎬房、玉泰鹽鋪,參觀了蔣氏故居和蔣氏遺產。
蔣氏故居是南方典型的較為富裕家庭的老式建築,前後跨院、東西廂房、兩層小樓連貫一體,院落不大,但布置得錯落有致。也許因為年代久遠的原故,屋內光線暗淡,掛在牆壁上的黑白照片更顯得古老而凝重。
我沿著溪邊迤邐的小路徒步著,眼前水繞山環,景色秀麗。這個時候,若是有一亭休憩,或者是三五知己聚集在一家古色古香的小飯館內小酌,喝三杯兩盞淡酒,那是何等的愜意!
據記載:蔣介石出生在玉泰鹽鋪,蔣經國出生在豐鎬房。上世紀20年代蔣胞兄弟提出分家,其兄分得玉泰鹽鋪,蔣介石一房則分得豐鎬房。蔣介石其母王氏據地方人說她是克夫,入蔣家時候好像是第三次出嫁,蔣介石9歲時父親就過世了。不過不管怎麼說,這位中國傳統女人生下了蔣介石也對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蔣介石髮妻毛福梅,傳統的中國女人,一直沒有離開過蔣家,即使後來蔣介石和他協議離婚,也一直在蔣家主持祖業。一個傳統女人的悲哀,一生都沒有幾次機會見到丈夫,受過無數的委屈,在蔣家豐鎬樓生下了蔣經國,將其撫養成人。蔣經國深刻影響了80年代的臺灣,也算是毛氏的此生之成就,她最後死於1939年日軍對溪口的野蠻轟炸中,當時蔣經國連夜從江西趕回來,撫母屍慟哭,揮筆憤書「以血洗血」,囑人刻石立於其母罹難之處。如今的豐鎬樓裡還有一棵銀杏樹,據說是和蔣經國同歲,是當年其母親為其祈福而種。斯人已去,空留閣樓及孤獨的銀杏樹了。
據導遊介紹:宋美齡和蔣介石結婚前宋家母親有三個條件,一是要蔣介石斷絕所有的女人,二是蔣必須和原配離婚,三是蔣要改信為基督教。為了「大令」,蔣不得不答應。但宋美齡是個有修養和學識的人,答應蔣的原配離婚不離家,可離婚後原配又不好意思住在東廂,就知趣地搬到西廂,就是對面,這樣的局面讓宋美齡很難住下去,所以蔣介石和宋美齡就一直住在離豐鎬房不遠的文昌閣,東廂就一直空著。豐鎬房院內的兩棵桂花樹,是宋美齡女士親手所栽,但西廂前為金桂,東廂前為銀桂,是宋美齡為了尊重大奶而故意這樣安排的。
此山此水此情此景,無論別人如何評價,我是真的有些喜歡上溪口這個美麗的小鎮。當年蔣介石為了個人理想,離鄉而去,想擁有整個山河,卻不曾想會背井離鄉,連自己的老家最後也未曾保住,真是世事難料啊!(平陽新聞網通訊員 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