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經典 | 《漁父》 屈原(先秦)

2021-02-08 吉雅瑞德

吳澤浩 屈原行吟圖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戰國時期曾任楚國的左徒、三閭大夫,供職期間長期居住在郊郢(今湖北鍾祥)。遭讒去職後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地域。公元前278年,秦攻陷楚國國都郢,屈原深感政治理想破滅,遂於農曆五月初五投汨……

屈原著名《楚辭漁夫》即創作於楚國都城郊郢(今湖北鍾祥),文中「滄浪之水」的滄浪,即滄浪湖,後為紀念歌舞藝術家莫愁女而改名為莫愁湖。

文中名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譯文】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

漁夫

作者:屈原 朗誦:高峰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誦者:高峰,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央電視臺原副臺長,《詩意中國》藝術總監、出品人。

2001年高峰先生創建CCTV-10,並親自策劃命名眾多電視專欄節目;由於他對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創作及CCTV-10科教頻道的創立具有突出的貢獻,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儒勒·凡爾納」 獎。他是一位中華優秀文化忠誠的捍衛者和踐行者。

【注釋】

三閭大夫:掌管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務的官。屈原曾任此職。

淈(gu3古):攪混。

哺(bu1補):吃。歠(chuo4啜):飲。醨(li2離):薄酒。

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為。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為(在行為上)自命清高。舉,舉動。

察察:潔淨。

汶(wen4問)汶:玷辱。

鼓枻(yi4義):打槳。

滄浪:水名,漢水的支流,在湖北省鍾祥市境內,又為莫愁湖。或謂滄浪為水清澈的樣子。"滄浪之水清兮"四句:按這首《滄浪歌》也見於《孟子·離婁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譯文】

屈原被放逐後,在四海間流浪,在湖邊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的)漁父見了,問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閭大夫麼?怎麼竟成了這般模樣?」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濁,只有我還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漁父道:「真正賢明的聖人不會拘泥於一事一物,而能隨世情流轉而相應地改變。世上的人都混濁,你何不也一起揚泥蕩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著吃糟喝酒?為什麼要想得那麼深遠,凌駕於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聽說:剛洗頭的人一定會彈去帽子上的浮塵,剛洗澡的人一定會抖去衣服上的塵土。怎麼能讓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的齷齪感染?我寧願將此身投入湘水,葬身於江中的魚腹之內,卻怎能讓潔淨光明的純白之質,蒙上世俗的塵埃?」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槳離去,口中唱道:「(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湖上的)碧波混濁,可以洗我的雙足。」就這樣唱著歌遠去,不再與屈原說什麼了。

--THE END--

©作品授權發布、文章、圖片源於網絡。

責任主編:吉雅瑞德   微信:   jiyaruide

主編:語過天晴   微信:yiyuqing99

投稿郵箱:3319013892@qq.com 

投稿詳情請點擊-我要投稿-徵文合作

版權歸原創者,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文|〔先秦〕屈原《漁父》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gǎo)。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gǔ)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 屈原:漁父
  • 《漁父》——紀念屈原
    在這部分中,漁父上場,並開始了與屈原的問答。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
  • 「經典」屈原: 漁父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遊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
  • 屈原《漁父》
    《滄浪歌》又見於《孟子·離婁》,可能是流傳於江湘一帶的民歌。【譯文】屈原被放逐以後,在沅江岸邊漫遊,在大澤邊上一邊行走一邊吟唱。臉色憔悴,身體枯瘦。漁父看見他,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到了這種地步?」
  • 屈原為何赴清流而死?讀其《漁父》可見端倪
    又是一年端午節,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紀念我國先秦時期的大詩人屈原的。屈原品性高潔,才華出眾,是國之良材,曾被楚王重用。朝中奸邪小人誹謗中傷,離間楚王與屈原的關係,導致對楚國忠貞不二的屈原被放逐。
  • 漁父大哥,咱能別逼屈原大夫了嗎?
    《漁父》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這篇文章主要是展示了屈原兩種想法的激烈鬥爭,最終內心不願向黑暗屈服的想法佔了上風,屈原為了追求內心的節操不被汙染而毅然投江的故事。但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這個故事的話,我還是忍不住要問:難道屈原真的不是被漁父逼死的嗎?!
  • 朗誦 漁父(屈原)
    《 漁父》出自《楚辭》,東漢文學家王逸認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1] 是屈原在被流放後,政治上被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作出來的作品。茅盾《楚辭與中國神話》和[2] 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學生宋玉或戰國時期楚國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學史》[3-4] 亦引以上觀點。主張各異,但說服力似還不充分。 也有人力主《漁父》《卜居》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興祖、王夫之等。
  • 漁父與屈原的「儒道較量」
    漁父明知對面的人是屈原,故意問屈原是不是屈原本人,不是想確定他是不是屈原,而是在嘲諷屈原混成這副模樣。所以這兩問的重心在後一問。屈原用「舉世」「眾人」兩字,充滿著對漁父的反擊味。他把漁父列入「舉世」「眾人」之中。在屈原眼中,漁父是個濁人、醉人,他自個兒是清人、醒人。可見屈原對道家的底細也是清楚的。     這兩人第一次言語上的交鋒,似在用暗語互揭對方的思想把戲。
  • 漁父的智慧與屈原的堅守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丁健)《漁父》是楚辭中的一篇作品,講的是一位漁父和三閭大夫屈原之間的一番對話,對話內容很是精彩,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兩人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方式,也可進一步體會到屈原潔身自好、堅守自持的情懷與操守。關於此文作者,歷來專家有幾種說法,一說為屈原,一說為楚人。
  • 屈原《漁父》│張國民朗誦
    在這部分中,漁父上場,並開始了與屈原的問答。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
  • 馬雅:新編漁父與屈原
    周圍人都沒文化,只有漁父,在屈原眼裡,還能識文斷字,所以有時跟他扯上兩句,發個牢騷,也算不是對牛彈琴吧。而漁父因對屈原的身世有了解,對他是蠻同情的: 「這個三閭大夫,當年在京城郢都是位美男子,長身玉立,美姿容,怪不得一進宮就被大王相中了。
  • 古詩詞文賞析之古文《漁父》屈原
    從外證來說,司馬遷在《史記·屈賈列傳》中引述《漁父》文字時,只是作為行文的一部分,而並非作為屈原的原作轉引。王逸《楚辭章句》在明確指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後,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則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從內證來說,《漁父》中的屈原表示「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以下當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緒用輕鬆的筆調續寫「莞爾而笑」的漁父。
  • 「死心眼」的屈原和圓滑的漁父
    屈原《楚辭》裡有篇《漁父》,說的是屈原和漁父的故事:「屈原被排擠出朝廷流放,在江邊徘徊遊蕩,一邊走一邊嘴裡還在吟唱。江上的漁父見了就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嗎?是什麼事情使你成了這個樣子?』屈原回道:『世道混濁,只有我清白;世人昏昏,只有我清醒,所以把我流放了。』漁父就說啦『聖人不會被事物框死,隨著時勢而變化,世人不醒,你就攪混水揚波,世人皆醉,你就吃酒糟喝淡酒,幹嘛要高尚突出,自找流放的苦頭吃!』……漁父莞爾一笑,划槳而去,還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 古文閱讀-漁父(屈原)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 墨顏金聲︱《漁父》屈原
    漁父作者 屈原  朗誦 周志立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lǘ)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gǔ)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淈:攪渾。餔:吃。糟:酒糟。歠:飲。醨:薄酒。 成語:哺糟歠醨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為。
  • 屈原投江了,漁父卻在吟歌泛舟
    近聞屈原從歷史書中下架了,這麼一位有峻潔人格和崇高節操的愛國詩人,說走就走了。我們從書中得知屈原主張修明法度,舉賢任能,但遭權貴階層誹謗排擠,在當時的環境下選擇了投江,為心中的理想而殉身。網上對屈原毀譽參半,說什麼的都有,簡直五花八門。
  • 漁父的智慧與屈原的堅守 - 文化 - 濟寧 - 濟寧新聞網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丁健)《漁父》是楚辭中的一篇作品,講的是一位漁父和三閭大夫屈原之間的一番對話,對話內容很是精彩,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兩人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方式,也可進一步體會到屈原潔身自好、堅守自持的情懷與操守。關於此文作者,歷來專家有幾種說法,一說為屈原,一說為楚人。
  • 向日葵美術館展出的這幅徐悲鴻的《屈原與漁父》,到底有哪些看點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因為在政群中遭排擠,先後被驅逐至漢北和沅湘流域,並用文學來書寫自己衷心愛國卻不遇的悲愴情懷。後投江自盡,以身殉國。古今不乏藝術家對屈原形象的佳作流傳,其中傅抱石就以屈原《楚辭·漁父》創作過系列作品。
  • 2200多年前的水產人漁父和屈原的真實對話
    端午節的由來: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生前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