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二橋正在進行瀝青碾壓工序 蔡敏婕 攝
(新春見聞)從港珠澳大橋到虎門二橋 穿梭於跨海通道的建設者們
中新社廣州2月2日電 題:從港珠澳大橋到虎門二橋 穿梭於跨海通道的建設者們
作者 蔡敏婕
中午時分,烈日當空,數臺攤鋪機和震蕩壓路機在廣東虎門二橋的橋面上進行著瀝青碾壓工序。來自安徽阜陽的52歲虎門二橋瀝青施工工人耿玉明經常下車檢查瀝青鋪裝效果。耿玉明稱,他和兒子在港珠澳大橋做了兩年的瀝青鋪裝,如今又組成「父子兵」堅守虎門二橋。
記者近日前往虎門二橋,走訪春節期間繼續工作的建橋者。多位受訪的「橋梁人」此前在港珠澳大橋上建橋,現在轉到虎門二橋繼續工作。「已經有4年沒有回家過年了。」耿玉明稱,如今把妻子接到廣州,打算春節期間抽空到橋附近逛逛。
虎門二橋位於珠江三角洲核心區域,起於廣州南沙,止於東莞沙田,是粵港澳大灣區又一重要過江通道,預計2019年5月建成通車,建成後將是世界上跨徑最大的鋼箱梁懸索橋,將與已通車的港珠澳大橋等,在珠江口東西岸架起橫向「黃金走道」,共同撐起粵港澳大灣區的「主心骨」。
在鋼橋面上鋪裝瀝青,就如同在玻璃上鋪築橡皮泥,既要保證層間粘結抗剪,又要兼顧鋼板的協同抗變形性能,是世界性技術難題。
施工的每一天,虎門二橋的建設者們要在凌晨5點起床,在橋上打著大燈幹活,在凜冽的冷風中不斷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很久之後才等到清晨第一縷陽光的出現。下雨天做準備、不下雨立即開工,只待天氣能滿足施工條件,這是施工現場的常態。
來自浙江的廣東省長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楊東來在結束港珠澳大橋4年的建設後,帶領團隊投入虎門二橋的建設現場。今年春節期間,他將與約350人的團隊在虎門二橋完成東湧互通—大沙水道橋的引橋部分鋪裝,還有水文施工等。
「85後」程凱和「90後」劉婷是虎門二橋的「夫妻檔」,兩人2017年底從港珠澳大橋直接來到虎門二橋從事後勤和安全等工作。
「小孩今年3歲了,在家鄉生活。平時定點通過視頻與家人聊天,然後抽空回家陪小孩過生日。」程凱稱,由於工期比較趕,已經連續3年春節都沒有回家了,「以前一回家抱兒子,他就哭。現在逐漸長大,知道父親母親在廣州建橋。家人也從一開始的失落到如今『習以為常』,認為還是工作比較重要。」
今年,「夫妻檔」依舊在虎門二橋過年,他們為留在項目的建設者準備3天賀年節目,包括吃農家樂、看春晚和包場看電影等。「希望明年的春節能回家和家人一起過年。未來計劃在廣州安家,把兒子接過來上學。」劉婷笑著表示,在工地生活挺好的,工地既是家也是工作的地方,可以節省中間上班的路程。
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虎門二橋分公司副總經理李彥兵稱,目前,虎門二橋項目土建主體結構已基本完成。路面鋪裝方面,主橋鋼橋面鋪裝已完成,引橋路面進入規模化作業階段,預計在今年5月1日前實現通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