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珠澳大橋時代 怎麼看深中通道?
近日,深中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發改委批覆,先行工程也已正式動工。這座跨海工程終於結束十餘年的漫長等待,取得了實質進展。
今後,深中通道將打通珠三角東部「深莞惠」與西部「珠江中」兩大經濟圈,並使珠海與深圳進入1小時生活圈。這對珠三角地區的均衡發展、優化發展將起到推動作用。
加上正在穩步建設的港珠澳大橋,屆時珠三角與港澳之間將形成「虎門大橋-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的「8」字形交通大環線,重構粵港澳的區域發展格局。在這個過程中,珠江西岸崛起有望迎來更大的機遇,而珠海正位於「港澳-深圳」環路的中間點上,區位優勢進一步強化,作為珠海西岸核心城市的地位也將進一步凸顯。
面向「十三五」,珠海已經提出,要從「海陸空」全方位建設內聯外通的現代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在這其中,港珠澳大橋被視為龍頭,主動聯接深中通道,並把高新區打造為對接深圳的「橋頭堡」,成為珠海的主動選擇。
在港珠澳大橋時代,珠海怎樣看待深中通道的影響?怎樣未雨綢繆迎接新的區域發展格局?
有專家指出,深圳、香港兩座城市在產業結構上並不相同,釋放的能量也有所差異。深中通道與港珠澳大橋的「組合拳」,將為珠海提供更為全面、均衡的發展動力。同時,兩座跨海工程組成的交通環線也將深化珠海同香港、深圳等珠江口東岸地區的交流,打通粵港澳大灣區的任督二脈。 採寫:崔森 崔汝枝 李俏 潘曉晨
A.格局
珠江東西岸進入1小時經濟圈
周濤在深圳一家公司的法務部工作。今年「十一」期間,他同女友「遊遍了珠三角」。回憶起這段旅行,他頗有感觸地說:「珠海與深圳直線距離很短,往來卻很不便。」
一直以來,珠江口東、西兩岸只有一座虎門大橋相連,支撐著不斷增長的交通流量。隨著日前深中通道先行工程的開工,現有交通窘境將得到改變。
據悉,深中通道將採取「東隧西橋」的架構。主體工程全長約為24公裡,設計時速100公裡/小時,全程僅耗時15分鐘。若不考慮堵車等因素,建成通車後,將大大緩解虎門大橋的交通壓力,從深圳前往中山的時間將從原來的2個多小時縮短至30分鐘,珠海與深圳也將進入1小時生活圈,時間成本大幅降低。
「總體而言,當前的珠三角經濟格局東強西弱,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間人力資源、土地成本都存在差距。」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橫貫珠江口的深中通道將打通「深莞惠」與「珠江中」兩大經濟圈,對珠三角地區的平衡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深中通道的工程選址距離虎門大橋30公裡、距正在建設的港珠澳大橋38公裡。通道的將使得珠三角東西交通格局由華山一條路進化為「虎門大橋-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的「8」字形構造。
有市民認為,深中通道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港珠澳大橋的樞紐作用,並使珠海的資源要素吸附能力被分散;但也有不少專家認為,從更開放的區域發展格局來看,這對珠海也是一個利好。因為,珠海處在「港澳-深圳」環路的中間點上。
事實上,珠海也已經提出:要主動聯接深中通道,並建成以港珠澳大橋為龍頭的立體綜合交通樞紐。
「深中通道建設,對於珠海來說也是機遇。」廣州地理研究所人文與區域研究部副主任吳旗韜認為,港珠澳大橋更強調對接香港,發揮香港對於珠江口西岸的帶動作用;深中通道則著重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經濟圈。兩條跨海通道相疊加,將產生互動效應,對於提升整個地區的交通區位都大有裨益。
「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陸續興建,珠海正逐步從交通末梢真正變為交通樞紐。珠海同深圳、香港、澳門等地的往來將變得更為便利,區域合作也將變得更為深入、緊密。」暨南大學教授胡剛也認為,如今廣東省的經濟重心正不斷向珠江口聚攏,珠三角地區正朝著去中心化的方向發展,交通的網格化特徵也日益顯現。在他看來,這種交通格局能促使珠三角城市群互聯、互通、互享,並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支撐,整體參與到全球的經貿往來之中。
B.影響
珠海高新區可「近水樓臺先得月」
在吳旗韜看來,港珠澳大橋對於珠海發展的輻射作用已不言而喻,而深中通道也將加強珠海同珠江口東岸地區、特別是深圳的聯繫。「深圳、香港兩座城市在產業結構上並不相同,釋放的能量也有所差異。這為珠海提供了更為全面、均衡的發展動力。」
從這個意義上看,深中通道還是一條區域合作的快速通道、創新通道,將推動產業、人力、資本、物流等資源要素的便捷流通。
「由香港、深圳等地共同構成的珠三角創新帶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創新要素集聚地之一。」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鄧江年表示,深中通道的建設,將使珠海成為深圳創新創業資源外溢的重要地域。
與深圳相比,珠海創新的動力、能力、競爭力都存在不少差距。「十三五」期間,珠海將學習、借鑑深圳,建立起一個以前沿研究為引領、產業及市場化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開放合作創新體系。
「對於珠海而言,深中通道最為直接的影響在於高新區。」吳旗韜認為,高新區毗鄰中山,是京珠高速公路的起點、出入珠海的主要門戶。若是在馬鞍島開闢跨海通道,高新區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該區與深圳的交流將變得非常便利。
「區內的科研院校、軟體研發、科技創新定位又與深圳的強勢產業不謀而合,這為高新區提供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袁持平同時提醒,對於深中通道的建設,珠海也要有清晰、冷靜的認識。主動接受深圳輻射有可能拉高珠海本地的要素成本、影響本土企業發展。吸引高端人才到珠海,也要有相應的優惠政策與配套服務做支撐。
下一步,珠海將把高新區打造為對接深圳的「橋頭堡」。對此,珠海不僅要強化自身傳統優勢,搭建良好的營商環境與人才政策,吸引深圳優質資源,不斷完善城市配套服務體系;加強區域協作,連同香港、澳門、深圳、中山一道打造1小時生活圈,共建粵港澳宜居灣區。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