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建設工效較港珠澳大橋進一步提高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建設工效較港珠澳大橋進一步提高
  灣區加速度:三十天造一節鋼殼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個標準管節E1管節鋼殼到達珠海桂山鎮牛頭島預製廠。 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攝

  仲夏時節,距珠海主城區約28公裡的牛頭島,深中通道沉管預製「夢工廠」坐落此處。6月26日,裝載深中通道首個管節(E1)鋼殼的半潛船「黃船030」經過約8小時的「海上航行」,抵達了此處。歷經11個月的改造,這座「夢工廠」迎來了嶄新使命——正式肩負起深中通道項目其中22個沉管管節的預製工作。

  鮮有人知的是,港珠澳大橋的E1管節僅從預製廠「走」到淺塢區,就用了1個多月。而6年過去,這一速度已經提快到3個小時。從港珠澳大橋到深中通道,從1個多月到3小時,這樣的「灣區速度」不僅意味著快,更是「超級工程」通過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和智能化的升級,成為廣東推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走在全國前列的一個縮影。

  ●南方日報記者 李赫 袁佩如 發自珠海

  「巨無霸」上繡花 

  高精度製造創行業「新標準」

  深中通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是世界上首次大規模應用鋼殼混凝土沉管結構的項目。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島隧工程管理部副部長錢葉祥介紹,每一個標準管節有超過2500個倉格,一個123.8米的標準管節焊縫長度超過了227公裡,而165米的標準管節焊縫長度更是超過280公裡,最厚的鋼板達到了4釐米,焊接的工作量超大、對工藝的要求極高。

  為了提高製造工效,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和船廠合作,結合BIM信息技術平臺,建設了鋼殼智能製造「四線一系統」,大力推行智能鋼殼製造,大規模應用機器人智能化焊接、智能化打砂、智能化噴塗。這也是國內首條在超大型構件製造上大規模應用的智能製造系統,其片體智能焊接機器人的焊接速度達到了0.5米/分鐘,極大提高了焊接效率,也極大提升了焊接質量的穩定性。

  深中通道項目隧道沉管鋼殼的製造精度要求也極高。「在一個比標準足球場還要大一些的平面上,我們要做到正負的平面高差不超過10毫米,就像在龐然大物上『繡花』。」廣船國際深中通道GK01標段項目部現場技術負責人謝義東介紹。

  「像深中通道這樣的中國橋梁不斷超越,攻克了關鍵技術,支持了重點科研基地建設,完善了技術標準和規範,提升了中國企業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廣船國際深中通道GK01標段項目部總經理全偉雄說,廣東橋梁正成為廣東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踐行者、先行者,展現著中國製造的魅力。

  賦能提速 

  「智能化」帶動傳統造船業升級

  80多次方案研討、300多份圖紙、23項攻關……在歷時11個月的預製廠區改造中,深中通道建設者取得了11項專利,將一張張設計藍圖變為現實。

  據了解,沉管預製施工包含兩次沉管移動、混凝土澆築、兩次舾裝等繁複流程。對工程師們來說,首要解決的是如何將重達一萬噸的「巨無霸」鋼殼從駁船上安然無恙地運送到預製車間。

  「這種運輸最適合的方式就是智能小車編組,但國內現有的智能小車的承載力均遠遠達不到要求,必須重新研發。起初,我們找了業內共11家高規格、實力雄厚的設備製造商,但由於項目規模大、難度高、技術複雜,沒有一家單位能保證完成,我們只好自主研發。」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項目總工程師黃文慧表示,歷時一年半,項目終於攻克難關,研發出了200臺單臺承載力達到800噸的智能臺車,將徹底解決單節8萬噸沉管轉運難題,大大提升轉運工效。

  港珠澳大橋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建設理念,在深中通道得到了傳承。楊福林認為:「在此基礎上,智能化的加入,進一步按下了『超級工程』的提速鍵。」

  如今走進深中通道沉管預製「夢工廠」內,一股「智慧化」的氣息撲面而來,幾乎所有生產的數據都可以在一塊大屏幕上輕鬆捕捉。廠區內200臺管節整體移動小車已全部完成安裝調試整裝待發,智能澆築設備也調試完成。

  這樣的變化和升級同樣「走進了」傳統造船業。在廣船國際廠區深中通道沉管鋼殼的智能製造片體車間,幾乎看不到太多工人的身影。該生產線是目前國內片體生產線自動化水平最高的。在塗裝環節,廣船國際在全國船舶行業首次引入智能塗裝生產線,整個管節的小節段噴塗過程車間內實現無人操作,工人也不再需要忍受作業過程中大量揚塵和油漆氣味的傷害。

  「像這樣大型的製造業,對更新智能生產線還是有很多顧慮。而深中通道項目的誕生,顛覆了整個傳統的船舶製造作業。」謝義東向記者透露,深中通道項目目前在廣船國際的建設都分設了二期工程,專門針對船舶製造水平的提升。可以預見,每一次超級工程的建設與突破,都將推動整個相關行業的提質增速。

  ■蹲點手記

  強勁的交通投資 加速的灣區互聯

  一系列跨海通道的建設,使世界橋梁建設的中心再次回到了珠三角。走進深中通道,對這一「超級工程」深入了解過後,才明白「灣區速度」不僅是快。

  強勁的基礎設施投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向著「互聯互通」的發展目標穩步邁進。在去年良好的完成情況基礎上,今年前5月,廣東全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共完成投資690.7億元,為年度計劃的57.6%,同比增長達26.4%。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推進,意味著經濟血脈更加暢通。今年2月正式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單獨章節,足見交通互通對灣區互聯的重要作用。

  路通,財通,要素通。展望未來,一條條長虹飛架灣區,將天塹變通途,讓血脈更暢通。廣東交通基礎設施顯著的投資效應,將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開廣闊的前景。

  ■專家點評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技術顧問楊茨祥:

  打造世界級橋梁工程,要創新也要開放

  相比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選用鋼殼混凝土結構本身就是最大的創新,也是深中通道整個工程的最大挑戰之一。目前,深中通道鋼殼沉管隧道是國內首次採用鋼殼混凝土結構的沉管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寬、體量最大、施工難度極高的鋼殼沉管隧道。

  據楊茨祥介紹,深中通道鋼殼沉管用鋼量達32萬噸,如此大規模、大體量地使用鋼殼沉管在國內乃至全世界尚屬首例,該工程的設計和建造沒有現成標準,負責諮詢的日本專家在每一次諮詢中均會提醒,深中通道鋼殼沉管(寬度約為日本的1.5倍)體量要比日本建造的大很多,其經驗和數據不一定適用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沒有因體量大而減低建造的精度和質量要求。」楊茨祥說,建成後,它將建立完整的世界上最寬最大規模的鋼殼沉管隧道技術體系和標準,成為行業的標杆,引領交通行業發展和進步。此外,用廣船國際原董事長韓廣德的話來說,深中通道同時也幫助造船人早日實現了智能打砂和塗裝及大工件機器人焊接的夢想,引領造船行業的工藝創新和進步。

  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創新之勢,給中國帶來了滄桑巨變,許多曾經不敢想、想不到的夢想變為了現實。在楊茨祥看來,從過去的「渡口時代」,到如今多座超級跨海大橋聚集珠江口,廣東交通建設不止有能夠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的效率,更有走向世界屢創「奇蹟」的勇氣和實力。他相信,未來廣東也將在深中通道的基礎上,在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道路上繼續勇攀高峰。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如何做到「滴水不漏」的?
    全世界任何一個隧道所有者和設計師都明白,建造100%水密的隧道意味著什麼樣的挑戰。一位歐洲著名島隧專家曾說,全世界的節段式沉管漏水率平均值為10%左右,目前尚沒有沉管隧道100%不漏水的紀錄。然而,「奇蹟」在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中出現了:這條5.6公裡的海底隧道,在攻破重重技術難關之後,保證了40米水壓下的「滴水不漏」,打破了世界紀錄。
  • 深中通道正在建設 難度不亞於港珠澳大橋
    目前大灣區有11個城市分布在珠江口的兩側,港珠澳大橋剛剛開通,過江都要走虎門大橋,擁堵的交通成了東西兩岸交流的重要障礙。未來,這個障礙將隨著另一項超級大工程的建成而不復存在,因為這裡正在建設一條總長24公裡的「深中通道」(連接深圳到中山),其難度堪比港珠澳大橋。
  • [分享]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PPT資料下載
    > 島隧工程總長7440.5m,包括5664m沉管隧道,2個面積10萬 瀏覽數:2276 回複數:28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試挖槽回淤觀測分析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試挖槽回淤觀測分析.rar   立即下載
  • 給沉管隧道「穿衣」 陝西中大機械攤鋪機助力港珠澳大橋建設
    記者乘坐電瓶車由西人工島進入海底沉管隧道,只光線略微暗了一點,卻並無傳統隧道的「黑洞」之感。很難想像,沿著這條隧道前行,其實正在走向大海深處,隧道的中間位置、也就是最深處位於海平面40米以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長29.6公裡,由橋、島、隧三大部分組成。
  • 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對接順利完成
    記者從廣東交通集團獲悉,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對接順利完成,也標誌深中通道項目關鍵線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更標誌著中國在沉管隧道建設領域登上了新的技術高峰。
  •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挺進最深處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挺進最深處 2014-08-21 14:02:2445米,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挺進最深處。8月19日23時,隨著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E12管節圓滿安裝成功,已建海底隧道總長突破2000米。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長5664米,由33個管節構成,其中19個管節的安裝水深超過40米,總體呈W形,是世界首條深埋式深水沉管隧道。
  •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和最長沉管隧道,是這樣建成的!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貫通,標誌著港珠澳大橋海中橋隧主體貫通。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橫空出世。此前,超級建築給大家先後介紹過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建設、沉管隧道建設、最終接頭施工、東西人工島建設等有關情況。今天,在港珠澳大橋海中橋隧主體貫通的喜人時刻,超級建築帶大家回顧下這項超級工程是怎樣建成的!下面是港珠澳大橋的航拍,只有這個高度才能看到全景!
  • 【廣東】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管節順利完成沉放對接
    本網訊  近日,由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簡稱中交公規院)主持設計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迎來重大節點勝利——沉管隧道首管節順利完成沉放對接,姿態控制良好,實現了項目工期裡程碑節點目標,標誌著中交公規院創造性提出的鋼殼混凝土組合結構沉管隧道階段性通過實踐檢驗。
  • 5600米沉管隧道「滴水不漏」!港珠澳大橋如何做到的
    據南方日報報導,3月7日早上8點40分左右,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後一節沉管成功安放,意味著這個「世紀工程」打贏沉管安裝的「收官之戰」。  全世界任何一個隧道所有者和設計師都明白,建造100%水密的隧道意味著什麼樣的挑戰。一位歐洲著名島隧專家曾說,全世界的節段式沉管漏水率平均值為10%左右,目前尚沒有沉管隧道100%不漏水的紀錄。
  •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進入尾聲,歷時96天打破港珠澳大橋記錄!
    海上築圍堰堤壩「滴水不漏」牛頭島預製廠因生產港珠澳大橋沉管而誕生,這個被稱為世界最大的預製廠在2017年12月完成了港珠澳大橋33節海底隧道沉管預製歷史使命後,又在深中通道的沉管澆築項目中得到應用。港珠澳大橋。
  • 高考地理熱點|聚焦港珠澳大橋
    建設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澳門和珠三角地區城市快速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演練熱點橫跨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等備受關注的重點建設項目陸續開工建設。
  •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建造原理
    港珠澳大橋全長近50公裡,其中海中橋隧部分約35.6公裡,隧道部分長約6.7公裡,因地質複雜及為降低大橋阻水率等因素,隧道部分沒有採用盾構法建造隧道,而採用沉管法建造隧道。 港珠澳大橋全長近50公裡,其中海中橋隧部分約35.6公裡,隧道部分長約6.7公裡,因地質複雜及為降低大橋阻水率等因素,隧道部分沒有採用盾構法建造隧道,而採用沉管法建造隧道。
  • 特長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深中通道開創世界先例
    摘要:與港珠澳大橋媲美的深中通道,是伶仃洋上的又一項世界級「超級工程」。它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正在創造多個「世界第一」、「世界之最」:其中的伶仃洋大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海中塔高最高、跨度最大的鋼箱梁懸索橋;8車道特長海底沉管隧道,將開創世界先例……
  • 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智能化!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成功安裝
    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成功安裝大眾日報記者 薄克國2020-06-21 11:25:26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繼港珠澳大橋工程之後,駐魯央企——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再次參建舉世矚目的世界工程和大國重器。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終接頭吊裝:「深海穿針」堪比「太空對接」
    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今日(5月2日)打響島隧工程收官階段的決定性一戰。 在三十多米深的伶仃洋海底,港珠澳大橋5.6公裡長的海底隧道,迎來最後12米即最終接頭的安裝對接,「深海穿針」堪比「太空對接」。它的對接成功將標誌著全長5664米的海底隧道全線合龍貫通。
  • 港珠澳大橋總投資多少錢?能收回成本嗎?建設多少年?
    資本金以外部分建設資金由項目法人(即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根據內地適用法律通過銀行貸款解決。  另據21世紀經濟報導《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 一道綿延56公裡的難題》一文顯示,大橋工程全部投資約為1100億元人民幣,是目前世界跨海大橋投資最大的工程。
  • 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海底安裝成功
    深中通道作為繼港珠澳大橋後,又一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是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項目共由32個管節組成,每個管節重量約8萬噸,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巨無霸」。
  • 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的「同濟智慧」
    隧道抗震,同濟為其把脈去年5月,港珠澳大橋隧道最後一節沉管——12米的最終接頭成功安放,標誌著大橋建設中難度最高的隧道工程難題被徵服。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由起重船「振華30」吊裝進入海底(圖片來源於中新網)沉管隧道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快速實用計算方法研究、多點非一致地震激勵下超長沉管隧道地震響應快速分析方法、沉管隧道減震控制技術、沉管隧道振動臺試驗模擬技術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今日貫通:「海底呼吸順暢」
    廣珠城軌、廣珠鐵路雙軌通車,已讓廣珠澳納入1小時生活圈,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廣佛以及珠江口西岸城市與香港空間距離進一步拉近,大灣區城市群基本實現「一小時」經濟灣目標。澳門擬建第四條澳氹跨海通道接駁人工島;中山將通過與港珠澳大橋的交通銜接,提升交通地位,加快促進中山經濟轉型升級和中山整個城市品質的提升;大橋動工同期,江門已和香港物流商會籤署了合作備忘錄;肇慶「十三五」期間將謀劃連接珠中江通道和港珠澳大橋的快速通道……在珠江口西岸沿岸城市群中,佛、珠、中、江、肇、陽以及順德「六市一區」是廣東裝備製造業的高度聚集區。
  • 再探港珠澳大橋:從防撞護欄和隧道消防兩細節看大橋安全保障
    被視作粵港澳大灣區「脊梁」的港珠澳大橋進入了正式通車的倒計時。去年7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貫通。拉開一些距離看,巨龍已成型,橫臥海面的橋梁和穿行海底的隧道在東、西人工島無縫銜接,其技術含量、設計藝術、工程質量都令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