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海底初吻」!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對接順利完成

2020-12-24 騰訊網

讀創/深圳商報駐穗記者 姚嘉莉 通訊員 粵交集宣 嶽路建

從6月16日凌晨2點到17日上午11:45,深中通道完成了歷史性的首次「海底初吻」,沉管隧道首節沉管順利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記者從廣東交通集團獲悉,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對接順利完成,也標誌深中通道項目關鍵線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更標誌著中國在沉管隧道建設領域登上了新的技術高峰。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長約6.8公裡,由32個管節「搭積木」般連接而成,每個管節的尺寸為165×46×10.6米,其斷面寬度達46—55.46米,比港珠澳大橋雙向六車道鋼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斷面要寬9-18.5米,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深中通道首個管節(E1)尺寸為123.8×46×10.6米,重達約6萬噸,排水量如同一艘中型航空母艦,由中國交通建設第一航務工程局承建。要完成首節沉管對接,要克服複雜航路長時間浮運、基槽長距離橫拖、複雜風浪流以及極端天氣等難題。

風雲變幻的航程:穿越50公里海域,途經7次航道變換

從珠海桂山島的預製工廠到西人工島的沉放安裝區域,浮運距離長約50公裡,途經7次航道變換,其中經過日均通航船舶超4000艘的伶仃航道,水運航道交通安全管控難度很大。同時,颱風季、汛期等不可預測惡劣天氣隨時會帶來新風險,需要科學預判作業窗口期才能進行安全浮運以及精準安裝和對接。

為了攻克難關,順利完成節點目標,深中通道項目建設期黨委以「開路先鋒」工程為抓手,由島隧工程管理部黨支部黨員技術骨幹中交一航局等參建單位黨員,成立了「沉管隧道先鋒隊」及「人工島先鋒隊」在施工一線攻堅衝鋒,他們科學部署施工計劃,統籌制訂「路線圖」,把每步施工計劃精確到小時乃至分鐘。他們帶領著200餘名建設者經過X小時不間斷作業,終於迎來首節沉管圓滿對接的歷史時刻。

6月16日2:00時,深夜的海浪聲格外清晰,珠海的桂山島已經是一片忙碌。在「一航津安1」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的提帶下,E1管節通過塢內、外帶纜,緩緩通過深塢塢口,進入伶仃洋外海等待區。

6月16日6:00時,東方剛剛泛白,一體船的甲板上黨旗飄揚。以「一航津安1」為核心的浮運編隊出塢後,駛向茫茫海域。經過1.5公裡的預製場支航道,穿過5.5公裡的榕樹頭航道,進入8.4公裡繁忙的伶仃航道。為確保E1管節浮運安全,深中通道沉管浮運安裝團隊時時觀察、分析「一航津安1」航行中的數據以及在航道中的相對位置,調整航行狀態;廣東海事局和深圳海事局的10餘艘警戒船劃分為核心警戒區和外圍警戒區,充分發揮護航作用,確保首節沉管浮運安全。

6月16日16:00時,陽光正好,颱風「鸚鵡」過境後的天空一片湛藍。一體船攜帶沉管隧道管節E1經過兩次轉向後,對接首端朝向西人工島暗埋段方向,「一航津安1」在基槽內安全拖航,浮運團隊集結隊伍,準備帶纜作業。隨後,首節沉管浮運編隊順利到達系泊區域,開始沉管系泊作業。

沉放最大水深達到40米,實現誤差不超過5釐米深海精準對接

6月16日22:30時,在6.5個小時的系泊、準備後,E1管節開了正式沉放對接工作。如何在暗流洶湧的深海之中實現誤差不超過5釐米的精準對接安裝,這是建設者們面臨的最為嚴峻的考驗。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比港珠澳大橋雙向六車道鋼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斷面還要寬,單孔跨度超過18米,沉放最大水深達到40米,沉管結構的受力非常複雜,是目前世界上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偉樂表示:「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工程規模和技術難度前所未有,要攻克這些難關核心裝備和核心技術是必不可少的。」

在海底隧道施工過程中,基槽碎石整平是沉管基礎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碎石整平船也是沉管隧道質量控制的重要保障設備。而曾用於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建設的碎石整平船『津平1』,所採用的施工管理系統由日本建造。為此,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聯合多家單位,通過自主研發創新,建造了世界最大自升式碎石鋪設整平船「一航津平2」,為深中通道沉管安裝的工效和質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基槽碎石整平只是沉管對接安裝的「排頭兵」,為了實現沉管水下的精準沉放與毫米級對接,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聯合中交一航局等單位自主研發了又一國之重器—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常務副總工程師寧進進介紹:「『一航津安1』是世界上第一艘集沉管浮運、定位、沉放和安裝等功能於一體的、具有DP定位和循跡功能的專用船舶,具有系統集成度高、自動化程度高、安全控制性能高、施工精度高等優勢,可有效克服繁忙複雜航路、基槽長距離橫拖、深水沉放、複雜風浪流等不利建設條件,不但大大增強了沉管浮運安裝能力,保障了施工安全,而且極大提高了施工精度和施工效率」。

6月17日10:00時,隨著一體船對E1管節緩慢下放和水平絞移,不斷調整管節坡度,首節沉管成功著床於基底,完成沉放作業。期間,潛水員不斷下水進行探摸,檢查管節艏艉位置,以確認沉管對接端無異物。

管節沉放著床後,拉合作業迅速啟動,通過其液壓裝置使管節E1與西人工島隧道暗埋段首次「初吻」。作業人員首先進行千斤頂搭接,並進行拉合。拉合完成後,工作人員開啟閥門排出結合腔內海水,海水巨大的壓力推動沉管前壓,經過潛水員多番水下檢查確認,向管內壓載水箱注水,保證沉管一定的抗浮安全係數。對接完成後,潛水員將進行水下實際探摸,測量人員開展貫通測量,查看對接端水平偏差和豎向偏是否嚴格控制在設計範圍之內,管節縱坡符合是否設計要求。

6月17日11:45時,明媚的陽光映射著海面,伶仃洋上熱潮湧動,在「沉管隧道先鋒隊」的帶領下,200餘名建設者齊心協力,順利完成出塢、浮運、系泊、安裝等環節,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對接順利完成,建設者們緊繃了36個小時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

陳偉樂表示,沉管隧道工程承載了中國工程師的夢想,深中通道首節沉管的順利對接,體現了建設者們高質量、高標準的施工能力,也進一步彰顯了中國橋梁建設走上了「智」造之路。

深中通道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項目全長約24公裡,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建成後,將有效釋放廣東當前的區域交通路網壓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兩岸產業互聯互通以及各類要素的高效配置,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硬聯通」和「軟聯通」水平,推進大灣區城市群深度融合發展。

相關焦點

  • 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海底安裝成功
    超級工程深中通道今天迎來了最新工程進展! 據廣東交通集團發布消息,6月17日11:45分,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順利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完成了首次「海底初吻」。
  • 【廣東】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管節順利完成沉放對接
    本網訊  近日,由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簡稱中交公規院)主持設計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迎來重大節點勝利——沉管隧道首管節順利完成沉放對接,姿態控制良好,實現了項目工期裡程碑節點目標,標誌著中交公規院創造性提出的鋼殼混凝土組合結構沉管隧道階段性通過實踐檢驗。
  • 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智能化!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成功安裝
    6月17日,歷經34小時的連續作業,由中交一航局承建的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沉管隧道——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與西人工島在40米深海下實現「深情一吻」。此次安裝剛剛經歷颱風「鸚鵡」的幹擾,克服了技術首創、船舶首制、氣象多變、長距離浮運等多個困難挑戰,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先行」助力加速。
  • 揭秘深中通道「海底初吻」全過程
    6月17日11:45,深中通道首節沉管與西人工島的暗埋段在海底完成精確的對接安裝,完成了首次「海底初吻」,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關鍵線路取得重大進展。作為工程的主要施工方之一,中交四航局為我們還原了這次「海底初吻」的全過程,其施工難度和精度要求,不亞於港珠澳大橋。
  • 深中通道8萬噸沉管完成海底對接!
    深中通道8萬噸沉管完成海底對接!E3管節在北鬥衛星系統的指導下,經出塢、浮運、系泊、沉放等工序,首次挺進20米以下深水區,順利完成對接。
  •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 長度接近千米大關
    凌晨2:30,經過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工程師們的努力,深中通道E6管節順利對接。至此,島隧工程沉管隧道超額完成年度安裝5節的目標,沉管隧道已達948.5米,接近千米大關。 記者獲悉,E6為標準管節,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重約8萬噸,沉放水深超過30米,是由西人工島斜坡段轉為中間段施工的首個管節,面臨全新挑戰:E6管節施工位置距離社會航道最近處僅90米,過往船舶闖入施工區域發生碰撞風險增加,船行波對沉管沉放幹擾增大。此次沉管安裝受到冷空氣持續影響,現場東北風達到6級,期間頂風、頂流、頂浪,船機負荷明顯加大。
  •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 長度接近千米大關
    凌晨2:30,經過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工程師們的努力,深中通道E6管節順利對接。至此,島隧工程沉管隧道超額完成年度安裝5節的目標,沉管隧道已達948.5米,接近千米大關。 記者獲悉,E6為標準管節,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重約8萬噸,沉放水深超過30米,是由西人工島斜坡段轉為中間段施工的首個管節,面臨全新挑戰:E6管節施工位置距離社會航道最近處僅90米,過往船舶闖入施工區域發生碰撞風險增加,船行波對沉管沉放幹擾增大。此次沉管安裝受到冷空氣持續影響,現場東北風達到6級,期間頂風、頂流、頂浪,船機負荷明顯加大。
  • 「廣東」硬核「握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5管節順利完成對接!(圖)
    經過25個小時連續作業,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5管節於11月10日沉入伶仃洋海域與之前的管節實現精準對接!E5管節的浮運安裝時間在2020年第19號「天鵝」、第20號「艾莎尼」及第21號「艾濤」三重颱風之間,施工時間緊湊給E5管節的沉放安裝提出了新的建設難度。
  • 世界最寬海底沉管隧道首節沉管對接完成完成
    6月17日11時45分,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項目關鍵線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進展。(蔡敏婕 嶽路建)6月17日11時45分,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項目關鍵線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進展。
  • 深中通道完成首節沉管海底對接,大灣區超級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據新華視點消息,6月17日,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項目的海底隧道首節沉管與人工島暗埋段對接成功。該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首節沉管重約6萬噸。出塢、浮運、系泊、安裝,全程歷時34個小時。從製造到安裝,建設者克服了諸多世界級難題。
  • 連續奮戰25個小時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5管節順利實現對接
    11月11日,據廣東交通集團通報,在經過25個小時連續作業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工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5管節於11月10日實現精準對接。至此,沉管隧道管節沉放對接已完成783.5米。此次浮運安裝須在2020年第19號「天鵝」、第20號「艾莎尼」及第21號「艾濤」三重颱風之間搶抓施工作業窗口期,對管節沉放安裝提出了新的建設難度。面對挑戰,項目嚴密部署、嚴格執行,在建設管理方、施工作業方、設計、監理、海事局、國家海洋預報中心等建設者共同努力下,順利實現第五個沉管管節沉放。
  • 剛剛,深中通道傳來重大好消息!通車時間定在
    今天上午11:45分, 在浩瀚的伶仃洋上, 從珠海桂山島出發的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 順利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
  • 超額完成目標!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6管節實現精準安裝
    12月9日3時,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第六個管節順利完成沉放對接,超額完成年度沉管隧道管節沉放建設目標,至此島隧工程沉管隧道已達948.5米,接近千米大關。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6管節為標準管節,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重約8萬噸,沉放水深超過30米,是由西人工島斜坡段轉為中間段施工的首個管節。
  • 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在伶仃洋水下安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通訊員 蘭志成 林文琪)6月17日11:45,深中通道首節沉管與西人工島的暗埋段在海底完成精確的對接安裝,完成了「海底初吻」,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關鍵線路取得重大進展。
  • 聚焦深中:「智」造海底隧道
    深中通道每節沉管需航行47公裡,完成7次航道轉換。建設過程中,中交建設者發揮技術優勢,克服地質條件複雜、回淤強度大、超大跨徑深埋、水下毫米級對接等多個世界難題,研發設計出一整套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技術和核心裝備,助力超級工程建設,將我國外海沉管運輸安裝推向自動化、智能化時代。
  • 深中通道首節鋼殼沉管完成澆築並縱移成功
    嶽路建)12月10日,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戰略項目深中通道隧道工程首個鋼殼沉管在珠海完成澆築,並順利攻克沉管縱移難題移至淺塢區進行下一步作業,為世界上首例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安裝打下了堅實基礎。今年6月,總重達8716噸的深中通道首個鋼殼管節順利從廣州南沙出運至珠海桂山鎮牛頭島沉管預製智慧工廠進行預製。首個沉管混凝土澆築及縱移成功,攻克了項目鋼殼沉管混凝土施工關鍵技術難題,標誌著深中通道隧道工程鋼殼混凝土沉管正式進入流水線生產。同時,E1作為連接人工島和海底隧道的首節沉管,也為跨海通道海底安裝開啟了重要一步。
  • 聚焦深中:「智」造海底隧道
    日前,國家「十三五」重點項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工程深中通道已順利完成首節非標準沉管、首節標準沉管及首節深水區沉管等5個管節浮運安裝任務。深中通道每節沉管需航行47公裡,完成7次航道轉換。
  • 雙「管」齊下!大連灣海底隧道和深中通道同日進行海底沉管安裝
    12月9日由中交集團承建的大連灣海底隧道完成首節沉管安裝這是中國北方地區首條跨海沉管隧道標誌著我國寒冷地區沉管隧道
  •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沉放近千米,E6管節實現精準安裝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沉放近千米。12月9日,廣東省交通集團發布消息,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第六個管節順利完成沉放對接,至此島隧工程沉管隧道已達948.5米,在「十三五」收官之際,為廣東高速公路建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沉放近千米,E6管節實現精準安裝
    大洋網訊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沉放近千米。12月9日,廣東省交通集團發布消息,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第六個管節順利完成沉放對接,至此島隧工程沉管隧道已達948.5米,在「十三五」收官之際,為廣東高速公路建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