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6700米的海底隧道,漏水了怎麼逃生?看完終於明白了
說到我國的基建水平,在國際上都是處於領先的水平,更是給予中國一個「基建狂魔」的稱號,去年十月份港珠澳大橋成功通車,同時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見證了中國的崛起。這座大橋不僅連接了兩岸三地,更是將三地人民緊密的連在了一起,是一座非常有意義的大橋。想必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海底隧道這一段的路程,因為6700米的海底隧道都是長埋在海底的,到底是怎麼建成的?如果漏水了,怎麼逃生呢?
小編也上網查閱了很多關於港珠澳大橋修建的資料,對於這個問題,完全不必擔心。因為設計師在建橋初期就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首先隧道是沉放在44米左右深的海底,並由33節180米長的沉管連接而成,網傳每一段沉管重達7.4萬噸,排水量就達到了8萬噸。而且考慮到海浪對沉管的衝擊,所以海底隧道都是埋在淤泥之中,從而減少海浪對隧道的衝擊,然後再採用碎石回填技術,將隧道表層覆蓋住,能夠給隧道一個很好的保護。
其次就是海底隧道的技術採用水裡壓接方式,管道之間連接處增加有緩衝帶來連接,這一個設計理念也是為了保證隧道之間不會產生間隙,能夠有效的保證管道之間不會漏水,如果這些設計措施都不能防止隧道漏水,還有另外一個方案,就是在隧道的每一個500米區域都設立有停車區,在隧道裡面不僅裝有攝像頭,大橋管理員時刻都在關注隧道的情況,而且每隔240米的地方還有逃生通道和樓梯。
就算隧道真的遇到了漏水現象,在隧道裡面的司機也可以通過逃生通道迅速撤離現場。其實大家可以想一下這麼浩大的建築工程,大橋都安排有相關人員駐紮,定期要查看大橋的損耗和維護,如果是真的發生了意外,工作人員兩三分鐘就能抵達現場。看完介紹是不是更了解港珠澳大橋的運營和維護了?不得不給中國工程師點讚,細心的他們把每一個危險都考慮進去,並且很好的杜絕了。同時也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基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那麼大家是怎麼看待這座世界之最的大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