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董其昌的偽作?

2020-12-11 漢府古文化

出自元代黃公望之手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傑作。2011年6月, 因火焚分離三百餘年的浙江博物館藏《剩山圖》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無用師卷》終於在臺北合璧展出, 同時曾被乾隆皇帝誤為真跡的《子明卷》也伴隨展出。早在嘉慶年間, 《無用師卷》即被定為真跡, 入《石渠寶笈》三編, 近代黃賓虹、吳湖帆、徐邦達及日本學者青木正兒皆主此說, 儘管直至上世紀70年代仍有徐復觀先生為《子明卷》翻案, 但目前學界已基本公認《子明卷》為明末文人臨摹之作, 但具體何人作偽, 尚未得其詳。著名學者洪惠鎮先生經多方考證, 得出《子明卷》或為董其昌作偽的大膽結論, 論據充分有力, 足為一家之言, 今發表於此, 以饗讀者。

2011年6月1日, 大陸的《剩山圖》在臺北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合璧展出, 是中國美術史的一件大事, 引起廣泛關注, 當年被乾隆皇帝鑑定為真跡的《子明卷》 (見圖1) , 也再次成為話題。網上有人力圖為其平反, 找到乾隆一直沒能考證清楚的「子明」其人, 認為該卷是明人偽造的說法「可以休矣」, 希望證明它和《無用師卷》一樣都是真跡。

這無疑是良好的願望, 我也特地尋找比較清晰的圖片細校, 試圖聲援翻案。詎料結果卻適得其反, 不但疑點更多, 還意外發現作偽「嫌疑人」, 很可能就是同時擁有這兩卷畫, 並題跋鑑定都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筆」的董其昌。

首先看題款。第一, 「子明隱君」云云的題款 字體、筆法和黃公望的存世作品題款相差太大, 黃公望《無用師卷》、《水閣清幽圖》、《九峰雪霽圖》、《富春大嶺圖》 (上) 、《天池石壁圖》 (下) 、《為張伯雨畫仙山圖》以及《子明卷》的題款。前六幅題款時間不同, 但筆法一致, 用筆中正, 點線圓勁。字體都為行楷, 偶夾草字。《九峰雪霽圖》與《富春大嶺圖》中的草書「痴」字, 寫法相同, 署名習慣相對固定, 人皆如是, 所以常可據以破案。

《子明卷》則是行草, 筆使偏鋒, 點線扁利, 即使落款字體可以改變, 筆法也不至判若兩人。其中草書「痴」字寫法和上舉二字全然不同, 也有悖署名習慣。凡此等等, 為何沒有引起質疑?

也許在古代, 哪怕是乾隆皇帝, 也很難集中多幅作品進行比對, 所以未生疑竇。可是自稱「黃子久畫, 以餘所見不下三十幅」 (《畫旨》) , 並且同時收藏《子明》、《無用師》兩卷畫的董其昌 (據《畫旨》所載, 《富春大嶺圖》後來也為他所得) , 應該能夠看出問題, 為何他也認為都是真跡呢?

第二, 子明卷題款稱:

「子明隱君將歸錢塘, 需畫山居景, 圖此贈別。大痴道人公望, 至元戊寅秋。」

乾隆考證「子明」其人可能是和黃公望同時代的畫家任仁發, 但任不是隱士, 所以他也不敢確定。近年有人從明末遺民顧復所著的道光年間抄本《平生壯觀》裡, 發現如下記載:

「子明畫, 絹, 中幅, 款題甚長, 水墨, 不作大樹重山, 水中一低小連山, 前人筆所未有。題云:無塵真人領致道而餘留杭, 及至琴川而真人又回錢塘, 獨乃弟子明留方丈。比來假榻兩旬, 朝暮與子明手談之樂, 臨行出此幅徵拙筆, 遂信筆圖之, 以當僦金之酬, 他日無塵老子觀之一笑雲。至元戊寅閏八月一日, 大痴道人靜堅稽首。又, 餘時作此, 意未足興盡而回越十有三年, 至正辛卯夏四月, 復為士瞻足之。大痴道人再題, 時年八十有二。」

這位「子明」無疑就是乾隆要找的「隱君」了, 然而找到他非但無法替《子明卷》翻案, 還增添造假疑點。

請注意:此畫和《子明卷》一樣也作於「至元戊寅」, 而且「閏八月」也正是秋天, 這就是說黃公望在同一時間裡畫了兩幅畫給「子明」, 其一還是工程浩大的長卷。子明僅僅是一位道友的弟弟, 從常理講, 會有可能殷勤若此嗎?

該畫題款表明「子明」陪黃公望下棋20天, 臨行拿絹求畫, 黃開玩笑說就當交住宿費給畫了, 臨行應酬之作, 畫得簡單, 也來不及畫完, 多年後又作補筆, 合理可信, 應是真跡。

而《子明卷》只因臨別「需」畫一圖, 沒有更多緣由就予製作, 明顯不合情理。僅為送別, 需要畫長卷嗎?就算需要, 能來得及畫嗎?王原祁《麓臺畫跋》說:「古人長卷, 皆不輕作, 必經年累月而後告成」 (他認為《富春山居圖》畫了七年【注】) , 除非題款寫的是「以此」而不是「圖此」贈別, 拿出多年畫成的長卷送人, 否則臨行絕畫不了。

這麼顯而易見的問題, 說明《子明卷》根本不可靠, 而董其昌竟然沒有發覺, 豈不怪哉?

相關焦點

  • 假作真時真亦假,《富春山居圖》是偽作還是真跡?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巨作, 寬33釐米, 長636.9釐米, 成於1347年。元代畫家開始以紙為畫本, 元畫靈動松秀的筆墨已然初具, 而黃公望享年85歲, 至其晚年則紙本水墨的技法已經爐火純青。其《富春山居圖》, 可以說是代表其晚年風格的經典之作。
  • 天機·富春山居圖
    國讎家恨,糾纏百轉,一切都隨《富春山居圖》的起伏命運,迎來奇幻的結局……短兵相接黃公望後來無意間發現了祖先陸秀夫寶藏收藏地的秘密,他為了不使寶藏的秘密在自己死後徹底泯滅,便匠心獨具地把跟陸秀夫寶藏有關的信息藏在了他所繪的這幅《富春山居圖》裡面。所以換句話說,《富春山居圖》不但是一幅傑出的繪畫作品,更是一幅內有大玄機的藏寶圖。
  • 黃公望的傳奇人生:80多歲創作出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這幅《富春山居圖》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它的作者更是元末大名鼎鼎的大畫家黃公望。山水畫長卷《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遺存後世影響最大的一幅作品,該作品充分體現了他傑出、超凡的藝術成就。富春山居圖局部黃公望簡介黃公望(1269—1354),本名陸堅,號大痴,字子久,與王蒙、倪瓚、吳鎮並稱為"元四家"。
  • 《富春山居圖》的前世今生緣
    圖片說明:《富春山居圖》局部誕生:黃公望攜畫雲遊 歷時多年完成《富春山居圖》為紙本水墨畫,寬33釐米,長636.9釐米,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一幅名作唐太宗因太喜歡王羲之的字,而將《蘭亭集序》陪葬;吳洪裕收藏《富春山居圖》,死時也要用它陪葬,因怕後人在其死後不照辦,於彌留之際,點火焚燒《富春山居圖》,幸好被其侄子搶下,但已燒成兩段,從此,《富春山居圖》變為《無用師卷》與《剩山圖》兩部分。
  • 「畫中蘭亭」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桃源山居圖》高清真跡鑑賞
    原創作者:林衡此為「畫中蘭亭」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桃源山居圖》兩卷高清真跡鑑賞,元代麻絹設色本 (頂級神品卷) 縱32.2cm,橫569.3cm,林衡珍藏。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自問世後,因名氣實在是太大了,歷代均有臨摹本出現,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被稱為「畫中蘭亭」,此卷正是失佚百年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原作真跡,文彭舊藏,王鴻緒舊藏,王時敏舊藏,董邦達舊藏,清宮舊藏,乾隆至寶,嘉慶至愛,寶笈三篇,溥儀散失,林衡珍藏,敬請世人欣賞品鑑。
  • 乾隆皇帝居然將《富春山居圖》贗品當做真跡,真跡才倖免未被題跋
    明神宗年間,董其昌買到了《富春山居圖》的真跡。得到了《富春山居圖》以後,董其昌將其珍藏在家中專門放置精品書畫的「畫禪室」中。23年之後,他在惠山買到了沈周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一次,乾隆皇帝得到了一幅署名是黃公望的畫,名字叫做《山居圖》。乾隆皇帝知道黃公望有幅名作叫《富春山居圖》,確定畫上應該有沈周、文彭、王鴻緒、董其昌和鄒之麟5位名人的題跋,但這幅《山居圖》上只有董其昌和鄒之麟二人的墨跡,卻還多了一個叫孔諤的人的題字。繪畫流傳多年,題跋有所增損是常見的事,《山居圖》會不會就是《富春山居圖》呢?乾隆皇帝一時也無法定奪。
  • 《富春山居圖》顛沛流離的一生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繪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畫繪製在六張紙上,由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黃公望並未按照每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於山水之間,遠近觀賞各有不同。
  • 富春山居圖——名畫名家
    《富春山居圖》是六接紙本的水墨畫。所謂六接紙本,即由六張紙接成的長卷。長卷上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筆墨清潤,意境深遠。作者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元朝時期的著名山水畫家,被董其昌稱為「子久畫冠元四家」。黃公望名字的來歷頗為有趣。
  • 杭州周邊最冷門景點,卻是黃公望的隱居地,《富春山居圖》實景地
    導讀:杭州周邊最冷門景點,走進《富春山居圖》,尋訪黃公望隱居地說起著名旅遊城市杭州,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西湖、西溪溼地、雷峰塔等人氣景點。其實杭州城風景優美的景點很多,遠遠超乎你的想像。在杭州西南角有一個富陽區,這裡古稱富春。這裡是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半山區。富陽也是風景秀麗的山水城市。一川如畫的富春江全長68公裡,有52公裡流經富陽,山清水秀、景色迤邐,600多年前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在富春江畔結廬隱居,創作了絕世名畫《富春山居圖》。
  •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賞析
    《富春山居圖》水墨技法爐火純青    在「元四家」中,若論對後代山水畫發展影響最深廣的,無疑是黃公望。元代畫家開始以紙為畫本,趙孟頫的《水村圖》已見幹筆皴擦,元畫靈動松秀的筆墨已然初具,而黃公望享年85歲,至其晚年則紙本水墨的技法已經爐火純青。其《富春山居圖》,可以說是代表其晚年風格的經典之作。    至元四年,黃公望79歲,一次從松江歸富春山居,偕好友無用禪師同行。暇日,黃公望始於山居南樓援筆作此長卷。但他經常雲遊在外,而畫卷留在山中,只得「逐旋填札」,故「閱三四載未得完備」。
  •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全景欣賞及被一圖二分的原因
    黃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陸堅,字子久,號一峰,江浙行省常熟縣人,元代畫家。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不泯然於眾,只遵從內心真實的感受,欣然向前。家人看著吳洪裕死前最後一口氣都咽不下去,只好當他的面開始燒這幅叫《富春山居圖》的畫,侄子吳靜庵趕到,一把將畫從火盆裡奪出。畫燒成兩截,前半截為《剩山圖》,後半截為《無用師卷》。
  • 真假難辨的《富春山居圖》
    傳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水閣清幽圖》《天池石壁圖》《九峰雪霽圖》等。黃公望並沒有按著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於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被譽為 「畫中蘭亭」、「曠世奇畫」。慘遭劫難:《富春山居圖》完成後,黃公望將此圖送給全真教同門師弟鄭樗(字無用),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
  • 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畫的就是這裡的風景
    後來才知道,下遊就是風景秀麗的江南龍門灣景區,隔著富春江與嚴子陵釣臺遙遙相對。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畫的就是這裡的風景。蘆茨村正好位於富春江畔,《富春山居圖》中可見山水全貌。當然,我們也沒有去遊覽那裡的「大奇山」和「白雲源」風景區。我們把學到的攝影知識應用於實際,加上蘆茨村美麗的景色,使這一次的採風顯得非常有意義,非常有成效。
  • 國寶《富春山居圖》的傳奇身世:為何半幅落戶臺灣?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
  • 你所不知道的《富春山居圖》,它描繪的竟是這裡
    這幅《富春山居圖》,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這是一幅無價之寶,如今他被一分為二,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被收藏在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但是,大家了解它的作者嗎。關於《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故事,有這麼一說:元四年,黃公望79歲,一次從松江歸富春山居,偕好友無用禪師同行。暇日,黃公望始於山居南樓援筆作此長卷。但他經常雲遊在外,而畫卷留在山中,只得「逐旋填札」,故「閱三四載未得完備」。無用似不放心,怕被人奪愛,便請黃公望在畫中題文,明確歸屬。但最後何時完成,終不得而知。
  • 黃公望灑脫的《富春山居圖》,吳洪裕的惜畫如命,乾隆的附庸風雅
    《富春山居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偉大的中國山水畫作,元代畫家黃公望的紙本畫作,一半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一半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用任何的華麗辭藻形容她都不為過,集文人畫作之大成,山水畫作的巔峰。而富春山居圖中的山水仿佛就是有生命的,陰陽相濟的,這是中國人追求的美,山水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富春山居圖》的畫作無疑是登峰造極的,黃公望的手法當然也是登峰造極的,過多的技巧點評並不是那麼專業,也不必去品評,因為她的歷史地位已經決定了,所以關於這幅畫的故事,從三個人講起:畫者本人黃公望、清代收藏家吳洪裕、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 一半臺北一半杭州《富春山居圖》六百年前世今生
    幾百年前,元代畫家黃公望結廬富春江畔,繪就了傳世傑作《富春山居圖》,至今《富春山居圖》已歷經660多個春秋,承載著太多悲歡離合。無巧不成書的是,《富春山居圖》成於庚寅(1350年)、焚於庚寅(1650年),「合璧」於庚寅(2010年),分別間隔300年和360年。杭州,臺北,一幅畫,兩地藏,隔海相望。
  • 價值500億人民幣的《富春山居圖》之歷史謎案
    近年來的一部電影名叫《富春山居圖》,講述了一個關於一幅價值連城的名畫——《富春山居圖》的故事。這幅畫的作者,就是黃公望。雖黃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陽市境內,但畫卷內容對比寬敞平坦的"富陽江"和山峰峻奇峽谷雄偉的"桐廬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82歲時為無用師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 一半臺北一半杭州 《富春山居圖》六百年前世今生
    杭州,臺北,一幅畫,兩地藏,隔海相望。經歷了此次事件,黃公望斷絕了仕途之望,開始了隱士生活。他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黃公望一生畫了許多畫,流傳至今的有《富春山居圖》《天池石壁圖》《快雪時晴圖》《富春大嶺圖》《九峰雪霽圖》《江山勝覽圖》《秋山幽居圖》《兩巖仙觀圖》等,代表元代山水畫變革時期的新面貌。其中《富春山居圖》尤為人們稱道,與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樣,被譽為「聖而神」之作。
  • 富春圖卷上建「富春山館」,以山水致敬黃公望
    與水墨淋漓的《富春山居圖》相比體現出不同的風貌。在千古藝契之中,黃公望與富春山水代表了一種悠長而又豐厚的風雅情懷和山水傳統。日月盈虛,仁山智水,聖人含道以遊,賢者澄懷而居。作為這座富春江畔美術館的開館項目,「山水宣言」可以被視為對偉大山水傳統的一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