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今天,中國國家博物館公布了《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特展的文物名單,這個展覽將於3月2日起向公眾開放,展出大英博物館豐富藏品中精選出的100件(套)文物。我們不難在展單中發現有一些來自中國的文物,回到故鄉和大家見面,其中的意味不可言說……
33號展廳,這裡展出的僅僅是大英博物館藏 23000件中國文物的一部分
更多珍品,普通觀眾無緣得見。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現實的誘惑,中國文物流失的數量非常驚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今天朵朵帶你先看看它們的故事……
01/ 《女史箴圖》摹本
東晉名家顧愷之傳世名作的摹本
曾是乾隆老爺子的心頭所愛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
英軍大尉基勇把它從圓明園盜走
1903年進入大英博物館
是三大鎮館之寶之一
作品中人物神態細膩,用筆潤秀
藝術成就很高
補充一點:由於英國方面知識欠缺,保管不善,曾將其攔腰截為兩段,出現了掉渣現象。故宮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遜。
02/ 唐墓葬雕塑
發現於唐代官員劉延荀的墓穴中
這組唐三彩由兩隻鎮墓獸、兩位天王俑
一文一武兩名官員組成
是唐朝陪葬俑標準配置
03/ 商代雙羊青銅樽
這是典型的青銅酒器
兩邊由兩頭公羊支撐,
是商代人用來裝酒的酒桶
酒器整體的布局、公羊的神態,
都和我們熟悉的四羊方尊很像
補充:日本根津美術館也有類似收藏
04/《永樂大典》
被《大英百科全書》稱為
「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編撰於明永樂年間
收錄了明代以前的圖書文獻近8000種
但是大典的正本歷經磨難,屢遭浩劫
如今副本僅存不到800卷
而這,只有大約原書的4%
05/ 大維德花瓶
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一件傳世元代青花
來自「瓷都」景德鎮
在西方學者眼裡
這個叫做「大維德花瓶」的罐子
堪稱「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
這一對花瓶器型巨大
仔細看
瓶頸部位還有一對大象頭形的耳朵呢
這是最初花瓶的形狀模仿青銅器的造型
06/ 鳥紋抱月瓶
它同樣來自江西景德鎮
是一件官窯瓷器,非常柔美
抱月瓶的瓶身扁平、圓潤
像一輪圓月,所以又叫寶月瓶
瓶上描繪的兩隻白頭翁
站立在白色和粉色的花枝枝頭
這是清代創燒的粉彩瓷器中的精品
07/ 滕王閣序漆器盤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漆器盤的圖畫和配詩,
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滕王閣序》
這個漆器盤來自明朝
有趣的是,中國工匠在當時通常是匿名的
這個漆雕盤中閣樓的門邊
雕刻師卻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08/ 珍珠母嵌花青銅鏡
歷史上最早的鏡子出現在公元前兩千年
唐朝時,鑲嵌技術也出現在了銅鏡裝飾上
這把青銅鏡的背面,嵌入了珍珠母和琥珀
刻畫出一對在荷花池中嬉戲的鴛鴦
我們可以猜想
這也許是一份唐朝的結婚禮物
09/ 玉龍
別看它不起眼,
其實它已經有了大約五、六年的歷史
捲曲的身體是用玉石製成的
看起來像一條龍,
但鼻子很扁很粗,也被稱為「豬龍」
它是遼寧紅山文化的代表
在紅山文化中,玉具有很高的價值,
通常是唯一與逝者合葬於墓穴中的物品
你看到它身上有一個小孔嗎?
許多這個時期的玉製品被用作掛飾,
也許它就是被用來系在衣服或身體上的
10/ 漢朝陪葬瞭望塔模型
漢朝時,「事死如事生」的理念非常盛行
我們從墓葬中的這些陪葬品就可以深深感受到
在人們想像的地下莊園中
建築、動物、僕人
繼續為死後的人繼續「服務」著
這座陶塔的獨特之處
不僅在於建築的細節和漢朝人生動的形象上
塔底還有一個池塘
甚至有幾條大魚嬉戲其中呢
11/ 北宋汝窯酒瓶
北宋時期瓷器製作達到一個高峰,
出現了著名的「五大名窯」
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創燒出了「天青色」
宋徽宗曾寫下
「雨過天晴雲破,這般顏色做將來」
用以描述這種不可說的美
北宋時期,汝窯燒制不過二十餘年
存世品僅67件
這一件汝窯玉壺春瓶是汝窯傳世品中的精品
接下來「耳朵裡的博物館」
會一點一點放出大招
你期待不期待呢?~
📍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0展廳
🕖 2017/3/2-5/31
🎫 特展50元
展覽展出精選自大英博物館藏品中的100件(套)文物,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藉助文物的視角——遨遊世界歷史,展覽不僅致力於彰顯「以物述史」的獨特魅力,而且啟迪我們思考自身與人類創造物之間微妙的關係,展覽平等地看待人類曾經存在和當代仍然存在的各個文明,力圖發現每個文明自身的價值及其對人類歷史的貢獻。
朵朵一問:
50塊一點都不貴!已經打算排隊買票了,你呢?
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