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爬蟲?銀行謹慎與大數據平臺合作

2020-12-24 騰訊網

本報記者 張漫遊 慈玉鵬 北京報導

爬蟲整頓風暴正蔓延至銀行機構。

據媒體報導,9月份以來,多家數據公司相關人員被警方調查均與爬蟲相關。近日,又有消息稱,中國人民銀行正在調研銀行與第三方數據公司合作情況。多位銀行人員向《中國經營報》記者確認該消息,表示排查的內容主要涉及數據採集、信用欺詐、信用評分、風控建模等方面,央行要求上報第三方公司的名稱、股東背景、是否涉及爬蟲等。

在監管趨嚴的狀態下,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銀行與大數據平臺的合作已謹慎了很多,在合作時都要嚴格確認數據是否經過授權。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仍有一些問題較難把控,比如數據共享部分的安全性。

央行排查

某中部地區城商行人士告訴記者:「央行確實有通知,我們這邊收到的內容是主動上報、清理相關數據合作方。」他表示,此次銀行收到的是人行關注轄內金融機構是否跟第三方有合作,並沒有其他相關指示,如果有進一步要求,可能第三方數據提供商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在採訪中,有部分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還沒有收到上述排查的通知。

另一位華南地區銀行人士表示,前一陣,國內抓走了很多數據公司的相關人員。「國家目前對於數據方面要求,採集需用戶知情,數據不得違法亂用。對於銀行來說,監管要求公司數據的使用和交互上必須合規。本次上報主要內容有合作機構名稱、合作方式、合作維度、開展業務等。實際上,中國銀保監會也剛剛發文要求開展數據採集合規審查。」

據了解,今年10月12日,北京銀保監局曾下發《北京銀保監局關於規範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類業務及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的通知》(京銀保監發〔2019〕310號),其中提及,嚴禁與以「大數據」為名竊取、濫用、非法買賣或洩露客戶信息的企業開展合作。

另據媒體報導,《個人金融信息(數據)保護試行辦法(初稿)》已出爐,央行已將文件下發至各銀行徵求意見。其中,第十二條及第十八條規定:「(金融機構)不得從非法從事個人徵信業務活動的第三方獲取個人金融信息。」第十八條規定:「金融機構不得以『概括授權』的方式取得信息主體對收集、處理、使用和對外提供其個人金融信息的同意。」

實際上,銀行機構對於第三方公司數據方面的支撐是有需求的。賽博英傑科技公司董事長、360原副總裁譚曉生表示,大數據公司提供的數據有助於銀行做好風控等相關工作,對用戶的信用方面做好判斷,進而幫助銀行降低不良貸款率,而爬蟲是大數據公司獲取數據的手段之一。

某大型銀行信息科技部人士也告訴記者,雖然銀行積累了大量數據,但部分銀行數據管理和應用方面存在瓶頸,尤其是中小銀行,如有的銀行數據倉維護成本過高、數據處理效率不足、數據挖掘支撐能力不足、系統計算能力不足、系統可擴展性不足、非結構化數據處理能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中小銀行與大數據平臺合作的機會。

授權趨緊

監管整頓期,銀行應如何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才會降低風險?

上述華南地區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銀行方面需要按監管要求去與第三方機構合作,不要打法律擦邊球。銀行與第三方機構合作獲取數據,存在一個風險就是這些數據不合規,侵犯了用戶的隱私沒有得到相關授權。有一些銀行在此方面的監管實際不夠嚴格,需提高警惕。

但多位銀行人士向記者表示,銀行與大數據平臺的合作目前已謹慎了很多,在合作時都要嚴格確認數據是否經過授權。

某城商行人士向記者透露:「現在商業銀行對於爬蟲數據的應用是很謹慎的,來源不明的數據我們是不敢用的。一般來說,有商業銀行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了未經授權的爬蟲數據也是可能的,但這可能說明這家銀行爬蟲業務的經辦人是很不專業的,因為數據是否經過授權是很容易辨別的。」

至於如何確認數據是否經過授權,某科技公司人士告訴記者:「需要數據提供商提供證明,比如考證來源渠道,是否經過數據產生者確認,關鍵敏感數據是否脫敏。」

上述城商行人士向記者介紹道,經過授權後的爬蟲數據還是比較受歡迎的,如爬蟲數據可以讓銀行獲得客戶全景畫像;能及時對他行情況進行了解,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還能實現行內垂直搜索,對銀行追查逃廢債也有一定幫助。

另外,數據共享部分也是風險點之一。上述華南地區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銀行在客戶建模的過程中是擁有一定數據的,但是擁有的數據越多,銀行建立的模型就越完善準確。為了獲取用戶數據,銀行會給予大數據公司一些用戶基礎信息,大數據公司在此基礎上繼續查詢,採集數據。賽博英傑科技公司董事長、360原副總裁譚曉生也表示,銀行與第三方數據機構的合作模式上,一般是銀行機構委託第三方公司提供相關數據。銀行機構會給第三方公司一些用款人信息,然後大數據公司用技術手段去獲取相關數據。

譚曉生表示,銀行機構將一定的信息交給大數據公司存在一定風險,因為銀行不能確保第三方機構對該信息的用途。但目前從技術層面來講,在銀行自身信息不被獲取的前提下,通過其他機構獲取更多相關信息的技術還不成熟。

另外,某銀行人士向記者透露,在數據安全方面,我們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據其了解,近期會出臺一些關於爬蟲使用的法律法規。

(編輯:朱紫雲 校對:顏京寧)

相關焦點

  • 央行要求銀行自查三方數據公司合作,是否存在違規爬蟲
    IT之家10月25日消息 據新京報報導,某銀行近日的一份內部通知顯示,央行日前發文緊急調研銀行與第三方數據公司合作情況,同時要求各機構排查自身業務中是否存在違規爬蟲行為。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稱,一位當地互金企業高管透露,調查或與近期對爬蟲業務的整治行動有關。不過,隨後杭州警方官方通報顯示,警方是對51信用卡有限公司委託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尋釁滋事等犯罪行為開展調查。公開資料顯示,網絡爬蟲是一種按照一定的規則,自動地抓取網際網路信息的程序或者腳本。爬蟲可以在抓取過程中進行各種異常處理、錯誤重試等操作,分為通用爬蟲和專用爬蟲。
  • 金融大數據公司接連被查,爬蟲到底犯法嗎?
    9 月 27 日,同盾科技子公司信川科技高管被帶走協助調查;10 月 21 日,51 信用卡委託外包催收公司因涉嫌尋釁滋事等罪被調查;10 月 25 日,新京報報導稱,央行發文緊急調研銀行與上述第三方數據公司合作情況,排查的合作內容主要涉及數據採集、信用欺詐、信用評分、風控建模…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上述公司被查與其開展的「爬蟲」業務有關,根源亦在於涉足現金貸、715 高炮、套路貸、暴力催收
  • 讓「爬蟲」不再肆行無忌 多家大數據公司及助貸平臺業務暫停
    原標題:讓「爬蟲」不再肆行無忌 多家大數據公司及助貸平臺業務暫停深圳特區報2019年9月20日訊 大數據與金融行業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然而以「爬蟲」手段違規抓取和使用個人信用信息的行為就應被「亮紅燈」。
  • 泰隆銀行招數據應用、數據產品、數據爬蟲、JAVA開發等崗位
    高級JAVA工程師【數據中心】工作職責:1.對接業務需求,負責系統/平臺需求分析,編寫架構設計、功能設計文檔;2.負責系統建設、核心代碼開發,保證系統穩定運行;3.參與項目管理,負責項目過程中各項機制落實,組建高效的項目團隊。
  • 「爬蟲」背後的灰色大生意 | 個人數據隱私保衛戰
    據記者了解,一些中小型銀行和金融機構,特別是一些網際網路金融公司,自身並沒有積累足夠的用戶數據,因此只能通過魔蠍科技這樣的第三方數據公司提供徵信和風控服務,而這些數據公司的數據來源是黑是白,他們並不清楚,或者也不想清楚。一些大數據公司不僅會開發支付寶爬蟲、微信爬蟲、運營商爬蟲等,從擁有豐富用戶數據的大平臺「扒數據」,也會通過惡意SDK向用戶手機植入爬蟲,竊取用戶數據。
  • 「爬蟲」業務清理整頓波及銀行
    與此同時,繼人民銀行要求各地銀行排查與第三方數據公司合作情況後,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也向會員機構發布《關於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依法開展業務的通知》,要求會員機構對數據合作方進行排查。「爬蟲」究竟是什麼?為何引發軒然大波?
  • 圍剿網絡「爬蟲」:監管發文規範切斷非持牌合作
    截至2016年,網絡爬蟲服務成本已經低至每小時20元。但近年來,爬蟲技術成為部分自稱「大數據風控」平臺越界採集個人信息,實質從事個人「類徵信」業務的工具。近年來,由於P2P網貸、網際網路小貸、甚至資金中介等網際網路金融機構無法接入央行徵信等系統,為從事線上放貸,這些機構轉而通過與第三方「大數據」公司合作,由其採集個人或企業在網際網路上的留痕數據信息。
  • 爬蟲整頓風暴衝擊持續 杭州大數據服務商接連被查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這波針對爬蟲業務的強監管是由於公安部門打擊「套路貸」牽扯出了導流獲客和暴力催收這兩個幫兇,發現爬蟲是主要工具,為這些「套路貸」平臺爬取通訊錄、地址定位等個人敏感信息,從而引發了命案及相關刑事調查。
  • 爬蟲需謹慎!!!那些你不知道的爬蟲反爬蟲套路
    面試的時候,因為雙方爬蟲理念或者反爬蟲理念不同,也很可能互不認可,影響自己的求職之路。本來程式設計師就有「文人相輕」的傾向,何況理念真的大不同。然而這就是程式設計師的宿命。不管這個行業有多麼的不陽光,依然無法阻擋大量的人進入這個行業,因為有公司的需求。那麼,公司到底有什麼樣的需求,導致了我們真的需要爬蟲/反爬蟲呢?反爬蟲很好理解,有了爬蟲我們自然要反爬蟲。
  • 解密遊走於法律邊緣的爬蟲技術
    一位大數據金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不僅是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連與大數據公司只有過零星合作的招聘公司、風控公司最近也紛紛切斷了合作,「數據公司被查,相關行業都會受到波及。」  在大數據行業中盛行的爬蟲技術,主要分為公開爬蟲和授權爬蟲兩類。前者只能爬取機構或網站公開發布的信息數據,如工商信息等;而後者則需要取得用戶的個人授權,以爬取個人通訊錄、郵箱、網銀、電商平臺等個人隱私數據。
  • 互金爬蟲大清洗!多公司及助貸業務被迫暫停 風控服務商遭重創
    同盾科技爬虫部門也在這時傳出解散消息,該公司相關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公司旗下爬蟲業務在2018年就醞釀調整,2019年3月整個平臺下線,業務團隊消化到其他團隊去了。當前,公司業務以智能金融風控技術服務輸出為主,爬蟲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業務。公司獲取的數據方式,是客戶(合作金融機構)合法授權數據,像遊戲、社交、航旅行業都有合作;最大的合作機構,還是銀行、保險、持牌消費金融公司。」
  • 大數據時代,玩「爬蟲」可能觸犯的三宗罪
    數據玩得溜,牢飯吃個夠。自2019年9月以來,多家知名公司相關人員被抓或被調查,這些機構均涉及大數據風控業務和爬蟲技術的應用。由此,大數據業務的合規合法問題、爬蟲技術的合理應用問題,引起了大數據和金融科技行業的特別重視。爬蟲技術違規嗎?開展業務到底存在哪些風險點?
  • 整肅爬蟲公司
    受此消息衝擊,在魔蠍科技的高管被帶走當晚,上海大數據風控平臺聚信立隨即向商戶下發通知,表示將暫停對外提供用戶授權的運營商爬蟲服務。此外,鵬元徵信、立木徵信、白騎士等多家大數據風控服務商紛紛暫停部分服務。
  • 「社論」「爬蟲」不是侵犯個人信息的遮羞布
    但是,爬蟲程序的更大危害則在於,目前不少打著「大數據」旗號的公司,用爬蟲程序抓取了未公開、未授權的個人敏感信息,甚至違規留存、使用、買賣這些隱私數據,而且這種大數據還是網際網路金融風控的「基礎設施」。原本,你申請A銀行的一項貸款產品,就需要授權A銀行去查詢獲取你的社保、公積金、航班出行等數據,銀行可能通過中間數據服務商去授權爬蟲,這是一個正常的「業務閉環」,這時抓取的數據是得到當事人授權的,個人數據當「用後即刪」。然而,一些大數據公司將這些個人信息當成「公司資產」,去資本市場畫大餅、講故事。
  • 莫讓惡意爬蟲「爬」掉大數據營銷倫理
    「爬」掉大數據營銷倫理■ 社論網際網路大數據營銷亂象表明,加快構建合理而明確的網絡營銷和數據採集邊界,必須與網際網路「黑產」的壯大賽跑。 這家標榜「中國網際網路營銷服務第一品牌」的企業,在其官網宣稱:「有你所需要的一切」,大有無遠弗屆之意。可對用戶來說,這種未經允許就抓取一切數據的爬蟲技術越強大,就越讓人害怕。而此事所反饋出的網際網路大數據營銷中的亂象,或遠不只是一家企業違規這麼簡單。加快構建合理而明確的網絡營銷和數據採集邊界,必須與網際網路「黑產」的壯大賽跑。
  • 爬蟲技術罪與罰:失衡的催收應用邊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爬蟲技術罪與罰:失衡的催收應用邊界「爬蟲技術是一項工具,但被居心不良的人使用,就可能出現大問題。」一位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平颱風控總監感慨說。此外,很多P2P平臺還通過用戶「授權」,通過爬蟲技術抓取用戶在銀行的大量個人信息,包括個人以往借貸還款記錄,職業、婚姻狀況等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與用戶提交給平臺的個人數據進行交叉驗證,以此判斷用戶真實的還款能力與還款意願。但事實上,這種用戶「授權」所抓取的內容,是銀行需保護的用戶隱私信息。
  • 爬蟲整頓風暴衝擊波持續 杭州大數據服務商接連被查,行業整肅態勢...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其實,外界的這種猜想也是無風不起浪,爬蟲整肅風暴緣何刮到杭州並捲起風暴?今年以來,大數據風控行業頗不平靜,9月份以來,杭州的魔蠍科技和公信寶運營公司、杭州存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州存信」)以及貸款超市頭部機構「信用管家」先後被杭州警方調查。此外,還有多家大數據風控公司人士「協助調查」,涉及同盾科技等多家機構。
  • 數據抓取與販賣迎來強監管?被調查公司或涉及運營商爬蟲服務
    ——有業內人士分析大數據風控公司被查現象被調查公司或涉及運營商爬蟲服務據了解,「爬蟲業務」是指平臺方一種按照一定的規則,自動抓取網際網路信息並存儲到自身資料庫的程序或者腳本。2017年,據一本財經報導,魔蠍科技就研發出一款被稱為「同業爬蟲」的產品,可以直接將其他現金貸平臺的放款額和風控數據扒出來,相當於別家替你做了風控。據魔蠍科技的人員介紹,只需提供其他現金貸平臺的用戶名和密碼,同業爬蟲就可以爬取用戶的基本信息、銀行卡信息、職業、聯繫人、貸款記錄、理財信息等,成功率在85%以上。
  • 爬蟲兇猛:爬支付寶、爬微信、竊取現金貸放貸數據
    而產品說明中,同業爬蟲的優勢被描述得極為誘人:相對於電商、社交等弱數據而言,同業數據本身屬於金融範疇,最能反映個人近期的徵信信息。 在沒有足夠能力做大數據風控的情況下,同業爬蟲可借鑑多平臺的風控經驗。
  • 大數據行業罪與罰:爬蟲、隱私與產權的邊界
    在大數據行業,這一答案可能是「當聽說同行被抓的時候」。2019年對大數據行業的從業者來說,更是步步驚心的一年,從年初開始就不斷在圈內流傳各種誰被約談、誰被調查、誰被拘留甚至逮捕的小道消息,有的迅速得到證實或被證偽,有的則一直添油加醋地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