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和四川,同位於我國的西部,一個在大西北,一個在大西南,兩省接壤,互為近鄰,兩省的首府都是區域內的最大城市,西安是西北諸城的老大,成都是西南地區的一哥,西安和成都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現今的國家中心城市,在新一線城市中也都有很好的排名。雖然兩省直接相連,但南北差異比較明顯。秦嶺作為一道天然的分界線,讓這兩個西部省份存在著迥然不同的地方。不過,在陝西的南部,卻有這樣一座城市,歷史文化、地理條件、風土人情、氣候環境都與四川非常的相似,被譽為「小四川」,這個城市就是漢中,是漢江的發源地,要說陝西境內最像四川的城市,非漢中莫屬。
漢中市位於陝西西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為漢中平原,南面就是四川。轄漢臺區、南鄭區、城固縣、留壩縣、勉縣、佛坪縣、略陽縣、寧強縣、西鄉縣、鎮巴縣、洋縣2區9縣,戶籍人口380萬。從地理面積上看,漢中挺大的。從人口數量上看,漢中只能算是中小城市了。
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翻開陝西地圖可以看到,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所以陝西劃為三個大的分區,陝北、關中和陝南,這也是歷史上有名的陝西「三秦」的由來。陝南有三個城市,漢中、安康和商洛,漢中是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也是成都到西安的必經之地。
如果從地圖上看,漢中簡直就是一個小版本的四川盆地,這裡沒有黃土高原,沒有窯洞,有的是山環水繞、氣候溫潤的魚米之鄉,與陝西其他區域地方風俗差異很大。因此,漢中市才有了「小四川」的稱號。
歷史上,漢中和四川頗有淵源,這本質上是地理位置決定的,漢中與四川同屬中國西南這一個地理單元,也就是禹貢九州裡的「梁州」。有人說,站在陝西漢中的土地上就能體驗到四川的風土人情,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去過漢中,幾乎就相當於去過一次四川的成都。
從自然地理和風土人情來說,漢中可謂是陝西境內最像四川的城市。由於秦嶺的阻隔,陝西省會西安一度很難輻射、影響這座陝西西南部的城市。而漢中要到最近的安康,也需要坐三四個小時的火車。
歷史上,漢中確實歸四川管轄過,漢中劃歸陝西既是歷史的選擇,也主要出於戰略的考慮,如果把漢中劃給四川,四川是歷史上有名的天府之國,很有割據一方的可能,三國鼎立時期,蜀漢就是立足成都平原建國的,成都平原上的土地非常肥沃,水資源也比較充分,非常適宜居住,而且四周均被大山包圍,所以川地易守難攻。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唐玄宗就是匆忙逃往蜀地。從地圖上看,漢中就像是從四川盆地開出來的一道口子。如果把漢中劃給陝西,就可以利用陝西制衡四川,一旦四川有變,可從陝西漢中帥軍長驅直入,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軍事戰略智慧。形成這樣的格局對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發展多元文化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如今,漢中的交通狀況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特別是2017年12月,歷經5年建設的西成高鐵開通,漢中正式邁入高鐵時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從此成為歷史。漢中恰好居於西成高鐵的中間,漢中也成為了連接西安和成都兩大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節點。
漢江從漢中穿越而過,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受制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引漢濟渭」工程,漢中不能布局重大的工業,哪怕是有一點汙染都不行,但也為這裡保留了一片綠水青山的良好生態,為當地人民群眾營造了良好的宜居環境。
漢中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之美譽,生活在秦嶺南麓漢中盆地的「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金絲猴和羚牛這四種珍稀動物,一直被譽為「漢中四寶」。這「四寶」是「中華聚寶盆」的最佳註腳,這是漢中生態環境無比優越的見證,其中「四寶之首」的朱䴉為漢中市「市鳥」。
漢中旅遊景點有韓信點將臺、南海大佛洞、留壩張良廟、南鄭南湖、勉縣武侯祠、略陽靈巖寺、西鄉午子山、太白洞、洋縣朱䴉養殖基地、佛坪金絲猴、大熊貓養殖基地等,人文和自然景觀兼具。
漢中是陝西最像四川的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國家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足以見證美麗漢中的魅力,希望漢中的發展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