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寶 ——陝西漢中圍繞「秦嶺」「漢江」「朱䴉」踐行...

2021-01-10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俯瞰陝西省漢中市留壩縣城一角。光明圖片

漢江源頭 光明圖片

陝西省漢中市洋縣境內,一隻朱䴉展翅飛翔。光明圖片

陝西省漢中市留壩縣村民正在採收土蜂蜜。光明圖片

從西安沿西漢高速行進,車程282公裡,穿過約70個隧道,便到了陝南漢中。每穿過一個隧道,都會有豁然開朗之感,抬頭處,山路蜿蜒、峰巒聳立;低頭處,溪水潺潺、殘雪點點。

近日,記者跟隨全國「三教辦」組織的「改革開放陝西行 新聞戰線強四力」採訪團走進漢中。眼前之景,猶如一幅潑墨的國畫,用當地謂之「秦嶺」的山、謂之「漢江」的水、謂之「朱䴉」的寶,講述著「兩山論」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動實踐。

一脈青山繞城郭

深藏於秦嶺腹地的漢中市留壩縣,面巴蜀而背秦川。在留壩縣火燒鎮,記者剛一下車,一股泥土味兒撲面而來。「春、秋、夏季來這裡才好,360度拍照都是好風光。」留壩縣委宣傳部幹事楊曉瓊迫不及待地給記者翻看手機裡存的美照:碧水青山、白牆褐瓦,好一派秀麗的田園風光。

然而30多年前,當地人曾靠砍木頭、賣石頭營生。「那時候無論樹大、樹小,整片地砍,經常看到一座座『光頭山』,幾乎沒有樹。」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方毅君感慨當年的場景。山禿了,河水渾了,「一到夏天就有洪水泛濫,河堤、莊稼都被衝走了」。日益惡化的生態給了留壩人當頭一棒,也倒逼著留壩人尋找轉型發展之路。

一面要創收,但要以滿目瘡痍的荒山為代價;一面是健康的生態,但要縮小並放緩經濟發展的規模與速度。沉甸甸的選擇如同重石在肩,考驗著留壩人。

到底怎麼選擇?

放下GDP增長率的包袱,守護好青山。2011年,留壩縣委、縣政府否決了投資10億元的紫柏山風力發電項目,對於一個當年財政收入僅2000萬元的山區縣,每年約150萬元的獲利並不是一筆小錢。近5年來,7家淘金、採砂、礦山開採企業被相繼關停,這就意味著每年縣裡僅稅收就減少近30萬元。截至2018年,縣域內礦山開採企業已全部關停。

把權力放進位度的籠子。《留壩縣礦業權管理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工作的意見》等規章相繼出臺,5部門11名管理礦產資源的工作人員因履職不力、把關不嚴受到黨政紀處分,5名環保問題整改不力的單位負責人被約談。

又該如何轉型?

咬定「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留壩縣探索出一條以「龍頭企業+農村扶貧合作社+農戶」為主要模式,大力發展「四養(養雞、蜂、豬、食用菌)一林(種植中藥材)一旅遊」的新型發展之路。

「農村扶貧合作社上接企業,下接農戶,用抱團取暖的方式,把大家擰成一股繩子,讓老百姓不再是做『提籃小買賣』。」火燒店鎮黨委書記郭綿介紹,扶貧社對上承接企業農產品銷售訂單,商定保護價格;對下與農戶籤訂協議,負責技術培訓、管控質量,並以企業支付的管理費用作為集體積累。組織結構上,由理事會和監事會組成,下面分別設有4到5個生產類和公益類服務隊。同時設有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由縣財政撥款30萬元,為貧困戶提供小額貸款服務。

這個被譽為「永遠不走的扶貧工作隊」,讓火燒店鎮中西溝村貧困戶李貴德嘗到了甜頭,有了奔頭。「去年,用1萬元的貸款買了11頭小豬,年終賣了1.5萬元。我當保潔員每月還有600元收入,今年打算再種點山藥。」從經常斜靠牆角、蓬頭垢面,好像剛睡醒的「懶漢」,到如今的脫貧明星,李貴德邁出的一小步,折射著留壩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步。目前,留壩縣有73個行政村成立了扶貧社,1883戶貧困戶全部入社,2018年分紅530餘萬元。在縣委書記許秋雯看來,合作社讓村級黨組織成了鄉村治理的真正核心,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能力被激發,真正體現了「農民的事得靠農民自己辦」的道理。

山頭綠了,錢包鼓了,留壩人也沒有閒著。與中西溝村只有幾步之遙的堰坎村,成為留壩縣全域旅遊發展的一個縮影。入村的公路通到每家的門前,竹林小徑、老街棧道,農耕體驗園、稻草人公園等設施豐富了村民的生活。

截至2017年年底,縣域內旅遊直接從業人數3500人以上,帶動轉移勞動力1.03萬人次。「通過發展全域旅遊,當地百姓參與到產業發展與服務中來,有了獲得感,也共享了紅利。」留壩縣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謝建斌說。

一泓清水送首都

距離留壩縣150公裡之遙的寧強縣,素有「漢江之源」的美譽。記者一行還未來得及進山探尋,鵝毛大雪已如白色帳幕,蓋住了整片土地。沿著漢水源村彎彎繞繞的棧道徑直走,再翻過「雲漢」「飛虹」「會仙」三座石橋,大約步行500米,隱約看到一條懸掛的瀑布,名曰「圓潭子」,依次溯流而上還有「觀曹瀑布」「雲漢瀑布」,這裡就是漢江的源頭。

積小流以成江河。漢江在寧強縣境內流域面積達1022.8平方公裡,幹流長18.5千米,主要支流為玉帶河,長87.5千米。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涵養區,保護好源頭淨水,任重道遠。

為了讓這淨水深流,永續北上,寧強人在探索水源生態保護的過程中,有舍、有責亦有得。

有舍。「關停,就有巨額的經濟損失,養殖場怎麼會樂意?」高寨子鎮黨委書記王波記得那是鎮上規模最大的兩個養豬場之一,年出欄生豬上萬頭。為了治理水汙染,寧強縣出臺了嚴格制度,在「禁養區」內,關閉所有的養殖企業;在「限養區」內,縮小養殖企業規模,並逐步列入關停範圍。而這一家,恰好就在禁養區。怎麼辦?「做動員,給補償,並且聯繫了其他廠家租賃其場地,保證一部分收益。」王波說,全鎮一共關停了8家這樣的企業,全縣更是實行鐵腕手段,自2011年起累計關停、限批養殖、礦山探採、冶煉、建材等企業共36家。

源頭上控制了,尾端的治理也得跟上。寧強縣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開展專項行動,2018年共實施行政處罰18起,收繳罰款約205萬元,組織聽證會1起,移送行政拘留1起,查封扣押6起,停產(限產)整治4起。

有責。從主河道到小支流再到每個水庫,漢江如同人體的毛細血管,縱橫交錯,而每一條「毛細血管」都有了固定的監護人——河長。在寧強,縣級河長3人,鎮、村河長112人,河道警長8人,構建起縣、鎮、村三級河長體系。「村級河長每周巡河不低於3次,河長辦每周實地督導一次,每季度召開一次河長會議對各村工作點評並與年度考核掛鈎。」巡河,成了鎮級河長王波的習慣。

巡河的責任不僅落在河長肩上,還被群眾銘記於心:帶領記者進山的村民叫楊仕華,今年67歲的他十年前義務進山撿垃圾、清河道。「千米的山路,摸黑也能走上來。」楊仕華說,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於是,他帶頭退了耕、還了林,數十年如一日地勞動影響著村裡人。每周二成為了全村的義務勞動日,並被寫進了漢水源村的村規民約之中。

有得。寧強的土地滲水差,一遇到暴雨就會跑水、跑土、跑肥,人稱「三跑田」。留不住水土,就留不住收成,水源地的保護也受影響。怎麼能讓「泥不下山、水不亂流」呢?「你看那一攏一攏的茶樹,根系發達,能涵養水源,藉助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茶葉種植在當地形成了規模。」漢水源街道辦的胡開兵指著如今「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對記者說。

對於寧強人來說,種茶是一舉多得。胡開兵算了這樣一筆好帳:一方面,綠茶質地優良,單純銷售茶葉就收益不菲;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可獲得每畝500元的收入,參與茶葉採摘勞作每人每天會有60至80元不等的務工費用,剩餘勞動力也可被吸納到附近的茶葉深加工企業,解決了就業難題;另一方面,500畝依山而建的生態觀光茶園,吸引了眾多遊客,旅遊業讓一大批農家樂、鄉村旅館火起來。

一羽朱鷺泛春塘

20世紀80年代初,野生朱䴉相繼從俄羅斯、日本等主要分布國消失,朱䴉曾被認為滅絕了。一度,人們只能在樂府詩「翩翩兮朱鷺,來泛春塘栖綠樹」的吟詠中想像它的倩影。然而,1978年中國科學院劉蔭增研究員帶領他的調查組在經過3年、14個省份、5萬公裡的尋找後,終於在漢中洋縣姚家溝村發現了世間僅存的7隻野生朱䴉。

通往洋縣朱䴉自然保護區的路邊田地裡,麥苗兒已經鑽出了頭,目之所及,是成片成片的綠。一走進保護區飼養基地,便見兩隻朱䴉展翅欲飛。

「剛來基地時只有4隻,現如今人工飼養並繁殖了約310隻。」有著30年護䴉經驗的張躍明,如今是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宣傳科科長,護䴉路上的故事他都熟稔於心。

1981年,在野生朱䴉被發現的第四天,洋縣政府隨即下發了《關於認真保護世界珍禽朱䴉的緊急通知》,明確提出「四不準」,拉開了朱䴉保護的序幕;隨後「兩手齊抓」,既保證種群穩定存活,又提高增長速度;如今積累沉澱下「十二項措施」典型經驗,在摸著石頭過河中,探索出一整套朱䴉人工飼養、繁育、疾病預防的技術方案。朱䴉總體數量從單個數字7增長到四位數字2200。

「野外監護、人工投食、環境監測、野化放飛……」張躍明說起「十二項措施」來頭頭是道:搭建觀察棚,24小時全天監測;在巢外的樹幹上安裝刀片、掛傘形防蛇罩,防止猛禽偷襲;樹下布好綠色尼龍網,以免小雛摔傷……他打開微信朋友圈讓記者看:大雪飛揚,兩個中年人合挑一根界樁,踩著積雪在深山裡行進。「我的同事們正給保護區安裝界樁,便於監測。在這種雪沒過腳踝的便道上,很容易發生事故。」

「社區共管」是「十二項措施」之一,即創建「保護區+信息員+農戶」的保護模式。百姓一邊種田務農,一邊在朱䴉的繁育期和遊蕩期肩負起監護、信息反饋等任務。群眾的參與,壯大了護䴉隊。

當地人護鳥、愛鳥,也在人與鳥的和諧共處中找到了發展之路。朱䴉常在河道、水田中覓食,生活廢水、農藥殘留都會汙染土壤,間接影響它們的生存。一面要護國寶,另一面要奔小康。兩難的選擇,該怎麼辦?10多年前,草壩人瞄準了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契機。剛聽說「有機農業」的時候,草壩人怎麼也不會相信不上化肥和農藥,莊稼就能有好收成。但「每畝增收600元」的甜頭讓他們看到了希望。「種植有機水稻,用太陽能殺蟲燈防蟲,施用有機肥,雖產量有所降低,但產品附加值高。」洋縣草壩村黨支部書記劉煜華說,草壩村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按照「支部+合作社+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變資源為資產,變資金為股金,變農戶為股東」發展有機產業。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農業產品深加工,洋縣朱䴉生態有機產品品牌價值在2017年達到70億元。

「加入合作社,免費領種子、有機肥,接受培訓,商定保護價,年底有分紅。」草壩村村民王建紅感慨道:朱䴉讓生態好了,好生態又讓自己富了,真是村前米糧川、村後花果山呀!

山青了,水綠了,一羽朱䴉展翅飛。漢中,這個鑲嵌於秦巴之間的生態寶庫,用那山、那水、那寶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也為我國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譜寫了獨特的美麗篇章。(記者 李曉)

編輯:高政超

相關焦點

  • 陝西漢中圍繞「秦嶺」「漢江」「朱䴉」踐行「兩山論」
    原標題:那山,那水,那寶——陝西漢中圍繞「秦嶺」「漢江」「朱䴉」踐行「兩山論」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從西安沿西漢高速行進,車程282公裡,穿過約70個隧道,便到了陝南漢中。每穿過一個隧道,都會有豁然開朗之感,抬頭處,山路蜿蜒、峰巒聳立;低頭處,溪水潺潺、殘雪點點。
  • 那山,那水,那寶-光明日報-光明網
    近日,記者跟隨全國「三教辦」組織的「改革開放陝西行 新聞戰線強四力」採訪團走進漢中。眼前之景,猶如一幅潑墨的國畫,用當地謂之「秦嶺」的山、謂之「漢江」的水、謂之「朱䴉」的寶,講述著「兩山論」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動實踐。
  • 陝西最像四川的城市,位於秦嶺南麓,是漢江發源地,還是朱䴉之鄉
    秦嶺作為一道天然的分界線,讓這兩個西部省份存在著迥然不同的地方。不過,在陝西的南部,卻有這樣一座城市,歷史文化、地理條件、風土人情、氣候環境都與四川非常的相似,被譽為「小四川」,這個城市就是漢中,是漢江的發源地,要說陝西境內最像四川的城市,非漢中莫屬。
  • 三國演義裡的漢中,陝西的豪放與婉約,都融在那一碗麵皮裡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鍾靈毓秀的山山水水,還有她濃重多彩的歷史文化,當然了,少不了那一碗熱騰騰的漢中麵皮。漢中是漢江的源頭,翻開中國歷史書籍特別是三國演義,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撲面而來,他們的足跡經過千年的滌蕩,身後的各種故事依然在這片土地上流傳,哥不在江湖,江湖依然有哥的傳說。
  • 水故事 漢中話漢江
    如果說漢中盆地是鑲嵌在秦嶺與巴山之間一塊富饒璀璨的明珠,那漢江就是她的精氣神,是她的靈魂。漢中是以漢江而建而興。漢江從寧強城北的嶓冢山走來,一路東北遊而東南拐,在秦嶺與巴山之間蜿蜒曲折而行,便造就了漢中盆地,用甘甜清激的江水,養育了江漢兒女,打造江南水鄉、魚米之鄉,造就了天府之國。也正是這塊美麗富饒的沃土,成就了大漢民族,也成就了大漢王朝、劉蜀基業,同樣孕育了漢語、漢文化。可以說城因水而建、因水而興、因水而美麗;水因城活、因城而美、因城而靈動。漢江與漢中便是水與城相依相生、相剋相和的最美典範。
  • 2021.3.11-16號 陝西漢中「世界珍禽」朱䴉、紅腹錦雞,萬畝油菜花海6天攝影團
    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漢中自古就被讚譽為「魚米之鄉」,也是有名的「天府之國」。漢中有四寶:朱䴉、大熊貓、金絲猴和羚牛。漢中被稱為熊貓故裡;生存有世界瀕危鳥類、「世界珍禽」—朱䴉,故又被稱為「朱䴉之鄉」。
  • 南方還是北方,這座漢江流過的陝西城市,散發著非同一般的魅力
    外鄉人對於整個陝西的印象似乎就停留在,例如像秦始皇、古都,黃土高坡等等一些特有的事物上,並且陝西人給別人的印象,很多時候也都是西北漢子的那種印象,但是如果從地理的分界線來講的話,秦嶺淮河線直接把我國分成了南北兩部分,漢中其實是處於秦嶺南部地區的,如果你真的去過漢中的話,其實你就會發現,漢中的景色和整個狀態似乎並不是北方所特有的粗礦狀態,甚至更顯得像是四川地區的城市。
  • 雲橫秦嶺家何在——漢中
    身處其中,才知道秦嶺之大。我們在秦嶺中徒步,沿古道跋山涉水,用了兩天的時間才走了60公裡。其南北寬度有兩三百公裡。若穿越全程,要7~10天的時間。秦嶺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是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秦嶺之南還有巴山。秦巴山區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地理屏障——將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陝西關中與天府之國四川阻隔,將漢唐帝國的政治中心與大後方分離。
  • 護好漢江源 共飲漢江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五年來,漢中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為抓手,堅持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做大做強綠色產業,實現經濟轉型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彰顯漢中擔當 守護漢江源頭 12月13日上午,記者從漢中市區向西驅車1個多小時,來到了寧強縣漢源街道辦漢水源村。
  • 秦嶺,「吉祥鳥」朱䴉來了
    近日,三隻被譽為「東方寶石」的珍禽朱䴉初到秦嶺佛坪,它們不懼嚴寒,粉紅色的羽翼在潺潺溪水下,顯得格外美麗。在佛坪縣城椒溪河城區段,三隻朱䴉正在河道的灘涂地覓食,它們那長而彎曲的喙不斷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發現食物,立即啄而食之。
  • 你沒去過的陝西——小江南陝南
    談起陝西,人們總會想起十三朝古都西安,黃土高坡,白羊肚皮。而想不起陝南這個被稱為小江南的地方。在陝西南部,陝南指漢中、安康、商洛三地市。陝東南靠秦嶺,南靠巴山,漢江由西向東穿流而過。秦嶺,給北向關中增添了重重障礙。漢,在這裡孕育出了北方的江南。
  • 丈量大秦嶺|王若冰:為什麼叫漢江?
    2020「丈量大秦嶺」專家文庫為什麼叫漢江9月29日中午,2020「丈量大秦嶺」主題文化傳播行動專家團將走進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的漢江源頭,釆集江源之水,進行交流活動。早在2004年盛夏與大秦嶺相遇,我就關注到了同樣發源於莽莽秦嶺並緊緊依偎綿延1600多裡的秦嶺山脈一南一北,逶迤東行的兩條古老江河:渭河與漢江。以西秦嶺北麓餘脈甘肅渭源縣鳥鼠山為源頭的渭河,在接納來自北秦嶺和渭北黃土高原眾多河流後從陝西潼關匯入滾滾黃河,成為黃河中上遊獨一無二的一級支流。渭河流經的區域是華夏文明曙光初照之地,也是秦帝國發展壯大的搖籃。
  • 陝西旅遊---秦嶺
    2016年8月15日,陝西漢中,在陝西洋縣華陽古鎮拍攝的珍稀動物朱䴉。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0種,被譽為「秦嶺四寶」的朱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同時在同一區域棲息繁衍,世所罕見。2016年8月15日,陝西漢中,在洋縣華陽古鎮拍攝的珍稀動物金絲猴。這裡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使它成為北方物種和南方物種的混雜生存地。
  • 漢中交通發展記憶:從秦嶺古棧道到西成高鐵
    從陳倉向西南出散關,沿嘉陵江上遊(故道水)谷道至今鳳縣,折西南沿故道水河谷,經今兩當(漢故道)、徽縣(漢河池)至今略陽(漢嘉陵道)接沮水道抵漢中,或經今略陽境內的陳平道至今寧強大安驛接金牛道入川。陳倉道上最著名的歷史故事是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 陝西的這座寶藏小城,隱藏著世界頂級風光
    在陝西有一座與武漢「一脈相連」的寶藏小城,它就是——陝西漢中!武漢漢江兩岸風景,而漢中為漢江的上遊城市作為名字中同樣有「漢」的漢中,,秦嶺淮河一線隔開了平原,關中以南是「兩山夾兩盆地」的地形(秦嶺&大巴山、漢中盆地&安康盆地),造就了漢中起伏和緩的地勢特徵。
  • 歷史悠久,美景如詩如畫,陝西漢中市
    漢中因漢水而得名。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發源於市域寧強。公元前451年,楚國在漢江中遊的安康設漢中郡(轄今安康、漢中);東漢初,郡治遷入本地後仍稱漢中,「地名漂移」延用至今。漢中是陝西省西南部的一個歷史悠久、如詩如畫、時尚現代的城市。「天府之國」說的是這裡,「西北小江南」說的是這裡,「中國最美油菜花海」說的也是這裡。
  • 漢江流過綠色秦嶺
    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陝西安康市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水橫貫東西。安康原本是漢江流域的一個縣,歷史悠久,有「秦首楚尾」之稱。後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多,安康升級,設地級市,安康的名字就讓位給市裡了,自己取名漢濱區。漢濱漢濱,漢江之濱。前些年,自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此穿越,漢濱區的生態地位更顯重要了。
  • 如有閒時想去西鄉走走,油菜花,漢江水,午子山,哪個都不錯過
    春暖花開時,想往那油菜花海,想往那春江水暖的漢江碧水,想往那茶香瀰漫的茶園,還有那雲霧繚繞雨溼衣的午子山,站在山上賞那九曲十八彎的一江春水......西鄉,陝西南部一個小縣城,屬漢中管轄,與四川通江相鄰,這兒的天氣就和四川盆地十分類似,是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的明珠。
  • 漢中十大不能錯過的景點
    漢中十大不能錯過的景點漢中市有「西北小江南」之稱,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優美。南湖風景區山青水秀,再加上古樸精緻的園林建築,集天地靈秀於一身,是旅遊避暑的首選之地。武侯墓諸葛亮葬地武侯墓,位於勉縣城南4公裡的定軍山下,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葬地,墓區山環水抱古木參天,四季如春風景宜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南主要旅遊景點之一。武侯祠天下第一武侯祠武侯祠,位於勉縣縣城108國道邊,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旅遊景區。
  • 定義中國,憑什麼是秦嶺?
    造江河 秦嶺主體位於陝西南部,而廣義上的秦嶺,西起甘肅,以迭山與崑崙山脈為界;向東探入河南,分為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三支;南部還有一小部分,由陝西延伸至湖北鄖縣,東西橫貫 秦嶺北側「異軍突起」的驪山,從地質學意義上講,則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秦嶺抬升的產生的山體斷塊。這座「北構而西折」的山,如同大地斷裂的傷口,其中汩汩流淌而出帶有溫度的水,造就了後世楊貴妃「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華清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