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防6支隊14名官兵組成「敢死隊」5月13日至29日共救出10名倖存者
本報訊(記者/向雨航)5月13日上午8時,廣東邊防總隊迅速集結,馳援四川,並於當日下午5時30分輾轉抵達地震重災區四川省綿竹市漢旺鎮,成為抵達漢旺的首支省外救援隊。廣東邊防六支隊14名官兵組成的醫療小分隊,從抵達災區始就拉開了永衝第一、以命博命的生死大營救。
昨天,14名醫療小分隊的官兵回顧起自己在災區救援情景時,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靜。
「主要救援工具就是自己的雙手」
13日抵達漢旺鎮,廣東邊防總隊成立了「戰地醫院」,6支隊的14名官兵成為「戰地醫院」一班,50歲的上校張木成是班長。在還沒有抵達災區的時候,根據總隊任務的安排,醫療小分隊主要的任務是「戰地醫院」一線救護,負責及時救治從廢墟中搶救出來的傷員,於是,從深圳帶去的18箱醫療設備和藥品成為他們救援的工具。
但是,到達災區,官兵們為所見到的慘狀震撼:整個漢旺鎮幾乎被地震完全摧毀,斷水斷電,通訊受阻,餘震一次又一次襲來。此時,時間就是生命,「災情需要擴大任務」,官兵們立即加入到搜救傷員的隊伍中來。由於沒有預想到災情的嚴重,醫療小分隊隨帶的工具除了醫療器材和藥品之外,並沒有攜帶其他搜救工具,「只能依靠當地政府提供的鐵棒、鐵鏟等比較簡單的工具,主要的救援工具就是用自己的雙手。」班長張木成上校介紹說,「用雙手刨、掀、鏟,每次搜救戰士們的手套都被磨破了,手也磨出了血。」
從5月13日至5月29日在災區的17天裡,醫療小分隊共救出生存者10名,搬運裝卸各類抗震救災物資235噸,幫助災民震後拆除清理危房危樓29棟,搭建各類帳篷58頂,救治傷病員1075人次,為震區防疫消毒939戶,為震區低保孤寡老人、兒童捐款捐物7200元,解救輕生者1名,搶收搶種5.4畝。官兵們為抗震救災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哪怕是一具屍體也要拉出來」
地震的毀滅性後果讓官兵們心痛,看到一個個同胞被瓦礫和磚塊所掩埋時,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與時間賽跑,把一個個災民從廢墟中就出來,哪怕是一具屍體也要拉出來。
15日下午,要搬運從廢墟中搜尋出來的10多具屍體,儘管戴著口罩,但惡臭味還是讓人難以忍受。當時在現場的有其他單位救援人員,但是,張木成馬上出來,申請由醫療分隊承擔搬運屍體的任務。「我們是軍人,穿著軍裝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責任,應該衝在人民的前面,」張木成動員官兵們,「作為醫生,什麼死屍沒見過啊!搬!」
「有一線希望就絕不放棄」
記錄者:李明凱醫生
5月15日晴
今天已經是進入綿竹市漢旺鎮的第三天,我卻感覺像過了三年,身心有些疲憊了,但是一想到周圍哭喊的人群,想到那些充滿信任、期待、哀求的眼神,我告訴自己,要堅持住,我們的每一份努力,就意味著一個生命的生與滅。
早上5點,張木成上校帶領我們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我們沿著漢旺鎮鎮政府周邊的廢墟進行搜尋,每掀起一塊碎磚斷瓦我們都期待著能發現倖存者。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被埋在廢墟中的群眾生還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但是,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絕不放棄。
上午8時,當我們搜救到漢正街一處倒塌的房屋時,眼前的一幕讓我們驚呆了。在一張巨大的水泥板下躺著三具屍體,隱約可以認出是一個母親和兩個孩子,母親懷抱著兩個孩子,背扛著水泥板。可以想像,在地震發生之時如果不是為了兩個孩子,母親或許可以逃過這一劫難。看到這一幕,感覺鼻子酸酸的,母性之偉大由此可見。
上午9時,衛生員陳海萬、巢磊跑過來向隊長報告,我們醫療隊官兵從昨天開始一直在救助的被困男子李海峰身體越來越虛弱。隊長帶著我們緊急趕往現場,在營救現場上方,幾塊直徑三四平方米的天花板懸吊在空中,隨著一次次的餘震,不時有塵土灑落下來。
悶熱的空氣中腐臭味撲鼻而來。「救救我!救救我!」李海峰不停呻吟著,眼神中充滿了恐懼與期盼。「不要怕,請相信我們一定會將你救出來!」張木成隊長一邊穩定李海峰的情緒,一邊請求兄弟單位支援。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們想盡了辦法也無法將壓在男子腳踝上的巨大水泥板移開,為了保證李海峰的體力,衛生員小巢拿來葡萄糖餵李海峰,不停地鼓勵他堅持住。
中午12時,李海峰被困已近70個小時,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救援工作一籌莫展的時候,中石化救援隊提出了一個建議———注射麻藥,塗抹食用油,強行拖出。按照這一建議,總隊醫院麻醉師楊志松在李海峰踝關節注射了麻藥,塗抹了食用油,十分鐘後,大家一起努力,終於將李海峰救出。
下午13時,後勤人員送來了午飯,大家圍座在一起卻沉默寡言,沒有心情吃飯,但是為了迎接接下來的戰鬥,大家都草草的刨了幾口飯。
五分鐘後,我們又開始了搜救工作。隨著氣溫的上升,空氣中的味道越來越難聞。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但願我們的努力換來更多人的新生。
(責任編輯: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