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江猶唱後庭花 陳氏建立的陳朝

2020-12-16 軟呼呼的絨毛

侯景兵敗的主要功臣就是陳霸先和王僧辯,陳霸先是漢族人,王僧辯本是鮮單人,姓烏丸氏。在陳箱先與王僧辯共同扶持梁王朝小皇帝的時候,北方鮮卑責族建立的北齊王朝發兵南犯,同時,派來使臣同王僧辯說:「梁朝正值多事之秋,皇帝年幼易生變故,推個長君為宜。蕭淵明年長,擔當大任比較適宜。梁朝如願立蕭淵明為皇帝,齊國願立即回師,齊梁永遠和好。」蕭淵明是梁武帝的侄子,八年前梁齊在寒山大戰,兵敗被俘。北齊要送一個俘虜來做南朝皇帝,其用心是顯而易見的。

蕭淵明

王僧辨不顧陳霸先的堅決反對,竟將蕭淵明迎回建康,立為皇帝。梁敬帝被改為皇太子。漢族的梁王朝聽命於鮮卑人的齊王朝改立皇帝,這意味著屈節投降。王僧辯這樣做是很不得江南民心的。於是,陳霸先當機立斷,毅然從京口秘密起兵,襲殺了王僧辯,又廢掉蕭淵明,重新擁立蕭方智為皇帝。

王僧辯

北齊聞訊大舉南來,進至鍾山(即南京市東的紫金山)。王僧辯的殘餘勢力也乘機作亂。陳霸先率軍抗敵。時值連日大雨,平地水深丈餘。兩軍都遇到很大困難。陳霸先又軍糧不濟,無以為食。江南父老姐妹聞訊,家家在夜晚以荷葉裹飯,夾上鴨肉,去慰勞陳霸先軍。在老百姓的支授下,這支軍隊為保衛鄉,奮勇殺散,獲得大捷,把北齊軍打得七零八落,倉皇北竄。王僧辯的殘餘勢力也被肅清了。陳霸先軍不負江南民眾的企望,保衛南方免遭北齊的蹂躪,保持了南朝的政權。

陳霸先

公元557年,陳霸先受禪登上帝位;改國號為陳,是為陳武帝。他做皇帝不到三年就死去了,繼任者陳文帝和陳宣帝完成了他的未竟事業。陳朝的轄境在江南四朝中是最小的,西不過蜀,北失淮、現,始終侷促在長江中、下遊以南。然而,廣州、桂州都先後歸附,江南總算統一在陳氏的江東政權之下了。

陳宣帝的兒子陳叔寶,是南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個荒淫的君主。他在位時,南朝統治集團在豪侈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放縱中,日益沉溺,腐敗不堪。陳叔寶還自作靡靡之音《玉樹後庭花》,在與妃嬪飲酒作樂時恣意演唱。這靡靡之音也就成了亡國之音,並為後世用作亡國的隱喻。故而唐詩人杜牧曾寫詩諷喻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公元589年,隋朝的開國君主文帝楊堅從北方興兵伐陳。陳後主(即陳叔寶)從後宮的一眼枯井中被吊了出來,成為隋軍的俘虜。南朝的一百七十年歷史也就到此結束了。

相關焦點

  • 「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後庭花,指的是什麼?
    「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後庭花」指的是南朝陳後主陳叔寶和他的後宮妹子們集體創作的一部音樂集,合稱《玉樹後庭花》。這部作品流傳到隋唐時,曾作為唐宮廷的一部很有影響力的「清樂大曲」被日本遣唐使帶到了東亞。後庭花《碧雞漫志》卷四中記載:「吳蜀雞冠花有一種小者,高不過五六尺,或紅、或淺紅,或白,或淺白,世目曰後庭花」。
  • 「隔江猶唱後庭花」詩句中的「後庭花」,到底指的是什麼?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是晚唐詩人,他所在的時代,唐朝已經開始衰敗,很多藩鎮擁兵自重,而中央無能為力。杜牧雖然非常關注政治,可是也無能為力。楊角風也曾經在河邊夜宿過,只是早就沒有什麼商女了,成了一個專賣各種小商品的市場了,還有各種包裝的鹽水鴨……當年杜牧也是這種感覺,雖說南京(當時叫建康)不是首都,但是也是比較繁華的,前面兩句描寫的是秦淮河的夜景,後面緊接著就出現了伺候達官貴人的商女,看著她們為自己忙乎,估計只想多弄點賞錢,並不知道亡國的滋味,而這種日子就要來了……「隔江猶唱後庭花
  • 杜牧「隔江猶唱後庭花」中「後庭花」是什麼?為何大詩人都忌諱它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詩的經典程度不用多說,年年入選中學課本,很多人背得是滾瓜爛熟。詩的最後一句「隔江猶唱後庭花」很多人也大概知道意思,指的就是那些賣唱的歌女不知什麼叫失國這恨,隔著江還在唱著後庭花曲。那麼詩中的「後庭花」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商女唱它就不對呢?
  •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庭花背後有什麼故事?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這首詩許多人都耳熟能詳,其中的後庭花是指南朝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後泛指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是什麼曲子,怎麼被比喻成亡國之音了呢?後庭花,本是江南常見的一種花,因多在庭院中栽培,故被稱為後庭花,後庭花花朵有紅白兩色,其中開白花的盛開時,樹冠如玉一樣美麗,故又有玉樹後庭花之稱。樂府民歌喜歡選用一些常見的花名,作為曲牌名,玉樹後庭花就被選中,因此 《玉樹後庭花》又成為了一種曲牌名,它成為亡國之音,要從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說起。
  • 「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後庭花」是什麼意思?不是你想的那樣啊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詞的大致意思是:浩渺寒江之上瀰漫著迷濛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的砂礫之上。傍晚,我把小船停靠在秦淮河畔,一個靠近酒店的地方。金陵賣唱的歌女似乎就像不知道亡國之痛的黍離之悲,竟然肆無忌憚的在對岸高唱著著流行歌曲《玉樹後庭花》。
  • 陳朝已經滅亡200年,杜牧當時聽到的真的是《玉樹後庭花》嗎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唐朝杜牧《泊秦淮》詩文漫讀:煙氣籠罩著秦淮河,月光籠罩著寒沙。夜晚船隻泊在秦淮河邊,去就近找一個酒家。如果他上了酒家,那些歌女們真的是在唱《玉樹後庭花》嗎?要知道陳朝已經亡國了200年。200年對於歷史上是輕輕的一頁,但是對於真實的人們,200年可以消失許多舊事物。尤其是在唐朝,詩歌的繁榮遠勝於前朝,歌女們口中彈唱的,多半是時尚的小調,著名詩人的時尚新作,有多少人會唱200年前的歌曲,一首淹沒在歷史中的《玉樹後庭花》呢?這是作者真的聽見了?
  • 抖音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什麼歌 泊秦淮完整歌詞介紹
    抖音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什麼歌 泊秦淮完整歌詞介紹 2019-05-31 11:42:09來源:愛秀美
  •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其中「商女」是指什麼?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是唐代的著名詩人,人稱「小李杜」之一的杜牧所寫的一首《泊秦淮》。這首詩是杜牧在著名的煙花之地秦淮河上看到「燈影婆娑,歌舞昇平」的情景,其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成為了成語「醉生夢死」的一個經典的腳註。在這兩句詩當中提到的那個「商女」究竟是指的那種女子呢?
  • 唐詩閒讀:「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題叫《泊秦淮》這裡的秦淮指的是秦淮河,是長江下遊右岸一條支流。古稱叫龍藏浦,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所以,秦漢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河(也有一說,就是因為杜牧的這首詩,秦淮河的名聲才真正叫開了,其實李白也說過秦淮這個名字,只是不如杜牧的這首知名度高)。
  •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而她卻是唯一為國捐軀的妓女
    導語: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句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說的是妓女沒有甚麼愛國的觀點,眼中只盯著錢。然而,在中國汗青上,卻有一名妓女:當國度危難之際,傾其所有,支助國度,慰勞前列將士;當金國狗賊企圖她的美色,要她侍後時,她決不辱身,為國自盡而亡。在中國漫長的汗青長河中唯此一例,她就是北宋名妓李師師。
  • 唱《後庭花》的陳後主,是怎麼把國家唱沒的?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泊秦淮》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詩作,這《後庭花》那就是陳後主的作品。那麼歷史上陳後主是怎麼亡國的,難道就是因為一首《玉樹後庭花》就亡國了?當宰相吧,讓他當宰相問題是江總雖然讀書好,寫詩好,但是他沒有任何真正的政治經驗,不過好在陳後主也不需要他有什麼政治經驗,他也就沒想讓他幹事,他給江總安排的最大的一個活就是陪著他飲酒賦詩,這是江總的老本行啊,幹起來太容易了,也特別有熱情,江總就在朝廷裡找了十幾個跟他水平差不多的文士,每天就帶到皇宮裡來,帶到後宮裡來跟著陳後主一塊兒飲酒賦詩。
  • 樂府《玉樹後庭花》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創作背景「後庭花」本是一種花的名,這種花生長在江南,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稱「後庭花」。後庭花花朵有紅白兩色,其中開白花的,盛開之時使樹冠如玉一樣美麗,故又有「玉樹後庭花」之稱。 《後庭花》又叫《玉樹後庭花》,以花為曲名,本來是樂府民歌中一種情歌的曲子。南北朝陳朝最後那個皇帝陳後主陳叔寶填上了新詞,詞為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陳叔寶窮奢極欲,沉湎聲色,是一個典型的昏君。
  • 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其實你錯怪她們了
    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但其實這句話,對「商女」苛責了。商女身如飄蓬,不由自主,哪能決定是否唱《後庭花》呢?她要唱什麼是由別人決定的!人們更難以看到的是(或者叫選擇性屏蔽?):朝代更替之際,往往是歌欄終成瓦礫,美女盡歸塵土!
  • 人比花嬌,青絲如瀑,亡國之君的「後庭花」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詩是唐朝大詩人杜牧寫的,看來「贏得青樓薄倖名」的杜牧,深刻起來也是蠻有思想的。在這首詩中,杜大才子看似是在諷刺賣唱的歌女,實際上是批判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詩裡的「後庭花」是有來歷的,指的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南朝陳後主的妃子——張麗華。
  • 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陳後主和《玉樹後庭花》
    陳後主不是一個只知道獨自享樂的人,他幾乎每天都要叫來他的重臣們,例如江總、孔範等人,來共同飲酒賞曲。陳後主在歷代帝王中也是才華出眾的一位,他喜歡吟詩作賦,更是一位音樂大師。他「改造」了許多歌曲,寫了詩歌,招來成千上百的宮女演唱歌舞。所以在整個陳朝後宮之中,酒宴不斷,靡靡的歌舞不斷。
  • 「後庭花」是指什麼花?知道的舉個手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杜牧的絕句,可謂是傳唱千古。這首詩通俗易懂,但是在現在網上一些的釋義扭曲下,一些人看到「後庭花」三字常常容易心生歧義,容易讓人想歪。後庭花三字並不是詩人杜牧原創,它指的是南北朝時期亡國之君陳後主所作的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
  • 「商女」為何不知亡國恨,「後庭花」因何成為亡國音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溧水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南京)入長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遊宴取樂之地。《泊秦淮》就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六代興亡之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世之情懷。何為「商女」目前學術界對杜牧詩中「商女」的形象,有不同的解讀,主要有兩種:一是商人妻女;二是歌女、歌妓。
  • 別往歪處想,「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到底啥意思?
    其中最著名的詩句,當屬「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人解讀這首唐詩,主題非常明確,那就是以此來諷刺晚唐統治者沉醉於享樂,而不顧唐王朝所面臨形勢的岌岌可危。而那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其中最典型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