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為何不知亡國恨,「後庭花」因何成為亡國音

2020-12-14 廣陽雜記

偶然刷到一位曹姓演員的微頭條,他抱怨說:我不知道為何有人對這一時刻的文藝抱有如此大的敵意,以至說出「商女不知亡國恨」這樣的話。

曹姓演員的微頭條截圖

孰不料,此言一出,網上掀起軒然大波,網友紛紛留言:從古至今,任何時候,中國人從來沒有對「文藝」抱有敵意;人們只是對「文藝界」種種醜惡現象抱有敵意,只是對那些有才無德的「商女」抱有敵意。

那麼,曹演員所說的「商女不知亡國恨」一詩出自何處?「商女」又是些什麼人呢?她們為何不知亡國恨呢?

詩出何處

「商女不知亡國恨」,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溧水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南京)入長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遊宴取樂之地。

南京秦淮河

當年,詩人杜牧夜泊秦淮,聞岸上酒家有女子月下高歌《玉樹後庭花》,歌聲悽婉,綺豔輕蕩。

《後庭花》乃亡國之君所作的亡國之音,可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在那裡咿咿呀呀唱這種靡靡之音!杜牧聞聽,徒增傷感,遂作《泊秦淮》。

寫景寓意,借古諷今,在極短的篇幅中,表達一種深刻的內容,這是杜牧詠史詩的最大特點。

杜牧出身於顯貴高門之家,祖父杜佑歷任唐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又是《通典》的編撰者。他的堂兄杜徐選配憲宗長女歧陽公主,一時間,杜家「隆貴顯榮,莫與為比」。

杜牧於文宗大和二年(828年)進士及第,又登制科,才名播於天下。意氣風發的杜牧當年曾寫有《贈終南蘭若僧》一詩:「家在城南杜曲傍,兩枝仙桂一時芳。」指的就是這兩件事。

杜牧出身如此顯貴之家,又少年科第,抱玉握珠,才大如海,按說在仕途上應該順風順水,誰知世事難料,杜牧一生坎坷,命運多舛,長期受人排擠,終身鬱郁不得志。

商女不知亡國恨

即便如此,杜牧依然時刻關心政治,對當時千瘡百孔的唐王朝甚為牽掛憂慮。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很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詠史詩,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並以此來寄託自己對現實政治的感慨和關注。

《泊秦淮》就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六代興亡之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世之情懷。

何為「商女」

目前學術界對杜牧詩中「商女」的形象,有不同的解讀,主要有兩種:一是商人妻女;二是歌女、歌妓。

宋劉放《中山詩話》:「樂天當日最多情,淚滴青衫酒重傾。明月滿船無處問,不聞商女琵琶聲。」此詩中的「商女」,毫無疑問就是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婦」中的「商婦」。

看來,把「商女」理解為「商人妻女」,也有一定的依據。

故此,明代楊士弘撰、張震注的《唐音》一書 中,在《泊秦淮》詩後有這樣注釋:「後庭花,見前注。商女,商客之女也。」

白居易《琵琶行》

但多數注家都把「商女」釋為「歌女、歌伎或賣唱的女子」,這是為什麼呢?

唐代歌伎、女伶通稱為「秋娘」「秋女」,如自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又如元稹《贈呂二校書》:「共佔花園爭趙闢,競添錢貫定秋娘。」

那麼,「秋女」「秋娘」又為什麼稱「商女」呢?

既然是歌女,必然跟音樂有關聯。我國古人依據五音「宮商角徵羽」中各音所具的不同音質特點,使之與四季相配合,如「宮」對應季夏,「商」對應秋,「角」對應春,「徵」對應夏,「羽」對應冬。

隔江猶唱後庭花

《淮南子道應》:「寧戚飯牛車下,望見桓公而悲,擊牛角而疾商歌。」又如陶淵明《詠荊軻》:「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皆言商音悽清、哀婉、悲涼。

古人認為,商音與秋天蕭條悽切之景相合,故以「商女」代指秋娘、歌妓。

商女何來亡國恨

杜枚《泊秦淮》一詩,意在警醒世人不要沉溺歌舞聲色,謹防重蹈南陳滅亡之轍。因此,每當那些綺豔輕蕩的歌聲,在不合適宜的時空響起,人們便對這些歌女們判了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士大夫們更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紛紛指責商女的不愛國,進而強烈要求商女關心皇帝關心的事物——江山社稷。

然而,這些處在社會底層的商女們,她們的法律身份都是屬於「奴婢賤人」,國家已經將她們邊緣化。在她們的內心深處,什麼國家興亡,什麼社稷安危,這些個有著柔軟歌喉、熱愛吟唱的商女對此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熱情。

張養浩潼關懷古

元代文學家張養浩在《憧關懷古》中說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國家還不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封建時代,亡國,亡的是統治階層,對於下層民眾,對於那些歌妓來說,不管誰當皇帝,他們都不怕。

老百姓真正怕的,是被統治者踩在腳底下那種民不聊生的日子,因此,如果國家不屬於人民,統治者又不為人民服務,老百姓就會說:「這樣的國家,亡就亡了吧。」

「後庭花」是什麼花

「後庭花」,顧名思義,是在庭院中栽培的花卉,但這究竟是什麼花呢?

學者們對此觀點不一致,有的人認為後庭花只是一個泛指,並不特別指哪種花;有的人認為,是指映日紅,明《正德江寧縣誌》載:「玉樹後庭花,陳後主酷愛此花,一名映日紅,即今雁來紅。」

雁來紅

有的人認為,後庭花是繡球花。清末文人陳作霖在《鳳麓小志》中引:「名園不淺春華色,總讓後庭玉樹多(謂繡球花)」。

繡球花

不過,更多的人認為,後庭花指的是矮腳雞冠花。北宋蘇轍在《寓居六詠》中有「後庭花草盛,憐汝計興亡。」句後自註:「或言矮雞冠,即玉樹後庭花。」這是指出「後庭花」為具體植物的最早記載。稍後的王灼在《碧雞漫志》中也提到:「吳蜀雞冠花有一種小者,或紅、或淺紅、或白、或淺白,世人曰後庭花。」

矮腳雞冠花

矮腳雞冠花,在南京園林廣泛種植,高約五六寸,秋季開花,花形似雞冠,有淺色、白色,也有紅色、金黃,盛開之時,花冠如美玉一樣好看,南京到了過節的時候,常常拿這種花來裝飾。

因南陳後主酷愛「後庭花」,愛屋及烏,他便把樂府民歌中這首同名曲子填上了新詞,詞極豔麗:「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雞冠花

然後,陳後主於後庭大擺宴席,召集眾多嬪妃近臣,讓歌姬們一遍一遍地唱。

陳後主是一個典型的昏君,不問政事,不恤民情,窮奢極欲,沉湎聲色,只知道日夜與妃嬪、文臣遊宴,作詩唱和。

當時,北方強大的隋朝時準備渡長江南下,陳這個江南小王朝已經面臨著滅頂之災,可陳後主自恃長江天險,頗不以為然,整天與嬪妃近臣飲酒嬉戲,徵歌逐色,自夕達旦。

陳後主享樂圖

禎明三年(589年),隋軍攻入建康(今南京),陳後主被俘,後病死於洛陽。

「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陳後主鶯歌燕舞的好日子,就像這玉樹後庭花一樣短暫,前後不足七年(公元582年~589年),後世遂將《玉樹後庭花》定為「亡國之音」。

南朝雖亡,盛唐不再,但秦淮河槳聲燈影中的商女,至今仍惹人玄想不已。

「文以載道」,是中國文學藝術的優秀傳統,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裡的清風一樣,能正人心、化風俗,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悟人生、明辨是非。

文藝為工農兵服務

然而,隨著市場化經濟的發展,一些文藝工作者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經不起名利的自我膨脹,甘心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良知與責任讓位於利益,爭名奪利,作風糜爛,猶如當年的「商女」,不以為恥,反自覺得意非凡。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更不能沾滿銅臭氣。一個文藝工作者,如果不能做到「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那麼,總有一天,人民就會像剜爛蘋果一樣,把他徹底拋棄。(張文平)

相關焦點

  •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其中「商女」是指什麼?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是唐代的著名詩人,人稱「小李杜」之一的杜牧所寫的一首《泊秦淮》。這首詩是杜牧在著名的煙花之地秦淮河上看到「燈影婆娑,歌舞昇平」的情景,其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成為了成語「醉生夢死」的一個經典的腳註。在這兩句詩當中提到的那個「商女」究竟是指的那種女子呢?
  • 唐詩閒讀:「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雕像)回到開頭說的,因為杜牧的人生經歷,所以杜牧的詩裡幾乎沒有切膚之痛,即便有,也大致如他自己所說是「商女不知亡國恨」,是隔了一層的痛苦,他更多時候是詠史抒懷,發表一下感慨,上面說的「商女不知亡國恨」出自杜牧的《泊秦淮》,全詩如下: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題叫《泊秦淮》這裡的秦淮指的是秦淮河,是長江下遊右岸一條支流。
  • 「商女不知亡國恨」這句詩我們都理解錯了
    01杜牧的《泊秦淮》,我們高中的時候就學過,其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句,即使我們沒有刻意去背,但依然能熟記於心。不過,我們對這句詩的理解有一些錯誤。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歷代均為繁華的遊賞之地。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而她卻是唯一為國捐軀的妓女
    導語: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句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說的是妓女沒有甚麼愛國的觀點,眼中只盯著錢。然而,在中國汗青上,卻有一名妓女:當國度危難之際,傾其所有,支助國度,慰勞前列將士;當金國狗賊企圖她的美色,要她侍後時,她決不辱身,為國自盡而亡。在中國漫長的汗青長河中唯此一例,她就是北宋名妓李師師。
  • 抖音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什麼歌 泊秦淮完整歌詞介紹
    抖音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什麼歌 泊秦淮完整歌詞介紹 2019-05-31 11:42:09來源:愛秀美
  •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庭花背後有什麼故事?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這首詩許多人都耳熟能詳,其中的後庭花是指南朝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後泛指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是什麼曲子,怎麼被比喻成亡國之音了呢?後庭花,本是江南常見的一種花,因多在庭院中栽培,故被稱為後庭花,後庭花花朵有紅白兩色,其中開白花的盛開時,樹冠如玉一樣美麗,故又有玉樹後庭花之稱。樂府民歌喜歡選用一些常見的花名,作為曲牌名,玉樹後庭花就被選中,因此 《玉樹後庭花》又成為了一種曲牌名,它成為亡國之音,要從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說起。
  • 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其實你錯怪她們了
    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但其實這句話,對「商女」苛責了。商女身如飄蓬,不由自主,哪能決定是否唱《後庭花》呢?她要唱什麼是由別人決定的!人們更難以看到的是(或者叫選擇性屏蔽?):朝代更替之際,往往是歌欄終成瓦礫,美女盡歸塵土!
  • 「隔江猶唱後庭花」詩句中的「後庭花」,到底指的是什麼?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是晚唐詩人,他所在的時代,唐朝已經開始衰敗,很多藩鎮擁兵自重,而中央無能為力。杜牧雖然非常關注政治,可是也無能為力。秦淮河,楊角風也曾經在河邊夜宿過,只是早就沒有什麼商女了,成了一個專賣各種小商品的市場了,還有各種包裝的鹽水鴨……當年杜牧也是這種感覺,雖說南京(當時叫建康)不是首都,但是也是比較繁華的,前面兩句描寫的是秦淮河的夜景,後面緊接著就出現了伺候達官貴人的商女,看著她們為自己忙乎,估計只想多弄點賞錢,並不知道亡國的滋味,而這種日子就要來了
  • 杜牧「隔江猶唱後庭花」中「後庭花」是什麼?為何大詩人都忌諱它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詩的經典程度不用多說,年年入選中學課本,很多人背得是滾瓜爛熟。詩的最後一句「隔江猶唱後庭花」很多人也大概知道意思,指的就是那些賣唱的歌女不知什麼叫失國這恨,隔著江還在唱著後庭花曲。那麼詩中的「後庭花」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商女唱它就不對呢?
  • 「後庭花」是指什麼花?知道的舉個手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杜牧的絕句,可謂是傳唱千古。這首詩通俗易懂,但是在現在網上一些的釋義扭曲下,一些人看到「後庭花」三字常常容易心生歧義,容易讓人想歪。後庭花三字並不是詩人杜牧原創,它指的是南北朝時期亡國之君陳後主所作的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
  • 「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後庭花」是什麼意思?不是你想的那樣啊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詞的大致意思是:浩渺寒江之上瀰漫著迷濛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的砂礫之上。傍晚,我把小船停靠在秦淮河畔,一個靠近酒店的地方。金陵賣唱的歌女似乎就像不知道亡國之痛的黍離之悲,竟然肆無忌憚的在對岸高唱著著流行歌曲《玉樹後庭花》。
  • 陳朝已經滅亡200年,杜牧當時聽到的真的是《玉樹後庭花》嗎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唐朝杜牧《泊秦淮》詩文漫讀:煙氣籠罩著秦淮河,月光籠罩著寒沙。夜晚船隻泊在秦淮河邊,去就近找一個酒家。如果他上了酒家,那些歌女們真的是在唱《玉樹後庭花》嗎?要知道陳朝已經亡國了200年。200年對於歷史上是輕輕的一頁,但是對於真實的人們,200年可以消失許多舊事物。尤其是在唐朝,詩歌的繁榮遠勝於前朝,歌女們口中彈唱的,多半是時尚的小調,著名詩人的時尚新作,有多少人會唱200年前的歌曲,一首淹沒在歷史中的《玉樹後庭花》呢?這是作者真的聽見了?
  • 人比花嬌,青絲如瀑,亡國之君的「後庭花」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詩是唐朝大詩人杜牧寫的,看來「贏得青樓薄倖名」的杜牧,深刻起來也是蠻有思想的。在這首詩中,杜大才子看似是在諷刺賣唱的歌女,實際上是批判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詩裡的「後庭花」是有來歷的,指的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南朝陳後主的妃子——張麗華。
  • 別往歪處想,「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到底啥意思?
    其中最著名的詩句,當屬「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人解讀這首唐詩,主題非常明確,那就是以此來諷刺晚唐統治者沉醉於享樂,而不顧唐王朝所面臨形勢的岌岌可危。而那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其中最典型的註腳。
  • 樂府《玉樹後庭花》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答|百度派 @小奇玉樹後庭花南北朝:陳叔寶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創作背景「後庭花」本是一種花的名,這種花生長在江南,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稱「後庭花」。
  • 隔江猶唱後庭花 陳氏建立的陳朝
    陳叔寶還自作靡靡之音《玉樹後庭花》,在與妃嬪飲酒作樂時恣意演唱。這靡靡之音也就成了亡國之音,並為後世用作亡國的隱喻。故而唐詩人杜牧曾寫詩諷喻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公元589年,隋朝的開國君主文帝楊堅從北方興兵伐陳。陳後主(即陳叔寶)從後宮的一眼枯井中被吊了出來,成為隋軍的俘虜。南朝的一百七十年歷史也就到此結束了。
  • 富金壁:「商女」不是「商人之女」或「商人婦」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其中的「商女」,一般認為即是歌女。至於杜牧《泊秦淮》中那「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之「商女」,當時到底是在岸在船,竊以為這並不很重要,無須深究:詩人夜泊船於秦淮岸邊,隔江傳來《後庭花》歌聲,或自彼岸客店、酒樓、娼家,或自江彼畔遊艇、娼船,既隔一水,兼夜色朦朧,自何而至,詩人無從分辨,亦無須分辨。
  • 唱《後庭花》的陳後主,是怎麼把國家唱沒的?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泊秦淮》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詩作,這《後庭花》那就是陳後主的作品。那麼歷史上陳後主是怎麼亡國的,難道就是因為一首《玉樹後庭花》就亡國了?陳後主就搜遍後宮,找了十幾個才色雙全的宮女,給她們一個名號叫女學士,跟江總帶來的這些男學士們對壘,我們知道中國古代講男女授受不親嘛,皇宮特別壁壘森嚴啊,誰見過後宮可以隨便大臣出入啊,人家陳後主就允許,其中呢,這個男學士裡有一個叫孔範的,還見縫插針,就跟陳後主的一個愛嬪,就是愛妾孔貴嬪結成了幹兄妹,兩個人整天往來,搞得很不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