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句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說的是妓女沒有甚麼愛國的觀點,眼中只盯著錢。然而,在中國汗青上,卻有一名妓女:當國度危難之際,傾其所有,支助國度,慰勞前列將士;當金國狗賊企圖她的美色,要她侍後時,她決不辱身,為國自盡而亡。在中國漫長的汗青長河中唯此一例,她就是北宋名妓李師師。
悽切的童年
李師師是北宋國都汴京東二廂永慶坊染匠王寅的女兒。王寅的老婆生下這個女兒就去世了。王寅家道也不算餘裕,只能用米湯代乳來餵養這個孩子,使孩子存活下來,孩子歷來沒有哭過。那時的汴京有如許一個民風,怙恃若喜歡初生的孩子,必定要將孩子捨身梵宇。
王寅很是喜歡這個女兒,遂將孩子捨身寶光寺。孩子那時方才會哭,一個老衲逗著孩子說:「這是甚麼處所,你也來了?」孩子不知為何,竟哇哇哭了起來,老衲摸摸孩子的頭,就不哭了。王寅見狀,心中暗自慶幸本身的孩子是真實的空門後輩。那時,空門門生一般被稱作「師」,王寅爽性就給孩子取名「師師」。
師師四歲的時辰,禍從天降,她父親王寅因罪被捕,去世於獄中,師師今後無家可回,成為了狐兒,四周一名倡寮龜婆李姥見她長患上水靈,便將她收養,教她學唱歌、舞蹈以及琴、棋、書、畫。師師素性聰明穎慧,一學就會。她自譜的曲子,經常令那些樂工也自愧不如。
時間過患上真快,一晃十幾年曩昔了,李師師長成為了一位美如天仙的奼女,琴棋字畫無所不克不及。李姥望到了師師的價值,便讓師師出門接客,李師師別無選擇,時間不長,師師就名貫遐邇,成為首屈一批的風騷人物。
師師與宋徽宗的奇緣
宋徽宗在位時代,不問政事,天天在皇宮裡日夜淫樂,時間一長,便漸有乏味之感,便到平易近間煙花巷中往尋歡作樂。他的親信宦官張迪便向他先容了李師師邊幅若何出眾,身手若何軼群,說患上宋徽宗生理只發癢,便化妝成巨賈,帶了很多財帛來拜會李師師,當宋徽宗望到李師師輕描淡妝,身著素服,丰神雋雅,弱態生嬌,猶如剛韋妃暗暗問他:「李家的阿誰丫頭有甚麼了不得的,就值患上陛下如許喜歡?」徽宗笑著說:「也沒有此外,只是若是你們這一百多人,都卸下豔裝,換上素服,再把李家那丫頭也放在內裡,那末他人一眼就可望出她是何等不同凡響。她的那一種幽姿逸韻,遙非一般的邊幅可比啊!」
詩人晁衝之年輕時曾經在京城汴梁住過一段時間,那時候他跟李師師打得火熱,每次有什麼應酬都會把她叫過來陪酒。過了十幾年,晁衝之再次來到京城,卻發現李師師閨房的門檻高了許多,「門第尤峻」,像他這樣的窮酸詩人已經不得其門而入了。晁衝之只能躺在旅店的意淫當年與李師師的風流往事。
晁衝之不知道,李師師之所以「門第尤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宋徽宗垂青的原因。一間野外的茅草房,皇帝無意進去拉一泡屎,也能讓這房子賣出別墅價。一個妓女,被皇帝臨幸幾次後身價暴漲,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在宋徽宗之前,李師師的浪子宰相的李邦彥,另一個就是擅長音樂的著名詞人周邦彥。
話說有一個冬夜,周邦彥先來到李師師閨房,不料宋徽宗也不期而至。周邦彥知道這事兒不能參照先到先得的原則,只能是自己迴避。倉促之間,他躲到了床下。宋徽宗帶來一枚江南上貢的新橙,與李師師開始打情罵俏、嘿咻嘿咻……宋徽宗離開後,周邦彥才從床下鑽出來,重續魚水之歡……
周邦彥是一個藝術家。藝術都是來自生活,因此如此香豔的情節他當然也不能浪費。於是就有了流傳千年的《少年遊》: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箏。低聲問向誰邊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宋徽宗再次光顧李師師,李師師唱了這首《少年遊》。宋徽宗一聽,這不是上次來此地的現場描寫嗎?就追問是誰幹的。李師師說出周邦彥的名字後,宋徽宗心裡非常惱怒:靠,我皇帝的女人你也敢動?不久便找了一個理由把周邦彥開除了。
過了兩天,宋徽宗又去臨幸李師師,但這一次他撲了一個空。李師師居然沒在。宋徽宗一問,原來她是送周邦彥去了。宋徽宗坐在她房間裡耐心的等候,一直過了三更,才看見李師師姍姍來遲。「愁眉淚睫,憔悴可掬」。見宋徽宗獨守空房,她連稱「臣妾萬死」。宋徽宗見李師師哭得淚人兒似的,難免起了憐香惜玉之感。於是問她:「周邦彥這次又寫了詞嗎?」
李師師點點頭,說:「有。」她便唱了一曲《蘭陵王·柳陰直》。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
登臨望故國。
誰識
京華倦客
長亭路,年來歲去,應折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
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
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
斜陽冉冉春無極。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
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宋徽宗也是一個詞曲高手,他聽了此曲後感到有一種「小雅怨懷而不亂」的感覺,不覺大動憐才之心。他也知道李師師不願意周邦彥離開京城,於是便赦免了周邦彥的罪名,把他召回,封他為「大晟樂正」,恩準他隨時在李師師家走動。
一般人招妓,無非是解決生理需要,貪戀美色。但宋徽宗和李師師的戀情則是一個例外,完全是從內心到內心,出於知己和摯愛。一次,宋徽宗在宮中召集皇家家屬開派對,韋妃悄悄問他:「李家女娃難道是絕色天姿,讓陛下這麼喜歡她?」
宋徽宗搖頭說:「不是。只是像你們這樣的一百個女人,去掉豔麗的裝飾,穿上普通的衣服,叫這姑娘夾雜在裡面,自然會顯示出她的不同。她那一種優雅的姿態和瀟灑的氣度,不是美貌之人就能具備的。」
宋徽宗去李師師那兒,每次又要換衣服,而且只能晚上去,太監張迪太理解宋徽宗的心事,就想出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辦法:修暗道。具體做法就是在李師師所在的鎮安坊與皇宮之間的空地上,修建幾百間房子,統統加蓋圍牆,不讓普通市民靠近。冠冕堂皇的說法是讓侍衛好好的休息,實質上就是為宋徽宗「獨自去偷歡」創造物質條件。
1125年,宋徽宗禪位給太子趙桓後,就住在太乙宮內,再無機緣會見李師師。不久大舉南下的金兵攻破汴梁,把宋朝兩個皇帝連同後宮妃子一鍋端了。史稱「靖康之恥」。
汴梁淪陷之後,李師師也突然在人世間消失了。民間有三種說法。
1、在舉國抗擊金兵的時候,李師師主動獻出所有身家財產,自己隱入空門;
2、久聞李師師大名的金國皇帝在汴梁搜尋到她,想要帶回去,李師師自盡而亡;
3、李師師跟著難民南渡,隨隨便便嫁給了一個商人,後來在錢塘江淹死了。
不管那一種結局,都比在遙遠的金國受盡侮辱和虐待的宋徽宗好了許多。
白居易在《長恨歌》裡有這麼幾句,挺能用來形容李師師的遭遇。「……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宋徽宗與李師師的愛情佳話,亦戛然而止。「千乘萬騎」不是走向西南,而是北方的茫茫大漠。那麼,在這個龐大的俘虜隊伍裡,有沒有一代名妓李師師呢?
許多后妃公主被蹂躪至死
按正常的推斷,開封圍城如鐵桶一般,李師師斷無先行逃走的可能。《三朝北盟會編》裡說,斯月,為湊齊金人勒索的巨額金銀,尚書省奉旨「籍沒」了李師師、趙元奴等倡優之家。
這則記載是可信的,她當時還在城內。
金兵主帥索取婦女的名單,大多是著名漢奸張邦昌等人提供的,李師師想必也在其中。李師師的豔名以及與皇帝的風流韻事,在當時傳播極廣,若以為金人都是聾子傻子,那也未免忒小覷人家的間諜工作了。因此,張邦昌等人絕不敢故意隱瞞,也沒有隱瞞的必要。
《開封府志》載,徽宗之女茂德帝姬趙福金,初嫁宣和殿待制蔡鞗(蔡京的兒子),由於容貌最美,金人指名索要,為第一批送入金營者。一個養在深閨的公主,金人尚且知其貌美,遑論「公眾人物」李師師?
蹊蹺的是,幾乎所有的正史、野史、筆記,均沒有李師師被俘北去的文字記錄。
此時李師師約莫29歲,風華正茂,遠沒到色衰謝幕的年紀。另外,名媛優伶歷來是坊間熱衷的談資,亦是文人墨客給予深切關懷的對象,邢秉懿、第一美女茂德帝姬等人,難道不可愛?種種跡象表明,李師師並未被俘。
至於她是如何逃出開封圍城的,不得而知。以她的聰明才智,化妝隱匿民間,藉機隨難民潮南下,也不是沒有可能。
猜測:李師師逃去了南方
靖康元年春天的某日,在前往江南的官道上,有位讀書人見過一個面容憔悴的女子,據說正是李師師。在她那略含憂思的目光裡,讀書人分明讀出了悽涼,除了悽涼,還是悽涼。這個讀書人就是評話小說《宣和遺事》的作者無名氏。本朝人說本朝事兒,值得相信嗎?您看著辦。總之前路漫漫,何處是歸程!
評話小說若不可信,那麼張邦基的《墨莊漫錄》總還可信吧。
張邦基,南宋高宗時人,他在書中說:「政和間,李師師、崔念奴二妓,名著一時」;又說,李師師流落浙江,「士大夫猶邀之以聽其歌」,但「憔悴無復向來之態矣」。這一記載,被後世許多史家所認同。
看來李師師確乎逃到了江南。
我們或能想到當時的場景: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女子,色未衰,藝未荒,又曾是皇帝的情人,陡然遭遇家國破碎的打擊,顛沛流離的磨難,南宋詩人劉子翬遊歷湖湘,有當地商人拿出女子肖像一幅,求題詩,子翬見畫中人竟是李師師,乃大驚,復唏噓不已。作詩曰: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
縷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年動帝王。
劉子翬,朱熹的老師,北宋末名臣劉韐的兒子,理學家。劉韐在靖康之難時奉命出使金營,拒絕金人誘降,自縊而死。
其時劉子翬已然三十歲,這份國讎家恨當刻骨焉,若借李師師之死煽動百姓抗金,倒是可能,何以自承李師師逃脫了金人之毒手呢?另,他的《汴京紀事詩》,在學界有「詩史」之譽,可信度極高。
當然,這也並非孤證。
明代有本青樓傳記(注意,是傳記)《青泥蓮花記》也云:「靖康之亂,師師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間,衰老憔悴,無復向時風態。」
如果說李師師是從浙江流落到湖湘的,則可以找到理由。因為站穩了腳跟的宋高宗,是絕不會允許一個跟他老子有染的妓女在兩浙一帶重操舊業的。她只能再次離開繁華地,終為湖湘商賈所得。
唯一歸宿是嫁作商人婦
昔得帝王寵,今作商人婦。造化弄人!
那麼,劉子翬看到畫像時,李師師多大?就垂垂老矣!
據《東京夢華錄》所載,「崇、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小唱: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誠其角者」,師師名第一。崇、觀指崇寧(1102-1106)、大觀(1107-1110),是徽宗第二、第三個年號。徽宗即位時年十九,大觀末是二十九歲。而當時的李師師,小荷才露尖尖角,「娉娉嫋嫋十三餘」。到了1141年,也才44歲而已,怎麼就衰老到這個地步?
江湖淪落十餘年,她是真的提前衰老了——不堪騷擾,或是主要原因。
名優的日子,總是伴隨騷擾的,現在如此,古代亦然。
官府欺壓,當是家常便飯,因為皇帝不待見她;士大夫邀請,也屬可能;老百姓的好奇圍觀,那是免不了的;勾欄瓦舍的盤剝,則是肯定的,你要在我這裡混飯吃,就得聽我的,否則,走人。
不得已,老大嫁作商人婦,也許是她唯一歸宿。
曾經的榮華,一切都已隨風,如今花殘柳敗,心冷如灰,該謝幕了。
她或許比《琵琶行》中的女子要幸運一些,所嫁夫婿,未必就是「重利輕別離」之輩,能夠珍藏其畫像,足見有情有義。
饒是如此,亦不可能慰藉李師師那顆冰冷的心了。
一代優伶很快魂殞湖湘,就此淹沒,滾滾紅塵中,再無她的任何消息。
根據以上資料,一些學者認為李師師在汴京失陷後,逃難到浙中和湖湘一帶,成為商人眷屬的結局比較可信。然而李師師畢竟是與亡國君主有關係的女子,皇帝與妓女,貴賤懸殊,有關她的傳聞實在太多,甚至難免有臆測和訛傳。
猜測:師師勇赴國難
北宋末年,金兵鳩集重兵,年夜舉南侵。那時黃河以北的守軍,反覆緊急,叛國投敵者張清單,到開封府呈報,府尹見了,心存忌憚,讓她三思。
她模樣形狀激動地說:「我本不外是風塵中的一個妓女,深蒙天子的眷顧,就是來生感恩圖報,當牛做馬也沒法報酬。如今國度正處於萬分求助緊急之際,我一弱女子,雖不克不及為抗金救國效勞,可是我願意把天子這幾年賞給我的工具,都逐一奉還國度。這些財帛,原本就屬於國度的,我一直沒敢動,如今就用它來作河北軍的軍餉吧,好讓將士們好好地捍衛國度,這也是我的一片至心,看年夜人可以或許憐念。」府尹聽了,激動患上說不出話來。
這之後,師師便委託張迪,得到徽宗的允準,落髮當了女羽士。
金兵很快攻克了汴京,金兵統帥闥懶派人四下搜查李師師,他說:「金太宗早就風聞李師師的年夜名了,很是想獲得她。這一次,必定要生擒李師師,好向皇上交待。」但是搜颳了多日,也未見李師師的影子。
漢奸張邦昌等人,想伺機市歡金主,就派人四處搜刮,終究在逃亡的人流中找到了李師師。面臨這些莠民,李師師揚聲惡罵:「我儘管是個卑下的妓女,但我深蒙皇上的厚愛,寧可以去世報國,也毫不降服佩服背叛。
可你們這班惡毒心腸的奸棍呢?日常平凡做高官享厚祿,壓迫平易近脂平易近膏,一到國度有急難時,就紛繁認賊作父,絕做些亡國破家,傷天害理的惡事。如今你們這幫賣國賊,又想來打我的主張,想以我做你們的入身階梯,瞎了你們的狗眼!」
話則落音,她便伸手從頭上拔下金簪,向本身的喉嚨猛扎,登時鮮血四濺,染紅了素潔的衣裳。擺布的人見狀,匆忙上前急救,但她卻狠命將金簪折為數段,強吞下肚。李師師這一豪舉,著實令奸賊們心驚膽怯,他們怎樣也不會想到一個風塵弱女竟然有如斯剛強的俠骨和睦節。
一代名妓李師師,就如許為國犧牲了。被禁錮在五國城中的宋徽宗天子,聽到李師師去世患上如許慘烈悲壯,不由得老淚縱橫,泣不可聲。
美男子燕青和名妓李師師的豔遇
在水滸傳中,燕青和李師師是結拜的姐弟。108將排位後宋江一干人等進京賞花燈,被人察覺,後來知道皇帝要去李師師那裡,就讓燕青先帶金銀去取悅李,結果被看上了,燕青果然好漢,為兄弟不要女人,認李師師作姐姐,乘機接近皇帝,訴說宋江欲招安之意。
書中第八十一回講到,自從李逵打了為皇帝提供保衛的楊太尉後,驚了御駕,宋江一夥的真實面貌就暴露了出來。接待如此重大的反賊,擱在別人那裡早就被朝廷抓進去了,可因為師師是皇帝的寵姬,她「只推不知」,官府拿她沒辦法。這與主動告發梁山好漢史進的妓女李瑞蘭相比,師師顯得多麼有見識和有義氣。等燕青再次進京見了李師師後,李師師早已經知道上次鬧東京一幫人的身份,但李師師對這幫賊寇根本沒有膽怯和歧視之心,更沒有告發之心。她對燕青說:「你不要隱瞞,實對我說知;若不明言,決無幹休。」
聽說梁山泊人真心想招安時,李師師為梁山的好漢宋徽宗也是昏得厲害,怪不得亡國,見李師師帶出來個不明不白的美貌男人,不但不吃醋生氣,反而「先自大喜」,更不知喜從何來。看來這「美男計」對李師師受用,對宋徽宗也是很受用的。燕青先獻唱兩曲豔曲,討得天子由「大喜」變為「甚喜」,然後抓緊機會,唱出表達忠孝之意的《減字木蘭花》,博得天子同情。
此時,李師師撒嬌撒痴,從中推波助瀾,配合燕青,使燕青得到了天子的一道赦書,並澄清前兩次招安不成原因和高俅大敗梁山的事實,並表明梁山好漢願意招安的心願。此時,師師更是替梁山之前招安不成可惜,「陛下雖然聖明,身居久重,卻被奸臣閉塞賢路,如之奈何?」
李師師相助梁山泊人成了招安大事,除了受了錢財,喜歡燕青等原因外,我認為還和李師師的見識與經歷有關。風月中人按理最理解江湖人士,他們往往都有難言的人生際遇,有種種辛酸,他們的道德觀、是非觀不同於正常社會。李師師有幸傍上了皇帝,但她沒有孫二娘般的俠氣、顧大嫂般的義氣,但師師的俠肝義膽的作用比二悍婦的是大得多了。
李師師的最終結局
李師師為大宋最後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將皇帝賞給她的大量資產捐給國家。當時當時金人正在宋邊境進犯挑釁,河北稟報朝廷說形勢危急,師師就把皇帝前前後後賞賜的金錢集中起來,上書給開封府尹,說願意把這些錢上繳府庫,以幫助河北官兵添購裝備軍餉;
第二,出家做道姑。她通過賄賂張迪等人,請求已經是太上皇的宋徽宗,允許她出家,宋徽宗批准後,把城北的慈雲觀賜給她住。
一個沒有什麼資產的道姑,按說是沒有性命之憂的,可天有不測風雲沒多久,不久,金人攻破了汴京,金國主帥來尋找李師師,說金國皇帝知道她的名聲,一定要得到她,但找了幾天都沒有找到。投降了金人的大臣張邦昌便帶著人尋找李師師,找到後,欲獻給金兵。
李師師被抓後,不願侍奉金人,便把張邦昌痛罵一頓:「我是一介風塵女子,卻承蒙皇帝垂顧,我寧願一死,也不屈服。你們這邦人,高官厚祿,朝廷哪裡虧待你們,你們卻要想盡辦法滅絕國家命脈?現在你們又向敵人稱臣充當走狗,還要把我作為禮品奉送給敵人,作為進身的階梯,我不會讓你們得逞的!」說完拔下頭上的金簪猛刺自己的咽喉,但沒有死,就把金簪折斷吞了下去才死。
宋徽宗被俘虜後關在五國城,聽說師師死時的情況,忍不住靖康奇恥誰為雪,黃河滔滔萬古殤。
泊秦淮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浩渺寒江之上瀰漫著迷濛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將小舟泊在秦淮河畔,臨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為亡國之恨黍離之悲,竟依然在對岸吟唱著淫靡之曲《玉樹後庭花》。
注釋
①選自馮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lì)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④[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稱此曲為「亡國之音」。
【作品鑑賞】
《泊秦淮》是杜牧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表現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溧水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南京)入長江。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遊宴取樂之地。這首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於六代興亡之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世之情懷。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首句寫景,「煙」、「水」、「月」、「沙」由兩個「籠」字聯繫起來,融合成一幅朦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氣氛,朦朧中透出憂涼。
次句點題,並以「近酒家」的豐富內涵啟動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帶在六朝時是著名的遊樂場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種歌舞遊宴的無盡繁華實已包含在詩人此時的思緒之中。後二句由一曲《後庭花》引發無限感慨,「不知」抒發了詩人對「商女」的憤慨,也間接諷刺不以國事為重,紙醉金迷的達官貴人,即醉生夢死的統治者。「猶唱」二字將歷史、現實巧妙地聯為一體,傷時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評論家沈德潛推崇此詩為「絕唱」,一個「猶」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憂慮之情。管世銘甚至稱其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秦淮河是六朝舊都金陵的歌舞繁華之地,詩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傳來商女《玉樹後庭花》的歌聲,聽著這亡國之音,不禁激起時代興衰之感,後兩句對只知徵歌徵舞、買笑逐歡,而不以歷景為鑑的統治者,給以深深的譴責。本詩情景交融,朦朧的景色與詩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諧統一。
《泊秦淮》是杜牧借陳後主享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醉生夢死的統治者
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 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於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後庭花」的曲調,借陳後主之詩,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
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的樂曲,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在歌聲女色之中,終於被俘亡國。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於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沉溺於歌舞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
「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聯繫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這首詩寫詩人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縝密。全詩景、事、情、意融於一爐,景為情設,情隨景至。借陳後主的荒亡國諷喻晚唐統治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感情深沉,意蘊深邃,被譽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晚唐統治者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這樣豐富的內涵、深刻的主題卻容納在短短的28個字之內,這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凝練至及。詩歌的語言要求精練,只有精練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見得精練。所以含蓄與精練互為表裡,相得益彰。
這首詩於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現了晚唐的時代氣氛,使人從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內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無窮,引人深思。
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過寫夜泊秦淮所見所聞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統治者沉溺聲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兩岸是六朝時的繁華之地,是權貴富豪、墨客騷人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場所。詩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濛煙水中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豔曲,不禁觸景生情,頓生家國亡思,將對歷史的詠嘆與對現實的思考緊密結合,從陳的荒淫之國聯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運。全詩寓情於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鍊,沈德潛稱之為「絕唱」。
【名家點評】
《唐詩正聲》:吳逸一曰:國已亡矣,時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驟聞,自然興慨。
《批點唐詩正聲》:寫景命意俱妙,絕處怨體反言,與諸作異。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周云:亡國之音,自不堪聽,又當此景。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弼為用事體。何仲德為熔意體。
《唐詩繹》:首句寫景荒涼,已為「亡國恨」鉤魂攝魄。三四推原亡國之故,妙就現在所聞猶是亡國之音感嘆,索性用「不知」二字,將「亡國恨」三字掃空,文心幻曲。
《而庵說唐詩》:「煙籠寒水」,水色碧,故云「煙籠」。「月籠沙」,沙色白,故云「月籠」。下字極斟酌。夜泊秦淮、而與酒家相近,酒家臨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後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陳後主以此亡國,有恨於其內哉!杜牧之隔江聽去,有無限興亡之感,故作是詩。
《唐詩別裁》:絕唱。
《網師園唐詩箋》:後之詠秦淮者,更從何處措詞?
《詩法易簡錄》:首句寫秦淮夜景。次句點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後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託甚微。通首音節神韻,無不入妙,宜沈歸愚嘆為絕唱。
《唐詩箋要》:盱目刺懷,含毫不盡。「千裡楓樹煙雨深,無朝無暮聽猿吟」,悽不過此。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王阮亭司寇刪定洪氏《唐人萬首絕句》,以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為壓卷,韙於前人之舉「蒲萄美酒」、「秦時明月」者矣。近沈歸愚宗伯亦效舉數首以續之。今按其所舉,惟杜牧「煙籠寒水」一首為角。
《唐絕詩鈔注略》:何焯云:發端一片亡國恨。王堯衝云:「近酒家」,歌聲所由來矣。
《詩式》:首句狀景起。煙、水色青,故「煙籠水」;月、沙色白,故「月籠沙」:此秦淮景色也。次句點「泊秦淮」。泊近酒家,為下商女唱曲之所從來處,已伏三句之根。三句變換,四句發之,謂杜牧聽隔江歌聲。知《玉樹後庭花》曲系陳後主亡國之音,足動興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詩境淺說續編》:《後庭》一曲,在當日瓊枝璧月之場,狎客傳箋,纖兒按拍,無愁之天子,何等繁榮!乃同此珠喉清唱,付與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勝滄桑之感?……獨有孤舟行客,俯仰興亡,不堪重聽耳。
《唐人絕句精華》:首二句寫夜泊之景。三句非責商女,特借商女猶唱《後庭花》曲以嘆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陳亡而結束,詩人用意自在責陳後主君臣輕蕩,致召危亡也。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