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新加坡脫離了馬來西亞,自此之後兩國因文化政策和教育制度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特色的美術。馬來西亞華人堅持華人教育在當代的發展,並開始強烈地渴望形成自己的"馬來西亞美術"。1965年,森美蘭藝術協會成立,後於1968年成立獨立大學馬六甲分會,沈幕羽任主席一職。獨大馬六甲分會堅持三點:第一,華文須有官方地位;第二,批准創辦獨大;第三,華文教育地位平等。同年5月,獨大商業註冊批准。1979年吳亞鴻主持的"博雅造型藝術中心"開幕。
當年只有6個學生,現在發展到400個學生,是全巴生歷史最悠久的繪畫學院。1980年初,張耐冬和一批喜愛水彩畫的畫家成立了馬來西亞現代水彩畫家協會,旨在提高大馬水彩畫的水準。畫會規定每年舉辦一次常年展,還舉辦過亞洲巡迴展,包括中國香港,韓國、日本、新加坡、泰國、印尼等地的交流展。後姚拓和幾位華人書法愛好者一起成立了"馬來西亞書藝協會",首開了馬來西亞書法師資培訓教育,還辦了許多書法營、書法講座和展覽,直接和間接地促成了許多地區聯絡委員會的成立,促進了馬來西亞華文書法藝術組織機構的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馬來西亞與中國的交流日趨增多。1991年楊建正隨"馬來西亞藝術文化團"訪問中國各美術大專院校,並在西安藝術館展出馬來西亞美術家的畫作。為了增加美學修養常到博物館的書畫家陸磊1999年應邀到臺灣歷史博物館出席國際美學研討會,在會上作了《書法在大馬的影響》專題演講。翌年陸磊又在臺北國父紀念館主辦的國際書法大展上主講《林散之和黃庭堅草書的影響》。
2009年5月他參加印尼華文作協在棉蘭舉辦的首屆蘇北文學節,主辦了書畫交流展。為了馬來西亞華人美術水平的提升,許多華人美術家默默地付出心力。"推廣文化藝術事業的道路漫長且遙遠,但只要我們集思廣益、相輔相成、鍥而不捨地走下去,保持一貫的熱情,繼續經營藝術,期待全民的藝術,馬來西亞藝術的天空定會展現更多明亮的星星,馬來西亞華人美術的未來必會走出一條廣闊的燦爛文明的文化藝術康莊大道。"這是筆者與鍾瑜交談時所聽到的馬來西亞美術史論學者的心聲。在本節中,筆者將分三點來對華人私立畫廊的出現與發展展開論述,同時,對華人私立畫廊在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美術發展和馬來西亞華人美術發展中所起的歷史作用進行合理的論述。
隨著美術社團活動的大規模展開,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家畫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家社團與個人共建畫廊這一展示平臺的現象,推動了馬來西亞華人美術文化的展示、交流、銷售行業的成長,行業的成長又促進了馬來西亞華人美術文化修養。更重要的是,畫廊可以為美術家提供更多的與社會接觸的機會、更大的展示自己的空間。
李健書畫展覽會於1927年秋在檳城平章會館舉行。李健在平章會館舉辦展出的萬餘件書畫作品非常成功,轟動一時,當時英文《亦果西極》專欄予以報導,在當時風氣閉塞的檳城可謂一種創舉。在書法上,李健是真、草、篆、籀無所不工,唯氣魄稍嫌薄弱,偶以書法作畫,花卉、人物饒有佳趣,其出土的魏碑更堪稱一絕。展覽會結束後,當時任中國駐檳城領事戴淑原的中文秘書替一些華商請其書寫招牌,使其書法影響後人,這是舉辦書畫展對當地華僑美術發展起促進作用的一個最早的事例。今天檳城仍留有不少李健魏碑體的大字招牌。
新加坡的"青年勵志社",雖不屬於專業美術社團,也不屬於美術專業畫廊,但在早期英屬新馬兩地開展華僑美術社團活動時卻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在舉辦華僑美術作品展覽會上是一個不可不述的社團和"畫廊"。如於1929年8月16-18日,該社借新加坡的魯濱遜路舉行"新加坡美術展覽會",共展出作品約500餘幅,可說是集英屬新馬兩地華僑之美術作品於一室的較大型的畫展。參展畫家有徐悲鴻、張汝器、李家耀、羅卓君、劉開賞、張伯河、謝松安、廖伯玉、黃清泉、蔡竹貞、葉維烈、鄭照吾等人。
李生在其所寫的《看了新加坡美術展覽會以後》一文中,針對部分展出的作品提出了自己個人的意見,如徐悲鴻的《馬》"全幅色彩光暗調和,姿態自然,富潤如真者,深得西法之奧妙"; 張汝器的《東洋牛》"極溫柔的手腕,浸著極和諧有節奏的顏色,為全場最穩健的作品"; 李家耀的《寺廟》"一望上去,能使人起一種慈悲的感覺,偏重情緒的意態和圓滿的美感"; 還提到羅卓君雕刻的《孫總理銅像》等。
展出作品中以油畫與刺繡最多,皆各有所長。作者認為"若論油畫之最佳者,當推張汝器之《河邊》與《犧牲》;劉開賞君之《二虎》,活現如真,堪稱妙筆"。此外,林靄民特借出所藏的仇十洲《桃園問津》,黃曼士也借出珍藏的扇面字畫參展。李生說:"據我所知,此次之會是嘗試,號召之力不強,但以近人書畫在本坡收藏家手中而未赴會者,較之會場所列,誠以量計何止千倍之多,如以質論,亦且十倍精彩於是者矣。"
1935年與1936年,隨著中日關係的日漸緊張,英屬新馬兩地文藝工作者的態度也越來越積極地在題材方面力求大眾化,開始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建立統一戰線為主題。此時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美術界出現了社團參與推動馬來亞華人美術事業發展的好勢頭。抗戰時期,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為了支援中國抗日,華僑社會積極組織參與各種抗戰畫展活動,以此來激勵更多的華人支援抗戰。英屬新馬兩地首屆漫畫漫畫展的出現,就是其影響下的成果。
1937年7月1-5日,新加坡青年勵志社舉辦了大型"首屆漫畫漫畫展",其展覽宣言強調:"漫畫已成為藝術部門中最精銳,而且是教育大眾、指示大眾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了。尤其是觀點正確的政治漫畫,往往比一篇政治論文所收的功效來得強、來得大。"它是文化陣線上最英勇的突擊隊,至於戳穿社會的醜惡和指示光明的出路,確是它始終負起的唯一"天職"。的確,漫畫具有其他畫種所無法取代的社會教育功能。該社主辦此項展覽的目的是希望藉以溝通漫畫工作者的情感及互相觀摩,期望大家能夠振奮起來,共同擔負起開墾馬來亞漫畫田地的工作。
漫畫展的籌委會由徐君濂、戴隱郎、梁作侃及謝冰影組成。張汝器、胡浪漫、高冠天另成立一個審查委員會,選出40位畫家的185幅作品展覽。畫展由施代領事主持開幕禮,他在致辭中盛讚主辦者之卓見,對推動僑胞的美育思想及畫家聯繫有所貢獻,"尤其是南洋生活環境素來單調,耳聞目染,無非是椰林膠樹,精神上之陶冶,遂成急切問題"。"首屆馬華漫畫展"的大部分參展者也是《文漫界》及《今日藝術》的積極投稿者,如楊曼生、洪湖法、周狄影、韋瑞熊等人都送作品參展。
在創作題材上多取材於南洋日常生活情景,張汝器、李遠虹、饒漫塵、莊有釗等人在繪畫技巧、構圖線條、色彩運用上較為成熟;李樸之、陳元強、洪華等人的作品具有濃厚的國防意識;黃志虹、楊景美、劉天民等人的則較富趣味性。徐君濂的《馬華漫畫展覽會雜談》和二克的《參觀漫畫記》兩篇文章不但提供了戰前華人漫畫家名單,也透露了創作題材開始出現南洋特色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