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繪畫藝術,帶來不一樣的藝術

2020-12-06 開心就好家常事

1965年,新加坡脫離了馬來西亞,自此之後兩國因文化政策和教育制度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特色的美術。馬來西亞華人堅持華人教育在當代的發展,並開始強烈地渴望形成自己的"馬來西亞美術"。1965年,森美蘭藝術協會成立,後於1968年成立獨立大學馬六甲分會,沈幕羽任主席一職。獨大馬六甲分會堅持三點:第一,華文須有官方地位;第二,批准創辦獨大;第三,華文教育地位平等。同年5月,獨大商業註冊批准。1979年吳亞鴻主持的"博雅造型藝術中心"開幕。

當年只有6個學生,現在發展到400個學生,是全巴生歷史最悠久的繪畫學院。1980年初,張耐冬和一批喜愛水彩畫的畫家成立了馬來西亞現代水彩畫家協會,旨在提高大馬水彩畫的水準。畫會規定每年舉辦一次常年展,還舉辦過亞洲巡迴展,包括中國香港,韓國、日本、新加坡、泰國、印尼等地的交流展。後姚拓和幾位華人書法愛好者一起成立了"馬來西亞書藝協會",首開了馬來西亞書法師資培訓教育,還辦了許多書法營、書法講座和展覽,直接和間接地促成了許多地區聯絡委員會的成立,促進了馬來西亞華文書法藝術組織機構的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馬來西亞與中國的交流日趨增多。1991年楊建正隨"馬來西亞藝術文化團"訪問中國各美術大專院校,並在西安藝術館展出馬來西亞美術家的畫作。為了增加美學修養常到博物館的書畫家陸磊1999年應邀到臺灣歷史博物館出席國際美學研討會,在會上作了《書法在大馬的影響》專題演講。翌年陸磊又在臺北國父紀念館主辦的國際書法大展上主講《林散之和黃庭堅草書的影響》。

2009年5月他參加印尼華文作協在棉蘭舉辦的首屆蘇北文學節,主辦了書畫交流展。為了馬來西亞華人美術水平的提升,許多華人美術家默默地付出心力。"推廣文化藝術事業的道路漫長且遙遠,但只要我們集思廣益、相輔相成、鍥而不捨地走下去,保持一貫的熱情,繼續經營藝術,期待全民的藝術,馬來西亞藝術的天空定會展現更多明亮的星星,馬來西亞華人美術的未來必會走出一條廣闊的燦爛文明的文化藝術康莊大道。"這是筆者與鍾瑜交談時所聽到的馬來西亞美術史論學者的心聲。在本節中,筆者將分三點來對華人私立畫廊的出現與發展展開論述,同時,對華人私立畫廊在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美術發展和馬來西亞華人美術發展中所起的歷史作用進行合理的論述。

隨著美術社團活動的大規模展開,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家畫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家社團與個人共建畫廊這一展示平臺的現象,推動了馬來西亞華人美術文化的展示、交流、銷售行業的成長,行業的成長又促進了馬來西亞華人美術文化修養。更重要的是,畫廊可以為美術家提供更多的與社會接觸的機會、更大的展示自己的空間。

李健書畫展覽會於1927年秋在檳城平章會館舉行。李健在平章會館舉辦展出的萬餘件書畫作品非常成功,轟動一時,當時英文《亦果西極》專欄予以報導,在當時風氣閉塞的檳城可謂一種創舉。在書法上,李健是真、草、篆、籀無所不工,唯氣魄稍嫌薄弱,偶以書法作畫,花卉、人物饒有佳趣,其出土的魏碑更堪稱一絕。展覽會結束後,當時任中國駐檳城領事戴淑原的中文秘書替一些華商請其書寫招牌,使其書法影響後人,這是舉辦書畫展對當地華僑美術發展起促進作用的一個最早的事例。今天檳城仍留有不少李健魏碑體的大字招牌。

新加坡的"青年勵志社",雖不屬於專業美術社團,也不屬於美術專業畫廊,但在早期英屬新馬兩地開展華僑美術社團活動時卻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在舉辦華僑美術作品展覽會上是一個不可不述的社團和"畫廊"。如於1929年8月16-18日,該社借新加坡的魯濱遜路舉行"新加坡美術展覽會",共展出作品約500餘幅,可說是集英屬新馬兩地華僑之美術作品於一室的較大型的畫展。參展畫家有徐悲鴻、張汝器、李家耀、羅卓君、劉開賞、張伯河、謝松安、廖伯玉、黃清泉、蔡竹貞、葉維烈、鄭照吾等人。

李生在其所寫的《看了新加坡美術展覽會以後》一文中,針對部分展出的作品提出了自己個人的意見,如徐悲鴻的《馬》"全幅色彩光暗調和,姿態自然,富潤如真者,深得西法之奧妙"; 張汝器的《東洋牛》"極溫柔的手腕,浸著極和諧有節奏的顏色,為全場最穩健的作品"; 李家耀的《寺廟》"一望上去,能使人起一種慈悲的感覺,偏重情緒的意態和圓滿的美感"; 還提到羅卓君雕刻的《孫總理銅像》等。

展出作品中以油畫與刺繡最多,皆各有所長。作者認為"若論油畫之最佳者,當推張汝器之《河邊》與《犧牲》;劉開賞君之《二虎》,活現如真,堪稱妙筆"。此外,林靄民特借出所藏的仇十洲《桃園問津》,黃曼士也借出珍藏的扇面字畫參展。李生說:"據我所知,此次之會是嘗試,號召之力不強,但以近人書畫在本坡收藏家手中而未赴會者,較之會場所列,誠以量計何止千倍之多,如以質論,亦且十倍精彩於是者矣。"

1935年與1936年,隨著中日關係的日漸緊張,英屬新馬兩地文藝工作者的態度也越來越積極地在題材方面力求大眾化,開始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建立統一戰線為主題。此時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美術界出現了社團參與推動馬來亞華人美術事業發展的好勢頭。抗戰時期,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為了支援中國抗日,華僑社會積極組織參與各種抗戰畫展活動,以此來激勵更多的華人支援抗戰。英屬新馬兩地首屆漫畫漫畫展的出現,就是其影響下的成果。

1937年7月1-5日,新加坡青年勵志社舉辦了大型"首屆漫畫漫畫展",其展覽宣言強調:"漫畫已成為藝術部門中最精銳,而且是教育大眾、指示大眾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了。尤其是觀點正確的政治漫畫,往往比一篇政治論文所收的功效來得強、來得大。"它是文化陣線上最英勇的突擊隊,至於戳穿社會的醜惡和指示光明的出路,確是它始終負起的唯一"天職"。的確,漫畫具有其他畫種所無法取代的社會教育功能。該社主辦此項展覽的目的是希望藉以溝通漫畫工作者的情感及互相觀摩,期望大家能夠振奮起來,共同擔負起開墾馬來亞漫畫田地的工作。

漫畫展的籌委會由徐君濂、戴隱郎、梁作侃及謝冰影組成。張汝器、胡浪漫、高冠天另成立一個審查委員會,選出40位畫家的185幅作品展覽。畫展由施代領事主持開幕禮,他在致辭中盛讚主辦者之卓見,對推動僑胞的美育思想及畫家聯繫有所貢獻,"尤其是南洋生活環境素來單調,耳聞目染,無非是椰林膠樹,精神上之陶冶,遂成急切問題"。"首屆馬華漫畫展"的大部分參展者也是《文漫界》及《今日藝術》的積極投稿者,如楊曼生、洪湖法、周狄影、韋瑞熊等人都送作品參展。

在創作題材上多取材於南洋日常生活情景,張汝器、李遠虹、饒漫塵、莊有釗等人在繪畫技巧、構圖線條、色彩運用上較為成熟;李樸之、陳元強、洪華等人的作品具有濃厚的國防意識;黃志虹、楊景美、劉天民等人的則較富趣味性。徐君濂的《馬華漫畫展覽會雜談》和二克的《參觀漫畫記》兩篇文章不但提供了戰前華人漫畫家名單,也透露了創作題材開始出現南洋特色之端倪。

相關焦點

  • 藝術復興城市的新加坡實踐
    藝術如何介入城市升級,推進城市復興?新加坡的實踐或將帶來一定的啟發。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跨越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在經歷了高速發展以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提高了新加坡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卻無法滿足精神生活上日益增長的發展性需求。
  • 聯邦藝術理事會及國家藝術館,馬來西亞獲得更多的「馬來亞」色彩
    馬來亞化之多元在聯邦藝術理事會及國家藝術館所舉辦的歷屆常年美展中,參展的油畫作品之數量是其他媒介的好幾倍。油畫已成為馬來西亞三大民族藝術家共同掌握的藝術語言。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華人油畫家也不再只局限於到峇裡島,而轉向馬來半島東海岸的吉蘭丹及丁加奴作繪畫之旅。
  • 楊梅紅繪畫大師課|給孩子不一樣的藝術創作
    最美童星 少兒繪畫大師課 用藝術啟迪智慧 未來是一個創造力與藝術能力當道的世界,從小缺乏審美的眼光,孩子將無法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正如吳冠中先生說過:「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因為藝術不是功利性的,但卻可以教會你很多東西。
  • 國際遊學 | 2019新加坡藝術與馬來西亞樂高營來襲!
    安全、零時差、短距離飛行新加坡是全球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與國內零時差,飛行時間約 4 小時左右,孩子很容 易適應環境。馬來西亞的營地距離新加坡 1 個小時車程,不存在奔波趕行程的情況。三.音樂劇與樂高完美結合新加坡首屈一指的國際學校和馬來西亞樂高樂園的定製課程相結合,全方位提高孩子們的自信心、團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 栽培技術和造型藝術的結晶,和繪畫、造園、雕塑等藝術一樣,好看
    盆景是栽培技術和造型藝術的結晶,也是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有機結合。它源於自然卻高於自然,順乎自然之理而巧奪自然之工。盆景創作是盆景藝術家形成盆景藝術形象的活動過程,創作的結果是藝術形象變為具體的作品。盆景藝術的創作和繪畫、造園、雕塑等藝術一樣,是一種最少固定、最多例外,最少常見、最多變化的精神勞動。盆景藝術作品包含著盆景藝術家的想像、主觀激情、形象思維力、創造力和概括力。構圖是盆景創作者進入了將「內視形象」或者說是「情感意象」(國畫中則稱「胸有成竹」)轉化形成可使用的預備草圖階段(即構圖階段)。這一步工作通常是用素描稿來完成的,但也可用剪影布局或進行模型布置。
  • 土著並不土藝術很發達之澳大利亞土著繪畫藝術歷史
    澳大利亞土著曾被歸類為動物,直到1967年才被承認是公民的苦難史然而,美麗的澳大利亞土著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是人類最淳樸的藝術。因為熱愛生活,所以他們的繪畫顏色都是豔麗多彩的。樹皮畫易於攜帶, 保存, 因此繪畫數量大增。澳大利亞土著繪畫的在近代之後繼續表達土著人的心聲。在殖民過程中,土著主張自身文化價值和生活方式和世界上其他所有人一樣被公平對待。他們順勢而為,做著各種嘗試和努力,湧現出了很多為土著藝術去發出聲音的藝術家,其中,有越來越多的女性藝術家參與藝術創造與表達。對土著人來講,他們需要這樣的聲音,世界也需要這樣的聲音。
  • 玩藝術的他們,居然用上了這樣的繪畫工具!
    原標題:玩藝術的他們,居然用上了這樣的繪畫工具!自行車輪胎來自新加坡的Thomas Yang是一個狂熱的自行車手,他將藝術與都市單車文化結合創立了「100copies」,希望能夠借自己的作品反映一個城市的單車文化
  • 觀墨爾本繪畫藝術
    作為一個繪畫愛好者 到了墨爾本 隨處都能感覺到墨爾本的繪畫氛圍 這也是西方人浪漫 追求精神品質的一種體現。在墨爾本海邊,牆繪藝術也隨處可見,也許是很出名的資深畫家作品,也有可能是藝術愛好者的作品,從在這個超發達國家,任何人都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從作品可以感覺到畫家對生活飽滿的熱愛,對人生的無限追求。同時可以感覺就算是澳洲普通人,雖然物質擁有了一切,可任然在追求完美藝術修養。
  • 中國傳統藝術——繪畫
    中國的文化包羅萬象,分支龐雜,如諸子百家、琴棋書畫、傳統文學、傳統節日、地方習俗、戲劇文化等等,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的繪畫藝術。從民間的陶器、版畫、刺繡、衣服紋樣、雕梁畫棟,到如今的商品包裝、電影、舞蹈、景觀設計,無不體現繪畫的應用,可見繪畫這門藝術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應用廣泛。
  • 融入西方藝術激情的中國水墨畫,色彩繽紛如仙境一般
    加拿大華裔水墨畫家:陳蘊化 James Tan(嶺南畫派)出生:1950年|馬來西亞佛州地點:溫哥華 學歷:新加坡藝術學院創造出一種獨特創新的中國毛筆繪畫風格,為傳統藝術形式帶來了新的視野與深度;-陳蘊化為福建廈門禾山人,喜歡嘗試新事物、新主題、新技術,隨時隨地在生活中、在旅行中尋找靈感
  • 新加坡文化藝術概況
    新加坡藝穗節(一月)  新加坡藝穗節是一場融戲劇、藝術表演、電影、舞蹈、視覺藝術、混合媒介、音樂和論壇為一體的年度盛會,由新加坡和國際藝術家傾情出演。藝穗節的主題每年各異,其目的都是將最先鋒的和社會參與性的作品奉獻給觀眾。
  • 「新加坡美術」文化形態,及「馬來西亞美術」文化形態
    第二時期,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至今。第二時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馬來西亞獨立後到20世紀80年代止;第二階段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第二時期的第一階段,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及其教育發展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換時期,即由英屬新馬兩地華人美術文化發展形態轉變為新馬兩國華人美術文化發展形態。其根本原因在於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改變了原來美術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一體空間。因此,新加坡的獨立為兩國美術發展帶來了巨大變化,兩國因文化政策、社會環境的不同而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新加坡美術"文化形態及"馬來西亞美術"文化形態。
  • 用繪畫戰勝抑鬱,用藝術創作開啟療愈之旅,揭秘什麼是藝術治癒師
    近年來,美國出現了藝術治癒師的職業,或許這個職業對目前的中國來說還比較陌生,但毫無疑問是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簡單來說藝術治癒師就是用繪畫等藝術手段緩解人受傷的心靈的職業。在人生旅程中,我們都曾有過認為自己擁有富有創意、極具個人潛力的藝術能力的經歷。
  • 如何看待西方現代繪畫藝術
    在西方藝術中,最喜歡的就是現代藝術這一段。也有朋友經常說:為什麼我覺得現代藝術,尤其是印象派之後的藝術,越來越看不懂了?看上去都是些又醜、又奇又怪的東西,是自己學識不夠還是現代藝術真的太垃圾了?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是我們在看現代藝術時的視角失了焦。那麼,該怎麼看呢?
  • 繪畫的藝術形式有哪些
    繪畫是依賴視覺感受的欣賞藝術,它運用了形、光、色以及點、線、面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間中塑造具體的、個性化的視覺形象來反映生活,表達創作主體的審美感和審美理想。如果從地域上分,繪畫可分為東方繪畫和西洋繪畫,如果按照技法和工具材料的不同來劃分,繪畫可分為水墨畫、油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素描等畫種,如果按照題材內容的不同來劃分,繪畫可分為人物畫、風景畫、風俗畫、靜物畫、宗教畫、花鳥畫等,不同類別的繪畫形式,由於各自的歷史傳統不同,都有著各自獨特的表現形式與審美特徵。
  • 上古時代的繪畫藝術之光
    繪畫藝術的誕生,標誌著人類文明已發展到成熟的階段。中國繪畫藝術的產生年代非常久遠,從遠古的洪荒時代起,我們的祖先在艱辛而漫長的勞作中,創造了具有美感的繪畫藝術。原始繪畫由於她的夢幻迷離,不斷地喚起人們對她的各種推測與想像。
  • 閃光湖藝術塗料在牆體繪畫中的實踐
    以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院士候選人、博士生導師錢春香教授帶領下的東南大學高校研究團隊研發出新型環保水性高光建築塗料已經應用於多項工程,"閃光湖塗料"作為該技術的市場推廣方也在不斷擴大該塗料技術的知名度和市場接受程度,尤其是在藝術創作領域,該藝術塗料展現出不凡的效果。
  • 談現代藝術設計與繪畫的關係
    藝術表現的外延和內涵雖然已經被拓展到一個相當廣泛的藝術領域,但那些一味"反傳統"的現代畫家,在藝術實踐中無論怎樣標新立異,偏向所謂求新求變的極端,最終還是不能與傳統的繪畫或者其他傳統工藝決裂的。  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繪畫與藝術設計對其影響深遠的感觸莫過於平面設計人員。設計者不但要具備繪畫的基本造型技能與審美意識,在商業文化產業的運用中也需要特殊的理解和創造性。
  • 新加坡的藝術野心
    這個新成立的藝術機構主要針對從18世紀時起到20世紀後期的本土及東南亞現代藝術,換句話說,它的建立等於在強調歷史的新加坡國家博物館(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和主攻當代藝術的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 Museum)之上,進一步填補新加坡甚至該地區的文化藝術空缺。
  • 《讀懂繪畫》:一本理解西方700年繪畫藝術的科普指南
    1、引子當看到一幅優秀的西方藝術作品的時候,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梵谷的《星空》……我們的反應是什麼呢?會不會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傳世的藝術品,就是能夠引起我們對「美」的感知與共鳴,哪怕我們之前對藝術的了解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