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復興城市的新加坡實踐

2020-12-15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解放日報

一座城市的變遷,充滿著時代發展刻下的烙印。在日新月異的當下,城市要怎樣塑造自己的性格?藝術如何介入城市升級,推進城市復興?新加坡的實踐或將帶來一定的啟發。

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跨越

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在經歷了高速發展以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提高了新加坡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卻無法滿足精神生活上日益增長的發展性需求。為此,自2000年到2015年,新加坡堅持實施了15年的「文藝復興城市」計劃,旨在通過發展文化推動城市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跨越。

2000年,新加坡推出第一階段的「文藝復興城市計劃」,該階段的主題是「藝術的全球城市」,旨在通過藝術與文化建設培育新加坡的就業活力和生活魅力之城,並使計劃惠及每個新加坡公民的知識學習,為國家文化的基礎性發展提供支撐。核心內容是要把新加坡打造成為地區的文化、設計和傳媒中心,以適應國家在新世紀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文化藝術需求。其間,政府資助一批文化藝術公司,實施一系列推廣計劃,組織各種文化節。

2003年,政府推出「新加坡設計發展計劃」,提出大力發展潛力巨大的創意產業,以期創造「資源有限,創意無限」的奇蹟。

2005年,新加坡開始實施「文藝復興城市計劃二」,增加資助金額,重點放在政府和企業界合作,將文化藝術作為新加坡在國際上進行整體形象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倫敦舉辦新加坡文化節,從2006年起開辦藝術展——新加坡雙年展。

到2007年時,新加坡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一年內至少參加過一次文化藝術活動,而1996年這一比例僅為1/10。新加坡也擁有了一些具有國際聲譽的文化設施、文化團體和文化項目。

2011年,新加坡「文藝復興城市」計劃進入第三階段的中期,重點關注三個關鍵領域,即特色內容、動態生態系統和社區參與,並努力通過這一計劃推動新加坡「文化藝術全球城市」的建設。

經過15年的計劃實施,「文藝復興城市」計劃提高了新加坡文化藝術的國際認知度,增強了新加坡文化藝術領域的活力,提高了人們的藝術與文化的需求與欣賞水平。

將設計和景觀引入社區

新加坡文藝復興城市的重大舉措,是以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等為借鑑,打造自己的城市文化娛樂區。由於土地有限,中心市區搬遷騰出的最高法院和市政廳等具有殖民地特色的建築將被改造成為國家美術館,加上已改為文化設施的舊國會大廈、濱海灣藝術中心和新建的濱海灣金沙藝術科學博物館等,形成文化中心區域。

新加坡人認為,若館藏僅注重本地作品,不足以提高美術館本身的國際地位,其建設國家美術館的目標之一就是將其發展為「全球最大的東南亞藝術公共珍藏館」。這是首個從區域出發、聚焦於東南亞藝術歷史發展的長期展館。其館藏藝術品來自於東南亞10國,解說有4種官方語言。

通過將藝術引入公共空間,將有品位的設計和景觀引入社區,增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藝術及相關事物的接觸和欣賞。新加坡建立了「藝術激勵」計劃(也稱「藝術百分比計劃」)來促進公共藝術的發展。即以法律形式規定所有城市發展建設項目必須拿出一定百分比的資金來用於公共藝術性開支。

資金來源分為政府部分和私營部分,政府部分為財政強制性支出,私營部分考慮為捐贈藝術作品的公司提供免稅或雙倍免稅等獎勵政策,作為鼓勵。資金規模分別為發展預算的1%,合計為發展計劃的2%。資金用途為委託製作或採購藝術作品(如雕塑、繪畫、壁畫、藝術裝置等),這些藝術作品被放在24小時都能被欣賞的公共區域,既可以成為公共藝術品存量,又可以實現其他公共藝術項目。

與此同時,新加坡為市民創造包含更多內容、提高用戶整體體驗的集聚空間,以帶來巨大的文化藝術潛能。政府主要從以下幾個維度入手:將紀念館類建築(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集聚為一個混合學習體驗空間;將藝術、商業、科技建築集聚為一個靈感來源,設計圖書館的外觀、收藏種類和服務。

這方面有眾多例子:新加坡東南亞藝術、歷史文物和文化館——東南亞藝術、歷史文物和文化的藝術中心,除了收藏作用外,還可作為藝術藏品的展覽會場。新加坡衛星藝術館——作為東南亞藝術、歷史文物和文化館的補充,這一展館主要關注本地文化。新加坡民族語言館——為不同民族的團體提供資源,促進民族間的相互了解,培育研究中心和旅遊目的地的潛力。新加坡裕廊區域、淡濱尼區域圖書館——被打造成跨學科型展館,在其展館外觀、收藏種類和服務中較好地集聚了藝術、商業和科技,成為與企業家和研究學者的交流橋梁、創意思想與創新的孵化基地。淡濱尼區域圖書館的收藏集聚了文化與歷史文物的元素,促進社會凝聚。通過與新加坡歷史博物館合作舉辦主題展覽,混合博物館和圖書館的收藏將不同民族、團體的人吸引到這一集聚空間,讓遊客體驗新加坡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變遷。

在全球化語境中展現魅力

積極「引進來」也是新加坡藝術復興城市的一大重要方向。

通過大力拓展大型藝術活動,如新加坡國際藝術節、新加坡美術展、新加坡作家節和新加坡雙年展等,新加坡吸引了大批國外藝術家和藝術作品走進新加坡,使那裡成為東南亞乃至全球重要的藝術交流平臺。

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的「新加坡會展計劃」致力於「尋求諮詢、援助與津貼,爭取在新加坡本地舉行各種國際藝術活動或展覽的主辦權」。目的是通過支持本地藝術團體在新加坡主辦國際藝術活動、會議與展覽,促使新加坡成為舉行區域或國際藝術活動的理想地點。如今,創辦於1999年、主要展出新加坡和世界各地一流當代藝術作品的新加坡藝術節(2014年更名為新加坡國際藝術節),已經成長為具有不凡的國際知名度的藝術節,是亞洲同類型中最具影響力的主流藝術節之一。在2015年新加坡國際藝術節上,2/3的作品來自國外。

始於2006年的新加坡雙年展,主要展示包括繪畫、油畫、裝飾、新媒體、表演、攝影、錄像、出版、聲樂、壁畫和家具在內的當代藝術品,亦已成為東南亞首屈一指的藝術盛會。此外,新加坡國際基金會舉辦的「跨媒介多元藝術展」、亞太釀酒基金會與新加坡美術館合辦的「特別藝術獎」等皆已成為亞太地區頗具影響力的藝術賽事。「跨媒介多元藝術展」兩年一度,邀請來自中國、印尼、印度、馬來西亞、英國和美國等多個國家的127位藝術家展出187件視覺藝術創作,為期三個月,為新加坡在全球化語境中展現自己的魅力。

這些大型藝術活動的舉辦,不僅大大增強了新加坡濃厚的國際藝術氛圍,培育了新加坡藝術家和民眾的全球思維,而且使新加坡愈加成功地將其打造為東南亞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的重要門戶。新加坡逐漸成為地區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當代藝術交流和對話的平臺。

再次,積極引進國際藝術人才。新加坡「外國藝術人才計劃」由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和國家藝術理事會於1991年共同發起。該項目的宗旨是協助符合條件,在各自領域有傑出成就的外國藝術人才,申請新加坡永久居留居民。

舞蹈、音樂、舞臺劇、文學藝術、視覺藝術以及相關的專業技術等一系列的藝術相關領域的海外人才,只要具備以下的傑出成就,都可以提出申請:積極參與著名的演出、展覽等;在國內或國外有良好的聲譽(在比賽中獲獎);接受過至少

3年的正規教育培訓(擁有學位,文憑或專業證書);超過6年的工作經驗;在未來,積極投身參與新加坡藝術的發展。該計劃為新加坡引進了眾多優秀的海外藝術人才。(吳越)

相關焦點

  • 傳統工藝的文化復興與「非遺」實踐
    需要指明的是,傳統工藝復興並非始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土化實踐。單就改革開放以來傳統工藝的發展歷程而言,在非遺運動開始之前就已經呈現了復興態勢,並曾一度受到不同學科的學者關注。只不過,無論就其復興規模還是社會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都無法與當前相比較。
  •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①當霧靄遠去——泰晤士河濱水空間復興
    一觸即發,如同懸掛城市上空的泡沫……」這是王爾德在《清晨印象》一詩中描寫的19世紀末的倫敦。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霧靄已遠去,泰晤士河河水寬闊平靜、清澈見底,日夜不息地在這個古樸又現代的城市中蜿蜒而過,它宛如「流動的歷史」(語出英國國會議員約翰·伯恩斯[John Burns]),訴說著一段漫長而艱難的城市活力復興歷程。
  • 2020新加坡大型藝術精品拍賣會-李贊集作品拍賣成交,「科學與藝術...
    日前,中歐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20新加坡大型藝術精品拍賣會」於2020年11月28日在新加坡萊佛士富豪俱樂部舉辦,世界紀錄當代知名書畫藝術家李贊集作品「龍騰飛」應邀參加此次拍賣會,其作品拍賣圖錄編號0159書法作品「龍騰飛」70×138cm,以SGD 2300000新幣拍賣成交,拍賣圖錄編號0160書法作品
  • 國際語言復興研究的理論和實踐
    本文將以討論全球範圍內的語言瀕危危機及其學術研究為開篇,介紹語言復興的相關理論研究和經驗實踐。 02 ★語言復興研究的理論及其發展★ 在這些語言復興的實踐經驗與瀕危語言的學術研究不斷發展和共同催化下,語言復興這一領域正式誕生了。 語言復興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出版作品是《實踐中的語言復興綠皮書》(Green Book of LanguageRe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 城市復興 首開在行動
    新形勢下,關注中心城區物質空間、以改造項目為途徑的傳統城市建設理念正逐漸演化為包含更大空間尺度、更豐富內涵的城市復興理念。秉持國有企業的責任與擔當,首開集團以「城市復興」為己任,通過非經營性資產管理處置平臺的建設和持續的城市有機更新行動,為老舊小區改造、物業服務升級和人居環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 500多年前,中國有場古典藝術復興不亞於西方的文藝復興
    ▲王鑑《仿趙松雪溪山仙館》隨著《國家寶藏》等文博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人們顯示出對中國古典藝術抱有的濃厚興趣,也傳達出渴望深入了解古代文化藝術的願望。可以說,當下,我們正經歷著「古典的復興」。回望過去,在15世紀中葉,明朝社會的發展表現出強勁的城市化和商業化趨勢,隨之而來的,文化藝術也迎來全面的繁榮與復興。在儒學、文學、詩歌、器物製作與收藏等各個領域,以及繪畫領域,都開始掀起復古主義思潮。在復古中孕育出的文明,不僅使得當時中國的文化藝術影響力遍及東亞,也令當時歐洲諸國的君主欽羨有加。
  • 2020新加坡大型藝術精品拍賣會-李贊集作品拍賣成交
    日前,中歐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20新加坡大型藝術精品拍賣會」於2020年11月28日在新加坡萊佛士富豪俱樂部舉辦,世界紀錄當代知名書畫藝術家李贊集作品「龍騰飛」應邀參加此次拍賣會,其作品拍賣圖錄編號0159書法作品「龍騰飛」70×138cm,以SGD 2300000新幣拍賣成交,拍賣圖錄編號0160書法作品
  • 深化校地合作,攜手實踐育人——2020年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思政實踐課...
    7月24日至7月28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赴江北新區開展以「探江北創新路,聚青年強國力」為主題的思政實踐課程,這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師生首次深入江北新區開展思政實踐課教育教學活動。江北新區作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學生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認真組織,精心準備,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師生深入了解國情社情、加快歷練成長提供良好的學習實踐平臺,為期5天的實踐活動圓滿結束。見證新區活力,樹立實幹精神江北新區是全國第13個國家級新區,同時是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片區所在地,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 「『一國兩制』的港澳實踐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學術研討會在暨大...
    南方網訊(記者/唐巧燕 通訊員/李偉苗)12月20日,由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辦,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暨南大學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院承辦的「『一國兩制』的港澳實踐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學術研討會在暨南大學召開。
  • 漢嘉設計(300746.SZ)擬共同設立未來城市設計與實踐中心合作平臺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訊,漢嘉設計(300746.SZ)發布公告,近日,公司與杭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簡稱「杭州規劃院」)、RSP ARCHITECTS PLANNERS &ENGINEERS (PTE) LTD(新加坡雅思柏設計事務所
  • 「文明實踐」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合視界」藝術展示空間啟用...
    11月21日,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合視界」藝術展示空間啟用儀式暨上合梓韻·丹青美魂——京開現代彩墨作品展舉行。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主編、副社長賈德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錦秀,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姜青華,市政協副主席王天鴻參加作品展。
  • 成都學習倫敦南岸 將開始「錦江藝術復興」?
    其中成都明確提出: 對標紐約,學習「矽巷」的城市更新思路;對標東京,學習軌道引領的城市群發展;對標上海,學習打造「濱江CBD」; 對標倫敦——就像曾經泰晤士河畔的「南岸復興」,一場沿錦江兩岸的「藝術復興」拉開大幕。
  • 有趣的新加坡建築設計:讓創意在城市中肆意流淌
    有趣的新加坡建築設計:讓創意在城市中肆意流淌! 新加坡雖然只有上海的六分之一大小,比香港也少了300平方公裡,但是新加坡經濟十分發達,也是很多明星喜歡定居的地方,還是亞洲四小龍之一。而經濟的發達也帶來了新加坡建築設計行業的發展,使其成為創意建築設計的聚集地之一,很多有趣的建築設計就出現在新加坡,讓人們感受到創意在城市中肆意流淌的藝術之美!天霸設計就為大家帶來幾個有趣的新加坡建築設計,包括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璧山公共圖書館、濱海盛景豪苑。
  • 從背面看新加坡街頭壁畫:從邊緣文化到城市新寵——獅城街頭藝術
    鮮豔精彩的壁畫,是城市快節奏生活的調和劑,人們願意放慢腳步,尋找這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的作品,拍照留念。然而,這些獨樹一格的街頭壁畫裡,還藏著不少關於新加坡的文化符號,有庶民、有趣味、有懷舊、有新穎。這些秘密,你解開了嗎?
  • 英國案例:城市濱水公共空間的復興
    作為城市重要的公共資源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城市濱水區的功能與形態的演變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城市濱水公共空間的復興是英國城市復興運動中的重要內容。城市濱水公共空間將城市的多種功能整合起來,它的復興與發展成為區域及城市復興與發展的催化劑,往往能帶動地方商業及旅遊業的發展以及地方歷史文化的復興。
  • 成都學習倫敦南岸,一場沿錦江兩岸的「藝術復興」拉開大幕
    其中成都明確提出:對標紐約,學習「矽巷」的城市更新思路;對標東京,學習軌道引領的城市群發展;對標上海,學習打造「濱江CBD」;對標倫敦——就像曾經泰晤士河畔的「南岸復興」,一場沿錦江兩岸的「藝術復興」拉開大幕。有人形容倫敦,一個沿泰晤士河建起的藝術之都。細數有著百年歷史的建築,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兩岸。
  • 陽建強:城市濱水地區的轉型與復興 | 學術季
    陽教授在報告的最後部分,通過連雲港老港區功能更新與品質提升、廣州珠江後航道洋行碼頭倉庫區的保護與再開發實踐案例,探討了這兩個典型的城市濱水區與城市之間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隔離走向融合,並最終實現城市更大區域轉型與復興的發展目標。
  • 全球海島會所設計典範×ORGANIC社區公共藝術實踐
    Art(「Community/社區」的概念在英文中強調以共同價值集合起來的人群),掀起來中國藝術介入社區公共藝術的實踐大思潮。相比日本(上個世紀70年代掀起「藝術再造街區」行動)、美國(1959年美國費城立法制定了一項關於重建項目的合同條款,要求不少於1%的建設預算用於藝術創作)以社區公共藝術帶動城市復興與民眾自信凝結實踐,中國晚了半個多世紀。
  • 新加坡的航空樞紐建設實踐與啟示
    新加坡的航空樞紐實踐是其由傳統型向未來型航空樞紐過渡的有益嘗試,包括引進人工智慧新技術、推行便利化通關大流程、構建和諧共融的航空生態圈等,其經驗和做法對我國航空公司運營策略、機場商業化運作及航空樞紐打造有諸多借鑑和參考意義。本文將從新加坡適宜航空運輸發展的條件及政策環境、航空樞紐生態圈內的建設實踐以及對我國樞紐建設的啟示等三方面進行闡述。
  • 新時代呼喚民族復興新史詩——寫在魯迅藝術學院成立80周年之際
    新華社瀋陽4月14日電 題:新時代呼喚民族復興新史詩——寫在魯迅藝術學院成立8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王振宏、周瑋、王瑩、於也童「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曾在抗日烽火中的延安首演的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在首次上演的73年後復排新版,再度唱響於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