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
一座城市的變遷,充滿著時代發展刻下的烙印。在日新月異的當下,城市要怎樣塑造自己的性格?藝術如何介入城市升級,推進城市復興?新加坡的實踐或將帶來一定的啟發。
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跨越
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在經歷了高速發展以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提高了新加坡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卻無法滿足精神生活上日益增長的發展性需求。為此,自2000年到2015年,新加坡堅持實施了15年的「文藝復興城市」計劃,旨在通過發展文化推動城市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跨越。
2000年,新加坡推出第一階段的「文藝復興城市計劃」,該階段的主題是「藝術的全球城市」,旨在通過藝術與文化建設培育新加坡的就業活力和生活魅力之城,並使計劃惠及每個新加坡公民的知識學習,為國家文化的基礎性發展提供支撐。核心內容是要把新加坡打造成為地區的文化、設計和傳媒中心,以適應國家在新世紀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文化藝術需求。其間,政府資助一批文化藝術公司,實施一系列推廣計劃,組織各種文化節。
2003年,政府推出「新加坡設計發展計劃」,提出大力發展潛力巨大的創意產業,以期創造「資源有限,創意無限」的奇蹟。
2005年,新加坡開始實施「文藝復興城市計劃二」,增加資助金額,重點放在政府和企業界合作,將文化藝術作為新加坡在國際上進行整體形象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倫敦舉辦新加坡文化節,從2006年起開辦藝術展——新加坡雙年展。
到2007年時,新加坡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一年內至少參加過一次文化藝術活動,而1996年這一比例僅為1/10。新加坡也擁有了一些具有國際聲譽的文化設施、文化團體和文化項目。
2011年,新加坡「文藝復興城市」計劃進入第三階段的中期,重點關注三個關鍵領域,即特色內容、動態生態系統和社區參與,並努力通過這一計劃推動新加坡「文化藝術全球城市」的建設。
經過15年的計劃實施,「文藝復興城市」計劃提高了新加坡文化藝術的國際認知度,增強了新加坡文化藝術領域的活力,提高了人們的藝術與文化的需求與欣賞水平。
將設計和景觀引入社區
新加坡文藝復興城市的重大舉措,是以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等為借鑑,打造自己的城市文化娛樂區。由於土地有限,中心市區搬遷騰出的最高法院和市政廳等具有殖民地特色的建築將被改造成為國家美術館,加上已改為文化設施的舊國會大廈、濱海灣藝術中心和新建的濱海灣金沙藝術科學博物館等,形成文化中心區域。
新加坡人認為,若館藏僅注重本地作品,不足以提高美術館本身的國際地位,其建設國家美術館的目標之一就是將其發展為「全球最大的東南亞藝術公共珍藏館」。這是首個從區域出發、聚焦於東南亞藝術歷史發展的長期展館。其館藏藝術品來自於東南亞10國,解說有4種官方語言。
通過將藝術引入公共空間,將有品位的設計和景觀引入社區,增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藝術及相關事物的接觸和欣賞。新加坡建立了「藝術激勵」計劃(也稱「藝術百分比計劃」)來促進公共藝術的發展。即以法律形式規定所有城市發展建設項目必須拿出一定百分比的資金來用於公共藝術性開支。
資金來源分為政府部分和私營部分,政府部分為財政強制性支出,私營部分考慮為捐贈藝術作品的公司提供免稅或雙倍免稅等獎勵政策,作為鼓勵。資金規模分別為發展預算的1%,合計為發展計劃的2%。資金用途為委託製作或採購藝術作品(如雕塑、繪畫、壁畫、藝術裝置等),這些藝術作品被放在24小時都能被欣賞的公共區域,既可以成為公共藝術品存量,又可以實現其他公共藝術項目。
與此同時,新加坡為市民創造包含更多內容、提高用戶整體體驗的集聚空間,以帶來巨大的文化藝術潛能。政府主要從以下幾個維度入手:將紀念館類建築(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集聚為一個混合學習體驗空間;將藝術、商業、科技建築集聚為一個靈感來源,設計圖書館的外觀、收藏種類和服務。
這方面有眾多例子:新加坡東南亞藝術、歷史文物和文化館——東南亞藝術、歷史文物和文化的藝術中心,除了收藏作用外,還可作為藝術藏品的展覽會場。新加坡衛星藝術館——作為東南亞藝術、歷史文物和文化館的補充,這一展館主要關注本地文化。新加坡民族語言館——為不同民族的團體提供資源,促進民族間的相互了解,培育研究中心和旅遊目的地的潛力。新加坡裕廊區域、淡濱尼區域圖書館——被打造成跨學科型展館,在其展館外觀、收藏種類和服務中較好地集聚了藝術、商業和科技,成為與企業家和研究學者的交流橋梁、創意思想與創新的孵化基地。淡濱尼區域圖書館的收藏集聚了文化與歷史文物的元素,促進社會凝聚。通過與新加坡歷史博物館合作舉辦主題展覽,混合博物館和圖書館的收藏將不同民族、團體的人吸引到這一集聚空間,讓遊客體驗新加坡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變遷。
在全球化語境中展現魅力
積極「引進來」也是新加坡藝術復興城市的一大重要方向。
通過大力拓展大型藝術活動,如新加坡國際藝術節、新加坡美術展、新加坡作家節和新加坡雙年展等,新加坡吸引了大批國外藝術家和藝術作品走進新加坡,使那裡成為東南亞乃至全球重要的藝術交流平臺。
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的「新加坡會展計劃」致力於「尋求諮詢、援助與津貼,爭取在新加坡本地舉行各種國際藝術活動或展覽的主辦權」。目的是通過支持本地藝術團體在新加坡主辦國際藝術活動、會議與展覽,促使新加坡成為舉行區域或國際藝術活動的理想地點。如今,創辦於1999年、主要展出新加坡和世界各地一流當代藝術作品的新加坡藝術節(2014年更名為新加坡國際藝術節),已經成長為具有不凡的國際知名度的藝術節,是亞洲同類型中最具影響力的主流藝術節之一。在2015年新加坡國際藝術節上,2/3的作品來自國外。
始於2006年的新加坡雙年展,主要展示包括繪畫、油畫、裝飾、新媒體、表演、攝影、錄像、出版、聲樂、壁畫和家具在內的當代藝術品,亦已成為東南亞首屈一指的藝術盛會。此外,新加坡國際基金會舉辦的「跨媒介多元藝術展」、亞太釀酒基金會與新加坡美術館合辦的「特別藝術獎」等皆已成為亞太地區頗具影響力的藝術賽事。「跨媒介多元藝術展」兩年一度,邀請來自中國、印尼、印度、馬來西亞、英國和美國等多個國家的127位藝術家展出187件視覺藝術創作,為期三個月,為新加坡在全球化語境中展現自己的魅力。
這些大型藝術活動的舉辦,不僅大大增強了新加坡濃厚的國際藝術氛圍,培育了新加坡藝術家和民眾的全球思維,而且使新加坡愈加成功地將其打造為東南亞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的重要門戶。新加坡逐漸成為地區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當代藝術交流和對話的平臺。
再次,積極引進國際藝術人才。新加坡「外國藝術人才計劃」由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和國家藝術理事會於1991年共同發起。該項目的宗旨是協助符合條件,在各自領域有傑出成就的外國藝術人才,申請新加坡永久居留居民。
舞蹈、音樂、舞臺劇、文學藝術、視覺藝術以及相關的專業技術等一系列的藝術相關領域的海外人才,只要具備以下的傑出成就,都可以提出申請:積極參與著名的演出、展覽等;在國內或國外有良好的聲譽(在比賽中獲獎);接受過至少
3年的正規教育培訓(擁有學位,文憑或專業證書);超過6年的工作經驗;在未來,積極投身參與新加坡藝術的發展。該計劃為新加坡引進了眾多優秀的海外藝術人才。(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