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鑑《仿趙松雪溪山仙館》
隨著《國家寶藏》等文博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人們顯示出對中國古典藝術抱有的濃厚興趣,也傳達出渴望深入了解古代文化藝術的願望。可以說,當下,我們正經歷著「古典的復興」。
回望過去,在15世紀中葉,明朝社會的發展表現出強勁的城市化和商業化趨勢,隨之而來的,文化藝術也迎來全面的繁榮與復興。在儒學、文學、詩歌、器物製作與收藏等各個領域,以及繪畫領域,都開始掀起復古主義思潮。在復古中孕育出的文明,不僅使得當時中國的文化藝術影響力遍及東亞,也令當時歐洲諸國的君主欽羨有加。在諸多藝術門類中,繪畫作為重要的視覺藝術形式,在保存、傳承與傳播文化信息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15-19世紀的中國,文人階層是推崇復古的主力軍,他們藉以抒懷寄興的繪畫,正是文人實踐復古的重要途徑之一。
▲文徵明《五岡圖》軸
近日,以《古典的復興——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畫研究》新書的出版為契機,在藝App與上海書畫出版社聯手,在全國十個城市推出主題為「古典的復興——明清文人畫公開課」的大型巡迴系列學術講座活動,以討論發生在明清文人畫領域的古典復興運動。該系列大講的首站率先在上海圖書館拉開帷幕,特邀範景中、白謙慎兩位藝術史研究大家,圍繞「15-19世紀中國繪畫史中的古典復興運動——從吳門到董其昌、四王及其流派」,解讀中國千年繪畫史上這場獨一無二的古典復興。
▲王時敏《為簡庵作山水》軸
範景中談到:「古典的復興」實際上也可以說是擬古,也可以說是摹古,也可以說是復古。這些意思可以交叉在一起來看待。中國文化從《文心雕龍》給予通變進行了非常深刻的論述,我們實際上可以看到後來的文化總是用一種通變的方式,好像是不斷恢復古代,實際上則是在創新。
而對於西方文藝復興與中國明清文人畫復興古典的比較,範景中認為:明清文人畫藝術的位置與成就,應該重新思考和評估,看他是不是像有一些學者說的,它們是中國繪畫的衰落。明清繪畫,正好處在跟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同步的時期,特別是16世紀前後的繪畫,就相當於西方的文藝復興,跟他們可以對應。如果說西方文藝復興向著更大、更宏觀的世界在不斷地擴展,那麼我們明清時期的古典復興,則可能向更微觀的世界,向我們個人心靈深處不斷地深化。
白謙慎則提到:西方藝術收藏領域,私人收藏家和博物館之間往往有很密切的互動,不僅私人收藏在促進藝術史研究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藏家也身兼研究者的角色。而繪畫與詩歌、音樂等藝術形式最為不同的便是,今天的我們可以和古人看到差不多一樣的視覺形象,繪畫作為物質保存了更為真實的歷史信息,這是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比擬的。也因此藝術史研究應該在鑑定和鑑賞上下功夫。
▲王原祁《疏林遠岑》軸
作者:範昕
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