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吉爾並非唯一一個被認為其指導是前所未有的古典人物。部分由於其著作和評註從伊斯蘭世界傳到西方而為人所熟悉,亞里斯多德逐漸受到了特別的尊崇。即使不能將他作為聖徒,教會至少將其視為一種先知式的人物。他的著作中所提供的更為廣泛的知識所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位多明我會修士大阿爾伯特(AlbertusMangus)及其學生託馬斯阿奎那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種新的知識調整和整合。最顯著的成果便是中世紀系統而理性的經院哲學,這個名稱指代那些闡釋基督教教導含義的學術努力。
其中包含著掃視一切的力量,而展現得最卓越的當屬阿奎那未完成的《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其被評論為無與倫比的成就與脆弱的體系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中世紀許多著作中最偉大的一部,藉此基督教學術對中世紀的思想的邏輯思考進行了一次有力的訓練,甚至只有少數孤立和特別的人才能朦朧地看出衝破邏輯與權威束縛,探詢另一條理解自然世界道路的可能性。
正是借著經院哲學的學術爭論,中世紀西方思想對未來歐洲思想的塑造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它使得一種經常被視為非常理性的變化成為可能,人文主義作品從14世紀開始就出現了偉大的復興。文藝復興是或曾經是最有效的神話之一,它可以幫助人們掌握自己的舉止風度並因此而更有效率地行動。當一些義大利人開始從事古典作家的研究時這個詞才開始應用,明確地援引異教的古典觀念,開始認為他們自己是失去的傳統「重生」的一部分,是古典時代的「復興」。
他們是在文化上形成的,而12世紀以來基督教文明的重大變化使其成為可能。如果我們記住語境的局限來使用這個詞並談論文藝復興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我們認為其代表著中世紀基督教文明的文化斷裂則是對歷史的一種篡改。在最具體的意義上而言,這個詞是歐洲藝術與學術繁榮的一個標籤,大約從14世紀初直到16世紀末。
我們無法用一條清晰的脈絡將「文藝復興」從「中世紀」當中剝離出來,而能夠指出的是在高層文化上的漸進變化。一些城市大街上的男男女女可能會在那些奢華的新風格建築中、在市政廳模仿古代的雕塑和噴泉裝飾中、在各種市民演出和化裝舞會中以及種種新事物中,真切地感受到這種變化。但文藝復興的實質是人們在思想上的變化,首先是那些學者、知識分子、富人和上流社會。雖然俄國以西的所有歐洲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這種變化(甚至在俄國那些由西方建築師設計的建築中也有所體現),義大利則是其中聯繫最為緊密的。
大約在一個世紀中,即1350至1450年,在義大利生活著比其他地方都多的學者、藝術家、科學家和詩人(他們當中很多人來自海外)。整個歐洲都在向義大利學習。所學的東西首要的便是古典時代的優越性。文藝復興有著人文主義的根源,它重新發現了古老的過去。這些長期以來都是通過拉丁語來實現的;彼特拉克不懂希臘文。至1500年,第一部威尼斯阿爾定版(Aldine)希臘語與拉丁語對照的古典文本出現了。
人文主義作者長期努力模仿羅馬人西塞羅的風格。畫家拉斐爾最偉大的作品之一《雅典學派》(School of Athens),便是對希臘哲學家的歌頌。漸漸的,變化就在越發受到重視的過去這條路上出現了。16世紀的人們像13世紀的人們一樣,仍然經常給那些古代的偉人們穿上他們自己時代的服裝(雖然拉斐爾並不這麼做)。
亞歷山大大帝在中世紀的人們眼中看來與他們所知的國王非常相像;莎士比亞筆下的愷撒並未穿著羅馬的寬外袍而是男式緊身衣與長筒襪。在這樣的演出中沒有真正的歷史感,並且沒有意識到古代與現在之間人、事的巨大差異。取而代之的是,歷史被視為一座最好的學習典範的學校。但是在解讀這些典範方面卻有些變化。人們仔細尋找著古代神聖計劃的蛛絲馬跡,尋找那些再一次成功維護了教會訓導正確性的證明。
這是奧古斯丁的遺產,但丁將之繼承了下來。但是到1500年,一些過去的東西被識別出來,雖然同樣是非歷史的,但是人們感覺其對於他們的時代和境況更有用。一些人領會了古代的靈感,甚至那些可能是異教的,完全與基督教沒有任何關聯。這不僅是一種先驅,對古代作品的新重視也是結果之一。文藝復興的概念非常流行,尤其與藝術上的創新聯繫在一起。從12世紀開始,中世紀歐洲看起來已經在一條新路上充滿了活力與創造力。那時出現在音樂、戲劇和詩歌上的嶄新類型與風格至今仍能感動我們。
到15世紀,已經很清楚地看出他們不再僅僅局限於為上帝服務了。藝術變得越發自主。其風格越發多樣,越發世俗化。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達到頂峰,那是拉斐爾(建築師、畫家)、米開朗琪羅(雕塑家、畫家、建築師和詩人)以及萊奧納多達文西(畫家、工程師、建築師、科學家和雕塑家)以及其他許多人的時代。文藝復興時期盛產這樣的多面手。他們擴大了人們對人類卓越品質的觀點。
文藝復興最終傳承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就是體裁風格上的創新,而且它們是革命性的,標誌著文化上基督教體系和教會壟斷局面的最後破裂。古典與中世紀神話之間慢慢出現的分歧便是表現之一;其他的還包括羅曼詩與普羅旺斯愛情詩(其大多是受到阿拉伯人的影響)的出現,在世俗建築中精心雕琢的哥德式風格的發展(比如北歐諸多新城市中的市政廳),專供受過教育的世俗人閱讀的本地方言文學的興起,以及精英教育的世俗化和革命性發展。
人們敏銳地發覺塵世成就的巨大潛力要遠遠超過教會的教導。在米開朗琪羅名作《創造亞當》(Greation of Adam)中,人類的始祖被描繪為一個高大且具有英雄氣概的形象,甚至比通過手指賦予他生命的創造者更為有力,畫面極具戲劇性效果。